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環境的調適

2008-01-08 09:38勇等
安徽文學·增刊 2008年2期
關鍵詞:徐勇寫文章聽眾

徐 勇等

“一下飛機就傻眼了”— 一句不懂也別泄氣。

李微(機械工程系博士研究生)

強烈的反應,我第一次來美國是在西雅圖入關的。一下飛機我就傻眼了,他們說的是英文嗎?在國內考過“托?!?,GRE,練就了一副標準聽力,沒想到這點兒功夫遇到一點口音就卡殼了。

第一天見導師,聽他講話好像聽一門從沒接觸過的外語,我急得直冒汗,本來可以說好的話也變得語無倫次了。導師沒準兒也在想,她說的是英語嗎?

徐勇(生物系博士后)

這種尷尬階段是新來者難免的,甭管你“托?!?、GRE考分有多高,一走進美國現實生活,多高的水平都難免會出差錯。重要的是你得學會處變不驚,別以為你的英文真的就那么糟。你那點兒托福功夫不是假的,沉住氣,大膽地往前走,去接電話、打招呼、聊天,去辦你需要交涉的事情,用不了多久,你的自信就會回來了。

鄭志昕(化工博士研究生)

能出來讀書的人,英文總有幾下子的,要創造機會把你的能力表現出來。

我剛來的時候,住學生公寓。我的四個室友都是美國人,他們侃起來我是一頭霧水,一點兒也插不進去。后來,我一面硬著頭皮當聽眾,一面為自己創造機會唱主角,訓練了幾次后,口語和聽力都大為改觀了。

支棱著耳朵捕捉“靈感”—用“心”去聽才能漸入佳境。

李微

有人說,一個人多跑幾個不同語言的國家就差不多成為作家了。語言交流有阻隔的時候,心就會變得特別靈敏。

我第一學期有門課,表達性強,教授多用投影資料,沒有教材,參考書與老師授課內容也沒有直接聯系。在那門課上,我與其說是用耳朵去聽不如說是用心去聽的。聽課有時也要有靈感,要靜下心來才能在語言的阻隔下捕捉到有意義的信息。

徐勇

要做一個有心的聽眾。在日常生活中,用心留意別人怎么說話,記下來,下次也照著說。遇到自己沒把握的話,隨時謙虛地向周圍的美國同學請教。

初來者聽課可能一時還不適應,最好有幾方面的準備:

多讀—預習并詳讀輔導材料,對教授講解的內容先有一個大致了解。

多記—預習中的難點、教授講課的重點以及板書都要記下來。

多問—上課沒聽懂的問題,可以問旁邊的同學;或者作個記號,課后再問。不要把問題留到考試。臨到考試時,大家都很忙,一般不會愿意為你花時間解答問題,也不太愿意同你討論見解或答案。所以,及時總結非常重要。

程玉忠(生物系博士生)

美國教授上課一般不像國內教授那樣按部就班,他們比較隨意,常即興發揮。我們在語言聽力上比美國同學反應慢,課堂筆記就比較難做好。補救的辦法可因人、因課而異。有的可以錄下來,回去消化;有的教授口音重,非常難懂,那就聽個大概,回頭下功夫看書。

徐勇

中國學生由于有語言障礙,課堂反應沒美國同學快。但考起試來一般都比美國同學好,這是因為中國學生私底下會用功。

鄭志昕

聽課的困難是暫時的,很快就會適應。需要更長時間才能適應的是大量豐富的生活語言。要在這方面改進可以多看電視,電視中的Comedy非常生活化,節目不長,你可選擇一兩個合適的,每天看半小時,不懂也要硬著頭皮看下去,訓練一段時候之后就會漸入佳境。

沉默不是金—“尊口”常開的人才能由聽眾變主角。

徐勇

初來者首先要訓練的是敢開口說話。練習說話的機會很多,如初來時要找房子、裝電話、開銀行賬戶、與外國學生顧問約談、選課等等。若不知道怎么說,可以向先來的同學請教,了解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熟記常用的詞與句型,自己開口去交涉。開口這一關過去了,下面適應起來就會容易些。

敢于開口之后,下一步要留意的就是“怎么說”的問題了。要注意周圍的美國人怎么說話,試著用他們的話來說,有問題應該隨時請教,最好能交上一兩個基督徒朋友,他們會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聽你說并教你說。

鄭志昕

選擇一些自己熟悉并且也是美國朋友感興趣的話題來聊天,是一種很好的練習。我初來時英語還說不流暢,大多數的時候只能當聽眾。一次,我刻了枚印章送給一位中國朋友,我的美國室友見了很覺稀奇,借了去蓋在他的書上。我借此機會向他介紹中國印章及漢字構造方面的小知識,他聽得很入迷。那次,我竟然滔滔不絕地講了近一個小時。那次經歷給了我很大的鼓勵,我開始留意為自己創造講話機會,大段大段地講。不僅與人聊天時爭取多講,在課堂小組討論也爭取多講。漸漸講熟了,在英語場合就自然而然地反應快起來,甚至變為直接用英語思維了。英語作為我們的第二語言,在使用時我們會下意識地加上一道翻譯程序。有這道程序阻隔在中間,你的反應總會慢半拍,甚至你說出、寫出的話成了美國人的“洋經濱”??朔g的習慣很重要,多講,長篇大段地講,能有效地訓練你直接用英語思維。

讀破萬卷書—用別人的章法,寫自己的文章。

徐勇

讀文獻是做研究的一個重要環節,不論課業和實驗有多忙,也要有計劃地多讀文獻。這樣做不僅有助于拓展知識面,及時了解學術成果及動態,從而獲得啟示,也有助于你寫文章。

在國外寫學術性文章最重要的是文章的科研水平,好的實踐成果、好的思想、好的觀點是最重要的,美國人看重的是這個。當然,好的成果也需要有合適的包裝,讀文獻讀多了,等到你自己要寫Paper的時候,包裝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程玉忠

美國人寫文章比較直截了當,有英文老師說過:“東方人寫東西你常常不知道他在寫什么?!睂慞aper的時候要注意這個問題。同一專業的文章看多了,寫起來就有借鑒。寫好后最好請美國同行看一看,哪里不合美國習慣他們看得比你清楚。

鄭志昕

用中文的思維來寫文章,美國人看不懂。寫文章要鍛煉不用中文翻譯。專業性文章大概格式與中國差不多。有的人在論述中易于“中文化”,要避免這類問題。最好多讀別人的文章,看別人是怎么寫的,熟記技術英語和專業句型,用別人的話,寫自己的文章。

寫文章不是最難,但要寫得像樣,則需要經過長期訓練。

猜你喜歡
徐勇寫文章聽眾
研究生科研自主發展能力培養的分析與探討
寫文章
我寫我的
聽眾
離題萬里
怎樣讓競職演說“挾持”聽眾
表達心情
情動百慕大
徐勇:讓紀實走向遠方
休閑一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