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以來大國崛起的幾點經驗

2009-03-11 08:58王加豐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09年9期

王加豐

【關鍵詞】大國崛起,全民共識,世界趨勢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2009)17—0005—06

自央視播出《大國崛起》以來,世界近現代史上大國興衰的歷史經驗得到了相當廣泛的關注。但國家興衰問題極其復雜,對該問題的探討也絕不會有最終的結論。下面我想著重從三個方面來講講這個問題。

一、全國或全民族在如何實現富強的問題上達成共識

對一個國家或民族來說,國家富強人民才能安居樂業的共識比較容易達成,最難達成的共識是用什么辦法來實現富強;而全國或全民族達成如何富強的共識,是一個國家崛起的必備條件。近代以來的許多國家,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包括我國)的歷史證明,要在強國手段上形成共識絕非易事;而如果在這方面不能達成共識,則一切都無從談起。

這里講的共識,不是每個人都同意,那是做不到的,只能是大部分人同意,或者是統治階級中的大部分人同意。就西方國家來說,近代以來向外擴張是形成某種共識的結果,但他們的共識是在共同的生活環境中形成的,幾乎不需要什么具體的宣傳教育;當他們的綜合國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從事海外貿易、海外殖民只是他們原有生活方式的一種自然的延伸。然而對后起的現代化國家來說,如何達成實現國家富強的共識,一般都需要經過極其激烈的斗爭,而且通過斗爭真正能達成共識的國家也不多。在這些國家中,革命和改革都具有從上而下的特點(即使是看起來是從下而上的革命,其革命目標也有一個從上往下貫徹的過程),所以這里關鍵性的一點是必須首先在革命或改革的領導層中形成共識,其次,革命者或改革者還需要向普通百姓宣傳,講道理,讓他們了解革命或改革的必要性及如何進行革命或改革的道理。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的主張總是代表著國家或民族的利益,因此普通百姓自然會接受自己的思想,這是近代以來亞非拉國家許多政黨和政府的一個誤區。這些國家追求現代化的動力是由西方國家的殖民侵略激發出來的,對現代化的追求開始時不是自發地產生自民間,而是首先出現在最早與西方人或與西方科學技術接觸的那些階層中。但如果這些人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的追求代表了這個國家的發展方向,十有八九他們會得不到廣大人民的支持,因為普通百姓還不理解為什么要從事自己所不熟悉的事業。特別是,首先追求現代化的那些階級或階層總要在其中夾帶形形色色的私利,造成人心渙散,政治動蕩??偟恼f來,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國家并不多,這也是為什么當今世界上現代化比較成功的國家并不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可以說,在西方國家之后發展得比較成功的國家,都是通過斗爭或辯論,能在富強的手段上較好地達成共識的國家,明治維新以來的日本及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韓國都是這樣,改革開放以來的我國也是這樣。這里,共識的形成并不是形形色色的意見都綜合成某種統一的意見,這是不可能的。正常的過程是:一個國家在面臨重大的歷史轉折時會出現某種強烈的新思潮,它會以革命或改革的方式來綜合各方面的意見并提出旗幟鮮明的主張,雖然各種反對的或批評的聲音依然存在,但它會贏得越來越多的支持。就我國來看,遠的不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就足以表明,關于改革的手段和途徑的爭論是非常激烈的,實際上無法制止,鄧小平同志提倡不爭論只是為了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消耗,但這其中改革思潮始終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所以,從那以來的每一次黨的代表大會實際上都是就某些重大問題達成共識的結果,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形成新的共識。這里,共識的內容不是要不要改革開放,而是如何改革開放。

從理論上講,發展中國家各階層的居民都知道發展的重要性,但為什么有許多國家總是無法形成發展手段的共識?這是因為各個強大的利益集團在作祟,20世紀初我國的北洋軍閥混戰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典型。表面上各強大的利益集團都打著國家利益的旗號,實際上它們總是把集團利益凌駕于國家利益之上,近代以來很多國家都出現過這種情況,發展不善的國家,往往與這種情況持續存在有關。

所以,發展手段的共識的形成,首先有待于統治集團中某種占支配地位的意見的形成,這是關鍵。其次,這種共識必須為廣大百姓所擁護。百姓擁護不擁護,往往意味著統治集團中所達成的共識是不是真正體現了國家的利益。當然,在實際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還有幾個問題是改革者或革命者始終要面對的:

1對廣大百姓來說,革命或改革的光輝遠景固然重要,但也必須讓他們時時刻刻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和政治地位在得到實實在在的改善;也就是說在改革或革命的過程中必須使他們得到實惠,由此把他們引導到總的追求目標中來。為了追求共同的目標,百姓在一段時間內是愿意勒緊褲腰帶的,但若在太長的時間內見不到新的希望,他們對革命或改革的支持就會減弱。近代以來世界上不少國家都有改革或“革命”失敗的經歷,頑固派過于強大固然是其主要原因,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改革派或革命派本身造成的:他們不僅未能改善普通百姓的生活,還往往增加了他們的負擔。近代土耳其歷史上曾有過稱之為“郁金香時代”的改革(1718—1730年),這期間上層階級紛紛效法西方的生活方式,結果是“過度的奢靡引來了過度的暴力,郁金香時代的輝煌在動亂中熄滅了”,主持改革的大維齊達馬特·易卜拉欣及其他一些官員都被絞殺。

2在革命或改革時期,特別是在其初期,所謂“共識”不一定是通過“全民公決”之類的舉措來形成的。實際上即使采取了全民公決,也不一定真正能反映國家和民族的追求,因為大多數尚未走出農業社會的居民很難理解少數精英所追求的國家和民族的現代化目標。比如,我國在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的時候,很多人只可能想到這會在較短時期內有效地增強我們的國力并改善自己的生活,但實際上他們不知道所謂現代化到底是個什么樣子。當時,對西方或日本的現代化有所了解的人非常少,真實的了解只有親身體會才會形成。1978年10月,時為副總理的鄧小平應邀訪問日本,他在考察日本的汽車工廠時說:“我懂得了什么是現代化?!编囆∑酵緦ΜF代化比一般人都熟悉得多,他年輕時就熟悉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變化,現在他又親眼看到了第三次工業革命或科技革命帶來的變化,他比一般人都站得高、看得遠,對現代化的真實了解應該是一個重要原因。從這里也可看出,在現代化的初期,少數精英的主張無形中代表一個國家的追求,他們的決策往往決定著一個國家在一段歷史時期的命運。這樣講是否與我們前面的主張有矛盾,即把百姓擁護不擁護看成統治集團中所達成的共識是否真正體現了國家利益的標準?這種情況確實值得我們注意:希特勒取得政權與當時德國百姓的狂熱分不開,19世紀末西方國家的殖民擴張也與西方普通群眾受殖民主義者的煽動分不開;但是如果統治集團的一項政策(共識)得不

到百姓的支持,政策再好也沒有用,因為現代化是一項需要普通勞動人民全身心投入的事業。簡言之:某種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的共識可能是錯誤的或反動的,會使一個國家誤入歧途;但如果沒有群眾支持,革命派或改革派將會一事無成。

3共識的形成,往往是各主要政治力量的某種妥協的過程。像國際關系領域一樣,沒有妥協是不會有共識的。在這里,求同存異同樣適用。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共同目標,一個國家內部各主要政治力量能不能在互相妥協的基礎上團結在起來,并通過合法的手段來爭取自己的利益,這是一個現代國家有沒有生命力的重要標志。

最后,還必須強調一下,近代以來各種形式的革命,其實都是為了通過強制性手段取得如何進行現代化的共識;當然,不同的階級、階層或在革命中或在革命成功后或多或少要追求自己的私利,但比較成功的革命總是會把這種追求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并時時不忘國家的整體利益,總是把現代化的總目標放在首位。

二、共識必須反映世界發展的大趨勢或新趨勢

上面的討論說明,共識就是在發展與發展的手段上取得比較一致的意見。但絕不是說,一個國家只要取得了共識,就一定能夠繁榮富強,各法西斯國家的覆滅足以說明這一點。所以,近代以來世界上大國崛起的第二條經驗,是一個國家形成的共識必須反映世界發展的大趨勢或新趨勢,這是決定這個國家能否真正崛起的另一個關鍵因素。

上面的討論還說明,所有共識開始時可能只是一部分精英的看法,他們通過各種宣傳讓大家接受自己的主張,形成共同的追求目標,但其本質,至少開始是依然是一部分精英的看法。在這種情況下,精英們的看法是否具有科學性是決定一個國家發展或不發展或畸形發展的關鍵因素。

也就是說,要使共識反映世界發展的大趨勢甚至最新趨勢,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人們往往不知道這種趨勢是什么。一個執政黨或政府必須在以下兩條道路中作出選擇:老老實實跟在先進國家后面爬行,比較安全平穩,但難以有所創造;有所創新,走一條別人未走過的或未嘗試過的道路,肯定會充滿艱難和風險,而且當初的追求者恐怕難以準確地預見其最終結果或者其中會出現的種種遭遇。15世紀初,葡萄牙的一個王子亨利(也譯為“恩里克”,1394~1460年)離開里斯本的皇宮來到該國最南端的一個叫薩格里什的小村子,在那里建立航海學校,招引各方人才,向西非海岸派出一支支的探險隊。他去世時,他派出的船隊來到了塞拉利昂海岸。很長時間里,他的舉動被國內很多人視為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就是在整個歐洲,當時也沒有哪個國家的統治者致力于這么一項前途和收益不明的浩大工程,但正是這種不被很多人看好的事業,為不久后葡萄牙建立帝國奠定了基礎。亨利王子是不是預測到葡萄牙要成為一個帝國才這么做的?他真的想通過自己的行動來使這個小小的、當時不到100萬人口的國家一躍而成為歐洲的強國嗎?我覺得即使他有這種追求,也只能是一個模糊的預感。英國的海上霸權的建立似乎也是在不經意間完成的,到后來才刻意加以維護。16世紀里西班牙人控制著大西洋和西地中海,對那時的歐洲人來說,這大體相當于控制了世界的海洋。這時英國人面臨某種窘境:一方面,宗教改革后來自西班牙的威脅日益增加;另一方面,在百年戰爭結束后,他們對歐洲大陸的影響已相當有限。由于西班牙對英國的威脅主要來自海上,所以他們必須大力籌辦海軍。英國人幾乎是在“白手起家”的情況下發展自己的海軍的,開始時目的只在于阻止西班牙的侵略,1588年他們終于僥幸地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但正是這一勝利,為此后幾百年間英國控制海洋奠定了基礎。

當然,這不是說,各大國的崛起開始時都缺乏最終目標的追求,崛起只是某種權宜之計的結果。美國人控制海洋通常與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1840~1914年)的海權理論聯系在一起,但這是不是意味著近代后期或現代強國的興起都是按某種計劃行動的結果?德國、日本及俄國的崛起似乎都是這樣,都是通過一整套改革政策才使自己強大起來。但這里仍然有一個所選定的發展目標是否科學的問題,日本學者森島通夫在論及日本成功的經驗時說道:“為了應付來自龐大的中華帝國的壓力,日本建立起了一個有效而強大的政治,同時也在人民中間激起了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感情……”,但這種民族主義精神是“非理性的、魔術般的、巫術般的。這對日本人來說是個悲劇?!币簿褪钦f,明治維新以后近半個世紀中日本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或者說是一種畸形的成功,德國一度也是這樣。德國也好,日本也好,它們在崛起后的遭遇并非完全符合當初改革者的設想,因為他們絕不可能設想失敗、投降及各大城市被炸成焦土。從這種意義上講,不管是近代還是現當代,要發現一條專門屬于自己的強國之路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說,15世紀以來控制海洋是強國的關鍵,二戰以來控制天空是關鍵;那么21世紀強國的關鍵是什么,是控制太空還是更好地控制和使用海洋?必須明白,這些結論和設想都是基于對過去的歷史的理解,即使到今天我們對這個世界未來的預測還仍然很粗淺。比如,這次世界金融危機并沒有被多少人預測到,至于金融危機后這個世界將如何發展更是充滿變數?,F在已經有不少學者和政治家在預測最近的將來世界上什么產業將成為帶頭產業的問題。有的認為低碳經濟將會興起,有的認為最有前途的應該是與環保、能源相關的產業,或叫新能源產業。這些也許都是對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已明確提出要讓新能源產業帶動美國經濟復蘇。但新能源產業就是現在人們所知道的太陽能、水能、風能或潮汐能等等自然力的利用嗎?未來的世界肯定會按照現在的預測來發展嗎?鑒于歷史過程的極端復雜性,我認為還不如把這個問題看得神秘一點。人類行為所造成的許多后果都不是事先預測到的,而是無形中造成的客觀后果。對未來的預測,需要科學態度,特別需要謹慎的態度,因為人類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還很不完整。

美國是通過研究制海權來追求海洋霸權的,但這是否意味著美國在今天的發展都是事先仔細設計的結果?恐怕不是這樣,因為在兩次世界大戰的初期,美國都在避免卷入戰爭,它卷入戰爭是有無奈之處,并非像有些人所說的只是為了撈取勝利果實。有一部分政客可能有這種打算,但這少數政客根本沒有能力輕易地讓美國人同意參戰,那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記得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諸如《知識就是力量》之類的刊物就在講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后來有的人說21世紀是原子能的世紀,有的說是計算機的世紀,等等。實際上,每一門學科的科學家一般只能預測自己所屬學科在不遠的將來可能出現的發展趨勢,但他不可能預測各學科的共同發展所造成的總趨勢,我們也不應該要求他們有這種能力,對這種總趨勢的預測還是需要有關學者或政治家通過多方面的材料來把握。由于一個追求現代化的政府在制

訂計劃時需要對這個世界的發展有比較清晰的理解,所以對世界發展總趨勢的判斷,一般總是由政治家來拍板。為了使這種判斷具有最大的科學性并不斷地對它進行修正,一個現代化導向的政府應該鼓勵科學家和學者對各種可能的發展趨勢進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建議。這里,如果歷史能提供什么經驗的話,那就是:最大的問題恐怕是有遠見的少數人的意見很容易被忽視或被排斥,特別是當這種意見不能給同時代的人帶來太多的利益的時候;那些似乎能給一代人帶來最大經濟利益的辦法或預測最容易受到歡迎,但這可能是一種十分危險的事情。

三、不張揚但始終如一地致力于自己的目標

本文想討論的近代以來大國崛起的第三條經驗,是必須堅持不懈地朝著既定目標扎扎實實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要張揚,不要冒進,把主要精力放在解決國內的基本問題上。最理想的情況是:某一天,當一個國家不得不放棄不張揚的國策時,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經是不可撼動的了。16世紀初葡萄牙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帝國,1763年七年戰爭結束后英國似乎在一夜之間控制了歐洲到世界各大洲的航線,這些都是長期苦心經營的結果。英國有歷史家講到,1588年英國人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這場勝利是“極其僥幸的”,此后“伊麗莎白一世再也沒有將整個艦隊投入戰斗”。

美國長期以來實行孤立主義政策,19世紀20年代它提出了門羅主義,但當時并不意味著美國開始追求擴張。美國的政治家長期來信守華盛頓于1796年9月17日發表的《告別演說》。他這樣告誡國人:“同胞們,我請求你們相信我,一個自由的民族應該經常地警惕外來勢力的種種陰謀,因為歷史與經驗證明外來勢力是共和政府最有害的敵人之一。但是有效的戒備必須是公正的,否則它就會為它本應避免的那種影響所利用,而不是防御的手段。過分偏愛某一個外國,過分討厭另一個外國,使那些被鼓動的人只看見一個方面的危險,會掩蓋甚至本質上支持了另一勢力的詭計?!痹谖铱磥?,美國長期信守孤立主義原則,雖然與它的地理位置有關,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還在于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又是長期存在兩種制度和多種文化的國家,這些情況使美國國內存在種種嚴重的且不易解決的矛盾,如奴隸制問題、南北分裂問題、種族問題等等。華盛頓所關心的首先是這些問題,國家分裂也是他的《告別演說》關注的焦點之一。他這樣諄諄告誡國人:“極為重要的是,你們應該正確地估計國家的團結對你們集體和個人幸福的巨大價值……要義正詞嚴地反對可能分裂國家的任何企圖?!彼膿脑诎雮€多世紀后成了現實,可見問題的嚴重性。我們設想一下,如果美國不解決或不緩和這些國內矛盾就向外擴張,其后果將會如何?19世紀末,美國開始出現打破孤立主義的主張,馬漢的海權理論和1898年的美西戰爭都是這方面的表現。但這并非意味著美國完全放棄了孤立主義,它遲遲不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固然有坐收漁翁之利之嫌,但堅守孤立主義傳統的作用也不容否定。關于羅斯??偨y通過犧牲珍珠港來喚起美國人參戰精神的傳言,說明了當時要美國人贊成向法西斯宣戰有多么困難。

相反的例子是德國和日本,它們在羽翼未豐時就向強大的霸權挑戰,到頭來都是鎩翅而歸。當然,許多歷史家會提出許多理由來說明這兩個國家為什么要匆匆忙忙地挑戰強大的對手,但從本文的角度來看,其過分張揚不也正是法西斯或軍國主義的一個基本特點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拼命建造軍艦,希望與英國一比高低,這成為英國與德國關系惡化的重要原因。但當戰爭到來時,德國最高統帥部居然尚未認真考慮過戰爭爆發時他們的海軍應該干點什么。這就是說,連戰爭的發動者也對自己的海軍沒有信心(如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海軍打敗了英國海軍,那戰爭將可能有另一種后果)。如果不是軍國主義在作怪,哪個國家會這樣草率地發動戰爭!

不張揚,當然不是對外部的問題不過問,在當今的世界上不與外界交往是行不通的。這里,有兩點經驗很重要:

1對國際事務,要廣泛參與但要量力而行。這是因為:

一方面,要在世界格局的重大變化中取得主動權,應該有一流的綜合國力,歷史上,超出自己國力的努力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回報。二戰前的幾十年間,美國已漸漸成長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英法等國曾希望美國多多承擔“國際責任”,但一戰結束后,美國看撈不到太多的好處,就依然堅守自己的“孤立主義”去了。它暗中擴大自己的勢力,如在中國問題上提出“門戶開放”,但未為歐洲列強分擔什么“國際責任”。在國際關系中,道義的力量是比較有限的。1999年美國轟炸機“誤炸”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他們為什么不誤炸俄羅斯的大使館?還不是因為我們的軍事力量比較有限嗎!近代以來,凡大國或強國崛起,總是要打破原有的世界格局并形成新的世界體系。到現在為止已先后出現過四個公認的世界體系: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維也納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和雅爾塔體系,每個體系都是通過一場大戰或幾場大戰而形成的。希望中國的崛起能夠避免歷史的重演,但即使相信從今以后世界新格局的形成都將采用和平的手段,我們還是有必要非常謹慎、非常小心地應付世界上各種各樣的沖突??傊?,先處理好自己國內的問題,盡量避開各種各樣的“國際責任”,這應該是一個崛起中的大國的基本國策。

另一方面,大大小小的霸權(世界的、地區的)在為自己帶來利益的同時,也確實帶來了負擔,歷史文獻中經常出現的所謂“白人的負擔”指的就是這個。也就是說,維護霸權需要有強大的國力來支撐。古代有所謂的羅馬式和平,當代有所謂的美國式和平,這種和平對所命名的國家來說也意味著巨大的“責任”或“花費”。當前,一些老外希望我國多多承擔“國際責任”,中國人如果昏了頭腦,正好上當。這其實就是“捧殺”,是一種古老的戰略,看看春秋時吳國與越國的關系就知道了。在今年4月初舉行的“G20”倫敦峰會上,中國與會被媒體稱為峰會的“最大的亮點”。峰會后不久,有人順勢創造出“中美國”一詞,并呼吁召開“G2”首腦峰會,還有的媒體則宣稱世界正在“走向美中兩強獨霸時代”。對于這種“捧殺”的策略,中國人應該高度警惕。

2堅守自己的底線。孤立主義也好,韜光養晦也好,都不是說要無原則地退讓,而是要堅守自己的底線。底線是隨著國力的增強而逐漸發生變化的,但無論如何變化,底線總有其基本內容,那就是自己的領土、領海、領空,或簡言之自己的主權不受侵犯,自己的公民,不管在國內還是在國內,其生命和財產安全都應該得到有效保護。在某些情況下,主權的某些方面會有變通的時候,但變通是為了更好地捍衛主權。在捍衛自己的核心利益或最基本的利益時毫不含糊,這是所有大國成長時期的一條重要經驗,因為只有這樣才會使大大小小的侵犯者或一些政治流氓有所顧忌,才能有效地捍衛自己的核心利益。

最后,我還想強調一下:美國的崛起在許多方面都值得我們注意。它不是通過向強大的對手挑戰,而是通過幫助對手來獲得自己的霸主地位的,甚至可以說是應對手的邀請才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的,這是大國崛起過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種策略。當然,這里面的一些歷史條件很難復制:美國取代英國是受到英國一再“邀請”的結果;英國之所以一再邀請美國出山,是因為它難以應對德國的強有力的挑戰,兩次世界大戰都出現了這種情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