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南京!》:一個影像的神話

2009-04-14 03:15
電影文學 2009年24期
關鍵詞:南京大屠殺南京人性

王 晗 劉 婧

近來,隨著陸川的新作《南京!南京!》在全國各大院線的火熱上映,對于這部影片的激烈討論和爭鳴也在全國上下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在媒體的造勢宣傳、名家大腕的推崇備至和搖旗吶喊下,《南京》的票房一路飆升。但與此同時,網絡媒體為這部影片而喧嘩騷動不已:來自民間的各種質疑、批評、甚至罵聲卻不絕于耳。這使《南京》可稱得上是2009年上半年最為熱鬧的文化現象之一,《南京》無疑也會在中國電影史留名留跡。高聚焦、高票房、高爭議,可以說,影片《南京!南京!》創造了一個當下的影像神話。

一、歷史與記憶的神話:現代性話語空間的開拓

南京大屠殺是國人心頭一個永遠揮之不去的夢魘,一段永遠不能釋懷的歷史。作為一個歷史事件,它的發生有其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時隔70多年后的今天。繁華的現代大都市南京城已經難覓當年的蹤影,只有大屠殺紀念館內的累累白骨以及種種影像資料還在警醒著世人,那段慘絕人寰的歷史曾經真實地發生過。檔案館里所積累的大量關于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材料,還有不斷發現的補證和再證,證明著歷史事實。但是,種種單純的數據和結論是缺少活力的,難以介人當下人們的生活空間,進而成為有力的思想資源。也就是說,歷史事實更多存在于檔案館。難以走進今天人們的生活世界,兩者之間隨著時間的蔓延在逐漸形成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歷史在人們的記憶中漸行漸遠,它的缺席或遮蔽,使得今天人們的生活缺少了歷史的向度和反思的力度。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需要學會講述自己的苦難和歷史,尤其是對于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歷史事實,我們迫切需要一種或多種強有力的敘述方式來強化對于歷史的話語言說活力和增長性。影片《南京!南京!》無疑提供了這種可能。

《南京!南京!》是大屠殺歷史的象征符號,它將重新塑造觀眾對日本侵華戰爭中所制造的南京大屠殺那段歷史的記憶。影片糅合了紀錄片與藝術大片的創作手法,充分利用黑白影片的質感,凸顯真實的力量,并采用多個敘事視角的模式,從人性的高度反思戰爭,從而對歷史做出深度闡釋和全新書寫。不同于以往同類題材影片的主旋格調,該影片在很大程度上摒除了意識形態話語的言說方式,在現代性的視野下,直面歷史和藝術的真實。通過這部影片,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史實已經不再單獨存放在歷史檔案或博物館中,而是以藝術符號的形式走進公共話語空間,獲得了自我言說的可能,進而強化了當代人的集體記憶,在70多年后的今天,迸發出前所未有的話語活力,必將影響和塑造著國人對歷史、國家和民族的全新理解。影片打開了觀眾的想象力和言說空間,歷史由此向著觀眾敞開,而進人當下的現實生活。因此,我們說影片開創了現代性的話語空間。

南京,是一個永遠不能窮盡和止息的話語資源,需要中國人一代又一代人不斷地言說和開掘下去。阿多諾曾經痛徹心扉地說:奧斯維辛之后,寫詩是不道德的。那么,在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南京浩劫之后,忘記歷史就等于背叛。歷史因言說而存在:影片《南京!南京!》以影像藝術的方式重述歷史,開創了一個話語空間的神話,在現代性的視野中為重構中日對于南京這一歷史事件的認知提供了某種可能。在這個意義上,影片也具備了走向國際進而取得世界觀眾認同重要元素。

二、人性救贖的神話:戰爭與人性的反思

在國內,關于南京大屠殺題材的影片有不少,如《屠城血證》《南京大屠殺》《棲霞寺1937》等,還有美國人拍的《南京》、加拿大人拍的《張純如》、中美合作的《南京浩劫》,還有目前正在同期熱播的《拉貝日記》等等??傮w來看這些影片都從不同層面拍出了南京浩劫的歷史事實,但這些影片普遍缺乏震撼心靈、震撼世界的力量。參與過《南京》拍攝的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主任張連紅指出,“西方人拍電影比較擅長從人性的角度挖掘。在提高影像的震撼力和滲透力方面,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睂W者藍愛國先生也認為:“《南京大屠殺》缺乏的不是影像中對日本侵略者屠殺事實的表現,而是缺乏一個有力的人性視點?!睙o疑,影片《南京!南京!》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憾。

新中國成立以來,關于抗日題材的影片多不勝數,幾代人就在這一系列的影片的熏陶中成長,并形成了既定的歷史觀念和審美經驗。影片《南京!南京!》的出現,一反傳統同類影片的敘事模式,采用群像式的表達方式,以全新的視角和話語重新言說那段歷史,打破了人們既定的審美觀念。影片摒除了以往同類題材影片的意識形態話語。以嚴肅、客觀、冷靜、理性的態度真實地表現南京浩劫的歷史真實,鏡頭的焦點始終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展現生命的尊嚴與人性掙扎。陸川說,在戰爭、苦難、死亡、仇恨之外,他更希望觀眾能夠體會戰爭背后的思索、苦難背后的救贖、死亡背后的尊嚴,以及仇恨背后的溫暖,“我要講述的,不是單純的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間的故事,而是兩個民族的共同災難,這關系到我們以何種心態重讀歷史?!痹谶@樣的創作理念的統領之下,影片一反傳統主旋律影片的宏大敘事模式,沒有高潮迭起的救世主義,沒有激動人心的英雄主義,而是將鏡頭聚焦在南京浩劫中一個個普通人的面孔上。通過中國軍官陸劍雄、歸國女教師姜淑云、日本軍官角川、拉貝的秘書唐天祥等多個人物視角來見證和審視那場慘絕人寰的人類浩劫。影片的人性立場是超越國家和民族情感的,把一個歷史悲劇的審視提升到人道和人性的高度,從而具有了震撼心靈和世界的力量。這種人類認同和反對戰爭的視角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敵對雙方的立場,消解了敵我仇恨,將侵略者和受害人置于同一個層面上,那就是人性的立場,共同直面同類的暴行,審視人類自我的悲劇和美的毀滅,這就使兩者之間對話與和解成為可能。事實證明,那些從人性化角度出發,超越了人生苦難、仇恨的視角,可能更容易引起全世界的共鳴。

在戰爭中,人性如何得以救贖?影片似乎在嘗試做出回答,那就是宗教的力量。影片中多次出現大教堂的場景,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和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聚集在大教堂,難民營被迫交出100名中國婦女的悲壯場景也在大教堂。就是在這宗教信仰的圣地,日軍的殘酷暴行和中國女性的悲壯之美相遇;也正是在這樣一個宗教空間里,角川為錯殺平民而懊悔不已,100名中國女性挺身而出,人性的掙扎和壯美在此得到強有力的表現和升華。角川曾是一個教會學校的學生,姜淑云是一個教會女教師,角川與姜淑云的兩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姜淑云的房間里,角川向她索要帶有十字架的項鏈,是為兩人之間因信仰的一致而達成的一次和解。第二次是在姜淑云屢次冒領營救被發現后,在被帶走的路上兩人的又一次相遇,就在目光相遇的那一刻姜淑云用英文請求角川射殺她。同樣是因為信仰的一致角川心領神會,姜淑云倒下的那一刻兩個人同時獲得了救贖。以共同信仰——上帝的名義。影片最后,角川放走了兩名中國人,一句活著比死更難,意味著角川對于戰爭的大徹大悟,宗教的信仰最終使他獲得了精神的自我救贖,舉槍

自盡是對戰爭予以強烈譴責之后的自我救贖,是宗教信仰關懷下的人性回歸。至此,影片對于戰爭的反思也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南京大屠殺是兩個民族的災難。借助于這種宗教認同,影片的人性立場找到了有力的支撐,具備了關乎所有人命運的普世感召力,為影片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文化想象的理想神話:批判與反思的未來向度

影片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控訴和批評的層面,而是以客觀冷靜的敘事,在殘忍的暴力面畫中力爭觸摸人性的溫度,從而使影片獲得令人無法抗拒的生命力,凸顯了主創人員普世的文化價值立場和對人類終極命運的關懷。阿爾都塞曾經指出:“如果戲劇的目的是要觸犯自我承認這一不可觸犯的形象,要是動搖這靜止不動的、神秘的幻覺世界。那么,劇本就必定在觀眾中產生和發展一種新意識。這種新意識是尚未完成的意識。它在這種未完成狀態。這種由此產生的間離狀態以及源源不斷的批判的推動下,通過演出而創造出新的觀眾。這些觀眾是在劇終后開始演出的演員。是在生活中把已經開始的演出最后演完的演員?!?影片《南京!南京!》所呼喚的就是這種“新意識”,這種“新意識”是一種新的話語空間或言說方式,是一種人性的認同與反思,更是一種新的文化想象和理想。

改革開放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全球化和市場化進程,中國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的和平崛起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在這一重大歷史進程中如何重塑我國的大國形象,以更加積極和開放的姿態參與世界范圍內的合作與對話,是我們各個領域都需要為之思考和努力的?!半娪白鳛榇蟊娢幕M的產物和現代工業產品,對于中國文化現代性的構造一直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它是中國人和中國社會創造現代的認同所必需的文化要素,也是獨特而豐富的文化類型。電影無疑是現代中國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文化形態,它在許多方面決定了中國人的文化想象之構成?!闭窃谶@個意義上。影片《南京!南京!》對于開拓新的話語空間,在文化藝術領域為重塑中國的文化想象和民族形象,樹立了一個典范。然而,影片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存在著諸如影片結構松散、情節性不強、形象塑造矯枉過正和結尾的暖昧不清等問題。觀眾的挑剔、指責并不是沒有道理。廣大民眾對于該影片的密切關注和激烈爭論,至少說明對于南京浩劫這類題材的影視作品國內民眾是高度關注的,對于歷史問題和藝術作品還是有自己的認識和判斷的。這凸顯了國民歷史責任感和藝術鑒賞水平的提高,這與當前社會輿論環境的自由和多元文化藝術創作局面是分不開的。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需要的絕不是一味地咀嚼歷史的傷痛,不是仇恨的心理和敵對的情緒,而是面向未來的行動,避免悲劇的重演。我們不應僅僅停留在歷史維度上強化民族的集體記憶,更應該重視在空間維度上,加強與日本的交流和對話,取彼之長補己之短,從政府到民間,從青少年兒童到中老年人,在政治、經濟、軍事到文化、科技、教育等各個層面加強交往和對話,以積極面向未來的姿態超越過去而立足現實思考和行動。我想,這也許就是影片《南京!南京!》在開創話語新空間、喚起國人歷史記憶和樹立人性的藝術立場方面所帶給我們的思考和啟示。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在這一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深刻地反思自省,并且行動起來。

[作者簡介]王晗(1981—),男,山東沂水人,揚州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美學及審美文化;劉婧(1983—)。女,山東東營人,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及女性文學。

猜你喜歡
南京大屠殺南京人性
南京比鄰
“南京不會忘記”
見證南京大屠殺暴行的歐美友人
逼近人性
南京·九間堂
又是磷復會 又在大南京
功能與人性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僑界寄哀思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