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心創造教學的精彩

2009-03-18 09:56張苾菁
江蘇教育 2009年5期
關鍵詞:數學課作業情境

數學課要“講清楚”

我是1992年走上教育工作崗位的,盡管在師范里也學習過“數學教材教法”,但畢竟沒有實踐經驗作支撐,對究竟“什么樣的數學課是一堂好課”缺乏感性的認識。為了讓自己盡快站穩講臺,熟悉最基本的數學教學規律,學校里只要有數學教研課我就主動去聽,不僅聽上課的全過程,還留意其他聽課老師對這堂課的評價。經常聽聽,也就聽出一些門道來。在眾多聽課教師的評語中,“過程講得真清楚”、“例題分析得真透徹”是出現頻率最多的句子,用類似這樣的話語來評價上課的教師似乎是較高層面的肯定。因此,理所當然,“講清楚”成為了我最初數學教學所追求的目標。那時候,“教師是教學的主導”這一思想根植于廣大數學教師的心中,老師們都比較重視站在自身的角度思考如何把書上的例題通過“復習鋪墊——例題分析——鞏固練習”等幾個環節清晰地“教”給學生,大家都覺得只有老師講得清楚,學生才學得明白。于是,在課堂上巧妙設計鋪墊,詳細分析例題,指導學生按時完成書上配套練習便成為了我數學課堂教學的主要流程。至于數學課上怎樣的學習方式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怎樣的訓練內容是高效的,我沒有做過多的思考。在課堂上,我很少問及學生:“你是怎么想的?”而更多的是問學生:“你們聽懂了沒有?”有時看著學生似懂非懂的表情,我也曾經思考,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但由于當時對學生數學學習的本質理解不夠,加之大環境的影響,也很難說出所以然。

現在看來,如果在教學中僅僅考慮教師“教”的成分而忽略學生“學”的成分,顯然是很不全面甚至是有悖教育規律的,學習主體積極地思維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理想的教學狀態。

數學課不能講得“太清楚”

直至1994年我赴杭州聆聽了《現代小學數學》教材主編張天孝教授的報告,才讓我對“什么樣的數學課是一堂好課”、“什么樣的教師是一名好的數學教師”的看法開始發生質的變化。張教授的一席話語出驚人:“我建議數學老師不要講得太清楚!”看似一句有悖常理的話,卻道出了教學的真諦,引發了與會者的熱烈討論和思考。的確,老師如果講得太清楚,勢必減輕學生掌握新知識的困難,從而“解除”了學生思考的任務,當學生的大腦無法經常性地獲得一定強度的刺激時,他們思維水平提升的速度就會變慢,這樣的教學是低效的?,F在看來,盡管當時《數學課程標準》尚未出臺,但是張教授的觀點無疑是超前的,與當前新課程倡導“數學教學應該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的理念是相通的。也正是這一次報告,讓我第一次對數學教學應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了充分的認識。此次杭州之行,我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在專業發展上的首次“覺醒”,我開始重新審視我的教學,“將思維訓練滲透在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的策略”成為了我研究的重點。于是,在教學中,我經常提醒自己要換位思考,“哪些東西我該講,哪些東西留給學生講?”、“什么樣的學習內容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這些問題經常在我腦海里徘徊。一段時間的嘗試以后。我的數學課堂漸漸“熱鬧”起來,學生由原先的被動“聽數學”變為愿意主動“說數學”,在師生交流的過程中,一些思維過程的暴露也正好反映出學生群體的共性問題,更有利于我進行教學的調整,我明顯地感覺到我的教學正逐步貼近學生的需要,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在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被激發,思維水平得到了有力的提升。

挖掘數學課的“數學味”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著名特級教師李烈的兩堂數學課讓我印象深刻,每次聽課之后我都有很大的感觸與收獲。1996年,我代表蘇州市參加了全國現代小學數學評優課比賽,李烈老師在擔任評委之余,為我們上了一節示范課“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清晰地記得李老師的開場白僅是在黑板上寫了一道算式:“25-13=?”,繼而讓學生思考“25-1.3=?”。就是這樣兩道最基本的算式帶出了“要計數單位相同才能相加減”的計算規律,并滲透了“要將個位上的一個1轉化為十個十分之一之后才能減”的轉化思想。教學的起點很低,而教學的終點卻很高,高就高在李老師抓住了最本質的內容展開教學,并幫助學生溝通整數計算、小數計算和分數計算的本質規律,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整堂課中沒有復雜的媒體,只有簡潔的點撥;沒有新奇的活動,只有樸素的訓練,一支粉筆一本書就將數學課堂演繹得很有深度,“實而不死,活而不亂”的教學風格在她的課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證。這次的學習,給我一個很重要的啟發,那就是,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一定要準確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同類性質數學問題中最本質的東西,只有基于這種角度的教學設計才是居高臨下的,這樣的數學課才更有“數學味”,才更具“深度”。于是,我找來了小學階段全套數學教材,沉下心來仔細地研究單元的劃分,將同一內容在不同階段教學的重點進行梳理,分析它們本質的聯系與差異。在這一階段,構建“深入淺出的數學課堂是我力爭實現的目標。

第二次聆聽李老師的教學是在2005年,當時正值新課改實施的第三年,李烈老師應邀在蘇州市進行示范教學。在那個階段,一線教師對課程標準中的理念已經耳熟能詳,但是具體該如何操作卻還處于摸索的階段,尤其是對數學實踐活動課該怎么上,大家還都心存疑惑。李老師上的“包裝中的學問”為我們及時地開啟了一扇窗。透過李老師的課堂,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推進,一方面,學生的思維被打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基于自己的思考并在互相啟發、質疑當中進行的;另一方面,學生合作的經驗、表達的經驗通過不同層次的數學活動逐步地積累,學生學習的興趣空前的高漲。李老師短短40分鐘的引領又使我對數學教學有了更新認識——“所謂過程的教育,不僅僅是指讓學生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而是更注重學生探究的過程、思考的過程、反思的過程?!?/p>

我終于知道了,教師的最高境界,是不見“自我”,是為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模仿,比較,反思,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我不斷縮短著與名師的差距。

跳出自己看自己

2007年8月,在蘇州市教研室的推薦下,我有幸成為江蘇省教育廳實施“送優質教學資源下鄉工程”主講教師中的一員,承擔了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10節課資源光碟的備課、錄像教學任務。由于沒有學生參與拍攝,少去了師生的雙邊活動,因此,每節課的教學過程被要求以“板塊式”為主來進行設計,時間要求控制在20分鐘左右。盡管參與此次拍攝任務的都是來自省內各市推薦的名師,但是大家都沒有拍攝類似錄像課的經驗,為了保證授課的質量,省教研室給我們每一位老師都配了資深備課指導專家和現場拍攝指導專家。與著名特級教師聶艷軍和陳春圣老師的零距離接觸再一次地拓寬了我的視野,激發了我對數學教學更深入的思考。在我與聶艷軍老師互通的郵件中,聶老師提出的關于“教學流

程要大氣”、“練習設計要精致”兩個觀點讓我不由得聯想到當前許多教師“教學流程過于精致而練習設計過于粗放”的現狀,“激活練習興趣”、“用足課本練習”再一次引起了我的關注,而“一題多功能”便成為了我目前在教學中著力思考的練習形式。陳春圣老師作為現場的指導專家認真地觀看了我錄像的全過程。說實話,當時的感覺對陳老師是又敬又怕,怕的是陳老師一絲不茍地給我的每節課“挑毛病”,敬的是陳老師所提的每一個意見或建議都是那么中肯,令人不得不折服。

這段經歷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師的學習是無止境的,與高層面的學者對話,可以加速我們成長的步伐。對外,我們要打開我們的視野,吸取不同風格的學術觀點為我們所用;對內,我們還得要時刻審視自己,不斷在反思中改進我們的教學行為,促進自我的不斷提高。給予學生廣闊天地的老師,擁有的世界應該更為廣闊。

[教學檔案]

在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參與計算機輔助數學教學的研究過程中,我曾經寫過名為《網絡環境下小學數學課“自主學習”模式初探》的文章,此文在2002年5月發表于教育類核心期刊《全球教育展望》。在文章中,我曾經有過這樣的體會和思考:

2.正確處理好學生、教師、教材、計算機之間的關系。在計算機技術給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帶來巨大影響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計算機并非無所不能。對于學生來說,盡管它能將數學知識以多種方式呈現并且能夠根據學生的需要提供一些幫助,在提高學生思維能力上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它并不能代替學生的思考和想象。學生在數學課上經常有不同于常規的解題方法和策略,也經常會產生各種預料不到的問題,這些都是計算機一時所解決不了的。這時就要依賴學生與學生之間或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來解決問題了。因此,我們并不能因為計算機的出現而放棄了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的示范作用、教師的教學機智、教師與學生之間富于人情味的交流、教師所營造的教學氣氛、教師對學生高度的責任感和熱愛……這在任何時候都是計算機無法替代的。再者,計算機作為有效的輔助認知工具是為教學服務的,要把它用得恰到好處,有時教師一句話或者用一個實物就能讓學生看明白的道理,就不必用計算機來演示:一些數學學習過程中必須掌握的如書寫、計算等技能就必須讓學生親自用紙和筆來練習……總之,只有將傳統教學的優勢與計算機手段完美結合起來,才能使我們的數學教學更扎實、更富有成效。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當時的觀點還是基本正確的。隨著新課程的推進,數學教學也越來越多地融入了信息技術的元素,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得到了有力的倡導,如情境創設、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學習等,數學活動成了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在這樣的課堂里,我們驚喜地看到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個性得以張揚,他們敢于探究和實踐,敢于表達和質疑,學習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體現。但是教育就是這樣一個越深究就越讓人難以把握的領域,有些東西說說容易,但是把握起“度”來,卻很難操控。因此,在這期間的許多課堂現象也反映了一些在實際操作中的誤區,表面上比以往熱鬧了許多的課堂究竟給每一位學生帶來的收獲有多少?形式上的豐富活潑是否意味著教學效果的優良?類似制作課件、教具、學具的高成本投入是否有教學效果的高產出?于是在2006年我撰寫了文章《數學教學,從形式走向實質》,里面結合自己的實踐談及了三方面的思考:“思考之一:由情境的濫化走向情境的優化”;“思考之二:由探究的泛化走向活動的內化”;“思考之三:由雙基的淡化走向雙基的活化”?,F選取文章的第一部分與大家分享:

思考之一:由情境的濫化走向情境的優化

情境創設低效的問題引起了我們的深思:數學教學究竟需要怎樣的情境?教學情境與生活情境、問題情境的關系如何?怎樣的情境才算是一個好的情境?數學問題本身可不可以看作一個特定的情境?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在學校數學組內進行了專題的教研,同時還請教了杭州著名特級教師朱樂平。他認為,推動數學發展有兩個方面的動力:一方面是現實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數學內部本身發展的需要。所以我們不僅要重視生活與數學的聯系,積極創設生活情境:更可以嘗試從數學內部本身的問題引入,創設問題情境,將數學內部零散的、矛盾的地方進行整理,使數學體系更加和諧與完美。因此,好的情境不應該僅僅起到“敲門磚”或僅僅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作用,而更應當在教學內容的展開中自始至終發揮一定的導向功能。一句話來概括,數學情境的創設不能流于形式而游離于數學的本質之外。

在對教學情境作用分析的基礎上,我們教研組要求全體教師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注意對數學情境的優化:

(1)認識情境的作用,防止認識上的片面性:教學需要的情境不一定都必須是生活情境,有時,從數學本身出發創設的問題情境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而這一點往往是容易被我們忽略的。所以,一些諸如“計算”等屬于“規則教學”范疇的教學內容并不一定都要從生活原型中入手,數學問題本身就可以視作一個特定的情境,關鍵在于老師如何巧妙地處理。

(2)明確情境的目的,及早進入主題:情境的呈現一定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展開,而不能作為教學的點綴。因此,及早讓學生明白所要研究的問題所在是情境導入的一大要素,如果為了形式的漂亮而在情境中“流連忘返”,就有可能會沖淡主題。延誤學生進行學習的最佳時機。

(3)創設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興趣愛好的數學情境:對于中低年級的孩子,可以用游戲、故事、競賽等情境展開教學活動,而高年級的孩子可能對數學本身呈現的問題更感興趣,因此。要靠數學本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

在接受了一系列新課改理念的洗禮并付諸實踐之后,我深切地體會到課改的核心是課堂教學的質量問題,而教學質量的提高關鍵在教師理念的更新和行為的跟進。同時,我也強烈地感受到一些優良的教育傳統和教學方式有值得再一次被重視和關注的必要,它們應該與當前的新觀點、新思想有機結合,使數學教學取得新的進展。2007年9月,我參加了蘇州市教學“六認真”工作會議,在會上,蘇州市教育局長鮑寅初先生發表了重要講話,要求全體教師以“六認真”的教學工作把素質教育的宗旨落到實處,真正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主動、充分發展的教育質量和育人效益。這次講話,是在課改取得了一定成績以后教育主管部門立足于教育的內在規律而提出的重要觀點,無疑帶有“返璞歸真”的色彩,也呼喚著教育研究的重心要下移。是啊,不管變化如何的繁復。教育總有恒定的規律貫穿于其中,只有把教學的每一個細節都做好,我們才能把握整個課改的節奏。于是我和同伴們一起又一次地沉下心來,思考著如何關注教學管理的最基本環節——教學“六認真”。2008年,我撰寫了論文《畫龍還需點睛——也談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與評價》,在文中提出了“在作業設計的質量上著力提

升、“在作業布置的時機上靈活調控”“在作業評價的方式上不斷完善”等三方面的思考與實踐?,F摘錄其中第二部分:

二、在作業布置的時機上靈活調控

1.在教學的重難點處突破。

不同的教學內容有著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構建新的認知結構,鞏固雙基,使作業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加具有針對性、實效性,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采用不同的訓練形式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教學重點、難點的理解。

2.在學生的需求點上著力。

只有滿足了學生需要的作業才是真正有用的作業。因此,作業的布置必須建立在確信每個學生都知道為什么他們應該做這些作業、為什么這些作業值得他們去做的基礎上,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重難點的不同,靈活將作業穿插在相應的教學環節中讓學生及時來完成。課內的作業,不一定非要教師講解在前,練習在后,也可以邊講邊練,還可以先練后講。比如,在處理新舊知識聯系較緊密的教學內容時可以設計遷移性的預習作業,在形成新知時可以穿插鞏固性作業,在授后加強時可以布置提高性作業等等。教師要根據不同的作業在不同教學環節中所起的作用來靈活安排作業的時機,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學生只有發自內心地將積極探索和思考參與到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去,他們獲取知識、掌握學習方法的能力才會不斷提高。

3.在教學的延伸處拓展。

學生完成數學作業不僅僅是為了鞏固雙基,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能力,提升數學思維水平,獲得多方面的發展。設計精當的數學作業在教學延伸處適時地切入,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和實踐,同時實現知識與方法、課內與課外的溝通,成為一堂課的靈魂。

這類作業的適時介入和運用,使作業的目的更加多元,學生的數學思維也同時走向深刻。當然,這類作業布置的時機也需要教師仔細斟酌。布置得過早,學生的能力水平與作業的要求還不吻合,他們會感到無從下手:布置得過晚,則會降低學生對完成作業的興奮度,削弱了作業的功能。另外,這種作業還應該見縫插針地滲透在每一節數學課中,這樣,學生的數學能力才會得到長足的發展。

文中的一些觀點都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有感而發的,在與其他數學教師交流過程中這些觀點也引發了大家對“認真布置與批改作業”這個環節的討論。在翻閱自己近年來所寫的文章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文章的選題范圍逐漸變小,越來越貼近實際操作的層面,也許,從這個側面也能看出自己在教研方向上不同階段的發展軌跡。把握整體,立足細節,打造教學的精致,這將是我今后為之努力的方向。

近日,我學習了《人民教育》雜志2008第21期上刊登的史寧中與孔凡哲兩位先生關于“數學教師素養”的對話,其中這樣的一段話讓我感同身受:“只有將自己從事的日常工作變成自己的興趣所在,才能創造出精彩和奇跡?!?/p>

是啊,已經過去的16年,豐厚了我的教育人生;即將到來的16年,我將用心創造每一個精彩的瞬間。

個人信息:

張苾菁江蘇省蘇州市大儒*葭中心小學

最尊敬的師長:周元泉校長,從教后的第一個師傅。

最喜愛的書籍:李烈《我教小學數學》

最喜愛的刊物:《讀者》

最喜愛的音樂:能使人靜下心來的音樂

個人所獲主要成績和榮譽:

江蘇省小學數學優秀青年教師,蘇州市名教師,蘇州市十杰教師,蘇州市小學數學中青年學科帶頭人,蘇州市新世紀高級青年專業技術人才。全國現代小學數學評優課一等獎,江蘇省優質課評比一等獎,金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競賽一等獎等。

電子信箱:szzbj@126.com

猜你喜歡
數學課作業情境
情境—建構—深化—反思
快來寫作業
學理審思:真實情境寫作之中考命題
畫好運動情境圖——解決追擊與相遇問題
有趣的數學課
討厭的理由
作業
“網紅”數學課
我想要自由
不計算比大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