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糧食供需現狀及發展對策

2009-04-23 08:12虞國平
現代農業科技 2009年4期
關鍵詞:制約因素發展對策糧食

虞國平

摘要通過大量數據對我國近年來糧食生產、消費、儲備和貿易情況進行了分析,肯定了國家出臺的系列政策對提高糧食有效供給的重要作用,指出我國糧食繼續增產面臨的諸多制約因素,并基于糧食安全角度提出了政策和技術建議,以期為今后發展糧食生產、流通管理、保障糧食安全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糧食;供需現狀;制約因素;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6.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04-0237-05

糧食是保生活、平物價、穩民心的關鍵商品。以不足世界7%的耕地,養活世界近1/5的人口,我國政府歷盡艱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1978年至今的20多年來,我國糧食產量從3億噸連續登上3.5億噸、4.0億噸、4.5億噸、5.0億噸4個大臺階。實現了主要糧食供給由長期短缺到大體總量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但糧食問題仍是我國的頭等大事,是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國家自立的基礎,關系到我國經濟獨立和安全,關系到社會穩定和小康社會的實現。

1近年來糧食總量供需分析

1.1糧食生產狀況

2007年以前,我國曾經有3個年份的糧食產量突破了50 000萬噸,其中1996年糧食產量首次達到50 455萬噸,這是1984年達到40 000萬噸水平之后,經過12年艱苦努力,首次突破50 000萬噸大關;1998年達到51 230萬噸;1999年達到50 840萬噸(見圖1)。但隨后5年糧食生產連續下滑,2003年糧食產量下滑到43 070萬噸。

針對糧食下滑,2004~2007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的重大舉措,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加上農業科技的進步,為中國新時期現農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1)推出系列惠農之舉,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從2004年起,連續5年下發指導農業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見表1),頒布了一系列強農惠農的重大舉措,激發了廣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5年間,逐年加大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規模,對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2006年徹底取消農業稅后,中央逐步建立了“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反哺農業投入機制。

(2)加大農業資金投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5年來,中央在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農機具購置補貼、測土配方施肥補貼、產糧大縣補貼、種養業良種繁育體系、植保工程、現代農業示范建設等一系列工程投入大量資金,有力地促進了糧食連年增產。同時,積極實施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政策,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保障了糧食安全。2003年,中央財政用于農業的投入為3.2億元,2004年增加到145.2億元,2005年為230.7億元,2006年為404.5億元,2007年達到637.6億元。2003~2007年5年間,中央財政用于農業的資金累計1 421.2億元(見表2)。

(3)緊緊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糧食產量的增加。2003年以來,在氣候、資源、市場制約加大的情況下,農業科技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的糧食增產正在由依靠單純擴大面積向提高單產、穩定面積轉變,農業科技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不斷提高。與2003年相比,2007年糧食產量增加了7 080萬噸,其中因單產提高增產4 418.5萬噸,單產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62.4%。糧食單產的提高,主要得益于良種良法的廣泛應用和農業科技進步。

在系列政策的促進下,2004~2007年糧食產量快速增長,增幅達16.4%,累計增產糧食7 080萬噸(見圖2),其中2004年增產3 877萬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增加最多的1年。2007年,糧食播種面積恢復到1.057億公頃,比2003年增加640萬公頃;產量達到50 150萬噸,比2003年增產7 080萬噸。2008年,全年糧食總產有望超過1998年51 230萬噸的歷史最高水平,實現改革開放以來首次連續5年增產,為近幾年我國糧食市場平穩運行奠定了物質基礎。

1.2糧食消費狀況

隨著人口增長、城市化、工業化發展,我國糧食消費需求總量平穩增加,據測算,城市化程度每提高1%,糧食消費總量大體增加1 000萬噸。另外,隨著人們消費結構的變化和食品加工業的發展,工業用糧將繼續增加,預計年遞增2.2%,占糧食總消費的8.0%左右。2007年我國糧食總產量50 150萬噸,人均占有量為380kg,而人均消費量為388kg,產需總量基本平衡(見表3)。除大豆有一定缺口需依靠進口彌補外,小麥、稻谷、玉米3大品種消費量在4 250~4 350kg,產需平衡有余。

(1)從消費結構上看??诩Z消費穩中趨降,2007年城鄉居民口糧消費(口糧安全是狹義的糧食安全)大致在26 500萬噸左右,占糧食總消費的51.71%(見圖3);飼料用糧持續增長,由于肉、蛋、奶等動物性食品的需求增長較快,近年來我國飼料用糧一般在16 500萬噸左右,約占國內糧食總消費的1/3;工業用糧增加較快,在國際能源價格不斷上漲的推動下,以糧食為原料的深加工業迅速擴張,使工業用糧增長加快,目前工業用糧大約為7 000萬噸;種子用糧變化不大,穩定在1 150萬噸左右。

(2)從消費總量上看。我國既是人口大國,也是糧食消費大國。目前,我國糧食消費呈剛性增長態勢,其中間接糧食消費成為拉動糧食消費增長的主動力,直接消費動力不足。2003年,我國共消費糧食48 800萬噸,2004年為49 000萬噸,2005年為53 100萬噸,2006年為50 750萬噸,2007年我國糧食消費量仍將超過50 000萬噸。

(3)從品種結構上看。稻谷是影響我國糧食供求平衡的先導性和敏感性品種。稻谷、小麥、玉米3大品種產需平衡有余(見表4)。小麥和稻谷作為主要口糧品種,消費相對穩定,玉米消費在加工業和飼料業的帶動下增長較快,大豆消費快速增長。未來對我國糧食安全影響最大的不是小麥、水稻等主食品種,而是玉米、大豆等飼料原料。在當前形勢下,開發低成本飼草資源,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對我國宏觀經濟有重大支撐作用,也是我國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內容。

1.3糧食庫存狀況

國家糧食局副局長曾麗瑛近日表示,當前我國糧食供求基本平衡,庫存充裕,完全有能力保證市場供應,保持糧價穩定。即使不考慮當年收購量,國有糧食企業現有庫存也可以滿足1年多的銷售。我國糧食儲備已具相當規模。目前,國家儲備糧以小麥、稻米、玉米為主,其中,小麥占50%以上,稻谷占30%左右,玉米占17%左右,其他豆類占3%左右。糧食儲備品種結構相對合理,分布也比較適當,有利于實現“儲得進、調得出、用得上”的目標,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雄厚的基礎。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糧食儲備率就一直呈上升趨勢,并且遠遠高出世界糧食儲備率。20世紀80年代,中國糧食儲備率平均為27.49%,90年代上升到34.80%,1997年以后更是高達40.00%以上,1999年繼續攀升到創紀錄的62.00%,而1996~2000年世界糧食儲備率只有16.50%。從1983~2007年,中國已連續24年超過18.00%的安全庫存指標。截至2007年年底,我國國家儲備總量保持在15 000~20 000萬噸的水平,其中大米的庫存量為4 000~5 000萬噸,不包括民間的商品性周轉儲備和農民的自留儲備。即使只按15 000萬噸的儲備量計算,也相當于我國全年總產量的30%,相當于30 000萬噸左右市場需求量的50%。該儲備水平是世界平均儲備水平的2倍,遠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提出的17%~18%的糧食安全線。由此可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糧食供給中的穩定性力量。

1.4糧食貿易狀況

2003~2007年,我國凈出口糧食3 157.51萬噸(見表5),5年來平均每年凈出口631.5萬噸。其中2003年凈出口2 082.73萬噸,為5年來最高的一年。2004年,為了補充庫存,我國不得不進口玉米和小麥等糧食,以滿足在經濟迅猛增長推動下日益提高的糧食需求。

近年來,國際糧食貿易基本趨于穩定,年均貿易量大體保持在24 000萬噸,約為我國糧食年度總產量的50%左右。我國糧食進口國內需求量的1%,就相當于國際糧食貿易量的2%,我國糧食進口存在著明顯的“大國效應”,因此,在糧食安全戰略上必須堅持基本立足于國內保障供給的方針。中國一直保持95%以上的糧食自給率。且除大豆以外,中國的谷物進口量減少,出口量增加,成為谷物凈出口國,而且進出口量占谷物產量的比重很小。

2我國糧食繼續增產面臨的諸多制約因素

2.1供給方面

(1)資源約束,面對供求“緊平衡”。受農業結構調整、生態退耕、自然災害損毀和非農建設占用等影響,耕地資源逐年減少。全國耕地總面積從2003年的1.234億公頃減至2007年的1.217億公頃,逼近1.200億公頃的警界線,人均耕地面積跌至0.092hm2,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受干旱、陡坡、瘠薄、洪澇、鹽堿等多種因素影響,質量相對較差的中低產田約占2/3。目前,我國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約為2 200m3,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8%,每年農業生產缺水200多億立方米,且水資源分布極不均衡,水土資源很不匹配。

(2)基礎設施薄弱。糧食生產始終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僅占總耕地的40%左右,仍有40%的耕地處于不斷退化的狀態。

(3)種糧比較效益低。近年來,由于化肥、農藥、農用柴油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和人工成本上升,農民種糧成本大幅增加,農業比較效益下降。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特別是糧食主產區1/2以上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農業勞動力呈現結構性緊缺,一些地區糧食生產出現“副業化”的趨勢。與進城務工和種植經濟作物相比,種糧效益明顯偏低,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保持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難度加大。

(4)農業科技支撐能力不強。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僅為49%左右,比發達國家約低20%。農業重大科技成果儲備不足,先進適用技術普及率不高,科技推廣能力弱,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率只有30%,與發達國家相比約低40%。農業物質裝備水平低,結構不合理,不適應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全國綜合機械化水平為41%,尚處于發展的中級階段。此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體制不順、機制不活、隊伍不穩、保障不足等問題亟待解決。

(5)氣候影響因素日益嚴重。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每年洪澇災害受災面積為1 000多萬公頃,成災面積500萬公頃以上;干旱災害受災面積為2 000多萬公頃,成災面積1 000萬公頃左右。據統計,我國因災年均損失糧食在5 000萬噸左右,相當于每年產量的1/10。據專家預測,未來氣候將會出現大的變化,對農作物產量、種植制度和作物品種產生重大影響。

2.2需求方面

(1)人口數量增加導致糧食消費不斷增加。2007年我國人口已達13.2億,按5.178‰的自然增長率推算,今后每年增加近700萬人口,直接推動了糧食需求總量的剛性增長,將使我國本已偏緊的糧食產需形勢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更趨嚴峻。

(2)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據測算,城市化程度每提高1%,糧食消費總量大體增加1 000萬噸。根據發展規劃,我國的城市化水平要從2006年的43.9%提升到2020年的58.0%,提高14.1%,至少要有14 000萬噸糧食作為基礎,相當于目前我國糧食生產總量的1/4強。

(3)城鄉收入差距仍在進一步拉大。農民雖增收很快,但城鄉收入差距仍在進一步拉大,2007年城鄉居民收入比擴大到3.33∶1,絕對差距達到9 646元,是改革開放以來差距最大的1年。糧食主產區的農民收入并沒有明顯改善,甚至出現倒退。

(4)糧食需求總量繼續增長。消費需求呈剛性增長,到2010年我國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為389kg,糧食需求總量達到26 250萬噸;糧食消費結構升級,口糧消費減少。到2010年我國居民口糧消費總量12 925萬噸,占糧食消費需求總量的49%;飼料用糧需求增加,到2010年飼料用糧需求總量為9 350萬噸,占糧食消費需求總量的36%。工業用糧需求趨于平緩。

2.3區域方面

(1)糧食生產重心北移。2007年13個糧食主產區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75%。其中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7個北方產區,糧食產量占全國的比重為43.5%。南方糧食生產總量下降。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6個南方產區,糧食產量占全國比重為31.6%。主銷區糧食產需缺口逐年擴大。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和海南7個主銷區,糧食產量占全國的比重為6.3%;產需缺口由2003年2 425萬噸擴大到2007年2 750萬噸左右。此外,西部部分地區生態環境較差、土地貧瘠、糧食生產水平較低,存在供需缺口。

(2)產銷區之間穩定的分工協作關系沒有形成。受“米袋子省長負責制”政策的影響,各地區力求糧食供給自保,積極發展區域內的糧食生產,地區封鎖和市場分割也隨之而來,致使各地區的農業生產結構趨同,從而導致一些地區的糧食生產優勢得不到發揮,而另一些地區則以犧牲區域經濟利益或生態利益為代價來發展糧食生產。

(3)產銷區之間利益分配機制不協調的問題一直存在。從總量上看,我國的糧食安全應該是有保障的,這要求我國糧食產銷區之間的關系比較協調,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產銷區之間的矛盾一直比較大,特別是利益分配機制不協調問題一直存在。在糧食供給不足或過多時,主產區和主銷區的矛盾特別明顯。

2.4產業鏈方面

在糧食生產以及糧食流通體制的改革過程中,我國在整合糧食生產、流通、加工、消費等環節,優化產業鏈環節,構建緊密型的糧食產業鏈方面(見圖4)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糧食產業鏈上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還存在一些不適應市場發展的、各環節之間相互脫節的現象,影響國家糧食安全。

(1)生產和消費未銜接。當前我國糧食產業鏈條上,生產和消費銜接性較差,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我國現在糧食生產方式仍沿襲傳統的一家一戶分散經營,但是市場需求卻是大市場、大消費。主要表現在傳統小生產的低效率、高成本所生產的糧食數量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及生產和消費信息的不對稱方面。

(2)生產和流通未銜接。一家一戶小生產方式決定了糧食流通產業處于尷尬的小、散、亂狀態。以自給自足為主的小生產決定了糧食商品率低、品質不高,難以發揮現代規模經濟的優勢,糧食企業規模經營、做強做大難。這些因素導致了我國糧食流通企業流通速度慢、效率低,對市場反應遲緩,不利于國家糧食宏觀調控,嚴重影響國家糧食安全。

(3)流通和消費未銜接。當前我國糧食市場已形成了比較明顯的產區和銷區以及高品質口糧和專用工業飼料轉化用糧的格局,大市場、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呼喚快速度、高效益的大流通。但是我國糧食流通產業存在糧食流通的觀念滯后、基礎設施水平和能力不足、糧食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等缺陷,嚴重影響了國家糧食安全。

2.5國際市場方面

近期以來,國際糧食價格瘋狂上漲。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迅速上升的糧食價格已導致37個國家面臨糧食危機,急需外部援助。糧價飛漲使得很多地區的社會發生動蕩,埃及、海地等多個國家都發生了與糧價上漲有關的騷亂。巴基斯坦和泰國還部署軍隊以防止人們哄搶糧食。

隨著國際農產品市場變化,我國利用國際市場調劑余缺的不確定性也在增加。世界銀行曾發表報告,過去3年國際市場小麥價格上漲了181%,食品價格整體上漲了83%。在糧價上漲的同時,世界糧食儲備正在減少。目前,世界糧食年產量約為20~21億噸,糧食年貿易量僅2.5億噸,而中國年糧食消費量平均超過5.1億噸。

近年來,國際糧食貿易基本趨于穩定,年均貿易量大體保持在2.4億噸,約為中國糧食年度總產量的50%,因此國際糧食貿易對國內調劑空間有限。中國進口國內需求量的1%,就相當于國際糧食貿易量的2%。如果中國大量進口糧食,不僅會拉動國際市場糧價大幅上漲,還將打破現有的世界糧食貿易格局。2006~2007年度全世界除中國之外的稻米庫存只有4 238萬噸,僅為我國年消費總量的33%。一旦中國出現稻米短缺需要從國際市場調劑,則不僅

會拉動國際米價更加走高,而且回旋的余地非常小。

3我國糧食生產發展對策

3.1政策建議

(1)尊重市場機制,逐步提高糧價。糧價平均提高0.2元/kg,糧農增收1 000億元,可直接惠及種糧農民。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提高,才能讓農民種植糧食有利可圖,提高其種糧積極性,避免耕地繼續大面積拋荒;才能保障糧食的國內供應,避免國內供應出現大的缺口,需要花更高的價錢進口糧食,這既對糧食生產者有利,也不會損害糧食消費者利益。建議進一步放開市場,提高糧食收購價格,使國內糧價與國際糧價盡快接軌??紤]到國內市場情況,糧價上漲不宜過快,應該分步驟、小幅度逐步放開,目前可以適當允許糧食價格上漲20%~30%。

(2)完善補貼政策,增加農民收入。進一步擴大農民直接補貼規模和范圍,使直補的“特惠制”向“普惠制”推進。在直補方式上,既可考慮不與產量掛鉤的直接收入補貼,也可考慮與產量掛鉤的直接補貼方式,還可考慮選擇某些對增效增收作用明顯的生產環節進行補貼,如良種、機耕、機收補貼,推廣旱作農業節水灌溉技術補貼等,以改進補貼方式,提高補貼效率。補貼向農業高新技術推廣傾斜,采取多種形式扶持農業高科技的創新,如設立農業新品種、高新技術產業風險基金,采取貼息的方式引導金融部門或企業投資農業高新技術;建立全球農業高新技術信息網;以股本投入的方式,為農業科技企業提供資本金支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直接科研資助等。實施農民科技培訓補助,每年安排一定的資金,用于骨干農民的科技培訓補助。搞好糧食風險基金的綜合統籌,進一步向糧食主產區和糧食生產環節傾斜。改進糧食直接補貼方式,實行與糧食商品量直接掛鉤的糧食補貼政策。

(3)加強土地流轉,開展規模經營。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機制,促進土地向農業龍頭企業或種田能手、種養大戶集中,或通過土地入股等形式,建立加盟農場、家庭農場、合作農場,形成規模經營。要積極引導和促進土地經營權流轉工作,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基礎上加大對土地經營權流轉經費的補助力度。創新管理機制,實行從生產到銷售的統一管理服務模式。創新利益聯結機制,以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主體,形成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經營,形成各方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

(4)制定評價體系,確保糧食安全。打破糧食生產與地方GDP不協調這個怪圈,必須調動地方政府的種糧積極性。應根據全國的產業布局制定考核辦法,糧食主產區的考核以糧食生產為主,而非過分強調GDP。只有這樣,地方政府才能沉下心來發展農業、抓糧食生產,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確保糧食安全。

(5)建立保險制度,撐起“保護傘”。農業本身很脆弱,一旦遭了天災,農民損失異常慘重,他們迫切需要農業保險來分擔壓力、增強信心。建議政府積極探索建立政策性與商業性相結合的農業保險體制。實行“政府財政補貼,商業化運作”的農業保險,在省級試點的基礎上,根據地方產業特點,擴大保險覆蓋面,采取政府與保險公司共同分工經營的運作模式,實現風險管理市場化。農業保險公司要完善農業保險服務體系,了解農民的現實需求,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服務。同時,政府要加強重大動植物病蟲害疫情的預測、預報、預警機制,有效防范各種災害。

(6)改造中低產田,實施沃土工程。加強農田水利基礎建設,對于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提高農業特別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要實施沃土工程,大力培肥地力;改造中低產田,提高水稻單產水平;搞好中小水利工程的維護和建設,提高防洪調蓄能力,完善農田灌溉體系,增加水稻生產有效灌溉面積;發展節水農業,加強節水設施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在全國現有1.2億公頃耕地面積中,確保0.3億公頃的水稻種植面積不被擠占。

3.2技術建議

(1)建立糧食生產的長效機制。要按照中央關于“糧食安全的警鐘要始終長鳴,鞏固農業基礎的弦要始終繃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終堅持”以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的要求,結合糧食工作實際,認真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從關注民生的大局出發,穩定糧食市場供應,防止糧食價格過快上漲。要配合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對種糧農民的價格保護政策,逐步建立保護種糧農民利益、促進糧食生產的長效機制。繼續推廣“訂單糧食”,積極扶持農村糧食合作組織,培育種糧大戶,穩定省內糧食生產。

(2)推行國家糧食安全責任制。建議推行國家糧食安全3級責任制,制定糧食安全法,依法治糧。第1層次為省級。即爭取實現省、自治區、直轄市內糧食自給,或盡可能高比例的自給自足;第2層次為省際協作區,即通過省際間協作,建立鄰省間緊密型的糧食安全合作關系。各合作區緊密協作,互為左右手,共同保證協作方的糧食安全;第3層次為中央政府。主要調控南北方間、東中西間、國際國內間糧食安全關系。3個層次間,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自力更生為主,省際間協作為輔,中央總體把握平衡,統一管理,平衡各方經濟利益與糧食生產的關系,分工合作,全國聯動,國際國內互動,共同保證全局糧食安全。

(3)建立質量安全的監管體系。加快糧食質量監管制度建設,完善糧食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健全糧油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合理布局糧食質檢機構,提升和完善糧食質檢機構的基礎設施條件。加強糧食質量安全例行監控,主要包括政策性糧食監督把關檢測、糧食競價交易出證檢測、糧食市場準入檢測和糧食市場抽查檢測等。建立糧油質量安全信息網絡,實現糧油質量動態監控。重點抓好原糧收購、入庫、儲存、銷售、出庫的質量衛生檢查工作,加大抽檢力度,增加抽樣數量和品質檢驗指標。加強糧食檢驗檢測隊伍建設,通過技術培訓和業務考核,引進優秀人才,實施職業資格制度,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糧食檢驗檢測技術人員隊伍。加強稻谷、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品種的檢驗檢測技術研究和糧油產品質量評價技術研究,規范和推進糧油質量調查和品質測報工作。配合質檢、工商部門最大限度地預防、減輕和消除糧油產品安全危害與風險,防止重特大糧油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發生。

(4)建立糧食安全的預警機制。加強對糧食生產、需求、庫存、價格、儲備和糧油市場動態以及相關突發事件的跟蹤監測和預警分析,形成信息搜集、反饋、發布網絡。積極探索建立糧食安全預警模型,確定調控預警指標,實施先兆預警。積極穩妥地推進糧食市場監測工作,在現有的監測點基礎上,逐步擴大監測范圍,完善監測手段,形成覆蓋全國糧食宏觀調控市場信息監測網絡。要積極爭取政府支持,建設糧食應急加工設施,進一步完善糧食應急加工、儲運、供應網絡系統,細化和完善糧食應急動用方案,增強應急保障能力,做到需要時有糧可用、有糧可調、有糧可供。

(5)增強科技增糧的技術儲備。依靠科學技術,探索大面積糧食均衡增產新技術與新途徑。嚴格保護1.2億公頃耕地與基本農田,積極開展新一輪以農田水利工程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與沃土工程建設。農業科學技術要以大面積提高糧食單產為基本目標,以東北區、冀魯豫區、長江中下游區商品糧生產為重點,同時兼顧其他區域布局研究探索大面積糧食均衡增產的新技術體系。建設科技推廣體系,提高科學種糧技能。深入實施科技入戶工程,加大重大技術推廣支持力度,繼續探索農業科技成果進村入戶的有效機制和辦法。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完善農民科技培訓體系,調動農民學科學、用科技的積極性,提高農民科學種糧技能。加強農業科技國際合作交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要建立合理選聘機制,形成、完善培訓機制,建立健全考評激勵機制,努力落實各項保障機制。

4參考文獻

[1] 丁聲俊.論國家糧食儲備和糧食價格[J].糧食科技與經濟,2008(3):9-10.

[2] 李研.“中國能自己養活自己”——訪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李振聲[J].名人傳記(上半月),2007(4):16-22.

[3] 黃季焜.中國的糧食安全面臨巨大的挑戰嗎[J].科技導報,2004(9):17-18.

[4] 林毅夫.中國將來還能養活自己嗎[J].中國經濟信息,1998(13):20-22.

[5] 胡岳岷.中國未來糧食安全論[J].當代經濟研究,1998(5):3-11.

[6] 杜青林.未雨綢繆確保糧食安全[J].瞭望新聞周刊,2004(6):15.

[7] [美]萊斯特·R·布朗.誰來養活中國?——中國未來的糧食危機[J].未來與發展,1995(2):7-11.

[8] 胡躍高,褚慶全.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與戰略對策[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5(6):10-15.

猜你喜歡
制約因素發展對策糧食
請珍惜每一粒糧食
逆向倒推,非比尋常
珍惜糧食
論城市社區體育的制約因素及對策
武漢市部分高職高專院校足球課的開展現狀及制約因素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場現狀與發展對策
關于惠城區發展農業的調研報告
民辦高校師資隊伍發展制約因素的探討
把糧食保管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