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杯金牌

2008-12-04 07:10楊天弘
足球俱樂部 2008年15期
關鍵詞:國際足聯足球比賽世界杯

楊天弘

最讓歐洲豪門煩心的事情是什么?也許是每隔四年,自家的當紅小生們要先赴歐洲杯勤王,再去奧運會救急,等到兩大賽事收工出現在自家訓練基地之時,往往是傷痕累累疲憊不堪,而此時聯賽都已開戰……奧運會作為全球體育頂級峰會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其缺乏變通、條框頗多的組織規則卻與如今利字當頭的職業足球格格不入。過去的一百年中,奧運會和現代足球都從襁褓中的嬰兒成長為了巨人,但前者多為賽事的擴容,卻未像后者在競賽規則、組織體系和市場化運作上天翻地覆,并衍生出了世界杯、歐洲杯、冠軍聯賽等頂級賽事。作為兩者唯一交集的奧運足球卻門庭冷落,一塊奧運足球金牌往往是青年級別賽事佼佼者成年前的最后一塊蛋糕,抑或是力求職業生涯功德圓滿的老將們的謝幕演出,與價值連城的其他奧運項目金牌相比,著實有些寒磣,究竟是什么,讓這顆本該是王冠上明珠的賽事成了豪門競相排斥的雞肋?

不可否認的是,奧運會足球賽在其百年的發展史上,曾有過與世界杯抗衡的時代,只不過,隨著經濟收益的這根杠桿的出現,才讓兩者在發展的道路上愈行愈遠。

1992年成分水嶺

自1896年首屆奧運會以來,戰前的奧運金牌仿佛專為英式足球頒發(英國湯普頓公園俱樂部1900年獲得奧運會冠軍),二戰后,走在技術革命前列的匈牙利、南斯拉夫和蘇聯等東歐國家又以社會主義陣營特有的行業體協輪流坐莊,此后相繼崛起的民主德國、捷克與法國同樣讓奧運會足球金牌成為歐洲的專屬。除卻奧運創立之初“荒漠地帶”加拿大一次問鼎,上世紀20年代正處于上升期、日后的世界杯冠軍烏拉圭兩度掄元外,奧運金牌就是歐洲足球版圖變遷的晴雨表。而奧運夢之隊同樣不計其數:無論是上世紀50年代那支橫掃歐洲無敵手,以“424”陣型開足球戰術革命先河的匈牙利;以及1988年漢城因意識形態問題險些未能成行、歐洲杯上大意失荊州的史上最強蘇聯隊,都堪稱國家隊移植到奧運賽場的成功典范。源遠流長的奧運足球與職業聯賽和成年國家隊賽事脫鉤,不過是近十余年才發生的事。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雖然出臺了奧運會足球賽須在23歲以下政策的規定,但西班牙在家門口盡造皇馬、巴薩、畢爾巴鄂競技隊的精英,打出了歐洲足球在奧運歷史上的又一次經典旅程,然而這竟成了歐洲足球的奧運絕唱。

自1992年后,從未在重大場合同時出現的阿維蘭熱與薩馬蘭奇,因奧運足球參賽資格問題徹底決裂。比起那個曾令無數國人垂淚的申奧失敗之夜,在職業足球與奧運足球間出現的看似人為實則必然的鴻溝更具里程碑意義。在歐洲賽事不斷擴充、俱樂部與國家隊利益糾紛日趨白熱化之際,定位尷尬、商業利益有限,且與國際足聯和各大洲足聯主推賽事明顯沖突的奧運會自然首當其沖,足球金牌為歐洲獨霸的時代也一去不復返。非洲雙雄尼日利亞和喀麥隆將青年級別賽事的優異表現復制到了奧運賽場,阿根廷更是靠著兩屆世青賽骨干的厚積薄發打出了完美風暴。當成名愈發年輕化的歐洲新星的戰場重心向歐戰和歐洲杯靠攏之時,也是奧運金牌摒棄歐羅巴之始。近年來,世界杯對主辦國經濟的刺激作用,屢創新高的贊助費用和電視轉播收入已經與奧運會平起平坐,社會效應雖然還不及奧運會,但僅就“錢途”而論,卻大有后來居上之勢。加之冠軍聯賽等賽事也來分一杯羹,已經滿負荷的商業體育機器的產品分配,無疑又朝著與奧運相反的方向駛去。

大牌應者寥寥

比起世界杯根據各大洲球隊綜合實力排名和國家數量確定出線名額,奧運會的出線名額分配多少有些不公。例如2004年奧運會南美區預選賽(即南美青年錦標賽),明星云集的巴西隊半決賽意外不敵巴拉圭,由于南美只有區區兩個奧運名額,被譽為貝利接班人的羅比尼奧就這樣被擋在了雅典門外,考慮到這支球隊中還有阿德里亞諾、邁孔、阿爾維斯、巴普蒂斯塔等適齡猛將,這等做法無疑是暴殄天物。同樣叫屈的還有歐洲列強,東道主希臘占據一個名額,僅有的三席在一通混戰后被意大利、塞黑和葡萄牙三個幸運兒瓜分,具有濃厚青年球員培養傳統的法國、西班牙和荷蘭隊等卻集體缺席。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整體實力有限的亞洲居然獲得了三個參賽名額,雖然日本、韓國和伊拉克表現不俗,但對歐洲和南美兩大足球熱土而言實在過分,這就是惠及五大洲的奧運會規則,誰也沒轍。事實上,奧運足球完全可以參考本屆奧運會籃球比賽的落選賽,那些在預選賽排名靠前的球隊完全可以抽簽分組后搭上末班車,但這一動議卻只能停留在論證層面——很簡單,奧運會開賽前的6月或7月份安插賽事,不但與歐洲杯撞車,也完全打亂了球員的休息恢復。

由此看來,歐洲和南美以青年錦標賽成績決定奧運會參賽名額,省卻二度折騰也就無可厚非了,但由于兩項賽事球員參賽年齡段普遍較奧運適齡線小了1~2歲,多少令奧運足球成為了變相的世青賽,加之歐洲球員普遍較其他各洲球員晚熟,難在奧運奪金路上走得更遠,兩下相形,誰還愿出力不討好爭一塊虛無縹緲的奧運金牌?

從傾力到放棄

曾幾何時,中國國奧隊出線征程上最持久頑固的對手——日本和韓國也曾對奧運賽事無比看重,前者有1968年本土作戰奪得銅牌、1 996年亞特蘭大小組賽以1:0力挫巴西的表演,后者則在2000年奧運會召集了姜哲、高宗秀、金度勛等國家隊佼佼者,老中青三世同堂遠征澳洲,但本屆奧運會前者居然沒派出一名超齡球員,甚至連效力于荷甲的適齡射手平山相大都未入選,后者也不過征召了些K聯賽的生僻角色充實超齡隊伍。誠然,上世紀90年代初全線出擊、極重成績的兩國足協也曾以舉國之力備戰奧運,但伴隨著兩國聯賽的蒸蒸日上和世界杯等國際大賽的正面示范效應愈發增強,極易被庸俗化和指標化的奧運已經逐漸淡出,不重一兩屆所謂大賽成敗,更重各級國家梯隊與世界潮流的接軌和可持續發展,在理念上,兩國對奧運足球的認知深刻而清醒。

但奧運足球并非純粹累贅,對于商業化嘗試屢次失敗,仍以半職業姿態出現的女足而言,兩屆世界杯間不限參賽年齡的奧運會,無疑是給運動壽命偏短的女足運動員提供了絕佳的舞臺。事實上,奧運會往往也是女足世界杯的晴雨表,1996年亞特蘭大同時崛起的中美女足黃金一代,2000年再度來襲的挪威,2004年所向披靡的德國……女足賽事的商業化程度和運作空間較男足存在諸多先天后天的差距,奧運足球無疑是對國際足聯口口聲聲要大力扶持,但始終任重而道遠的女足運動必要的催化劑。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美國女足奪冠,一夜之間美國注冊女足運動員突破百萬,女足大聯盟也應運而生,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2004年后的德國。與其以一兩屆奧運成績的突飛猛進竭澤而漁,毋寧以一屆成功的奧運旅程作為某項運動落地生根乃至蓬勃發展的東風,這本就是奧林匹克精神的一種。

足球毫無疑問是當今世界范圍內的第一運

動,無論是奧運會足球賽還是世界杯,兩者都對足球運動的全球推廣和發展起到了很多積極作用。事實上,奧運會足球賽比第一屆世界杯整整早了30年,但時至今日,兩項歷史上功勛卓著的足球賽事已經有了天壤之別,盡管奧運會不可否認地成為了世界范圍內最大規模的體育賽事,但是單就其足球比賽而言,雖然足球賽是參賽人數最多的奧運會單項運動,也被喻為含金量最高的金牌項目,但其規模和影響力已經遠遜于世界杯,此前起步更早的奧運會足球比賽已經被徹底逆轉,而且與世界杯的差距正越來越大。

史前時代

雖然早在19世紀末,英國就已經出現了足總杯、聯賽以及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比賽,但杯賽和聯賽注定了其局限性,再怎么發展也不能成為全世界的賽事,歷史上奉行大陸平衡政策的英國人也沒有站出來充當世界足球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最初在這方面起到組織作用的是奧運會,1896年,希臘雅典舉辦了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但當時只有九個比賽項目,現代足球并沒有出現在這屆奧運會上。1900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二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足球終于進入了世界級賽事的范疇。但需要說明的是,這屆奧運會上的足球比賽只是表演項目。就世界足球的歷史來說,這時的奧運會足球比賽卻堪稱“史前時代”,這不僅僅是因為當時的賽制混亂,參賽球隊不具備絲毫代表性,更重要的是,在足球比賽進入奧運會的時候,國際足聯甚至還沒有成立。

在國際足聯1904年5月成立之后,雖然僅是一個年收入只有三位數的非盈利機構,但其對于足球賽事的組織作用已經開始顯現了出來,這種情況體現在了1908年的英國倫敦第四屆奧運會上,足球比賽雖然是這屆奧運會的一部分,但由于有當時成立不久的國際足聯親自領導,加上又是在現代足球的故鄉英格蘭進行,因此從比賽檔次和組織規范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在此之后奧運會足球比賽進入正軌,從歷史上看,這時奧運會足球絕對是此后世界杯的“老大哥”,畢竟世界杯要比奧運會晚出現了30年,可以說此后的世界杯能夠獨自走上“臺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奧運會足球比賽的成功舉辦。不僅如此,有幸承辦并獲得有史以來第一屆世界杯,烏拉圭獲得這樣的歷史殊榮以及世界杯歷史上的獨特地位,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他們是1924年和1928年奧運會兩屆奧運會足球比賽的冠軍。換句話說,在首屆世界杯的“爭辦”過程中,要想獲得承辦資格,竟然要取決于該國在奧運會足球比賽上的表現。

兩雄并立

1930年,國際足聯獨立創辦的第一屆世界杯賽在烏拉圭舉行,從此世界足球進入了奧運會足球比賽和世界杯雙軌進行的時代。在這個時期兩項賽事并列為世界上規模和影響力最大、參賽水平最高的國際足球賽事,從整體上看是不分伯仲的,但它們的細微之處,在這兩項賽事并立的最初階段就顯現了出來。

首先是舉辦頻率,如果從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火炬熄滅的那一刻算起,直到二戰結束后的1948年倫敦奧運會圣火在溫布利體育場熊熊燃燒的整整20年間,奧運會只舉辦了兩屆,一次是沒有足球比賽的洛杉磯奧運會,另外一次則是在1936年的德國柏林。相比之下世界杯雖然作為新生的國際賽事,但從1930年杯賽創辦至1 950年的巴西世界杯,卻已經成功舉辦了三屆,用現代的傳媒理論來說,世界杯從賽事頻率和密度上很好地填補了足球“檔期”的空白,分流了原本屬于奧運會的受眾群體。

再來說說舉辦思路。烏拉圭舉行的第一屆世界杯不經意間開創了日后影響最大的足球賽事,同時也不經意間讓其與奧運會的對比中出現了很多亮點。眾所周知,當時的烏拉圭足球水平確實是世界一流,但就其國家而言,第一是南半球的南美洲國家,第二則是經濟水平難比歐美發達國家即今天我們所說的發展中國家,甚至可以說是比較落后的國家。這種情況日后也影響非常深遠,此后1950年在巴西、1962年在智利、1970年和1986年在墨西哥、1978年在阿根廷,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上述國家也都屬于國際社會的欠發達國家。相比之下,奧運會的主辦城市就“勢利”得多,從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開始后的若干屆奧運會主辦城市中,除了雅典稍遜之外,其余無一不是歐美發達國家的城市甚至首都,奧運會第一次來到南半球要等到1956年的墨爾本,第一次來到發展中國家更要等到1968年的墨西哥……雖然造成這種勢利的現象背后是因為兩項賽事對東道主的要求不同,世界杯純粹是足球賽事,因此需要的客觀物質條件相對于項目眾多甚至包含水上項目的奧運會主場城市,要簡單得多。

市場醞釀

上世紀80年代可以說是奧林匹克運動在二戰后的最低谷,蓋因這個時期奧林匹克運動成為了政治工具。首先是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由于此前一年蘇聯入侵阿富汗,西方國家從而宣布抵制莫斯科奧運會,當屆奧運會從而變成了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內戰”。四年之后的美國洛杉磯奧運會,東歐陣營則集體缺席這屆奧運會,進行了以牙還牙的報復。此后的1988年奧運會,主辦國韓國相對美蘇是亞洲小國,而且其此前不合理的工業壟斷巨頭勾結獨裁軍政府的政治經濟體制,加上其奧運期間不合適的狹隘民族主義表現,以及約翰遜爆出的興奮劑丑聞,都使得當屆奧運會雖然在成員出勤率上有了保證,但其本身同樣是奧林匹克運動在80年代頹勢的寫實。

不過,這個階段的奧運會出現了可喜的飛越,尤其是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開創了商業化思路辦奧運的先河。在此之前,奧運會更多是各國政府的“形象工程”,體現的是主辦國的國力,所以這屆奧運會具有劃時代意義。此時的國際足聯已經意識到這樣的市場機遇,其實早在1982年的西班牙世界杯期間,國際足聯已經萌生了這種想法,但西班牙的國力與強大的美國相比,顯然不足以滿足國際足聯的實驗要求,其后的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更不具備這個條件。

在兩大國際賽事之外,國際足球開始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進入上世紀80年代后,意大利足協率先放開了自己的外援限制,意大利甲級聯賽逐漸成為全世界范圍內高水平足球外援的殿堂,同時隨著衛星轉播足球賽事的廣泛使用,使得足球賽事的商業轉播具備了物質基礎,而這個時期的足球明星基岡、普拉蒂尼乃至馬拉多納和荷蘭三劍客的形象得到了全世界的推廣,更加深入人心,也更具備商業開發的潛力。

就這個階段的兩大賽事對比而論,他們都對自身的商業開發潛力以及外界的世界足球發展趨勢有所了解,但兩者此時基本都處于摸索階段,還沒有進入真正的發力階段,這一階段兩者還在醞釀,還屬于一個瞄準市場的醞釀階段。

全面反超

1988年奧運會是對奧運會影響最大的一次賽事,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從本屆奧運會開始,奧運會放開了對于職業運動員的限制,職

業運動員才開始真正進入了奧運會比賽中。美國男子籃球隊在四年之后的巴塞羅那奧運會上起用了“夢一隊”,這些NBA大牌球星的鋒芒掩蓋了足球職業運動員的入圍。

此外,國際足聯的針鋒相對也起到了“作用”,國際足聯從1992年奧運會開始規定,職業球員可以參加奧運會足球比賽,但年齡限制為23周歲以下。四年之后又補充了允許超齡球員參加,但不能超過三人的規定。國際足聯以此完成了一箭雙雕,即一方面完成了自己從少年隊一直到成年隊的所有成年隊比賽的布局,同時也借此機會搶走了國際奧委會的風頭。眾所周知,將大量超過23歲的成年球員排除在奧運會之外,其實相比過去只能業余球員參加所帶來的改變,以及對球迷的吸引實在有限,實際上是將奧運會變得為自己所用,對已有百利而無一害。國際奧委會當然對國際足聯的這個規定再明白不過了,但奧運會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體育賽事,足球并不是其“主打產品”,因此并不是非常介意。

巴塞羅那奧運會結束兩年后,世界杯在美國舉行,雖然足球并不是美國人的首選運動,但商業運作所帶來的新鮮感以及東道主的黑馬表現,還是讓這屆杯賽非常成功。對于參加過這屆杯賽的歐洲球員來說,最痛苦的一點就是熱,因為比賽多安排在中午進行,兼顧到與美國有著幾個小時時差的歐洲觀眾的收看需要,也就是說,這樣安排比賽時間的目的只有一個——商業開發,而市場也確實沒有辜負國際足聯和東道主的良苦用心,雙方都借此機會賺了個盆滿缽滿。

1996年,國際奧委會利用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也嘗試了一次不錯的商業運作,與單純的世界杯相比,奧運會的參與國家更多,參與運動員更多,涉及項目更多,可開發的商業資源也更加廣闊。但有利也有弊,即其項目過多,轉播時間過長,也勢必造成其商業資源相對更加分散。世界杯則恰恰相反,雖然1998年擴軍后只有32個國家能夠入圍決賽圈,但畢竟代表的是世界最高水平的足球賽事,相對更為集中,而且作為一個獨立的商業品牌運作,從資源集中以及轉播投入上都更有利于集中,這一點是奧運會不能比擬的。1998年世界杯來到了法國,商業運作更加成熟,帥氣的貝克漢姆、技術出色的羅納爾多和齊達內、初出茅廬的歐文、比韓國更能帶來大量消費的日本隊,此外還有巴喬、巴蒂、博格坎普,可以說是幾乎集中了所有的票房號召力,經過法國CANAL+集團的精心包裝,華美的電視轉播畫面使得這屆世界杯成為了國際足聯大規模商業盈利的開始。

1992年不僅是國際足聯旗下的世界杯全面與國際奧委會旗下的奧運會足球比賽抗衡的開始,同時也是世界職業聯賽發展的分水嶺。眾所周知,就是在這一年,英格蘭超級聯賽正式啟動,時至今日,這項賽事僅每年380場比賽的轉播費用就高達九億英鎊。在此帶動之下,歐洲杯、冠軍聯賽以及各國聯賽都群起效仿,這些成功的商業運作與世界杯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正是在這樣的市場氛圍中,國際足聯的收入屢創新高,2006年的純利潤已經達到了近兩億英鎊。

總之,從1992年至今,隨著奧運會足球比賽和世界杯在市場定位以及開發運作上的差別,使得世界杯在與奧運會足球比賽并行了70多年之后,終于超過了比自己起步早30年的競爭對手。

如果問問任何一個有實力問鼎世界冠軍的世界一流強隊的球迷,或者是很多雖然本國足球水平孱弱,但敢于“意淫”而且很有“玉碎”氣節的足球不發達國家的球迷,他們也一定會告訴你,他們更想要大力神金杯,而不是奧運會金牌,也許有且只有中國足協是在這個問題上抱著“不管金杯金牌,只要能升官就行”的務實幻想吧。

同樣都是24K金鑄造,做冠軍獎品的差別咋就那么大呢?也許要從兩個冠軍所代表的賽事說起,畢竟金杯金牌的含金量是建立在身后的賽事上的。

純屬娛樂

足球在1900年奧運會上無論是規模還是組織都處于萌芽狀態,只有三支球隊參加,而且都是俱樂部球隊。但他們應當被歷史所銘記,并被后世膜拜,因為他們確實推動了世界足球日后的發展。讓我們記住他們的名字: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足球比賽的冠亞季軍分別是來自英國的湯普頓公園俱樂部、法國社區聯盟俱樂部以及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隊。

這種表演賽的情況在四年之后的美國圣路易斯第三屆奧運會同樣上演,也許是無法吸引當時足球運動開展相對更加普遍、水平也更高的歐洲球隊,抑或是無法支付跨越大西洋之后還要深入美國中南部長達幾十天的開支,這次賽會的三個參賽球隊全部來自北美俱樂部,相信這種來自北美的球隊能包攬英式足球世界前三名的情況不僅僅是前無古人的,也必然后無來者。這其中隸屬于英國的加拿大人拿到了冠軍,美國人在自己的主場也只獲得了第二和第三名,也許美國人對英式足球始終無法產生興趣就是從那時的打擊開始的。不過,國際足聯當時的誕生,總算結束了奧運會足球比賽純屬娛樂的表演性質。雖然以今天的眼光看來,當時的組織和管理還很稚嫩,但冠軍總算具備了那個時代應有的含金量,冠軍的爭奪代表了當時的足球發展水平,奧運會足球比賽也是那個時代全世界范圍內規模最高、平臺最為寬廣的國際足球賽事,也吸引了更多國家將目光投入到了這項運動之中。

1908年的倫敦奧運會看成是奧運足球誕生日。第一場正式的奧運會足球比賽在10月19日進行,丹麥隊以9:0大勝法國二隊,這也是足球歷史上第一場大賽的淘汰賽。此后該屆奧運會不斷上演進球高潮,主場作戰的英國隊以12:1淘汰了瑞典,半決賽又以4:0戰勝了荷蘭,而丹麥隊繼續瘋狂火力,以17:1擊敗了法國一隊(當時法國竟然派出了兩支球隊),最終英國獲得了歷史上第一個正式國際足球比賽的冠軍,同時也為足球運動的進一步推動普及開了一個好頭。

在此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奧運會始終是國際足球交流的最大的平臺,特別是這一段時期的奧運會足球比賽尤其具有正面引導意義。在從1908年至1930年間的五屆奧運會足球比賽中,英國和烏拉圭分別包攬了前兩屆和后兩屆的冠軍,這個結果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世界足球發展的情況。英國作為現代足球的故鄉,當時的足球水平確實獨步天下,而南美的烏拉圭后來居上,開創了南美技術足球派系,特別是當時烏拉圭國內涌現了一批不世出的足球奇才,英國和烏拉圭為世界其他國家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同時也推動了足球運動的深入開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奧運會足球比賽可謂是國際足聯早期功勞卓著的開國元勛。

比翼雙飛

1930年第一屆世界杯在烏拉圭舉行,世界足球從此進入了世界杯與奧運會足球賽,兩大代表全球范圍內最高足球水平、參賽范圍最寬廣的足球賽事并存的時代。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階段兩大賽事的冠軍含金量不分伯仲。

首先看上世紀30年代前后,英國和烏拉圭

成為之前五屆奧運會最大的贏家,而在烏拉圭舉行的世界杯上,由于狂傲的英格蘭人對于世界杯的不屑,因此烏拉圭成為了世界杯開始階段的頭號強手。1924年、1928年和1930年,神奇的南美人連續奪得了三次世界冠軍,盡管其中兩次是奧運會,一次是世界杯,但世人并不覺得有什么奇怪,烏拉圭人也確實是那個時代足壇的霸主之一。如果英國參加世界杯,如果1932年奧運會設立足球項目,也許英國可以對烏拉圭的霸主地位構成威脅。再看看這一時期奧運會的“綠葉”,幾乎也是與世界杯的“綠葉”構成完全相同。換句話說,在這個時代,奧運會和世界杯的強者甚至冠軍之間是存在一個交集的,世人對奧運會足球冠軍和世界杯冠軍之前沒有明顯的好惡,此冠軍非彼冠軍,但此冠軍的價值與彼冠軍是相等的。在這段時間還有一個反面教材,那就是意大利。應該說當時的意大利并不具備三奪世界冠軍(1934年、1938年世界杯,1936年奧運會)的水平和能力,他們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其幕后的黑手——當時執政意大利的法西斯頭目墨索里尼。在他的授意和支持下,意大利先后在自己的本土和同為軸心國的納粹德國那里贏得了一座世界杯和一塊奧運會金牌,算上1938年法國世界杯冠軍,意大利在當時確實無限風光。之所以稱他們為反面教材,就是因為他們的金牌、金杯都有“黑金”的成分,但墨索里尼不擇手段的小動作,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世界杯冠軍和奧運會冠軍這個時候的分量是半斤八兩的。

價值分立

1948年,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大劫難的世界各國,聚集在了英國首都倫敦,參加二戰后的首屆奧運會,當時的英國與很多經歷了戰爭的國家一樣,都處在百廢待興的戰后重建中,倫敦舉行奧林匹克盛事也是受國際奧委會的委托,當作一項政治任務來完成的??陀^上,倫敦奧運會確實起到了抹平上一屆奧運會(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不利影響,以及平復戰后人心的作用,但同時也出現了一個新的話題——社會主義陣營的首次公開亮相。

率先登場亮相的是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南斯拉夫人很想利用奧運會的機會證明自己,事實上他們做到了,他們首次作為一個統一國家參加世界大賽,就獲得了奧運會足球比賽的銀牌,此后一直是歐洲足球的常青樹。南斯拉夫給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開了個好頭,此后歷屆奧運會足球比賽都被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高度重視,而且成績相當不錯。1952年匈牙利奪得奧運會金牌,1956年是蘇聯,1960年是南斯拉夫,此后的1964年和1968年都是匈牙利,1972年是波蘭,1976年是東德、1980年是捷克斯洛伐克,甚至在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上,蘇聯解體的前夜,其還贏得了解體前的最后一塊奧運足球金牌。也就是說,從1952年至1988年的近四十年間,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壟斷了奧運會的冠軍獎牌(東歐國家集體抵制1984年美國洛杉磯奧運會)。究其原因,還是奧運會創辦至今大部分在發達國家的首都或者城市舉辦,不像世界杯的主辦地選擇范圍更加寬泛,美洲、亞洲甚至2010年的非洲都能承辦世界杯,所以在冷戰的背景下,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因為意識形態的影響,顯然把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奪得冠軍(即奧運會足球比賽)看得更為重要,也許他們的主觀意識里未必如此明確,但潛意識里顯然不能排除這種思緒的影響。

上面這種說法也許過于唯意志論,因為在世界杯的平臺上,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當然也想要有所作為,但他們最好的名次也僅僅是亞軍,說白了,他們不是不想而是不能。而在當時的賽事組織規定中,奧運會的參賽球員必須是“業余球員”,職業球員是不能參加奧運會的,這一點西方國家不占優勢。東歐社會主義陣營雖然也擁有一些叱咤風云的足球俱樂部,但其體制是專業體制,而不是市場經濟體制,所以球員們不屬于職業球員的范疇,那些效力于迪納莫、陸軍、紅星等等東歐常見球隊的球員可能是現役軍人、警察,甚至還有內務部軍銜的。

這些現役軍人與事實上的職業球員們在參賽資格不受限制的世界杯比賽中,就顯然沒有那么靈光了,西方的職業球員此時也許在潛意識里也產生了價值取向的分立,即把能夠參加的、能夠代表該國足球真正水平的世界杯金杯看成是“24K金”的,而把奧運會的足球金牌看成是重在“參與”的鍍金金牌。這種東西方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甚至一直延續到了東西方冷戰結束之后的今天,包括對中國足球的影響。在今天奧運金牌已經越來被傳統足球強國當成鍛煉新人舞臺的背景之下,中國足球的管理者還把沖擊奧運會當成自己的主要“政績”,殊不知這種想法已經不合時宜了,同時,他們還把青少年的成績看得高于一切,這顯然是受昔日東歐社會主義陣營足球價值取向的影響。北京奧運會前,中國國奧隊臨時換帥,也正是這種價值取向的必然體現。

導致價值取向分立的原因恐怕還有一條,就是作為冷戰的另外一個主角,西方陣營的旗手——美國,對于英式足球始終不感冒,因此社會主義陣營特別是蘇聯在世界杯和奧運會的足球比賽上,都找不到對等的敵人。所以當社會主義陣營全面發力奧運會,而西方國家全面壟斷世界杯這樣的價值取向分立之后,雙方在足球世界里沒有爆發更高級別的直接沖突,至少這種沖突遠遠不如美蘇在冰球和籃球賽場上的比拼??傊?,這個時代的世界杯和奧運會,因為政治取向的不同,而產生了價值的不同和分立,但公平而論,允許高水平職業球員參賽的世界杯冠軍的含金量要明顯高于奧運會足球冠軍。

雞腿雞肋

1990年~1992年,對世界足球的影響最為深刻。首先是東西方冷戰結束,原本對于奧運會足球金牌比較狂熱而且成功進行了壟斷的東歐政治集團,在世界政治地圖上不復存在,這直接導致了奧運會金牌與世界杯冠軍相比進一步“貶值”。

1988年漢城奧運會,形成了沿用至今的對職業運動員解禁令,使得職業運動員能夠入圍奧運會,但此后國際足聯的限制年齡措施,又把奧運會足球比賽定格為了從少年隊到成年隊一系列國際賽事中的普通一環。國際足聯也確實希望奧運會足球比賽能夠成為國際足球人才培養金字塔中最接近成年隊年齡段的一個根基,就像是代表著基礎的“雞腿”,但由于歷史上一直派遣業余球員參賽的習慣已然形成,因此在新規出臺后便被足球強國們順水推舟徹底地當成了青年軍練兵的演習場,“雞腿”變成了“雞肋”。

其實按照歐美足球強國對足球的理解,青少年球員在成長階段更看重的是個人技戰術的熟練掌握,以及大賽經驗的積累,比賽成績與之相比并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世青賽或者奧運會比賽中適當交一些“學費”沒什么大不了的。這一點與中國足球管理者屢屢在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培養上的“殺雞取卵”等短視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在上世紀90年代對于奧運會和世界杯冠軍的價值對比中,也并非統統看“空”,例如非洲和亞洲的一些國家就非??释麑⑹狼噘愐约皧W運會的足球比賽作為提升本國足球水平的突破口,1996年的奧運會冠軍尼日利亞、2000年的冠軍喀麥隆,以及2004年的伊拉克和此前的日本皆是如此。一些重視青年隊整體培養的足球強國也沒有輕易放棄自己的長項,他們也“看好”了奧運會,2004年的奧運會冠軍阿根廷隊此前已經連續捧得世青賽冠軍,正是利用自己在青年軍培養上的人才優勢實現了自己在奧運會足球金牌上零的突破,一舉兩得。作為老牌世界足球強國的西班牙,雖然在歐洲杯以及歐洲冠軍杯的歷史和現在都占據了重要地位,但在世界大賽中他們總是走得不是很遠,而自從1992年奧運會以來,他們也對奧運會足球比賽格外重視,既然葡萄牙、阿根廷能在世青賽中打造出黃金一代,其他國家為什么不能在奧運會上進行模仿呢?畢竟U-23的黃金一代在進入成年隊之后,保證水平和含金量的概率要比U-21和U-19要高得多。

所以,盡管時至今日奧運會與世界杯的冠軍對比已經相形見絀,其冠軍在世界足球體系中已經越來越像雞肋,但人們的興趣愛好總是隨著時代發展總是變化著,沒準哪一天雞肋也會翻身的。

猜你喜歡
國際足聯足球比賽世界杯
精彩的足球比賽
國際足聯世界杯獎杯的由來
足球比賽
足球比賽“排兵”里的布陣
足球比賽里的“排兵布陣”(七)
國際足聯危機性案件的延伸論證
世界杯搞笑來襲
FIFA:足球是世界的,錢是我的
榜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