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同涼熱 斯人獨憔悴

2009-04-27 10:42
新聞與寫作 2009年4期
關鍵詞:語言文字教育部改革開放

今年年初,中國教育電視臺將其臺標由英文字母縮寫“CETV”改為漢字“中國教育”,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特地致函表示感謝,致謝函同時指出,目前我國一些電視臺臺標大都采用英文,而不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及其法定的拼寫形式,如央視臺標CCTV英文China Central Television的縮寫。這種狀況不符合國家語言文字法律法規的要求,不利于宣傳。致謝函進而指出,我國約有20個電視頻道(占總數40%)的臺標需要修改。有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中央電視臺,該臺有關人士表示,已經沿用了數十年的央視臺標非常珍貴,不可能輕易更改。此事立即引發網民熱議,支持修改臺標和反對修改的各執一端,相持不下。這篇文章便是圍繞此事展開的議論。

作者顯然是反對教育部關于修改臺標的提議的。他的理由是:

第一, 臺標修改與否無關宏旨,央視就是使用“CCTV”,其性質也不會有所改變。

第二, 一個臺標使用至今,“蘊含巨大的有形或無形資產”,如果修改將會有很大損失。

第三, 不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與國家不自信、文化不自信沒有關系。

對同一現象有不同看法實屬正常,不過在我看來,作者的一些觀點似有偏頗之處。

首先,教育部關于修改臺標的提議,依據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中關于“廣播、電影、電視用語用字”“應當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基本的用語用字”的規定。這是國家層面的立法,具有顯而易見的權威性。況且國家立法是國家整體戰略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語言文字法更是與國家的語言戰略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除非可以否定該法的合理性與必要性,否則,作為國家大臺,央視的“不可能輕易更改”就沒有任何道理。為了降低人們對此事重要程度的認知與判斷,作者舉例說明央視對于地方電視臺在許多方面不具“示范帶頭作用”(所舉實例亦有偏頗之嫌),然而在我看來,僅就是否修改臺標一事,央視對地方電視臺一定具有“示范帶頭作用”。

其次,確如作者所言,央視(以及地方電視臺)的臺標“蘊含巨大的有形或無形資產”。但是說到底,央視除了具有黨和政府輿論工具的性質之外,還是經營性的文化單位,其臺標蘊含的“資產”,是單位的“資產”,通過“資產”謀求的利益,絕大部分也是單位利益。那么,當單位個體利益與國家整體利益發生矛盾的時候,只有說“不”才是唯一的選擇嗎?目前,為了擴大國際影響力,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積極推行自己的語言文化戰略,我國的漢語戰略也在不斷推進——200所孔子學院的建立就是證明。而在此過程中,央視無疑將會發揮重要的作用,并將逐步確立其國際中文大臺的地位。既然如此,何不先從臺標的“漢語化”做起呢?

再次,作者說他“理不清使用或是不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與自信有何關系”。我則認為,二者之間肯定是有關系的。改革開放之初,我們敞開國門,學習外語,全面引進西方國家的資金、技術、設備和其他先進的東西;我們自己則拿不出更多的東西形成對等交流。那時的中國雖然說不上完全不自信,卻也沒有足夠的底氣。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由此帶來的“中國熱”此伏彼起。過去只有我們學英語,現在外國人都來學漢語;過去我們借船出海,現在已經揚帆出海了。適應這種變化,我們應當調整以往在國際交流中的弱者心態,在語言文化及其傳播上樹立大國應有的自信。

作者又說,“按照這些人的邏輯,使用自己的語言就是文化自信,使用別人的語言就是文化不自信,那么,我們原本就不該學習西方……30年來延續著的改革開放也都應該否定才對”。這一推理顯然是謬誤的。學習和使用外語固然是改革開放的題中應有之義,但是據此反推重視使用自己的語言就是對改革開放的否定,是不成立的。在此我們不妨套用一下作者的話:事情真有這么嚴重嗎?央視的臺標就非得是“CCTV”?

(作者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猜你喜歡
語言文字教育部改革開放
關于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
教育部辟謠小學學制變5年
蕪湖市蕪湖縣召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
改革開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教育部發布首批490門國家精品在線課程
改革開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開放而生 因改革開放而興
改革開放:干點什么最時髦
安陸市榮膺語言文字工作“達標城市”
2015年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