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寫作的特殊筆法:變筆

2009-04-27 10:42
新聞與寫作 2009年4期
關鍵詞:文字

艾 豐

“變筆”的含義從字面上已經看得很清楚,主要是說這種筆法是多變的,是善于變化和善于變換的。

一般文字作品也是“文如看山不喜平”。這里也含有多變的意思。但是,它們都不如新聞作品這樣的喜變和變得頻繁,變得這樣大跨度。

請看這段文字,其中粗寫和細寫之間的變換是相當頻繁的。為了閱讀方便,細寫的部分用黑體字排出:

“他的名字叫錢學森,今年六十八歲。在這個名字的背后,有著一段科學幻想小說或偵探小說的作者都無法想像出來的不同尋常的經歷。

“‘我寧可把這個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五十年代的美國海軍部長丹·金波爾說,‘那些對我們至為寶貴的情況,他知道的太多了。無論在哪里,他都值五個師?!?/p>

“金波爾對錢學森博士才能的高度評價,已被1955年錢獲準離開美國回國以來的事實所證實?!?/p>

以上是摘自合眾社記者羅伯特·克來伯寫的《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中的一段文字,這三小段,形成了粗——細——粗的快速變換。

下面看一篇更典型的文字。這是美國的《讀者文摘》刊登的一篇特寫《難忘的英格麗·褒曼》的文字,他可以說通篇都用的是變筆:

她不施脂粉出現在銀幕上,美國化妝品馬上滯銷。她在影片中扮演修女,進入修道院的女子頓然增加。一個影迷從瑞典把一頭羊一路趕到羅馬作為禮物送給她。多少信上只寫上“倫敦英格麗·褒曼”,便送到她的手中。

英格麗·褒曼是當時最有魅力的女性,但是她始終保持了自己的本色,熱衷于舞臺,熱衷于生活,愛吃冰激凌和愛在雨中散步,在演員生活中喜歡扮演每一種角色,在人生的舞臺上也盡量領受生活的情趣。

英格麗曾在斯德哥爾摩、好萊塢、羅馬、巴黎和倫敦用五種語言登上舞臺、銀幕和電視屏幕,無往不勝。她拍攝了四十七部影片,三次獲得奧斯卡獎,一次獲得德埃米獎。她有子女四人,是位慈愛的母親。她以狂熱的精神獻身于工作?!叭绻蛔屛已?,我一定活不下去?!彼@么說過。當海明威對她說演《戰地鐘聲》里的瑪利亞這個角色得要把頭發剃掉的時候,她大聲回答說:“為了演這個角色,把我的頭割掉都行!”她可以通宵達旦地排練,甚至導演早已滿意了,她還要重來一次。話劇《忠貞之妻》在倫敦上演八個月期滿的頭天晚上,她還在同導演討論她的表演有哪些可以改進之處。

這是一篇寫得多么精美的新聞作品!

讀過它,我們感到了英格麗·褒曼的魅力,也同時感到了這篇新聞報道的魅力。作者用粗筆、細筆不斷地變換,使你感到像一個畫家的筆觸在不斷地變換,那線條的風韻正好和這位著名女演員的風韻合拍。

為什么要這樣的變來變去呢?這是新聞作品的特殊要求所決定的。

新聞作品要求新、要求短、要求突出最有普遍興趣的內容,如果是平鋪直敘地寫,按照事實的原始過程去寫,都不可能滿足這樣的要求。讀者還要求快速地閱讀,如果按部就班地寫,讀者就會感到不耐煩。因此,作者對那些讀者只想知道一下就可以了的東西,就要采取一帶而過的辦法。如褒曼得過幾次獎,點一下次數就可以了,不必再一個一個地把影片和角色的名字及獎的名稱重復一遍。她的家庭的詳細情況,也不必多費筆墨,只點一下它有四個子女、她是一位慈祥的母親也就夠了。單單是作為如此著名的女演員,人們對她的演出和生活的細節很感興趣,在這些方面就要寫得細膩。如她愛吃冰激凌、愛在雨中散步,演出如何認真等等,作者是很懂得讀者需求的,把它們認真地寫出來了。

這種寫法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粗細各得其所,連接起來更是妙筆生花。都是細筆寫細節,就會使人感到零碎;都是粗筆概括她的經歷,就會使人感到過于空泛。

變筆當然不只是粗細的變化,而是講的一個變字。敘述、描寫、抒情、議論之間的迅速轉換和變化。別的樣式的文字作品,雖然也有變換和交叉,但是他們都不可能像新聞作品這樣變換得如此頻繁和銜接得如此緊密。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再看一兩個例子。

五月十日零點整,北京最大的食品商場——西單菜市場,一個二十余歲的青年人將六張新價目牌掛在豬肉柜臺上。北京市醞釀已久的肉、禽、蛋、魚等食品的調價今天正式開始。

雖然這家菜市場在昨天直到午夜的營業中創造了銷售金額二十一萬元的記錄,但今天一早,依然顧客盈門。

調價幅度最大的大黃魚,五分鐘里就有四個人問津。六十多歲的退休工人楊維新買了兩條單價為二元的鯧魚。他說,平時喜歡吃海魚,就是不常見到。他和老伴現在依靠退休金生活,在北京市民中屬中等偏下水平。

在北京最大的自選市場——京華自選市場,女售貨員為顧客之多感到吃驚。她坦率地說,我原以為,前兩天大家已經買了那么多吃的東西,今天不會有什么顧客了……

這是中國新聞社1986年5月10日播發的記者秦朗寫的《北京加價后市場一瞥》中的頭一段。在這段不長的文字中,作者不斷地變換著寫作手法。

開頭的第一句是描寫:青年人掛牌子。第二句就轉成敘述了:點出調價一事。

第二自然段是敘述,交代背景。

第三段前半段是描寫,一老漢買魚。后半段則又是背景介紹的敘述。

第四段利用售貨員的話,實際上是一段議論。

在不長的一段文字中,作者做了多少次的變換!

再看一例:

中國駐美聯絡處升起五星紅旗

合眾國際社華盛頓1979年1月11日電(記者斯圖爾特·凱勒曼)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地、金星國旗今天清晨在一次規模不大的儀式中在北京駐美國的聯絡處升起,這標志著美國已同臺灣斷交,并同中國正式建交。

(導語的前半句是描寫,而后半句是議論和評價。)

前一天黃昏,“中華民國”的紅白藍三色國旗在數百名面色陰沉的觀眾面前從臺灣使館屋頂上最后一次降落。

(這小段是帶有一定描寫色彩的敘述)

穿著灰色和藍色毛氏上裝的幾十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官在雨中肅立。在北京國歌的伴奏聲中,共產黨中國的五星紅旗在聯絡處前冉冉升起。

官員們在國旗升到頂端時鼓了掌,然后排成單行走回聯絡處,簡單的儀式就此結束。

中國外交官對聚集在樓前的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握手、微笑,其中一個中國人大笑說:“這是我們的大喜日子?!?/p>

(這三小段完全是描寫)

在太陽升起時進行的這個儀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在元旦到來的時候在華盛頓慶祝美國對華政策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這一段是議論)

兩位中國官員指出,3月1日以前,北京駐美聯絡處還不是正式使館。在此以前,臺灣人員接電話仍可以用“中國使館”這個名稱。

(這段是敘述)

以上引用的是這篇消息的全文。消息不長,但是作者頻繁地交替使用描寫、敘述、議論等等方法,就使得這篇消息相當地簡練和生動。

如何使我們記者的筆法多變,這是很難說清楚的。變有幾種方式,也是很難說全的。但是我們可以記住最重要的一條,那就是變!多變!快變!

(作者為經濟日報原總編輯)

猜你喜歡
文字
青年周恩來
文字的前世今生
春雨
熱愛與堅持
會說話的書
會說話的書
山茶花
夢中的文字
種出來的“逍遙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