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老”劉三姐之爭:歌仙哪能不唱歌

2001-12-30 09:57
中國民族 2001年4期
關鍵詞:歌舞劇劉三姐全區

古 笛

(一)

歌仙劉三姐在廣西、在壯族那是盡人皆知而無人不曉的古代傳說人物;甚至在云南、貴州、湖南、廣東與廣西接壤的一些少數民族也都把劉三姐說成是故鄉人。廣西壯族自治區不少劉姓村寨或山光水色非常秀美的地方,大都說是劉三姐生身之地??梢?,劉三姐是各族人民的愛女,而且代代相傳由來已久。從孩提時代我就聽老一輩爺爺、奶奶們傳說著歌仙劉三姐與秀才對歌的故事。唱的是:上至天文,下到地理,古往今來,人間萬象……盡顯歌仙的聰明才智,出口成歌,勤勞乖巧、機靈勇敢之能事。為此,在幼小的心靈中產生了對劉三姐的無比崇敬,并以我們民族有個歌仙劉三姐而引以為豪!并意識到:我們的鄉土是歌的鄉土,我們的民族是歌的民族;“寧可三天無飯吃,不能一日沒有歌”。因此,我和我的父老鄉親、兄弟姐妹們一樣,也愛唱山歌,自認為是“歌的兒子”而終生為民族放聲歌唱。

50年代末,當我從部隊回到地方,進入廣西歌舞團從事藝術創作時,適逢宜山縣文工團、柳州市彩調團和廣西歌舞團等幾家文藝團體同期相繼創編《劉三姐》活動,最早把歌仙的口頭傳說編成戲劇率先搬上藝術舞臺,從此卷入了編演《劉三姐》的浪潮中?!耙皇て鹎永?,歌海揚波掀大潮!”由于《劉三姐》的出現,引發出廣西全區各民族熱愛歌仙的熱情,也引起了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并鄭重向全區發文,動員全廣西組織編演《劉三姐》,舉行了《劉三姐》大會演!于是乎從基層鄉鎮到縣市、地區、自治區層層展演《劉三姐》,處處展開大競賽,盛況空前,全區轟動,舉國聞聲。一時間《劉三姐》的彩調劇、桂劇、粵劇、木偶劇、采茶劇、師公劇、牛娘劇、山歌劇、歌舞劇、歌劇……各地區、各民族、各種各樣的劇種都參加了《劉三姐》的大創編、大展演。無數民間藝人和民族歌手紛紛獻歌獻藝,數百名劉三姐的扮演者登上了藝術舞臺。劉三組的歌聲唱遍了千村萬寨,鋪天蓋地漫向廣闊的城鄉。浩瀚無邊的歌海,何等歡騰壯觀!

大會演后,為了顯示全區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體現《劉三姐》會演的豐碩成果,當時的自治區文化領導為創編具有代表性的《劉三姐》劇本,抽調全區一些編劇人員,集中起來創編歌舞劇《劉三姐》。我作為壯族的詞作者也參與了這一集體性的創編活動,與鄭天健、卞景、江波、宋德祥、田明等6人組成歌舞劇《劉三姐》的執筆班子,從頭至尾地進行創編工作。歌舞劇《劉三姐》是在柳州彩調劇《劉三姐》的基礎上,廣為吸收了全區《劉三姐》會演大會各地劇本的精華加以改編,并優先全區作曲能手整理編曲、配樂而成,無疑是集中了全區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明顯使《劉三姐》這出戲更為完善精美。而后,又從全區各地精選優秀演員投入排練,并向全區和全國作了巡回公演,因而《劉三姐》歌舞劇成了家喻戶曉、蜚聲中外的精品劇目。

此后,全國各地大大小小藝術團體,以及各傳統劇種也都紛紛照搬或移植上演《劉三姐》歌舞劇,形成了全國性的《劉三姐》熱,特別是戲劇《劉三姐》改編成電影在全國、全球放映后影響更為巨大,全廣西、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無不公認《劉三姐》是當代不可多得的民族藝術作品。然而,過不多久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曾經譽滿全球的《劉三姐》竟然被當作“大毒草”批判。為此,大凡參與過此劇的編、導、演等主要人員,無不受到禍從天降的沖擊。有的肉體遭到摧殘,有的精神受到打擊,而我本人亦屬在劫難逃。盡管只是參與集體創作,并未掛名而毫無名利可言的一員,卻被冠以《劉三姐》的得力泡制者的“罪名”,遭到了慘重的迫害,成了主要批判打擊對象!

一場浩劫過去了,當年曾為歌舞劇《劉三姐》執筆編劇的蒙冤受屈者,隨著歲月的推移,鄭天健、卞景、田明等幾位都已離開人世,只剩下江波、宋德祥和我3人了。1999年我們3人由江波先生牽頭依法向廣西壯族自治區版權局提出申訴,要求解決歌舞劇《劉三姐》的法定署名問題。由于當年眾多有關的領導人均已不在人間,前后經過兩年時間的調查、核實、審定,才于2000年4月5日由廣西文化廳和廣西版權局聯合發出確認歌舞劇《劉三姐》劇本改編執筆人署名公告,承認鄭天健、卞景、江波、宋德祥、古笛、田明等6人為歌舞劇《劉三姐》的執筆者,享有歌舞劇《劉三姐》的署名權,并闡明著作權中的其他權益歸區文化廳所有。這一公斷盡管使社會上許多人仍對署名與版權分開感到不合理或不理解,但我本人認為劉三姐從傳說故事發展到藝術劇目,那是經過漫長的歲月,歷史上不知多少人付出了精力和血汗乃至生命的代價,才形成這一民族文化的瑰寶,她是廣西各民族千年萬代的智慧結晶,任何人都不應據為己有。

(二)

近10年來,曾不斷有人借用《劉三姐》這一名牌做過種種文章,都想進一步擴大《劉三姐》的成果和影響。按照“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方針來說,誰也不該阻撓他人熱愛劉三姐和反對他人再創造《劉三姐》。有更多人關愛劉三姐而發展這一民族文化資源,應該說是一種好現象。然而,如果有人不是出于這一愛心,企圖利用《劉三姐》品牌來謀私利,那他的成功率不會太高,必然導致自生自滅的后果。近期又有人打出“新劉三姐”幌子,也想炒個異想天開的什么買賣。對此,我本來不想介入這種捕風捉影的紛爭,因為別人只是事前炒作,還沒有拿出本子來公之于眾,憑什么去干預人家的設想呢?!沒想到當各地眾多媒體都為所謂“新劉三姐”炒得沸沸揚揚時,居然出現廣西商報竟在別人所寫的《鄧建國是在“巧取豪奪》一文掛上我的名字弄成作者之一,于2001年2月26日廣西商報文化娛樂版發表,而且還由該報某記者撰寫題為《〈劉三姐〉主筆之一質疑〈新劉三姐〉》的文章,進一步于當天在羊城晚報炒作,文中胡說我曾寫信給南寧當地媒體對“新劉三姐”表示質疑,甚至毫無依據和無中生有地說我為維護署名權而不排除與某某人打官司的可能云云。我看后感到莫名其妙,這一記者的居心何在?此種不負責的缺德行為倒是令人十分憤慨!

《中國民族》雜志聞風向我約稿,讓我說說歌舞劇《劉三姐》的產生及有關執筆改編者的署名等歷史情況,也要我談談我對所謂“新劉三姐”的見解。就此良機我倒想說一說我的心里話:顧名思義“新劉三組”在《劉三姐》之前冠上“新”字,意味著“新劉三姐”與“老劉三姐”具有不同之處,似有新”與“舊”之別,那么試問:“新劉三姐”到底“新”在哪里?而“老劉三姐”又“舊”在何處呢?如果說“新劉三姐”“新”在不唱歌,“新”在現代逃婚,而“老劉三姐”“舊”在唱山歌,“舊”在古代逃難上,對此我難免有不同觀念與看法:借用歌仙劉三姐這一特定人物做文章,卻又一句歌也不唱,如此標新立異豈不是離劉三姐原型太遠了?拋開劉三姐早已被歷史公認的民族性、民族情,排除劉三姐能歌善唱的基本素質,將秀麗柔情的劉三姐變為豪放野性的劉三姐,棄“文”習“武”,另僻蹊徑,重起爐灶強加給她某種為愛情而叛逆的行為,這是不符合已經天下揚名的《劉三姐》的原型和本意的,勢必傷害到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族人民的感情。要知道歌仙劉三姐以歌傳世,以歌揚名,她是我們民族精神和民族理想的化身。劉三姐離開歌就沒有生命力,她的勤勞,她的勇敢,她的智慧已經成為壯民族的典型和代表。歷史上早已被眾多民族崇尚為歌仙的劉三姐,那是不能把歌和她絕然分開的。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原因:我們壯民族有史以來由于各種情況,使一個本來充滿聰明才智的民族,居然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只有語言而沒有自己的文字,全靠人們口頭唱歌傳說民族千年萬代的經歷。長久以來廣西之所以有“歌?!敝Q,究其成因就在于此。

山歌成了一個民族息息相關的文化語言,而典型化了的民族代言人則是歌仙劉三姐。這是一種決非偶然的歷史文化現象,她從古到今均顯示了壯族文明進步的象征。壯族從遠古到現代歷經了雅芒·布洛陀始祖文化、平義射日衡溫救世文化、雷神——布伯擊石取火文化、崇日拜月識別方向、時辰、冷暖文化、蹦越·(蛙類)圖騰文化、巫術·儺信仰文化、銅鼓·越人歌部落文化、花山崖壁畫文化、翻山越海尋找太陽向往光明文化、歌謠傳世劉三姐文化等10個文化發展階段才到今天。而劉三姐文化,相傳是從唐代與中原華廈文化交融以來發展成為悠久而又繁盛和無比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階段。

因之,如果不了解壯民族的發展史而胡編亂造所謂“新劉三姐”,就會事與愿違。我奉勸想寫“新劉三姐”的朋友們,最好是研究一下我們壯民族的發展史,先了解一點民族知識再動筆為好。

猜你喜歡
歌舞劇劉三姐全區
第十屆“我是小畫家”全區中小學生書畫大賽獲獎作品選登
向往劉三姐的故鄉
包玉堂:如果有來生還要寫三姐
中國兒童歌舞劇之與學校音樂教育價值再認識
教育戲劇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啟示
藍光TOP5
劉三姐對歌
注目“劉三姐”的命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