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定河新曲

2006-08-18 16:28本刊通訊員
西部大開發 2006年5期
關鍵詞:項目區種草養羊

本刊通訊員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曾舉世聞名,是國家重大生態環境問題之一。作為黃河中游一級支流的無定河,流域面積達3萬平方公里,是全國水土保持的重點治理區。

在過去,無定河流域氣候條件惡劣,地質地形復雜,風蝕水蝕劇烈,水土流失嚴重,對無定河流域乃至黃河下游人民的生產生活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如今,無定河流域的人民,在國家對生態環境的高度重視下,在當地黨政領導的帶領下,通過20多年的重點治理,使無定河流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對黃河的長治久安和水土保持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多年的治黃實踐中,無定河流域涌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2003年,本刊第七期刊發了《奇跡,在無定河流域發生》、《中國最有特色的小流域治理》等文,全面詳實地報道了無定河流域山川秀美建設的成就。近三年過去了,在無定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治理中,一批列入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的示范區成為新亮點,無定河的人民又取得了新的成就,奏出了新的樂章。

榆陽區:打造“精品”小流域

2004年,榆陽區以陽高山綜合治理會戰區的李家畔、常家溝、宋家溝三條治理程度較高的小流域為基礎,進行全方位優化整合,形成“連點成線、連線成面、點面靠攏”的治理格局。在總體措施布局上,堅持立體配置與平面配置相結合唑梁峁頂、梁峁坡、峁邊線、澗地區、溝谷坡、溝谷底進行措施綜合配置。在近村緩坡的梁峁頂部,布設水窖,發展節灌農業;在梁峁坡營造三年生側柏灌木帶,帶內種植紫花苜蓿牧草;10°以下近村緩坡地修寬幅水平梯田并深翻30厘米;峁邊線采取穴狀魚鱗坑整地,栽密集型沙棘、檸條灌叢帶;支毛溝和主溝建谷坊和淤地壩,形成完整壩系。不宜打壩的溝道,營造以楊、柳樹為主,沙棘混交的溝底防沖林,固定溝床。平面配置上,以村莊為中心,道路為骨架,建立近、中、遠環狀結構配置模式。

生態環境改變后,示范項目區鼓勵經濟條件較好的個人積極發展民辦水利。古塔鄉李家溝村民李生飛在本村承包荒溝一條,投資12萬元打小壩一座,淤地30畝,購置提水設備一套,使其變為水池,種植葡萄、李子等經濟林果,

榆陽區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項目實施幾年來,區新增治理面積155.50平方公里,累計水土保持措施面積分別達到:基本農田4138.3公頃,其中梯田3096.5公頃,壩地634.1公頃,水地407.7公頃;水土保持林11471.1公頃,其中灌木林10538.3公頃,喬木林932.8公頃;經濟林1727.4公頃;人工種草2864.5公頃;封禁治理3271.1公頃。項目區內形成科學的水土保持防護體系,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環境與人居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2004年,榆陽區在全省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工作評比中名列前芧。

靖邊縣: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有機結合

針對部分群眾對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的擔憂心理,2003年,在當地鄉政府的支持下,靖邊縣狠抓了海則灘、席季灘兩條小流域的綜合治理,通過兩年多的治理,兩條流域內增加水地191.5公頃,打機井12眼,發展節水灌溉,人均增加水地1.1畝,到2004年人均產糧達到1000公斤,人均收入達到1800元,遠遠高出示范區其他流域平均水平。隨著近年來封山禁牧、舍飼養畜的進一步實施,畜牧業的發展已成為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群眾植樹種草的積極性。

在流域治理中,靖邊縣以增加農民收入和改善生態環境為目的,從調整產業結構人手,認真組織實施了以“水地奠基,封山禁牧,人工種草,舍飼養羊,強農富民”為基本內涵的逆向開發戰略,大搞以種草為中心的草灌生態建設,通過典型引路,鼓舞了全示范區群眾大搞小流域綜合治理的信心和決心。

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是示范區面臨的兩大任務。從示范區的實際出發,在保護水土資源的同時,必須高效利用水土資源。一是營造喬、灌、草相結合的植物綜合防護體系,增加植被覆蓋度,海則灘流域在固定荒沙地采用側柏造林,半固定及流動地采取障蔽紫穗槐及樟子松造林,硬地梁采取魚鱗坑油松造林,建成了一個萬畝長青生態園;二是搭設沙障,固定沙丘;三是不斷改良和引進林種、草種,努力實現生物的多樣性;四是推廣滿天星造林和飛機播種造林。逐步形成植物綜合防護體系,從而達到減緩風速,防止風蝕,保護農田的目的。

在項目建設中,靖邊縣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全面提高綜合治理的科技含量。一是注重質量與效益,在造林中,對不同樹種采取剪干、埋土、覆膜、澆水等技術措施,使造林成活率大大提高;在人工種草時,為了提高草種發芽率,對鹽堿地普遍進行壟溝翻土播種措施。二是發展高效農業,大力推廣日光溫棚豐產栽培技術。為此,靖邊縣在海則灘流域投資50萬元,占地面積40畝,建成標準化的日光溫棚40座,種植各類新品種蔬菜10余種。

橫山縣:靠典型引路,讓事實說話

橫山縣位于陜西省北部,是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之一,2003年被列入了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項目。項目實施兩年多來,累計完成水土保持初步治理面積95.69平方公里,占五年計劃任務的61.7%,項目區人均增收1500元,取得了明顯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創造良好環境。橫山縣素有“上郡畜牧天下饒”之美稱,是全省白絨山羊基地縣,養羊歷史非常悠久。為了調動群眾種草養羊的積極性,縣委、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和優惠政策??h重點辦率先在項目區推廣實施,向項目區群眾大力宣傳種草、養羊的優越性。他們給群眾算了一筆效益賬:種一畝坡耕地可產粗糧60~80斤,純收入40多元,種一畝草可養兩只羊,兩只羊絨、毛、羔等純收入600元,是種糧的15倍。通過算賬對比,廣泛宣傳,極大地調動了群眾種草養羊的積極性。

——羊草同步發展。改變傳統的放羊習慣,變放養羊子為舍飼養羊是羊產業的一次革命。橫山縣堅持狠抓種草,立草為業,使舍飼養羊得到鞏固和發展,重點辦首先按照“誰承包、誰建設、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每年與項目村簽訂種草合同,無償提供草籽,鼓勵村民種草。同時,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和生態建設項目,主動和涉農部門聯系,實行部門聯動、資金捆綁、集中連片、規模種草,以草定畜,并積極開展飼草加工調制,推廣秸稈粉碎、青貯、氨化和微生物發酵技術,提高飼草利用率,通過這些技術和行政措施,三年來累計種草2.7萬畝,為推進封山禁牧舍飼養羊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培植主導產業。為了使項目區群眾對種草養羊有充分認識,縣重點辦

組織項目區村干部、養羊大戶多次去本縣橫山鎮馬家梁村參觀、學習,走出去、引進來,為養羊提供技術幫助,同時投入一定數量的資金,幫助養羊大戶建水窖、蓄水池、小高抽、青貯氨化窯池,抓典型、樹樣板。在一些典型樣板的帶動下,項目區羊子已發展到6萬多只,村民人均生產業收入達600元,已成為當地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

——實施科學養羊。2002年省科技廳將橫山縣確定為“高效設施畜牧業科技示范縣”,橫山縣先后承擔了“陜北白絨山羊快速繁殖技術開發”、“陜北白絨山羊聯合育種”、“陜北高效設施畜牧業科技示范縣”、“舍飼養羊技術推廣”等一批國家、省,市科技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解決了全縣舍飼養羊的技術問題,促進了全縣羊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重點辦積極與相關部門配合,聘請畜牧專家和技術人員,在項目區加大良種引進推廣力度。另一方面,培育養羊大戶,以他們為典型,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技術,研究開發了規范化舍飼棚圈和分群管理、分類飼養等措施。廣大農民切實體會到科技正確運用的決定性作用。

——建設優質農田。建設高標準的基本農田,是糧食安全的根本保證。在重點工程實施中,橫山縣始終把建設“兩高一優”的基本農田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從規劃到施工,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按規范實施,牢固樹立“寧要一畝高標準,不要十畝低水平”的治理原則,并貫穿整個治理工作的全過程。目前,新修的500公頃基本農田全是15米以上的寬幅梯田,提高了糧食產量,促進了退耕還林,收到了雙贏的效果。

綏德縣:綜合開發,生態優先

2003年秋,綏德縣在原龍灣生態示范區30多平方公里的基礎上,進一步向劉家坪、吳家畔兩條流域推進,通過不懈努力,完成治理面積達77平方公里,其中機修梯田0.4萬畝,造林5萬畝,種草1.5萬畝。2004年秋,綏德縣按照“政府導演,水保搭臺,群眾參與,統一規劃,綜合治理,部門聯合,獎金捆綁,規模建設,整體推進”的治理思路,縣、鄉、村三級領導干部發揚真抓實干、吃苦耐勞的精神,通過兩年多治理,把鄉與鄉、村與村、流域與流域連成一片,使吳家畔、劉家坪、劉家畔、上馬家川、郭家村、小窯溝六條流域的治理成果有機相連,形成由點向面幅射、由面向點靠攏、連點成線、連線成面的大規模治理格局。

在建設過程中,綏德縣堅持“三高”: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達到“三?!保罕M?、保水、保肥;實現“三效”: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實行山、水、林、草、田、園、路、村綜合治理,通過工程措施與林草措施、耕作措施相結合,做到了治理徹底,不留死角,精雕細刻,形成層層設防、節節攔蓄的綜合防治體系。如今在已建成的147平方公里示范區內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放眼望去,層林盡染,綠草成茵,灌木連片,瓜果飄香,初步形成了治理一方水土、改善一方環境、帶動一方經濟的良性格局。動員和組織好群眾是搞好水保重點工程建設的基礎。兩年多來,綏德縣首先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通過“一事一議”、政策宣傳和效益對比等多種方式,提高了廣大流域區群眾對水保重點工程建設的認識,充分調動群眾參與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群眾參與建設的熱情一浪高過一浪。治理期間,現場時常呈現出男女老少齊動員,家家戶戶㈩勞力的喜人景象。同時,有的流域鄉鎮還建立了農民自愿參與、村戶自行組織、政府協調服務的組織機制;推行投入公開、補助公開等群眾監督建設機制,有力地促進了水保重點工程的建設。

(李永鋒)

米脂縣:為生態環境建設樹旗幟

米脂縣高西溝有40架山,21條溝幾十年來,圍繞“山青、水秀、村美、人富”這個大目標,高西溝人民堅持不懈、奮斗不止。進入新世紀后,高西溝結合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全力實施米脂縣委、縣政府提出的“五個一”工程——經過5~8年的努力,全縣實現人均一畝高標準農田、一畝經濟林、一畝優質草、戶均一圈羊、戶均輸出一個勞動力。

——建設高標準農田。高西溝人充分利用溝道資源,在無水的溝道打壩、修堰窩,在有水的溝道建池修渠,發展水池,同時在山頂緩坡建臺地,修寬幅梯田:他們“溝底打個壩,天旱也不怕,淤積一寸泥,可頂百擔肥”。建高標準農田,既解決了水土流失,增加了土地資源,又可穩產高產,可以說一舉三得。

——將低產坡耕地退耕栽樹種草。高西溝人從1959年開始,逐步確立了“因地制宜、合理用地、宜糧則糧、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原則,認準了全面規劃、集中治理、溝坡兼治、林草齊上、長短結合的方針,堅持山、水、山、林、路、梁、峁、洼、溝、坡、堰統一治理,對坡耕地有計劃地進行退耕,截至2005年,造林2276畝,種草1500畝。

——封山禁牧,從1958年春季起,高西溝人就對林地和草地實行“封禁”,一方面嚴禁羊子上山,另一方面嚴禁人為砍伐破壞,幾十年如一日,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和實行聯產責任制后仍不例外。為了解決“封禁”與傳統放牧之間的矛盾,高西溝積極推行舍飼養殖辦法,為封禁后的畜牧業發展找到了出路,同時解決了草、牧之間的矛盾。

——調整產業結構。按照結構調優、經濟調活、農民調富的原則,高西溝縮小糧田面積,擴大林草種植,全面推行“三二制”?!叭啤苯o高西溝水土流失治理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變化:一是農業投入相對增加,提高了單產,糧食畝產增加了近8倍,在1/3土地上產出了過去3.5倍的產量;二是解決了當時“要多打糧食,肥料不足,要多養牲畜,草料不足,要發展生產,資金不足”的矛盾,林地從無到有,發展到2276畝,草地擴大到1500畝,年產飼草125萬公斤,大家畜發展到150頭,豬發展到150頭,羊發展到1300多只;三是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過去每年從高西溝境內流出的泥沙有4萬多噸,現在經過治理,基本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清水長流。

(崔文琪李建習)

清澗縣:突出紅棗為主的主導產業建設

從2003年開始實施的川口示范區建設工程,是清澗縣在總結歷年來治理經驗的基礎上,重新確定的治理方向和建設目標:就是通過建立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顯著改善項目區的生態環境,控制水土流失,使攔泥效率達70%以上。通過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促進大面積退耕還林還草,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建設以紅棗為主的主導產業,使群眾實現脫貧致富,項目期末人均收入達2000元以上。高起點、高標準、高效益、高示范效應,帶動周邊地區的水土保持工作。通過治理實踐進一步總結、積累經驗,為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服務。

清澗縣在項目區的選定時,一是考慮與老舍古流域壩系項目相結合,在發展壩地的同時宜于實行坡耕地的退耕還林;二是項目區位于無定河沿線,是清澗縣紅棗的優生區和紅棗產業建設的重點示范區,布局主要是山上整地栽棗和種草,溝坡封禁,溝道打壩淤地。

與計劃實施的黃河水土保持生態工程老舍古流域壩系建設項目相結合,清澗縣突出溝道壩系建設,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時,建設基本農田,促進退耕還林還草,實現樹上山、糧下川(進溝)的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規劃新建骨干壩9座,中型淤地壩35座,小型壩65座??尚略鲇俚孛娣e650公頃,累計人均壩地達0.62畝,其中發展水壩50公頃,同時在近村、近水等條件好的地塊新修高標準梯田200公頃,配套集雨窖灌工程100處,配套提水工程兩處,使累計基本農田達1850.5公頃,人均基本農田達1.46畝,為退耕還林提供可靠的用地保證。

清澗縣是國家命名的中國紅棗之鄉,發展以紅棗為主的經濟林,在清澗縣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一是紅棗林建設已列入清澗縣“十一五”重點發展的一項主導產業;二是初步形成了種、養、加和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格局,形成了公司加農戶等多種形式的管理模式,目前紅棗的銷售渠道暢通,價格穩定;三是紅棗林在清澗縣黃河沿岸和無定河流域屬優生區,具有十分有利的地理條件;四是紅棗耐干旱,耐瘠薄,易管理,群眾非常接受,在清澗縣干旱和水資源十分貧乏的情況下,應優先發展鄉土樹種,項目區規劃發展紅棗林2200公頃,使累計面積達3700.67公頃,人均達2.92畝。

(李文世)

猜你喜歡
項目區種草養羊
生日禮物種草合集
分頭行動
養羊人的驚恐敘述
續寫《亡羊補牢》
羊群莫名蒸發疑案
種草
淺談亞行貸款項目對項目區發展的影響
“種草”
Cut off my Hands!
寶雞峽節水改造工程項目區水資源平衡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