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足鼎立傲天下

2009-04-10 03:50
現代兵器 2009年3期
關鍵詞:全槍機槍槍管

侯 戈

【編者按】自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烽火硝煙中誕生以來,大口徑機槍在過去的戰場上曾經發揮過重大的作用。但自從二戰末期開始,大口徑機槍在對付常見目標的時候開始力不從心,并導致了50年代開始的大口徑高射機槍退役浪潮。然而,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大口徑機槍的彈藥威力、攜行機動性等關鍵性能都有了極大的提高,因而定位也有了明顯的改變,用于替代7.62毫米重機槍的12.7毫米大口徑機槍正有東山再起之勢?,F在,就讓我們簡要回顧一下中、俄、美三大國12.7毫米大口徑機槍的發展歷程。

火龍當道誰堪行

中國陸用12.7毫米大口徑機槍的發展

前言

按照一般的分類方法,口徑在20毫米及以上的現代身管武器稱為炮,口徑小于20毫米的稱為槍,而口徑在12.7毫米及以上的槍屬于大口徑槍械。大口徑機槍是在一戰的硝煙中誕生的,當時坦克的出現,使得一度稱霸戰場的中口徑機槍無法對其構成威脅。各國軍方首先想到的應急方法就是繼續加大機槍的口徑,使其可以滿足擊穿坦克裝甲的需要,由此相繼出現了多種大口徑機槍彈及適配的大口徑機槍。雖然由于坦克的迅速發展,使得大口徑機槍很快失去了對坦克進行有效攻擊的能力。但由于大口徑機槍彈具有遠勝于中口徑機槍的威力,有效射程明顯增加,而且對新出現的各種輕型裝甲目標具有足夠的威脅,所以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血與火的殘酷淘汰,只有3種大口徑機槍彈及配套的機槍得到了保留,一種是西方陣營的M2大口徑機槍彈(12.7×99)和M2系列大口徑機槍,另外兩種則是東方陣營的12.7×108大口徑機槍彈和14.5×114大口徑機槍彈以及配套的大口徑機槍。其中,兩種12.7毫米大口徑機槍彈由于具有足夠的威力,同時配套的大口徑機槍全槍重量相對較輕,機動性較好,得到了廣泛的裝備。

54式高射機槍國產大口徑機槍的肇始

自從清末中國軍隊開始現代化進程以來,由于國內技術基礎薄弱,加上列強的壓迫、封鎖,一直以來,都未能發展出較為完整的軍事工業,輕兵器工業也不例外。舊中國軍閥林立,各自為政,軍警裝備的輕兵器也五花八門,號稱“萬國牌”。雖然民國時期為實現輕兵器的國產化、制式化做出了相當的努力,但是,技術含量較高的大口徑機槍仍然依賴進口,而且實際裝備數量也很少。

新中國成立以后,鑒于建國前中國軍事工業力量不足,導致國家、民族長期受制于人的血的教訓,黨和國家領導人做出了從蘇聯引進整套國防工業體系的決策,并從1950年代初開始陸續實施。在這個關系到國家、民族命運的重大計劃中,大口徑機槍作為輕兵器系列里的高端產品,也被列入了引進目錄中。

1953年10月,依據蘇方提供的全套技術資料,我國開始試制蘇聯M1938/46式12.7毫米大口徑機槍(即著名的DShKM大口徑機槍),試制工作進行得比較順利,在1953年7月到8月間通過了生產鑒定,被命名為“1954年式12.7毫米高射機槍”(簡稱“54式12.7毫米高射機槍”),隨即開始批量生產裝備部隊。1959年,54式12.7毫米高射機槍被裝備于第一代國產坦克——59式中型坦克上,相應的型號改稱為59式12.7毫米坦克高射機槍。這就是國產大口徑機槍的開端。

54式12.7毫米高射機槍采用導氣式工作原理,長魚鰓卡鐵式閉鎖機構;擊發機構采用擊錘平移方式;供彈機構采用單程輸彈方式;槍管上有許多環形散熱片協助冷卻,以防止持續射擊時槍管迅速過熱;槍口制退器的設計也很有特點,為兩側排氣的單腔式制退器,為了防止槍管震動而引起制退器自行松脫,在兩邊側孔處設置有兩塊傾斜而又互相平行的隔板,射擊時受到火藥燃氣作用,產生一個與上緊方向相同的力偶,可以保證制退器不會自行松脫。

54式高射機槍配用的彈藥為仿制的54式12.7毫米穿甲燃燒彈、54式12.7毫米穿甲燃燒曳光彈。對空射擊時有效射程1600米,對地射擊時有效射程800米,可以有效對付常見的輕裝甲目標和土木工事。在戰斗中通常采用短點射(5~10發)、長點射(10~20發)或者持續射擊的發射方式,戰斗射速80發/分。每槍配備70發彈鏈箱10個,槍管2根,以保證火力的持續性。

裝備部隊試用之后,54式12.7毫米高射機槍操作靈活、可分解運輸、故障少、可靠性高的優點得到了普遍的稱贊,但是也暴露出了相當大的缺陷,主要是過于笨重,機動性差。由于54式12.7毫米高射機槍主要裝備在團級單位,而我軍當時剛剛開始機械化進程,在一般作戰單位全靠人扛馬馱,分解之后的大件重量均超過普通戰士允許的20公斤負重,不僅行軍負荷大,而且在需要搶占山頭之類的戰術機動時,經常出現扛不上去、貽誤戰機的情況。為此,1965年對54式12.7毫米高射機槍進行了改進設計,首要目標就是減重。通過去除槍身上的散熱片,將槍身質量減輕至33公斤,去除用處不明顯的防盾,重新設計了重50公斤的彈性三腳架(65型槍架),以取代重達97.5公斤帶緩沖器的輪式槍架。經過改進后,全槍質量由原來的180公斤大幅度減輕至93公斤,大大減輕了戰士的負荷,顯著提高了機動性。改進后,仍然稱為54式12.7毫米高射機槍。

在越南戰爭中,由于重量較輕、機動性較好,比高射炮更便于隱蔽,我國援越的54式高射機槍發揮了重大作用。當時美軍倚仗高科技優勢,大量使用直升機進行火力支援和輕裝部隊快速投放,這種高度靈活的戰術一度嚴重威脅了越軍的安全。后來越軍抓住美軍直升機在投放部隊時必須懸?;蛘呓德?,機動性完全喪失的弱點,事前在據點周圍埋伏相當數量的54式高射機槍,在美軍直升機懸?;蛑憰r突然發動集火射擊,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美軍常常被迫放棄行動,或者轉移到54式高射機槍的射程之外放下部隊,從而喪失了襲擊的突然性,顯著減小了越軍的防守壓力。越軍也將54式高射機槍用于伏擊美軍巡邏的裝甲輸送車隊,在用無坐力炮、火箭筒或地雷將車隊的頭車和尾車打癱后,對進退不得的中間車隊直接用54式高射機槍進行火力覆蓋。美制M113裝甲輸送車的側、后裝甲都不足以抵擋12.7毫米大口徑機槍彈的侵徹,美軍士兵就算躲進車里,也難免送命。這導致美軍不得不經常使用坦克為巡邏車隊提供保護,而越南的叢林并不適合美軍重型坦克的機動,美軍實際的地面控制區域因此受到限制。

77式高射機槍 自行研制的開端

雖然54式12.7毫米高射機槍經過改進后,大幅度減輕了重量,但部隊在使用中仍然感到體積、重量偏大,機動性較差,勤務使用、維護、攜行均感不便。隨著戰術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部隊強烈要求研制適應我軍要求的新一代大口徑機槍。1977年,我國自行研制的1977年式12.7毫米高射機槍(簡稱77式12.7毫米高射機槍)設計定型,1980年生產定型,并陸續裝備部隊。77式12.7毫米高射機槍全槍質量57公斤,比改進后的54式12.7毫米高射機槍還要輕40%,其結構、自動方式新穎,勤務使用方便,零部件少,維修簡單、攜行方便,外形緊湊美觀,裝備部隊后,深受廣大指戰員的歡迎。

作為我國第一代自行設計的高射機槍,77式12.7毫米高射機槍全槍匹配合理,結構新穎,采用了圓形機匣,帶有縱向開槽的槍管,全槍線條流暢,外形美觀,使用操作方便。

該槍的自動方式采用了少見的氣吹式,氣塞固定在機匣下方,氣室在槍機框上,由導氣管引出的火藥燃氣直接吹動槍機框后坐,帶動全槍機構完成發射循環,這種結構體積小、重量輕,使槍膛中心線離氣室中心線距離最小,有利于提高射擊精度。閉鎖機構改為短魚鰓卡鐵式,強制閉鎖,慣性滑脫開鎖,與54式高射機槍的長魚鰓卡鐵式相比,有利于提高理論射速。供彈機構采用了雙程供彈方式,運動平穩可靠。槍管采用縱向開槽的結構,在保證槍管剛度的同時,有效地減輕了槍管重量,而且開槽后形成的肋條相當于散熱片,也有助于持續射擊時槍管的散熱。槍口制退器采用了多孔籠式的全周制退器,使用銷釘固定防松,避免了原54式高射機槍制退器因防松力偶作用導致槍口抖動、降低了射擊精度的缺點。自動機緩沖器作為槍機的一部分,安裝在槍機框后端的套筒內,打破了緩沖器安裝于機匣尾部固定不動的常規設計,對于減輕全槍重量、保證自動機可靠工作都很有好處。

同時,對零部件結構設計進行了簡化,不少零部件都一物多用,有效減少了零部件數量,美中不足的是,為此造成有些部件外形較為復雜,加工工藝性有所欠缺。為了改善攜行機動性,彈箱容量由54式高射機槍的70發降低到60發,每槍配備60發彈鏈箱10個,槍管2根。

雙龍會85式和W85式高射機槍

在77式12.7毫米高射機槍裝備部隊后不久,根據實際情況,部隊又對12.7毫米大口徑機槍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進一步減輕全槍質量到40公斤左右,從原來的裝備團級單位下放到裝備步兵營和摩托化步兵連,以進一步提高一線部隊的火力。正式戰技指標下達后,經過科研人員8年的奮斗,1985年,競爭的兩個方案分別通過定型,其中朱德林方案由于是從77式高射機槍改進而來,具有較好的繼承性,最終脫穎而出,定型為1985年式12.7毫米高射機槍(簡稱85式12.7毫米高射機槍)。另一個方案被命名為W85式12.7毫米高射機槍,主要用于外貿出口,但在1988年被裝甲兵選定為新一代的坦克高射機槍,定型為1988年式12.7毫米坦克高射機槍。85式12.7毫米高射機槍和W85式12.7毫米高射機槍的全槍質量都只有41公斤左右,比77式12.7毫米高射機槍又減輕了30%,進一步改善了攜行機動性,勤務使用也很方便。

85式12.7毫米高射機槍是在77式12.7毫米高射機槍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其主要結構與77式基本一致,為了進一步減輕重量,對一些部件進行了進一步的精簡。其中變化最明顯的是裝填拉柄,77式的裝填拉柄是裝在槍架上的單獨構件,而85式的裝填拉柄與射擊小握把合而為一,裝填時,將發射機從槍身后方解脫,握住小握把扣動扳機,推往前方,到位后松開扳機,向后拉動小握把,即可裝填,在不影響正常操作的前提下,減少了部件的數量和重量。另外一個明顯的變化是槍口制退器,77式的槍口制退器是多孔籠式的全周制退器,雖然具有較好的制退效果,但是因為有向下的排氣孔,在執行低火線的平射任務時,容易揚起塵土,不僅影響射擊,而且容易暴露目標。而對越作戰證明,大口徑機槍平射進行火力壓制是一種重要的作戰方式,為此,85式的槍口制退器重新改為銷釘固定防松、兩側排氣的雙腔制退器。

W85式12.7毫米高射機槍是與85式12.7毫米高射機槍同時定型的,全槍質量相當。該槍的自動方式采用了導氣式;閉鎖機構采用了倒鉤式卡鐵,與機匣閉鎖面的閉鎖角為0o,開、閉鎖動作都是強制進行的,動作確實可靠,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小,閉鎖面的磨損也??;供彈機采用雙程進彈;槍管外形采用圓柱臺階式,與膛線一起可以用精鍛機直接成型,工藝簡單;全槍沖壓件數量占總零部件數的三分之一,有利于批量生產。與85式高射機槍相比,該槍的零部件數量較多,且繼承性較差,因此在步兵高射機槍的選型中失利,但因為全長較短、比較緊湊,得到了裝甲兵的青睞,被選用為新一代的12.7毫米坦克高射機槍,已經批量裝備于我軍的96式坦克上。

89式重機槍 錯誤情報帶來的正確結果

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蘇軍開始使用NSV系列12.7毫米大口徑機槍替換DShK/DShKM系列12.7毫米大口徑機槍,由于蘇聯對新槍的保密工作做得較好,包括我國在內的其他國家一直到80年代初才陸續獲得一些零星的情報資料。其中一份比較詳細的資料指出,配屬蘇軍步兵的NSV機槍主要以平射狀態為主,為便于攜行,重量降低到了25公斤,而槍身重則只有令人震驚的9公斤!相比之下,我國正在研制的85式/W85式12.7毫米高射機槍的槍身重預計就達到了25公斤左右,差距是顯而易見的。為此,我國槍械科研人員進行了進一步的評估,認為在以平射為主的前提下,將全重控制在30公斤之內是有較大可能的(之前我國研制的幾種12.7毫米大口徑機槍的主用狀態都是高射機槍,此時火線較高,槍架太輕的話會影響射擊的穩定性)。

不過直到1989年,蘇聯解體之后,我國科研人員才在來華交流的俄羅斯人手里第一次見到了NSV機槍的實物,發現該傳說中的“神槍”其實槍身就有25公斤重,比定型后的85式/W85式高射機槍的槍身都要重,那“9公斤重”原來是它的槍管,多年來的趕超壓力竟是因為當年那份資料的表述出現了小小的偏差,令人啼笑皆非。

為了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我國槍械科研人員開始了新的拼搏,新的1989年式12.7毫米大口徑機槍也被列為國家“八五”期間輕兵器裝備系列重點研制項目之一。1995年,89式12.7毫米大口徑機槍終于設計定型,基本達到了原先期望的全重25公斤左右的目標,作為我軍新一代步兵直射支援火器,開始批量裝備部隊使用。

為了在達成苛刻的減重目標的同時保證射擊精度,89式重機槍在結構設計上有許多獨特創新之處。首先,是采用了槍管短后坐-導氣式的復合自動方式,綜合了槍管短后坐和導氣式兩種自動方式的優點,在擊發后初期,槍管連同槍機一起后坐一段短距離,降低了作用于槍身上的燃氣沖量,可以減小槍身的振動,有利于提高精度,而當子彈越過導氣孔后,火藥燃氣直接通過導氣管推動槍機框后坐,又保證了自動機能夠有足夠的能量來驅動各機構完成整個射擊循環。當然,由此帶來的不利之處就是整套自動機構比較復雜,但與能得到的好處相比,這個代價還是可以承受的。

其次,89式重機槍的閉鎖機構采用了機頭回轉式,槍管尾端裝有閉鎖節套,槍機回轉閉鎖在節套上。這種結構保證了發射時機匣不直接承受火藥燃氣最大作用力,為機匣采用鋁合金結構、減輕全槍重量創造了條件。

另外,供彈機構打破了傳統的大撥叉杠桿傳動機構形式,采用了環形杠桿傳動機構,工作平穩,結構緊湊,屬國內外首創。機匣尾部下方設置了手槍式的小握把,槍尾裝有帶緩沖器的肩托,可以象現役的7.62毫米重機槍一樣進行抵肩射擊,以滿足作為重機槍的射擊規范要求。彈箱容量減少到50發,并采用了可散彈鏈,以進一步滿足平射為主的任務要求。槍架重僅8.5公斤,比85式高射機槍的槍架還要輕51%,采用了搖架、托架一體化的設計,上、下架用球形鉸座聯接,高低機、方向機可以同時快速緊定,打破了高低機、方向機分離的常規設計,更方便射手的瞄準操作。全槍大量采用鋁合金材料和新工藝,如槍管內膛線和外形一次精鍛成型,機匣、受彈機蓋、發射機座、槍架的上下抱箍、球形鉸鏈、彈箱等都采用了鋁合金材料和熱模鍛新工藝,這些新技術在國產大口徑機槍上也是首次應用。

89式重機槍全槍結構簡單緊湊,分解結合、勤務使用方便、可靠。全槍由槍身、槍架、彈藥箱及彈鏈、附件組成。槍身由槍管、機匣(含供彈機)、槍機(含復進機)、發射機、裝填拉柄、槍尾六個大部件組成,分解后沒有單個的零件出現,便于戰場維護。槍架由上、下架組成,行軍、戰斗、平射變高射三種狀態轉換迅速。全槍不需要任何工具就能快速分解結合。運動部位多處采用了滾輪配合,能量消耗小,機構動作靈活,故障率低,在國家靶場設計定型試驗時,故障率僅為0.17‰,是試驗中故障最小的大口徑機槍。

紅花還需綠葉襯我國12.7毫米機槍配用的彈種

在引進DShKM大口徑機槍的同時,我國也引進生產了相應的彈藥,并與機槍同時定型,這就是54式12.7毫米穿甲燃燒彈和54式12.7毫米穿甲燃燒曳光彈,這兩種彈由于設計年代早(蘇聯上世紀30、40年代產品),主要戰技性能已經相當落后,但由于槍口動能大,殺傷力遠勝于7.62毫米重機槍彈,而且多年來累計生產數量較大,目前仍然是我軍各型12.7毫米大口徑機槍的主用彈種。

早在越南戰爭時期,就已經暴露了54式12.7毫米系列槍彈的穿甲能力不足,只能在100米距離上穿透10~20毫米的裝甲,已經難以擊穿多數輕裝甲目標的正面裝甲,為此我國在80年代初開始了適用于射擊輕裝甲目標的新型12.7毫米穿甲彈的研制。最終定型的84式12.7毫米鎢心脫殼穿甲彈穿甲威力大幅度提高,能夠在1000米距離上擊穿厚度15毫米、傾角45°的裝甲板,與此同時,鎢心穿甲后仍然具有相當好的引燃后效。84式鎢心脫殼穿甲彈的全彈重也比54式12.7毫米穿甲燃燒彈減輕了20g,減重達16%。

在研制89式重機槍的同時,我國科研人員也開始了新一代12.7毫米大口徑機槍彈的研制,隨后定型了89式12.7毫米穿甲燃燒曳光彈和89式12.7毫米穿甲爆炸燃燒彈。其中,89式穿甲燃燒曳光彈主要是換用了新型發射藥和無銹蝕底火,威力比54式穿甲燃燒曳光彈有所增加,未來將用于替換54式各種槍彈。而89式12.7毫米穿甲爆炸燃燒彈則是應用了最新科研成果的新型彈種,穿甲彈心采用高硬度、高密度的鎢心,在800米處能夠穿透厚度10毫米、傾斜角為30°的裝甲板,在300米距離上穿透1.8毫米厚的薄鋼板后。彈頭的起爆率和爆炸產物對汽油的引燃率都達90%以上,在穿甲能力不比84式鎢心脫殼穿甲彈低很多的前提下,殺傷后效有了顯著的增強,是一種用于射擊直升機目標的優良彈藥。

由于89式重機槍主要用于平射壓制,為了進一步提高射擊效果,我國軍工部門從1996年開始對12.7毫米大口徑雙頭彈展開了預先研究。所謂雙頭彈,顧名思義,就是有兩個彈頭的槍彈,一次射擊可以同時發射出兩個彈頭,提高了火力密度和命中率。雙頭彈的研究難點在于兩個彈頭的可靠分離,以及保持兩個彈頭的彈道一致性。經過研究人員的努力,國產12.7毫米大口徑雙頭彈已經于2006年12月定型,命名為06式12.7毫米雙頭彈。該彈前彈頭初速為750米/秒,后彈頭初速為700米/秒,比普通彈初速有所下降,但100米距離上仍可以穿透20毫米厚的鋼板,與54式穿甲燃燒彈相當,而對動態目標的射擊命中率比54式穿甲燃燒彈提高100%以上,綜合性能達到了國際上同類雙頭彈的領先水平。

未來的展望

從1950年代開始,由于導彈的發展,用于防空的身管武器受到了忽視。相對高射炮而言威力偏低的大口徑高射機槍更是被各大國視為可有可無的點綴,而輕裝甲目標的裝甲進一步強化,也使得大口徑機槍的平射效果受到了質疑。為此,美軍在50年代中停止了M2系列大口徑機槍的采購。到了60年代,各大國裝備中除了車載大口徑機槍之外,只保留了少量用于近距火力壓制、支援的平射大口徑機槍,而高射機槍大部分被淘汰。但是,經過越南戰爭、中東戰爭等一系列局部戰爭的考驗,證實了大口徑機槍在現代戰爭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步兵近距火力支援、執行警戒等低烈度任務時,不僅具有足夠的威力,而且具有較好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在權衡利弊之后,美軍于1979年重新開始采購M2系列大口徑機槍。

我國由于特殊的國情,長期處于戰略守勢,而且國防工業的先進性有所不足,部隊的機械化程度偏低。我國一直堅持對12.7毫米大口徑機槍的改進和換代,使得12.7毫米系列大口徑機槍達到了目前世界上的一流水平,其中89式12.7毫米重機槍更是世界上現役最輕的大口徑機槍。

在未來的戰爭中,由于機動性好、反應速度快、射速高、費用低等優點,12.7毫米大口徑機槍仍是射擊2000米以內輕型目標的一種經濟有效的武器,而且隨著材料、彈藥性能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必將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編輯/天天)

猜你喜歡
全槍機槍槍管
西格-紹爾公司P210午夜型半自動手槍
FN公司展出6.5mmn徑機槍
霸氣的機槍
北美武器公司“護衛者”0.380英寸緊湊型手槍
加裝MIST—22微聲槍管的魯格10/22半自動步槍
2015年臺北國際航太
德國MG5通用機槍因技術問題推遲交付
“黑豹”M160 5.56mm卡賓槍
比利時FN公司MAG機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