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杰克如何到中國辦公司

2008-01-05 06:39陳志武
大學 2008年11期
關鍵詞:投資銀行華爾街杰克

陳志武

杰克的爺爺于1900年從波蘭移民到美國的匹茲堡,做煤礦工人,父親原來在匹茲堡的一家機械制造廠做工人,母親在美國電報電話公司做普通接線員,父母沒上過大學。杰克在匹茲堡上的中學很一般。只是他喜歡橄欖球,在中學橄欖球隊打得很出色。所以,1965年高中畢業時,被耶魯大學錄取,并拿到耶魯的橄欖球獎學金,進入耶魯讀書。對于他們家來說,這是萬萬沒想到的。

杰克從耶魯畢業后,去了華爾街的一家叫“Morgan Guarantee”的公司,也就是現在的摩根大通銀行,在那里工作兩年。1971年又去哈佛商學院讀MBA,學習工商管理。

杰克讀完MBA后,還是回到華爾街,去了一家叫“Paine Webber”的證券公司工作,這家公司現在已被并到瑞士銀行了,但當時是一個很出色的華爾街公司。杰克在那家公司的投資銀行部工作,簡單說,他的任務是幫助那些需要資金發展的企業融到資金。投資銀行家只是中間人,把資金的需要方與提供方湊合到一起,做成交易,他們賺中間人傭金。投資銀行傭金通常是所成交投資額的6%,意思是,幫助融資一億美元時,投資銀行家要賺取6百萬美元,這相當不錯。如果幫助融資100億美元,你能賺6億美元,這樣的事誰不愿意做呢?

剛到Paine Webber時,杰克主要做私募股權銷售,也就是說,幫助那些股權還沒有上市交易的私人公司融資,他的任務是把那些私人公司的股權賣給私人投資者。從1973年開始,杰克做投資銀行業務。九年之后,他被提升,負責該公司的房地產行業融資部。上任兩年內,杰克先生即把房地產投資銀行部的利潤增加到占整個公司投資銀行收益的40%。公司看到他的能力,1984年讓他接管整個公司的投資銀行業務。接下來,公司投資銀行利潤在兩年內翻倍,第三年增加50%,第四年增長30%??墒?,到1987年10月,美國股市發生大崩盤,對投資銀行業產生很大沖擊,使Paine Webber以及杰克的工作難以繼續下去。

不過,杰克當時已經是Paine Webber公司的高管之一,也是董事會里的董事。1988年底,他跟幾個朋友一起成立并購私募股權基金,其目的是從許多投資者那里募集資金,然后,用這些錢去收購很有價值潛力的公司,換句話說,他們希望用自己對經濟或者行業走向的判斷力,以超過別人的能力去挖掘那些被忽視了價值的公司。把這樣的公司買下來,將其整合、重組或者改善其商業模式,整頓好之后再把這些公司出售掉,或者讓公司股票重新上股市交易。杰克他們的想法,是希望賺取賣出時跟買進時的差價,以此獲得投資回報??墒?,一年后,他們放棄了。

因為當時,有太多從華爾街退下的人都在做并購私募股權基金,大家都去搶同樣的公司,結果使這些公司的收購價越抬越高,收益回報越來越低。到1990年,杰克41歲,已經有了19年華爾街投資銀行經歷。這個時候的杰克已經賺了很多錢,身價早已超過數百萬美元,他的財富已經是他父母一輩子都無法想象的。吃、住、行,過任何正常人的生活,對杰克來說,已經不是問題。到這個時候,也就是人到中年了,杰克開始想:我下半輩子要做什么?顯然不只是要賺錢,因為賺錢在哪里都能做,并且許多人都能做。而他更想做一件重新定義人生的事業。他想,上半輩子的工作是為了謀生,也為了積累經驗,但下半輩子必須做一件體驗人生的事業。

并購基金的失敗讓他意識到,如果只是做一件“人做我也做”的業務,那是難以成功的。如果要真正成功,則必須抓住某種大方向、大趨勢,然后在別人還沒有完全認識到的時候,你超前一步,進入那個行業。這樣,等更多人也認識到的時候,你已經先到了,這才算大成功。正巧,就在杰克琢磨世界上下一個大機會在哪里的時候,《商業周刊》雜志刊登了一篇對美國財政部長的訪談,內容是關于香港的發展前景,其中有段話對杰克特別有吸引力,那位財長說,“如果我才40歲,我就會搬到香港去!”杰克想,我正好41歲!為什么這位財長對香港前景那么看好呢?看來,他話后肯定有因。

但問題是,杰克從來沒有去過亞洲,更沒有去過香港、中國內地,在耶魯讀書時也沒學過香港歷史、中國內地歷史,更沒學過中文。所以,香港對他是個謎,這下也好,他開始搜索許多關于香港的資料,研究起來。

1990年10月,杰克跟他的朋友比爾一起,啟程去香港,開始他的第一次亞洲行。去之前,他們訂出一份很簡單的商業計劃:既然亞洲占世界人口40%,發展潛力當然最大,所以,發財機會也自然在那里。另外,他們想,美國和歐洲人的平均年齡接近40歲,而亞洲人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不是說,一般的社會都是老年人存錢,年輕人花錢嗎?如果真是這樣,年輕人比例很高的亞洲社會不就有很多的消費需求,那不就有了巨大的增長空間嗎?

到香港之后,他們發現人們都在談論中國內地的機會是如何如何好,這一點讓他們很吃驚,因為他們在美國時很少聽人談到中國內地的投資機會。由于他們起初沒打算去中國,但是,在香港聽到這么多人談到中國內地的商業機會是多么多么好之后,他們忍不住坐著火車到香港跟深圳交界的地方,站在香港那邊的山上,向中國境內遙望了一個小時。那次遙望的確增加了他們的好奇,也讓他們更想去亞洲試試。

1990年底,杰克回到紐約,接下來的一年又去過香港幾次。最后,他感到,如果要在香港發展,就必須身在其中;假如人在美國,那很難感受到、抓住機會。就這樣,1992年,杰克打起家當,搬到香港。這一年也是他一生第一次到中國內地的一年,因為聽到這么多人談論中國內地的機會后,他實在憋不住了。

不過,雖然中國題材很熱,但對于他這個中國外行來說,能去做什么呢?杰克知道,自己的強項是投資銀行,也就是他有許多投資者網絡、有許多資金來源,而中國的發展又需要很多資本,這兩者合在一起必定是極好的組合,只是他不知道哪些行業、哪些項目最有前景。

當然,杰克可以組建一個投資基金,把錢分投到許多行業的眾多項目上,這樣可以分散風險??墒?,杰克覺得這樣不是很理想,因為他認為,如果分散到太多行業,那么,不管在單個行業里的投資有多少,他照樣要花同樣多的時間去分析、跟蹤那個行業的發展趨勢,要做很多的研究投入。關注的行業多了,弄不好,到最后他可能對任何行業都不了解。于是,他決定集中在一個行業,通過在那個行業投資許多公司,最終讓自己成為該行業的龍頭控股公司。

問題是,這種單一行業的投資商業模式,風險也很大。

所以,行業的選擇非常關鍵。1992年,一個偶然機會,杰克被邀參加《歐洲貨幣》在上海組織的一次會議,那也是杰克第二次入境中國。在那次會議上,德國大眾汽車一位高管說,大眾汽車在中國擴大生產和銷售的最大挑戰是保證高質量汽車零部件的供應。這下好了,杰克的商業靈感就有了:“我要成為中國最大的汽車零部件制造商,甚至要成為全球最大的零部件商!”

就這樣,1993 年初,杰克先生選定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作為其集中投資的領域。到今天,共有17家零部件生產基地,分布在中國的湖南、安徽、四川、湖北、江蘇、廣東、山西、北京和黑龍江,還有55個銷售網點,包括一些在美國、歐洲和日本的網點。他們的發展戰略是,先在中國建立生產制造基地,發展中國境內的銷售市場,然后將銷售網擴大到全球,成為全球化的直接行動者。

杰克沒有學過工程技術,更沒學過汽車制造,但今天已經利用他的華爾街融資網絡,還有在中國和美國等地的銷售網絡,創辦了價值超過十億美元的中國公司。

杰克對自己人生經歷非常滿足,特別是他對幾乎純屬偶然的“中國夢”的滿足,這一切當然是1965年身在匹茲堡的一個普通高中畢業生所無法想象到的。讓他最為欣慰的不一定是賺了多少錢,而是回過頭看,在“中國熱”還沒起來的1992年,在他還從來沒去過中國的時候,走在別人前面,選擇把家搬到香港、隨后搬到北京,盡管事前看那是多么莫名其妙!或許,這就是超出賺錢之外的人生意義。

猜你喜歡
投資銀行華爾街杰克
杰克和吉爾
我國投資銀行的業務存在的問題研究
變成什么好
On Cultivation of Learn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ELT
被冤枉的小杰克
歐盟金融一體化進程中投資銀行的作用
華爾街“海盜”
華爾街銅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