?

譜牒研究與“尋根熱”

1997-03-31 07:04
知識窗 1997年7期
關鍵詞:家譜尋根家族

曹 濤

主持人(江西教育學院副教授,江西省譜牒研究會副會長、本刊特約主持人):應邀主持“本期話題”,我很高興。譜牒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其文化價值與史料價值,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尤其在今天海外華人的“尋根熱”中:作用就更大。大家可以就譜牒研究的有關問題作些介紹,以饗讀者。

上篇:譜牒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許懷林:(江西師大歷史系教授、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江西歷史學會副會長、江西譜牒研究會副會長):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后,家庭宗族觀念就確立起來。自然的血緣關系升華出倫理意識。尊祖敬宗與忠君愛國互為表里,不可分離。家族的血緣延續性。演變為政權統治的私家天下。于是政治領域確立的嫡長子繼承王位,庶子分封為諸侯的宗法制度,運用于家族內便是嫡長子繼承為大宗,庶子別出為小宗。世代相傳,旁支疊出,形成了繁密的封建等級系列與宗法關系。二千多年前的西漢,就編撰有《帝王年譜》,東漢有《鄧氏官譜》,魏晉以后有更多的宗譜。大官權貴為名門望族。他們撰著譜錄,紀其傳承世系,其子孫憑藉出身的門第(等級),繼續獲得相應的官爵和經濟權益。一部“廿四史”就是歷代帝王與將相們的家譜??梢哉f,這就是家譜的起源與本義。

王炯堯(江西譜牒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從譜牒的分類,可見其內容的廣博、史料之豐富。譜牒大體上可分為:百家譜、氏姓考、綜合譜、大姓家譜、地主諸譜、皇帝家譜。

溫銳(江西師大教授、博士):歷史上家譜文化與封建國家的正統文化相輔相成,家譜文化實際上成了封建國家正統文化扎根鄉村民眾的有力中介,因而歷代封建國家對家譜文化多采取容忍態度,亦有加以褒揚者。

主持人:封建統治階級對家譜文化加以褒揚,當然有的是出于維護其統治。但客觀地看家譜,其中確實有很多具有史料價值的東西,在我們今天看來,仍有其認識價值。

王炯堯:內容極為豐富的古代譜牒,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它為研究地方史,提供了古代宗法家長制及有關資料;從“家訓”、“家法”、“家規”和“宗約”中,可以挖掘研究封建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資料;從譜牒記載的歷代人口變化及社會狀況,可以研究人口繁衍變化與壽命長短、戰亂流徙、婚姻、文化等方面情況;譜牒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為史學佐史釋疑,彌補其不足。

許懷林:家譜記有家族的發展歷史,其中不少事跡,對現在的建設有借鑒作用。例如古代重視教育,集資辦學,江西的家族書院一貫辦得多,辦得好。從唐末德安陳氏的東佳書堂,到宋代奉新胡氏的華林書院.乃至清末民國初年的南昌熊氏的樂群學堂--心遠學塾,都是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的著名書院。前人辦學的一些做法和經驗,至今仍有使用價值。

王炯堯:北宋時江州潯陽太平鄉永清村常樂里的陳氏家族,在今江西德安縣車轎鄉義門陳村,它是我國古代最典型封建家族組織之一,世稱“義門陳”?!读x門陳氏宗譜》對它的方方面面情況有著翔實的記載,書院史專家李才棟,從宗譜中找到了陳氏家法33條。發現江州陳氏東佳書堂是我國最早的書院之一,從而初步弄清了我國書院的起源,糾正了歷來認為我國書院起始于北宋或五代的說法,以及私人大學起源于西方國家的謬誤。這是書院研究中的一項突破,可以說它直接得益于宗譜。

許懷林:“義門”陳氏的家法,對管理成員的要求值得玩味。陳家是幾百上千人吃大鍋飯,過財產共有制生活的。管理這個龐大家族的掌權人,家法寫明“不以長少,但擇廉謹才能之人任之”,“若才能不稱,仍須擇人代之”;如果自己不愿干,須“請眾詳之”,經眾人“議論”之后決定可否。其中這些內容,已超越了宗法的腐朽觀念,頗有民主監督的意思。很可能這只是寫在紙上的空話,但卻反映了八九百年前人們的迫切要求。況且這種猜測還要有所保留,因為陳氏家族確是長達百余年間維持了共財聚居的生活方式。這份珍貴的家族生活資料,只在陳氏家譜中看到,其他歷史文獻中還沒有發現第二份??梢?,在學術領域里,依研究的角度而異,家譜有多樣的資料素材,可供發掘利用。

溫銳:研究譜牒文化乃至農村宗族問題(包括歷史上與現實中的),就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

王炯堯:有幾件事引起我對譜牒的興趣。一是柴澤民同志任我國駐美大使時,一次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參觀訪問,該校送給他兩件珍貴的紀念品,就是柴澤民家鄉山西聞喜縣志和柴氏宗譜;二是吉安縣文家村文天祥的后裔,保留一幅文天祥的畫像、一份文的親筆所書奏折和一部文氏族譜,專家鑒定這些都是甲等一級文物,從中足見有些譜牒價值之大。

主持人:譜牒中有一些封建糟粕,研究譜牒時必須加以批判。比如過去男丁才上譜,女子不上譜,這是歧視婦女。還有封建倫理道德觀念、族權思想、專制思想等,都要加以批判。

許懷林:從五千年文明史的大文化背景上觀察,家譜的產生與演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產物,精華與糟粕具存。例如家族事務管理,是在族長的統治下進行,家長專制獨裁,子侄晚輩唯命是從,所謂“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毫無疑義,這是糟粕。然而,要徹底消除封建家長制的殘余,就有必要知道這方面的歷史,從而提高認識,增強自覺性。

王炯堯:作為文化表現形式之一的古籍,包括譜牒。不可避免有其精華與糟粕。因此,對古代遺留下的這筆寶貴文化遺產,在剔除其封建糟粕的前提下,應當像對待所有的古籍那樣,十分珍視它,重視研究它,去蕪存精,才能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下編:家譜研究與華人尋根熱

主持人:正因為家譜研究有其歷史、文化方面的價值,所以國內外對中國譜牒都加以研究,而且由此還激發起海外僑胞的訪祖尋根熱。下面就這個問題,請大家給讀者作個介紹。

王炯堯:外國的漢學家、社會學家對我國的地方志和譜牒的搜集與研究,可謂不遺余力。美國學者1982年在安徽,從志書和譜牒等資料中研究徽商,找出乾隆下江南時接見的六個商人中,有五人是徽商。南開大學曾有美國進修生專攻天津地方史,其中一位進修生在美國時,從我國的地方志與譜牒的資料中研究“高陽土布”,因此獲得博士學位。而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地方志和譜牒比美國學者還早。

溫銳:國內對譜牒的研究也很重視,遠的不說,在我們江西,李才棟教授,還有在座的許懷林教授、王炯堯先生等一批學者組織隊伍,率先開展研究,可謂獨具慧眼、令人欽佩。

王炯堯:黨和政府歷來十分重視譜牒研究,早在1941年8月,中共中央發布的(中央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中,就明確規定要“收集縣志、府志、家譜加以研究”。1984年國家檔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聯合發出關于編好《中國家譜目錄》的通知中又指出:“家譜是國家寶貴文化遺產中亟待發掘的一部分,蘊藏著大量有關人口學、社會學、民俗學、經濟史、人物傳記、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料,它不僅對開展學術研究有重要價值,而

且對當前某些工作也曾起著重大作用?!?/p>

許懷林:海外華人尋根問祖,很多就是通過“家譜”這一特殊媒體來實現的。

溫銳:對外開放后,許多臺、港、澳同胞和海外華僑回鄉尋根,返鄉投資,他們這些投資,推動了家鄉經濟的發展。

許懷林:我們經常在報紙、電視、廣播中獲知。某某國際名流的根在中國。這都是通過家譜發現了他們家族的遷徙經歷,找到了這些人在家族中的世系輩份。許多海外游子,回大陸探親,尋根祭祖,查閱家譜,找到先人開基之地,于緬懷列祖列宗恩德之時,激發報效桑梓的熱情,于是捐資建設,或辦廠,或興學,把歷史疏遠的親情友誼,頓時拉近。這說明家譜資料,有利于祖國統一大業,有利于改革開放。

主持人:具體一點來說,大家都知道包公這個人,那是宋代有名的清官。香港華人巨富、已故船王包玉剛先生,早年從祖籍浙江寧波的家譜中追根究源,得知北宋名臣包拯是他的先祖,十分高興,捐資興建寧波大學后,再捐資興建寧波圖書館。

王炯堯:這類實例很多。南宋著名理學大師朱熹,被譽為“第二孔子”。他不僅學術思想博大精深,遠播重洋,而且子孫昌盛,繁衍海內外。在韓國,據不完全統計,已有朱熹的后裔14萬之眾。為睦祖敬宗,自九十年代以來,韓國的朱氏后裔,每年都要來中國,到朱熹祖籍地——江西婺源、朱熹的業績地——廬山白鹿洞書院故址、朱熹的墓葬地——福建建陽,懇親和尋根問祖。前年以韓國為主的世界朱氏后裔組團到婺源謁祖陵和懇親,并為振興婺源經濟簽訂了多項投資合同。他們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要為振興中華貢獻力量。

許懷林:前面談到的“義門”陳氏,也有不少后裔遍布海內外。

王炯堯:1986年6月18日,鄧小平同志會見來自世界各地的榮氏親屬回國觀光團部分成員和內地的榮氏親屬時曾指出:“這次你們親屬團聚是一件喜事,是我們民族大團結的一個體現,一個演習。我們要爭取整個中華民族的大團結?!睜幦≌麄€中華民族的大團結。也正是我們譜牒研究的現實意義之所在。

主持人:現在移居海外的華人越來越多,幾百年以后,幾千年以后,他們追根溯源,還是要通過保存下來的家譜。譜牒研究既能從族姓盛衰興亡中探索政治、經濟變化的規律,為史學研究提供佐證,又能起到聯系海外華人的紐帶作用,為海外華裔、華人尋根問祖指出途徑,為祖國的統一事業和經濟振興增強向心力和凝聚力。我們研究譜牒的,應當剔除其封建糟粕,發揚其精華,使其更好地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服務,為中華民族在世界范圍內大團結服務。

(責任編輯/韓春萌)

猜你喜歡
家譜尋根家族
半張族譜:臺灣三兄妹的尋根之路
潘光旦嗜治家譜
皿字家族
走進植物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寶
尋根稽古德祚綿長
尋根問源,把知識教得有理有據
歲月沉淀中的老家譜
歐美人也愛“尋根”
吹牛大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