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草圣”——林散之

2006-05-12 09:22樊利杰
青少年書法(少年版) 2006年4期
關鍵詞:王鐸書法

樊利杰

在王鐸、傅山之后,隨著清王朝對文人思想統治的盡一步加強,大草——這個書法中難度最高、最具抒情性的藝術便走向了衰落。特別是乾隆、嘉慶后的幾百年里,人們在包世臣、康有為的書法理論倡導下,大都把目光和精力用在了學習研究漢魏的摩崖和石刻上。一時間,碑派大家輩出,門戶林立。而帖學一路,特別是草書,幾乎無人問津。

1984年5月15日,日本書道訪華團來到中國。團長、日本著名書法家青山杉雨看到一幅中國當代的草書作品后,本來狂放的他頓時恭恭敬敬地題上“草圣遺法在此翁”作為留念。北京的《瞭望》周刊緊接著對此發表了評介文章。自此,這幅作品的作者被稱為“當代草圣”傳頌四方,他就是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江蘇省烏江鎮人。他的父親是一位天性忠厚、無意功名的讀書人,因此林散之6歲便入私塾讀書。其間,林散之不僅勤奮好學,打下了良好的國學基礎,而且對詩、書、 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號“三癡生”。24歲時,其師張栗庵諧“三癡”之音,為其改名“散之”,終生用之。1966年,因其妻病逝和“文革”浩劫的雙重打擊,致兩耳全聾,以后落款常署“散耳”、 “聾叟”。

林散之生長在戰亂的舊中國,自小多災多難。剛生下來時左耳微聾,至青年時,便什么也聽不到了。因此,他在書畫作品上落款時,常署名“左耳”。 林散之14歲時父親去世,迫于生計,他獨自一人離家到南京學畫人像謀生,嘗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1970年春節,他在烏江鎮浴池洗澡,不小心跌入開水池中,全身嚴重燙傷。經過四個多月的搶救,才被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但右手只有拇指、食指和中指能用了。林散之以頑強的毅力,用三指揮毫作書。對于這次“湯鍋之災”,他曾風趣地說過“可憐王母多情甚,接入瑤池又送回”。

林散之學習非??炭?, 13歲就讀完了《百家姓》、《千字文》、《左傳》、《古文觀止》、《詩經》、《唐詩》等名著。同時他還堅持寫文章、做詩和學習書法。學習書法則從描紅入手,每天清晨都一絲不茍地練習,12歲已能為鄰居寫春聯。這一愛好陪伴著他,寒燈夜雨,孜孜不倦,無一日懈怠。他還利用課余時間寫生,或勾摹《繡像三國演義》、《繡像水滸傳》中的人物,大膽而富有想象力。32歲時,經朋友引薦,林散之拜在國畫大師黃賓虹門下。黃的用筆與用墨,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林散之的書法,以“散草”名聞于世。奔逸的筆姿,入木三分的線條,隨方就圓、虛實相生的結體,構成了其特有的藝術語言。

林散之書法精通四體,尤擅狂草書。自稱 “以大王(王羲之)為宗,釋懷素為體,王覺斯(王鐸)為友,董思白(董其昌)、祝希哲(祝枝山)為賓”,具體說來,學書是“由唐入魏,由魏入漢,轉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這種扎實的臨摹功夫,使他晚年的書法能縱橫馳騁,隨心所欲,貌似無法而不逾矩。他自己做詩:“筆從曲處還求直、意到圓時更覺方?!边@種曲中還直、圓極便方的效果,是他草書的一大特色。所以林散之的書法線條個個好像鋼絲一般,挺拔而彈性十足。

在精湛的傳統筆法之外,林散之在用筆上還巧妙地加進了一些山水畫中的“皴法”意趣,獨辟蹊徑,既新穎又符合古法,獲得了非常好的視覺效果。

林散之對書法墨法的貢獻尤為突出。他寫字時喜歡在硯池旁放置一水盂,毛筆飽蘸濃墨之后,再輕輕點上一些清水,一下筆,水墨交融,千變萬化,妙不可言!他從王鐸書法中悟得漲墨的妙處,又從黃賓虹畫法中繼承焦墨、渴墨與宿墨的方法,在書法創作中盡情揮灑,無不如意。林散之80歲以后的作品,有時通幅以濃墨焦墨為之,寫出來的字既黑又亮,神采奪人,墨似盡而筆仍在擦行,只見筆墨化作縷縷虛絲,在似有若無間給人以無限遐想。有時又以宿墨為之,筆墨外暈,痛快淋漓。他充分利用長鋒羊毫蓄水多、便于連續書寫的特性,筆毫內所蓄水、墨不勻,即可隨筆鋒翻轉、運筆速度的快慢產生濃淡干濕的無窮變化,筆法與墨法相生相發,構建了只屬于林散之的藝術天地。

林散之取得成就、被人認可的時候已到垂暮之年??梢哉f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他在80多歲時曾頗為動情地說過:“現在社會上風云變幻不定,一切不與人爭,只與古人爭一地位?!绷稚⒅簧疵?,樂觀向上,是一位“笑把浮名讓世人”的令人尊敬和懷念的老人。

猜你喜歡
王鐸書法
“止哭神器”等十五則
漫畫
漫畫
“故事面前”等7則
詩書畫苑
漫畫
漫畫
書法等
圖說書法(三十九)
書法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