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面幾何中一個結論的應用與推廣

2008-10-15 10:53韋文彬
中學理科·綜合版 2008年9期
關鍵詞:等腰三角矩形四邊形

韋文彬

理論的研究固然是重要的,而研究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創新,使已得出的結論變成解決問題的便捷依據.下面就用“等腰三角形底邊上任一點到兩腰的距離的和恒等于一腰上的高”這個結論來解相關的問題.

一、常見解法與應用結論解法的比較

【例1】 已知如圖1-1,E為矩形ABCD的邊AD上一點,且BE=ED,P為對角線BD上一點,PF⊥BE于F,PG⊥AD于G,求證:PF+PG=AB.

分析:要證AB=PF+PG,可利用截長補短的方法,如過P作PH⊥AB于H,得矩形AHPG,有AH=PG,只需證BH=PF,即證△BPH與△PBF全等.

證明:過P作PH⊥AB于H,則四邊形AHPG為矩形.

∴AH=GP,PH//AD ∴∠ADB=∠HPB.

∵BE=DE ∴∠EBD=∠ADB.

∴∠HPB=∠EBD.

又∵∠PFB=∠BHP=90°,∴△PFB≌△BHP,

∴HB=FP.

∴AH+HB=PG+PF,即AB=PG+PF.

除以上方法外,還有以下思考:

1.過點A作MA//BD交PG的延長線于M,則四邊形ABPM為平行四邊形,由作法易知AM=BP,則△AMG≌△BPF,有PF=MG,也能使PG+PF=AB得證.

2.如果連結EP,利用S△BDE=S△BEP+S△DEP的關系,也得PG+PF=AB的結果.

3.過G作GI//BD交AB于I,得平行四邊形BPGI,則有GP=BI,BP=IG,再證△AIG≌△FPB,也能使PG+PF=AB得證.

以上屬常規證法.

以下是用結論關系證明:

分析:由已知條件BE=ED,PF⊥BE于F,PG⊥AD于G,且△EBD位于矩形ABCD中,易知,題目已具備了結論的條件(等腰三角形底邊上任一點到兩腰距離的和恒等于一腰上的高).只需按關系推理就可以得出結果.

證明:由圖1-2可知:

∵BE=ED,∴△EBD為等腰三角形,點P為BD上一點,

PF⊥BE,PG⊥AD,

又∵四邊形ABCD為矩形,AB⊥AD,AB是三角形EBD

的ED邊上的高.

∴PF+PG=AB,即AB=PF+PG.

二、結論的應用

【例2】 如圖2所示,P是邊長為2的正方形ABCD邊CD上的任一點,且PE⊥DB,PF⊥AC,垂足分別為E、F,則PE+PF=________.

分析:易見△DOC為直角等腰三角形,PE和PF為P到兩腰的距離,易知:PE+PF=OC,所以只要求出OC就可以了.

猜你喜歡
等腰三角矩形四邊形
等腰三角形的對稱性
矩形面積的特殊求法
四邊形逆襲記
從矩形內一點說起
巧用矩形一性質,妙解一類題
趣談四邊形
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聯手解中考題
一個基本模型的運用
數學潛能知識月月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