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逸疇:發現雅魯藏布大峽谷

2009-04-16 08:25
百年潮 2009年4期
關鍵詞:雅魯藏布大峽谷峽谷

本刊特約記者

楊逸疇,著名地理地貌學家、科學探險家、水資源專家,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教授。1935年出生于江蘇常州武進縣鳴凰鎮南周鄉巷上村。1957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地理系。先后20次上青藏高原,8次深入雅魯藏布大峽谷,5次深入塔克拉瑪干沙漠探險。

楊逸疇在我國特殊、邊疆地理科學領域研究中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為發現并論證雅魯藏布大峽谷為世界之最的第一人,并在發現和解釋福建平潭石人碑、船帆石、花崗巖海蝕造型地貌為世界之最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地理發現和貢獻。著有《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影響》、《西藏地貌》、《西藏第四紀地質》,于1986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89年獲陳嘉庚地球科學獎等獎項。

初識雅魯藏布大峽谷

北京中華世紀壇前,有一條長達262米的青銅甬道,上面記錄了距今300萬年到公元2000年中華民族發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在公元1994年這一欄上,其中一條記錄寫下:經中國科學家論證,雅魯藏布大峽谷是世界第一大峽谷。

這是一條千辛萬苦、姍姍來遲的記錄,甚至在1973年以前,雅魯藏布大峽谷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它到底有多大?是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峽谷?峽谷里蘊藏著一些什么?這些問題沒人能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在地圖上,這個區域一直是片空白。

1973年,中科院組成了大規模的青藏高原綜合考察隊,考察結束后又專門成立了一個由8人組成的雅魯藏布大峽谷水力資源考察分隊。由于身體條件出色,在中科院地理所常年從事青藏高原研究的楊逸疇被抽調到這個分隊中,成為第一批進入雅魯藏布大峽谷的中國科學家。

記者:1973年之前您對雅魯藏布大峽谷的認識是怎樣的?

楊逸疇:當時沒有什么認識,只是從資料上和地形圖上了解一些。當時從地形圖上看,這個地方只有山峰、河流的名字,沒有實際的內容,基本上是空白,僅有的一點資料也是國外的。

記者:這樣的考察其實就是標準的探險。

楊逸疇:因為地圖上這個地方是空白的,什么資料都沒有,只有順著山峰河流走。不過越是空白的地方,對我講起來,越是一種吸引。

記者:您第一次走的是哪條路線?

楊逸疇:從派區翻過多雄拉到背崩,到希讓,再回過頭來沿著雅魯藏布大峽谷走,一直走到扎曲,扎曲過來再沿著帕龍藏布江,走到通麥。在通麥等汽車來接我們,等了一個月,因為那時候交通很困難。

記者:第一次考察持續了多長時間?

楊逸疇:三個多月。

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南部,雅魯藏布江從海拔5300多米的喜馬拉雅山中部發源,自西向東奔流而去,全長2900公里。

在東喜馬拉雅山的最高峰——南迦巴瓦峰腳下,雅魯藏布江突然做了一個馬蹄型的大拐彎,從而形成了舉世無雙的雅魯藏布大峽谷。這座沉寂了300萬年的峽谷,由于地勢險惡陡峭,極少有人能深入腹地一睹它的尊容。上個世紀初,英國情報人員貝利和赫德秘密來到這里,試圖穿越峽谷,但由于地勢險惡不得不中途放棄。之后,貝利在他的日記《無護照西藏之行》中這樣寫道:在那里我們無法生存,災難隨時可能降臨到我們頭上。

1973年第一次進入大峽谷,令楊逸疇最感震撼的是,大峽谷里隨時都可能地動山搖。

楊逸疇:我們一路走進去的時候,一直能看到聽到許多小的地震。吃早飯的時候,就聽到前面“砰、砰”像放炮的聲音。老鄉說,地震了,地震了。

記者:這么頻繁?

楊逸疇:就是很頻繁,接著就看到山都動了,房子上面搭的窩棚轟轟轟地搖晃了??吹缴缴习l生了雪崩,山頂上白色的雪崩落下來,這種現象都能夠親眼看到親自體會到。我這個搞了一輩子地理工作,一輩子跟大自然打交道的人,自然界這種快速、強烈的運動,直到這次才真正地體會到,真是大開眼界。

幾千萬年前由于地殼運動,印度板塊撞擊歐亞板塊,并一頭俯沖到歐亞板塊之下,從而引起高原奇皺隆起不斷攀升,最終形成了青藏高原。而雅魯藏布江正處于兩大板塊碰撞的縫合線上,所以地震在這里頻頻發生。正因為雅魯藏布大峽谷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其他地方或許要幾百年甚至上萬年才能出現的地貌變化,在大峽谷里只需短短的幾十年就能看到,這一點令見多識廣的楊逸疇也嘆為觀止。

結束第一次考察后,楊逸疇對大峽谷里的地形地貌有了初步的印象。但是峽谷腹地到底是什么樣子?它究竟有多險?腹地的水力資源有多少呢?帶著這些問題,楊逸疇于第二年又隨中科院水力資源考察隊來到了大峽谷。

這一次他們選擇了另一條路線,從派區經格嘎到加拉村,然后順江而下到峽谷大拐彎腹地。但當他們走到“白馬狗熊”這個地方時,發現前面全是懸崖峭壁,已經無路可走。

楊逸疇:“白馬狗熊”那個地方原來有個小寺廟。但是當我們1974年到那個地方的時候,寺廟早就倒塌了,一片荒草,殘垣斷壁。我們對當地居民進行訪問,他們說1950年前這地方有個寺廟,許多年紀大的人都到這里來,看看大峽谷,非常雄偉壯觀。山上有冰川掛下來,周圍都是森林。夏天的時候漫山遍野都是杜鵑花,很漂亮。再下去就是雅魯藏布大峽谷的主河床,上面有瀑布。雅魯藏布江江水到這里一下子跌下去,引出這么一個大瀑布。瀑布與陡坎之間是有空隙的,可以看到飛鳥從這個瀑布與河床之間飛過去。太陽出來一照,瀑布上面就會有彩虹,景色非常漂亮非常壯觀。因此當地人給它起個名字叫做“虹霞瀑布”。但是這樣一個好地方,1950年8月15日,發生了一次8.5級的大地震。地震以后,山河垮掉了,崩塌了,大峽谷里的居民區全部毀滅掉了,老百姓全部走了。瀑布消失了,溫泉也沒有了,寺廟倒塌了。

記者:和史前時期山川劇變很相似,但這次就發生在幾十年前。

楊逸疇:就在幾十年前,所以在1950年到1973年之間沒有人再走過這條路。地殼構造運動的變化,對于山河的破壞,就是在短短幾十年間爆發的,我們親眼能夠看到。這是不可思議的一種現象,是自然界偉大的力量。

由于“白馬狗熊”前面已經無路可走,考察隊只好按原路返回。雖然這次沒能穿越大峽谷,但是兩次考察經歷幫助楊逸疇對大峽谷地區的地質地貌有了詳細的了解。1982年,他發表了《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峽谷的地貌特征和成因》一文,認為峽谷大拐彎并不是一個彎,而是連續的多個彎,它們是適應地質構造的結果,而不是河流襲奪作用所造成的。

從1974年考察結束到1983年的10年間,楊逸疇雖然沒機會再去雅魯藏布大峽谷,但他依然繼續在青藏高原其他地方堅持考察工作。

第四次考察雅魯藏布大峽谷,死里逃生

1983年春天,楊逸疇擔任中科院登山考察隊隊長,配合國家登山隊攀登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峰正是雅魯藏布大峽谷的拐彎處,這里孕育著與高原內部不同的海洋性冰川。對于楊逸疇來說,這是考察大峽谷的又一次難得機會。就在南迦巴瓦峰的西坡,他們發現了我國第一條由于地震造成的躍動冰川。

楊逸疇:在這個南迦巴瓦峰西坡,有一條十多公里長的冰川。這次大地震是垂直地震波,震中就在這里,所以一下子冰川就裂開了,從山上分成五段向下面移動,跳躍前進,最后一段跳到雅魯藏布江里,筑成一個冰壩,使雅魯藏布江斷流,上游形成一個湖泊,下面沒有水。

記者:這個冰壩存在的時間有多長呢?

楊逸疇:不到幾個鐘頭,很快就融化,碎了。五六個小時以后,湖泊垮了,沖破這個冰壩,造成下游印度平原上幾十個縣都遭受了洪水災害。

記者:可以想見這是一個重大事件。

楊逸疇:影響巨大。印度那邊搞不清楚情況,說中國人搞什么名堂。

這條躍動冰川的名字叫則隆弄冰川,它與常態冰川不同的是,其起止進退并不完全受控于水熱環境的變化。不管積累區的物質供給是否豐富,也不管氣溫是否連續變化,只要周期來臨,它就不管不顧地向前躍進。一旦這種躍動冰川發生超長運動時,就會造成山洪甚至泥石流的爆發。

由于南迦巴瓦峰地區地處峽谷腹地,地形特殊,生物資源也極為豐富,因此在完成登山考察的任務后,同年夏天,楊逸疇又繼續和氣象學家高登義、植物學家李渤生等科考隊員們一起,順著通麥公路進入大峽谷,進行第四次考察。這一次考察,是楊逸疇印象中最驚險也是收獲最豐富的一次。

楊逸疇:當時我是考察隊隊長,進到川藏公路最驚險的那一段,叫做鬼門關。在帕隆那個地方,我們看見有八九十輛汽車都停在路上,擺得很長。我們下車往前走,到前面看一看。帕龍藏布江的一條支流叫培龍溝,上面有一座30多米高的鋼筋混凝土大橋,橋面基本都毀壞了。我問前面的人發生了什么事情,他們說泥石流下來了。當時車走不了了,我跟司機說你們回去。我們就背著包,從橋上走到對面。橋溝溝旁邊有個門巴族的村莊,叫做帕隆村。我當時還特意找了這個村莊地形部位最高的一個地方住宿下來。

晚上兩點多鐘,我聽到“轟、轟、轟”的聲音,響聲很大,整個大地都在顫抖。我覺得不對,馬上叫醒大家。七八個人醒過來之后,我又叫大家趕快整理好東西,看看發生了什么。當時打開大門一看,一片漆黑,外面下著大雨,只隱約看見當地少數民族老百姓牽著牛,跟著狗,背著小孩,扶老攜幼,往前面的公路上跑,穿過公路就上山去了。我感覺情況緊急,就叫我們的隊員,拿著手電筒都集中亮光向遠處黑暗的地方看。一看,雨水很大,前面不遠的川藏公路上三十幾米高的大橋已經要塌了。上面泥石流沖了下來,有許多大石頭,還混雜了許多大樹枝。我說,情況不妙,趕緊跟著老鄉往山上跑。我們穿過公路的時候,長筒布襪子都沒掉了,一直沒到大腿根,這次泥石流非常厚。

記者:是不是類似于泥漿?

楊逸疇:泥漿、石頭、像房子那樣大的冰塊都有。當時大家都上去了,我再往后一看,有兩個同志沒跟來,我就趕緊回過頭來,再到房子里找他們,他們還在慢慢騰騰地收拾東西呢。他們說,急什么,淹不到我們這個地方。我說不行,情況很緊急,老鄉都跑了,這次泥石流大得很,叫他們趕緊走。他們馬上拿著東西跟我走,一出來大門已經被堵住開不開了。一看,外面泥石流已經漲得很高了,我們三個人只好從窗戶里跳出來,從這個窗口跳到那個窗口,再跳到另外一個房子的窗口,再到公路邊上跳下來,往山上跑。沒到大腿根深的泥石流都是冰涼冰涼的。等到早上七點多鐘的時候,泥石流停了,聲音沒了,一片肅靜。我們又等了一會,霧稍微散一點,就看到我們下面住的村莊成了一片廢墟,泥石流全都堆起來了。假如我們不跑或是跑慢一點的話,一個村莊全部毀滅了,我們當然更不用說。所以說在這次特大泥石流中,我們是死里逃生。

這場特大泥石流是楊逸疇事先沒有料到的,作為此次考察隊的隊長,他決定臨時調整考察計劃,先在這里停留下來,弄清泥石流爆發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楊逸疇:我們沿著這條溝往上游走,想看看到底發生什么了。上到源頭是念青唐古拉山,原來是念青唐古拉山上的冰川爆發了。當地老百姓說,這一個多星期,這片地區的氣候有點異常,溫度高,特別悶熱,而且持續了很長時間。在這種天氣情況下,上面冰川的斜末端發生冰崩、破裂,大塊大塊的冰崩下來。冰崩的起源,就是冰川的終磧壟。

記者:就是原來的冰川到這里結束。

楊逸疇:冰川到這里停下之后,把大量物質帶下來,形成一個湖型的終磧壟。一旦冰川融化,上面冰湖里的水流下來,泥石就會同時下來,掃蕩周圍山上的泥石、樹木,形成一股泥石流。泥石流的龍頭有100多米高,在這樣一個巨大的黑色山谷里,像黑龍一樣往下奔流,沿途一掃而光。

大峽谷地區是我國現代冰川發育的中心,時不時給這里帶來雪崩、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通過考察,楊逸疇認為,如果可能,將來應該在這里沿著冰川的走向逐級設立觀測站,及時預告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爆發。

“蔥蘢林海舞銀蛇,菜花金黃映雪山”

初入雅魯藏布大峽谷,考察隊員們最直接的體會恐怕就是它兇神惡煞般的奇和險。但當他們走到下游河谷時,大峽谷就像一位害羞矜持的少女,慢慢展示出她那絕無僅有的風情。在峽谷大拐彎處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山頂到下游海拔數百米的墨脫縣背崩河谷,隊員們可以體驗到從冰天雪地到熱帶雨林之間所有的氣候變化,也可以看到從北極到海南島上萬里距離間分布的所有植被類型,這樣的奇觀全世界只有在雅魯藏布大峽谷才可以看到。

楊逸疇:它是青藏高原一塊特殊的地方,是青藏高原上唯一受到印度洋暖濕氣流影響的地方。所以藏東南,也包括我們往東去到云南的玉龍山、梅里雪山,一直到東面的貢嘎山,都是受海洋性氣候控制的一片好地方。

記者:喜馬拉雅山正好把印度洋暖濕氣流擋住了。

楊逸疇:喜馬拉雅山是個很大的阻擋,這個阻擋造成我們青藏高原的南部大部分地區,比如拉薩、那曲、珠穆朗瑪峰北坡,一直到昆侖山這樣一大片地方都屬于大陸性氣候。就是說海洋性氣候到不了那里,所以那片地區的降水很少,是一片干旱的荒漠,這是它的一個基調。唯有青藏高原東南部是一片綠色,我把它定性為高原上的一片綠洲。因為海洋性氣候能夠進來,所以山頂上發育的冰川是海洋冰川,與珠峰背面的絨布冰川不一樣。為什么?因為它降水多,物質供給很多,它能往下流動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里,造成冰川和熱帶雨林交織的景象。這是一種特有的自然奇觀,當時我描述它的一句話是:蔥蘢林海舞銀蛇,菜花金黃映雪山。

大峽谷里熱帶雨林和寒帶冰川交相輝映,在南迦巴瓦峰南坡依次分布著從寒帶極高山冰原到熱帶低山常綠半常綠季風雨林等9個垂直自然帶,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峽谷谷地。我國著名的氣象學家葉篤正院士稱贊這里是研究全球氣候變化最理想的地方。

楊逸疇:雅魯藏布大峽谷切開了青藏高原東南部和喜馬拉雅山的阻擋,引出這么一個大缺口,把印度洋季風引進來。這是一個奇妙的通道,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考察這個通道??赡苡腥酥姥鹏敳夭即髰{谷是水汽通道,但為什么它是水汽通道?具體能進來多少水汽?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這些都還不清楚。所以我們到大峽谷考察開創了這樣一個歷史:靠一個個數據來論證這個雅魯藏布大峽谷水汽通道的存在。

楊逸疇和同行的專家們通過考察發現,大峽谷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奇觀,是因為峽谷圍繞南迦巴瓦峰突然由北東走向折成南北走向,它就好比是橫亙在青藏高原上的一個煙囪,使印度洋的暖濕氣流能沿著這個缺口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高原的內部。通過氣象專家的測定,沿大峽谷源源不斷輸入的印度洋暖濕氣流量,相當于夏季長江以南地區向長江以北地區輸出的水汽量。正因為有了這個水汽通道,大峽谷地區的雨季一般要比同緯度其他地區早1—2個月,也使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成為西藏唯一具有熱帶森林的地區,成了“西藏的江南”。

猜你喜歡
雅魯藏布大峽谷峽谷
太行峽谷之冠——八泉峽
峽谷里的悄悄話
西藏雅魯藏布大峽谷晉級國家5A級旅游景區
守衛大峽谷
雅魯藏布
雅魯藏布
峽谷陰謀
馬嶺河峽谷
大峽谷,我來啦!
致敬大峽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