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改革與新文化運動

2009-03-19 04:37
船山學刊 2009年1期
關鍵詞:日刊新文化運動蔡元培

陸 遠 劉 超

一、蔡元培與《北京大學日刊》的創辦

作為北京大學第一份校園刊物,《北京大學日刊》(以下簡稱《日刊》1起源于蔡元培在1916年底接任北京大學校長后進行的一系列改革。

蔡元培在就職演說中。明確表示希望北大學生除求學外,還必須遵守“抱定宗旨、砥礪德行。及敬愛師友”三項規范,這是他為北大學生量身訂作的改革目標。其中。在“砥礪德行”部分,蔡元培認為學生除課堂上的學習之外,也應有適當的和正當的娛樂活動來放松。他在演講中先提及“諸君終日伏首案前,蕓蕓攻苦,毫無娛樂之事,必感身體上之苦痛”,贊成學生能從事娛樂活動;但也說“為諸君計,莫如以正當之娛樂。易不正當之娛樂,庶于道德無虧。而于身體有益,強調學生所從事的娛樂必須合乎道德規范。

蔡元培之所以特別提到“正當之娛樂”,與北大當時在社會上風評之惡劣有關。長校之初,蔡元培就曾在給吳稚暉的書信中談到“弟到京后,……覺北京大學雖聲名狼藉,然改良之策,亦未嘗不可一試”。并進一步說出“大學之所以不滿人意者,一在學科之零雜,二在風紀之敗壞?!鹊诙?,在延聘學生之模范人物,以整飭學風”的具體改革方案。當年北大學生對學校的“聲名狼藉”,多有記述。顧頡剛說:“那時的北大實在陳舊的很,……教員和學生,校長和教員,都不生什么關系。學生有錢的盡可天天逛妓院、打牌、聽戲,校中雖有舍監也從不加干涉?!蹦苛_家倫也說改革前的北京大學,在社會上風評之劣,甚至“北京出名的八大胡同里,談到光顧的客人,則首稱‘兩院一堂。兩院是參議院跟眾議院,一堂便是京師大學堂?!?/p>

蔡元培革除積弊,除作制度層面努力設立評議會來管理學生的操守外,更配以柔性開導方式,藉提倡好的娛樂以逐漸改變學生的觀念。所謂“好的娛樂”,其一是發起校園社團,其二就是倡辦各種校園刊物,鼓勵師生投稿。以提高學生學術研究興趣。至1917年底。北京大學校內已出現許多不同類型的課余團體。這些社團的成立,創設多半與蔡元培有關,且活動內容也都是蔡元培提倡的“正當之娛樂”。

校內課余團體的廣泛設立使學生們在校內就能找到適當的娛樂,減少在校外染上惡習的機會。而活躍的校園文化氛圍也為創設前所未有的校園刊物提供了沃土。蔡元培為了創設校園刊物的計劃能順利進行,先在校內行政組織中。設置了出版委員會,負責全校書刊及雜志的出版。約莫同時,北京大學編譯處成立,專司書籍編譯,藉此提高北京大學學生閱讀刊物及查詢數據的興趣。在設立相關組織且校內風氣逐漸成熟后,1917年冬,北京大學評議會決議設立《日刊》,11月16日,《日刊》的創刊號正式出版。

二、《日刊》的編輯群、經營制度與內容主軸

(一)編輯群與經營制度

《日刊》的編輯群體均屬校內的新派人士。徐寶璜任編輯主任,主要編輯有陳獨秀、沈尹默、胡適及孫國璋。徐寶璜時任文科本科專任教授,也是蔡元培發起的進德會的會員之一,在1918年后陸續發起了如學生儲蓄銀行、新聞研究會、學余俱樂部等校內社團,足見徐寶璜對蔡元培校園改革計劃的積極參與。孫國璋時為文科附設世界語講習班教員,也是《新青年》作者。陳、胡、沈三位更同時身兼《新青年》主編,以趨新揚名。蔡元培主導成立的《日刊》,以上述教員組成編輯群,正是要藉此提升北京大學校內對于新文化的接納程度。

雜志的經營制度也有助于推動校內新思潮發展?!度湛钒l行后兩個月,校方開始將營運體系作改組與規劃,創設經理部與編輯部兩個單位,前者專司銷售及廣告等相關商業事宜,后者則負責編輯事務。1918年2月8日,編輯部在《日刊》上公布組織章程及投稿辦法,其中重要者:首先,編輯部由日刊主任和其它編輯組成。其中日刊主任由校長指派一名教員擔任。第二,編輯分為甲乙兩種,甲種由著述稿次數較多者擔任,乙種編輯則經全校選舉產生。

第三,《日刊》編輯部負責編輯稿件、審定規則、決定方針、建議及改良日刊內容的方法㈣。第四,《日刊》編輯部每個星期需舉辦一次例會。日刊編輯部的組織法規章,須經校長認可后實行。不難看出,校長蔡元培對于《日刊》的經營擁有相當高的決策權。從任命編輯主任,到編輯部組成,都是蔡元培依照編輯部組織法做出的決定,編輯部擬定的《日刊》相關規章也須經校長同意后才能正式生效執行,在他的擘畫下,《日刊》的風格也呈現出多元且開放的風貌。

(二)《日刊》的主要內容及風格

《日刊》的創設,主要是為了能交流教學情況,該學術風氣。創刊之初。就設有命令、法規、校長布告、各科通告、公牘、紀事等專欄,專門刊載校方重大規定及訊息。1918年2月改組后,《日刊》更開始積極邀請校內人士投稿以豐富刊物內容,增加可讀性。此后陸續增加文藝、通信、雜錄欄目。作為校內師生發表自己意見的陣地。除政治及宗教問題外,《日刊》對于其它議題的來稿并沒有特別預設立場。校中新舊人物,莫不可以在此暢所欲言。1920年代以前,商務的《東方雜志》、《學生雜志》立論多是色彩濃厚的傳統文化,而《新青年》則是將刊物內容定位為批判傳統禮教及倡導文學革命。各自立場鮮明。幾乎沒有折中的空間,也因而曾引起不小的紛爭?!度湛犯叨劝莸木庉嫹结?,則更能反映出當時校方極力提倡的兼容并包的新思維。

三、《日刊》所反映出的北大校園變化

《日刊》的兼收并蓄,為我們透過雜志考察這段期間的北京大學校園風氣變化提供了絕佳的途徑??捎蓛蓚€層面進行探討。

第一層面是公共領域:《日刊》所刊校園行政制度、公眾組織的設立、校園行政規章的更定等。從中可以看出北大校風的校內的養成路徑?!度湛穭摽柕摹凹o事”一欄,有刊載北京大學的研究所通則,通告文科(國文、英文、哲學)、理科(數學、物理、化學)、法科(法律、政治、經濟)共九門學科成立研究所。另外,還規定了研究所平時所需從事的各項內容。從中可知北大各研究所的成立主要任務,是為帶動學術研究風氣。在設立研究所之后,各研究所的發展又各自朝向多元化,并陸續推動相關學術研究的組織的興起,并將學術會議信息與研究成果反映在《日刊》中。

此外,校方若干重大決議或行政命令,也都會在此刊出,可視為北大教學質量及學術風氣提升的關鍵。其中,較重要的決議如:1917年12月6日,《日刊》刊發“教授減發講義案”,明確指出“各科目凡有適宜之教科書者,一概用教科書為藍本,不另發講義”。1918年2月18日決議又宣布在該年暑假后,全校教員一律停發講義咧。除為避免資源浪費外,最主要還是為改革不合時宜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態度。為制止在校內逐漸蔓延的匿名攻訐之風,1917年12月19日的《日刊》發布了蔡元培署名的《禁止匿名揭帖》,規定如日后有同學之間的匿名攻訐,查出后一律開除學籍作為懲罰,用以抑止不良風氣哪。有鑒于法科的師生上課態度不認真,視遲到早退曠課為尋常的現象,校方在1918年2月7

日《日刊》發布公告,明文規定法科的學生及教授需在上課鈴聲后十分鐘內到齊及開課,且在下課鈴響前不準擅自離開教室,否則以曠課計。

校內逐漸形成的“百家爭鳴”的氛圍,可從各種新式社團的成立看出端倪。1918年1月19日《日刊》發布公告,宣布進德會成立。公告中明確指出“西方尚公德,而東方尚私德。又以為能盡公德,則私德之出人曾不足惜,意是誤會也。吾人既為社會之一分子,分子之腐敗,不能無影響于全體”,所以發起人蔡元培期許成立進德會后,能“治起于衰亂之中,用心尚庹贏桷,及歷升平而至太平”。進德會的主張獲得校內許多師生的支持。根據4個月后的統計,進德會的468名成員中有學生301人,約占全校學生總數的1/6,是見其在學生中的影響力。1918年以后的新創社團還有不少像進德會這樣,旨在與新文化運動內涵互通。這些社團在北大校園內的活動,促進了師生對新文化運動理念的適應。

第二層面是私人領域的部分。主要是《日刊》刊發的北大同人文稿,從文章內容不難看出校內的輿論風氣的多元化發展方向。

比如,身為《日刊》編輯的胡適,在1918年2月5、6日兩天,在《日刊》上轉載了他的《爾汝篇》一文,針對“爾”“汝”兩字的區別及用法賦予新的闡釋,并以英文和中國古典文學加強立論。由于與傳統中國文法迥異,在《日刊》邀請讀者投稿的隔天,就有講師劉鼐和寫下反駁長文《爾汝篇后》,自1918年2月9日起連載十天。以中國傳統文章書寫習慣用法質疑胡適基本立論。胡適則在連載結束時,附上短文,感謝劉的“指正之意”。隨后。數學門學生毛準又在《日刊》發表了《書<書爾汝篇后>后》一文,盡管具體觀點不同,卻明確支持胡適敢于用新觀點挑戰傳統的精神。隔天,毛準再補上《書<書爾汝篇后>后補》一文。針對前文細部補充嗍。在劉鼐和、毛準先后針對胡適文章發表響應后,舊派教授陳漢章,也在3月2日《日刊》中發表了《爾汝篇卮言一則》。利用文字的讀法,來對這兩字的用法提出新的解釋。這場持續近一個月的辯論雖未得定論,但在論辯中,各人遵守學術規范,絕無惡意攻訐,反映出北大逐漸生成的兼容并包容精神。

此外,“五四”以前的《日刊》中還有許多個人投稿。也多能反映這一時期的北京大學自由學風。比較重要如:張崧年《集合論述誼》、顧頡剛《上北京大學圖書館書》、傅斯年《中國歷史分期之研究》、黃建中《中國學術源流論》、傅斯年《論哲學門隸屬文科之流弊》等。

四、北京大學校園改革對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在蔡元培改革北大的計劃正式進行前,北大的校風基本上是封閉的?!度湛烦闪⒑笾列鲁鄙鐒摿⑶?,校園風氣逐漸從保守轉趨開放。這個過程清晰的反映在《日刊》中。某種程度上,學園內實踐新文化運動精神的行動??梢曌髌占靶挛幕\動的小型實驗。如《日刊》的記載中,文學上,校內除有個人發表與當時文學改革議題相關的文章外,如劉復更曾代表校方公開征集近世歌謠來集結戒書。這里所謂的歌謠,屬于平民或白話文學的部分。征集活動在校內獲得不少響應,也反映了新文化運動的精神在校內所獲的認同。

以1919年2月2日至3日的北京大學學生游藝大會為例。學生游藝大會由北大畫法研究會發起,1919年1月11日召開籌備會議,議定內容包括名畫與字帖展覽、中西樂曲表演、新科技制品展覽、幻術表演和道具展覽、歐洲戲劇及自創新戲劇表演、辯論比賽表演、技擊表演、新式燈謎、軍樂表演和抽獎等活動。學生游藝大會的內容。反映了各社團活動內容,是各社團的成果展現,也體現了新文化運動的議題與理念。例如大會中表演的自制中國新劇,是提倡戲劇改革者的一個嘗試,而戲劇改革正是在新文化運動中衍生出的議題。傅斯年就曾在《新青年》上發表《戲劇改良面面觀》和《再論戲劇改良》兩文,與為舊戲辯護的北大同學張厚載進行論戰。在1919年2月學生游藝大會上所表演兩出新戲《不如歸》和《新村正》,是響應戲劇改革的一次實際行動。劇作家宋春舫在看過該戲劇本及演出后,還在《新潮》上撰文贊揚。新文化運動中所提各式“新”概念的被接受程度,恰可從這次大會中看出:事后紀錄顯示此次大會活動,特別是新式表演如新劇、新燈謎、幻術、音樂都受到很高的評價閥。更能反映校內對于新文化運動的接受度。

五、結語

《日刊》創立后,北京大學的校園改革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透過《日刊》的內容紀錄,我們可以看出北京大學在1917年底至“五四”以前,整個校園風氣轉變的程度,以及校園內對于新思潮的接受度提高。而北大的校園改革,使之在日后逐漸演變成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新思潮倡導者的主要陣營之一。借著該校首份校園刊物《北京大學日刊》的設立。我們可以發現校園內對于新文化運動的態度,從排斥到接受的過程。而這個轉變過程又與新文化運動的發展能契合。而《日刊》中反映的北大校風轉型,對于此后新文化運動的普及也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北京大學的改革與新文化運動的推廣及發展是有相當密切的關聯。

猜你喜歡
日刊新文化運動蔡元培
下篇走向覺醒的文化與精神
覺醒與解放
基于歷史判斷三個層次的批判性思維教學——以《新文化運動》一課為例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的氣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體相和個性:以五四為標識的新文化運動再認識
山口組放下屠刀拿菜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