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沖浪(7則)

2008-10-15 10:53
關鍵詞:道格拉斯諾貝爾獎

佳 佳

“鐳的母親”——居里夫人曾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好奇心,是學者的第一美德.”俄羅斯一位著名心理學家也說過類似的話:“有了好奇心,才有可能發現原先在視野之外的東西.”在科學界,這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

申拜對“污染”

暑假的到來,本應是學生暫別緊張學習生活的開始,然而很多家長卻把目光轉向了各種暑期補習班?輔導班?提高班.有關專家提醒家長,要及時扭轉這種不當心理.過度學習容易適得其反,要把假期真正還給孩子.一個真正屬于孩子的暑假應該是沒有學習壓力?親近社會?親近自然的假期.

◎數學名言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

——華羅庚(20世紀中國數學家)

音樂能激發?撫慰情懷,繪畫使人賞心悅目,詩歌能動人心弦,哲學使人獲得智慧,科學可改善物質生活,但數學能給予以上的一切.

——克萊因(19世紀?20世紀德國數學家)

◎歷史回音

當然,使我最感壓抑的就是我可憐的父母所遭受的(經濟上的)災難.我已長大成人,可是仍然無所作為,一點兒忙也幫不上,這真使人肝腸欲斷.我只能加重家庭的負擔.確實,如果當初根本沒有生我,情況也許會好一些.唯一使我堅持下來?唯一使我免于絕望的,就是自始至終一直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竭盡全力去讀書學習,從沒有荒廢任何時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除了讀書之樂外,我從不允許自己把一分一秒浪費在娛樂消遣上.

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愛因斯坦說過的話.如果你總想抓緊一分一秒用來娛樂消遣,估計是搞不好學習的.

◎言論

★一天做一件實事,一月做一件新事,一年做一件大事,一生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滴水見海

★一天到晚,讓手機牽著;一天到晚,讓報紙?電視?收音機?網絡上的信息牽著;一天到晚,如老牛被繩子牽著.

——當代人難以覺察的無奈

★一分鐘之內完成的事,可能讓你后悔一輩子;讓你驕傲一輩子的事,不太可能在一分鐘之內完成.

——慢工出細活

★問很多問題,可以讓你得到更多點子.

——戴爾計算機創辦人麥克·戴爾的話

◎開心總動員

有一天,0跟8在街上相遇,0不解地看了8一眼,說:“胖就胖唄,還系什么褲腰帶啊!”

有一天,0碰到10,看了他一眼,不屑地說:“小樣兒,傍上大款我就不認識你了?”

有一天,0碰到101,很同情地問他:“哎,怎么拄上雙拐了!”

有一天,0碰上了Q,大吃一驚:“老弟,怎么長尾巴了?”

有一天,0碰上00,埋怨說:“胖子,怎么不吭不哈就結婚了!”

有一天,0在路上看到9,打趣道:“哎,兄弟,怎么截肢了……”

◎科學新知

美國科學家日前表示,睡眠不足可能造成大腦不穩定,使大腦突然出現“短路”.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科學家戴維·丁格斯說,大腦清醒和睡眠兩種狀態就好比是燈亮著和熄滅的狀態.當睡眠不足時,大腦會在清醒和睡眠兩種狀態之間頻繁快速轉換.在轉換的過程中,大腦會出現瞬間功能喪失的現象.丁格斯將這一現象稱為大腦的“短路”.

丁格斯等人在美國《神經科學雜志》上報告說,他們通過磁共振成像技術,對24名試驗者的大腦進行觀察.在一夜沒睡的情況下,被測者大腦的多個區域都發生了明顯的瞬間功能喪失現象,如注意力下降和視覺處理程序突然中斷等.而當這些人得到很好休息后,則不會出現上述情況.

◎讀圖時代

書海無涯莫迷航——您有方向嗎?

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

>“2007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中,9位諾貝爾獎得主和6位全球著名科學家聚首論道使京城再掀學術旋風.報告猶如一場場學術與思想的盛宴,他們身上表現出的對科學的執著熱愛,他們積一生經歷而沉淀提煉的人生箴言,讓有幸對話大師的青年學子受益良多.

去找到那塊拼圖

199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魯道夫·阿瑟·馬庫斯透露,自己的母親是一位很好的鋼琴家,在他5歲時就教他彈琴,但只有6個月他就放棄了,“因為我更喜歡數學,喜歡將玩具拼成建筑物,這一愛好影響了我的一生.”

“科學研究就像是做拼圖游戲,科學中每一個小的進步就像是發現了拼圖中的一小片,許許多多的片斷放在一起才能拼出完整的圖案.我選擇了化學中的同位素研究,在這個問題上,前人已找到許多拼圖,但還差幾片,我就設法去找拼圖里別人還沒發現的那一片,最終獲得了成功.”

努力增強自己的人力資本

“一個國家的發達與富足程度完全取決于人力資本的投入.西班牙曾經侵占整個美洲大陸,但后來衰退了,相反荷蘭這個國家土地貧瘠,資源匱乏,卻是歐洲最富強的國家之一,其財富就是在人力資本不斷投資中積累而成.”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蒙代爾教授的激情演講始終深深吸引著大家.“學物理?化學需要有極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且數學一定要好;學歷史需要有很強的記憶力和判斷力,能理清各種各樣的事件與人物關系;學經濟學的要求則更多,一方面要懂得人情世故,知識面要廣,另一方面要求邏輯思維能力要強,數學也要很好;更為重要的是要接受培訓,不斷增強人力資本.”

借錢去讀最好的大學

蒙代爾教授最早的專業并非經濟學,“我是在大學選修經濟學課程時愛上了它.”談起早年求經歷,大師一向敏銳犀利的目光變得柔和起來.當在華盛頓大學讀經濟學研究生一年后,家境貧寒的他出于對未來前途的迷茫,分別找了三位導師進行咨詢.第一位建議蒙代爾去考康奈爾大學,并承諾幫他申請獎學金;第二位是他們的經濟系主任,果斷地建議他去報考全美最好的大學,即使借錢也在所不惜;第三位導師則建議他去找一個有錢的女孩做妻子,讓她來為他支付學費.

“我實在找不到有錢的女孩,只好聽從了系主任的建議,借錢去讀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院,這是全美最好的經濟學院.”蒙代爾繼續著他的幽默.“后來我才知道,三位導師對我的建議恰是他們各自人生道路的真實寫照.第一位導師來自加拿大,用獎學金讀完康奈爾大學;第二位導師則借錢上了哈佛大學,這所學校是他當時最好的選擇;第三位則在娶了有錢的妻子后,上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蒙代爾變得嚴肅起來,“我慶幸自己在年輕時作出了人生最正確的選擇.”

將目光盯在諾貝爾獎上是不對的

“僅把目光鎖定在諾貝爾獎上是不對的,重要的是研究者對知識本身的熱愛.”馬庫斯教授在學生提出“您是否把諾獎作為人生目標”時笑著回答,自己當初選擇化學研究時根本不知道諾貝爾獎這回事.“如果只把目光盯在獲得諾貝爾獎上,那人生中失望和不開心的時候會很多.我更多的是關注我做了什么,做得好不好,諾貝爾獎只是偶爾想一想,這已經足夠了.”他期待年輕人能保持對做事本身的興趣和對知識本身的熱愛,“這樣無論人生取得成功還是陷入低谷,都能保持快樂的心情.”

了解你所不了解的

在表面化學?多相催化和固態化學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蓋博·索馬杰教授與學生們進行交流時說:“科學其實是一種情感化的東西,表面化學對我來說是一種藝術.對于科學,一個聰明和勤奮的人也許并不能成為卓越的貢獻者;對于科學家,最重要的品質莫過于一種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而科研工作的焦點就是以這樣一種探索的心態去了解你所不了解的.然后,從你所發現的這個新奇的問題著手,找到一個全新的領域,并創造一門新的科學,這才是科學研究成功的要訣.成功的關鍵在于判斷力,把焦點放在你所不了解的事物上.”

敢于犧牲勇于嘗試

道格拉斯·奧謝羅夫榮獲199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在演講中為同學們講述了這樣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在他11歲那年,一天,父親把一個汽車的點火裝置拿回家,并且告訴他,這個裝置可以充6伏特的電,但是在機器的另一端卻可以釋放出高達2 000伏特的電壓.這樣一個神奇的裝置立刻激起了道格拉斯的那份與生俱來的好奇.

他突發奇想,充入6伏特的電就可以釋放出2 000伏特的電壓,如果為它充入600伏特電的話,那將會發生多少不可思議的奇妙變化?這個機器又將會釋放出多大的火花?這個大膽的設想把道格拉斯強烈的求知欲一下子提了起來.年小膽大的他真的找來一個600伏特的變壓器接到了電源上.“當時我看到的火花有這么長!”

道格拉斯教授用兩只手拉開一尺多長的距離,形象地向同學們描述火花的長度和他當時的驚訝之情.“我的身體正跨在電容器上,火花躥出的一剎那我就失去了知覺.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躺在另一個房間的地板上.”

說起這段難忘的往事,道格拉斯說他至今還心有余悸.“用不著跟你們說所有的故事,我能活著走過童年,并在今天到這里演講已經是非常走運.”

但是,道格拉斯教授卻強調,正是這種為了科學而敢于犧牲?敢于嘗試的探索精神成就了他.進入康奈爾大學就讀之后,他所經歷的比童年那次事件更加兇險的境況不計其數,但他從來沒有畏懼過,更沒有退縮,正是這種精神鼓舞他堅持不懈,勇往直前,并最終一舉登上諾貝爾獎獎臺.

(摘自2007年9月18日《北京晚報》)

附:諾貝爾獎大師寄語中國青年

羅伯特·蒙代爾:只要你努力,世界更精彩!

托馬斯·謝林:準備好,機會就要來了,抓住它.

理查德·施羅克:用你們的努力來改善我們的生活,祝好運.

約翰·格雷斯:努力學習,保護環境.

道格拉斯·奧謝羅夫:我希望無論周圍環境如何變化,你們都不要放棄自己的道路.

沃爾特·科恩:唯有了解,我們才會關心;唯有行動,生命才有希望.

纖維的好奇,導致“無煙火藥”的發明

瑞士化學家申拜對纖維特別感興趣,一心思索著對天然纖維的改進.為求得安靜,他偷偷地進行實驗,豈料有一天他的愛妻驀然闖入,申拜一時手足無措,碰翻了桌上的兩瓶強酸——硫酸和硝酸,高濃度的酸流滲入纖維中,“污染”了纖維.后來他又好奇地進行清洗?干燥,不料這些纖維竟又自動爆炸.“污染”纖維的爆炸,更引發他的好奇,經苦苦求索,細細分析,他終于在1846年意外地發明了無煙火藥.

貝爾泰洛對“狗”的好奇,導致肝臟特殊功能的發現

1828年,德國化學家武勒將氰酸銨加熱,轉變為尿素,破天荒地填平了無機界與有機界的鴻溝,推翻了“生命力論”.1845年,德國化學家柯爾合成了醋酸,“生命力論”更是江河日下.1854年,法國生物化學家貝爾泰洛合成了脂肪.1861年,俄國化學家合成了糖類.“生命力論”已毫無生命力了.

18世紀下半葉,科學家誤認為動物體中的有機物只能從植物中獲取.滿腦好奇心的貝爾泰洛對“狗”有著濃厚的興趣.他用高糖類食物喂一組狗,用低糖和無糖食物喂另一組狗.他從這些狗的肝臟中取出血液化驗,發現含糖量均很高.頭腦機敏的貝爾泰洛經分析后認為:動物的肝臟極有可能將非糖類轉化為糖類.緊接著他又進行了一系列嚴密的實驗,確證動物的肝臟具有“造糖”的特殊功能,打破了動物只能攝取植物中的糖類再進而分解的傳統觀念.

羅蒙諾索夫對“空氣”的好奇,導致“燃燒學說”的建立

1772年,瑞典科學家舍勒發現和制取了氧氣.翌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里也獨立制得了氧氣.由于他們頭腦中“燃素說”牢固地占據著地盤,因而不可能提出“燃燒學說”.還有英國的波義爾雖然進行了金屬燃燒的實驗,發現金屬燃燒后,其重量明顯增加了,但他出于對“燃素說”的信仰,誤認為“燃素”透過玻璃容器與之化合所致,因此也不可能推翻“燃素說”,建立“氧化說”.

俄羅斯學者羅蒙諾索夫,也做了跟波義爾相類似的實驗.他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發現實驗反應前后重量不變,從而推翻了“燃素學說”,建立了“氧化學說”,提出“質量不滅定律”.羅蒙諾索夫敲響了舊傳統的喪鐘,摒棄了當時極為流行的“燃素學說”.這主要是因為他能精細地進行化學實驗,不讓空氣進入燃燒后的密閉容器中.稍后,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同樣通過精密實驗,得出跟羅蒙諾索夫一致的結論.在鐵的事實面前,“燃素學說”的謬誤暴露無遺,遂為科學家唾棄.

(摘自《科學24小時》)

猜你喜歡
道格拉斯諾貝爾獎
最后一秒的冠軍
最后一秒的冠軍
最后一秒的冠軍
諾貝爾獎的由來
飛機合同
諾貝爾獎離我們有多遠
諾貝爾獎離我們有多遠?
道格拉斯與林肯的帽子
搞笑諾貝爾獎
這些研究瘋了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