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裸者與死者》中的日本形象

2009-05-14 08:02劉丹丹
魅力中國 2009年32期
關鍵詞:態度

劉丹丹

摘要:《裸者與死者》是諾曼·梅勒長篇小說的力作,中國大陸學者對它的評論多集中在作品對戰爭的批判上面,而從后殖民的角度對作品中日本形象的研究至今還屬空白。本文就試圖另辟蹊徑,從后殖民角度重新解讀這部戰爭小說。

關鍵詞:日本形象 態度 民族心理

“形象”是后殖民理論中的一個關鍵詞,他主要指的是作家筆下出現的”文學幻象”。在比較文學意義上,“形象”并非一般性的形象的總體,而是異國(the Other)形象即以國家為單位的他者形象。按照巴柔的觀點,“異國形象”就是“在文學化,同時也是社會化的過程中得到的對異國的認識的總和?!盵1]諾曼·梅勒在《裸者與死者》中就塑造了這樣一個日本幻象。梅勒都描寫了日本的哪些方面?為什么會這樣描寫日本?梅勒筆下這樣一個日本形象背后折射出了美國當時怎樣的一個民族心理?下面就讓我們遵循這一思路來開始我們的探討旅程。

大家都知道,諾曼·梅勒于一九四三年畢業于哈佛大學,本科所修專業是空間飛行技術。二戰期間從軍,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六年在太平洋地區服役《裸者與死者》是作者最富盛名的小說。作品以克洛夫特領導的由十幾人組成的偵察排的行蹤為主線,不僅勾勒出了戰爭的恐怖,而且顯示出了在生死攸關的境遇下人們身上普遍具有的權力欲、性欲和獸欲。梅勒有意通過戰爭來描寫在那樣一種殘酷條件下人性的細微變化。這是作品的主線。而與這條主線相比,美日的正面交鋒算是一條隱線。然而雖然只有寥寥幾次正面沖突,但我們從中卻能看出當時美國對日本以及日本人的一個集體想象。

一、作者是抱著怎樣的態度去描寫日本的

在《日本簡史》中王新生這樣寫道珍珠港事件“當地時間1941年12月7日,以6艘航空母艦為中心的日本海軍“機動部隊”偷襲了美國在夏威夷的海軍基地珍珠港……由于夏威夷的美國軍隊完全沒有防范,而且當時正值星期天休息日,日本海軍”機動部隊“偷襲成功,共擊沉或重創美國各種軍艦20余艘,炸毀美國飛機300余架,美國死傷者高達3500余人,”[2]所以,珍珠港事件是美日關系的重要轉折點。美國在戰前和戰中對日本人的態度截然不同:“日本人在戰前本來是那樣面帶憂郁,那樣惹人愛憐,美國人喜歡他們,就像喜歡小貓小狗一樣?!盵2]而戰事一起:“如今美國的滿腔氣憤,也就像叫心愛的小貓小狗咬了似的。戰事一起,他們就突然覺得以前日本人跟自己說的那些話,那些彬彬有禮的推辭,那種不好意思的笑聲,似乎都另外有了一層意思,似乎都變成不懷好意的了。似乎日本人個個都對他們心懷叵測?!盵3]就像在日本侵略中國的那個特定時期中國人對日本和日本人都懷有深切的仇恨一樣,美國人在二戰期間對日本人的態度也是充滿敵意的。而這不能不影響到美國作家的創作。這就如著名的英國文學理論家特雷·伊格爾頓所說的那樣“文學,就我們所繼承的這一詞的含義來說,就是一種意識形態。它與種種社會權力問題有著最密切的關系?!盵4]如果我們進行合理的推測就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當時美國的官方報紙和雜志一定有許多關于日本負面形象的報道?!堵阏吲c死者》中有這樣一句話,雖然只是這么簡單的一句,卻是這方面有力的證據。威爾遜是偵察排里的老兵,他在執行一次偵察任務時不幸被日本兵擊中,身受重傷,不能動彈。偵察排里的其他弟兄都已撤退,只剩下他獨自一人躺在林子里。當他聽到旁邊有日本兵交談并朝他走過來時,他心情特別緊張,于是他“想起平日零零碎碎聽到過好些‘日本酷刑的傳聞,他頓時像腦袋上埃了一鞭。糟糕,這下子我要給他們砍腦袋了?!盵5]從威爾遜的這一段簡短的思想活動中我們不難看出,美國二戰期間對日本的宣傳都集中在“日本酷刑”上,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不能不激起本國士兵對日本人的恐懼。所以,在二戰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在政治的高壓下,美國對日本和日本人的想象不可能是美好的。梅勒是受過美國高等教育的,他不可能不受到這種主流話語的影響。形象學的代表人物巴柔認為觀者對他者所持的態度基本上有三種:即狂熱、憎惡與親善。由于對他者的期待、欲求不同,對他者的態度也不同。顯而易見,在二戰時期,觀者美國對“他者”即敵對國日本的態度肯定是憎惡的。

二、作品中都描寫了日本的哪些方面

(一)秀麗的日本風光

若呂是作品中出現的唯一一位日裔美國人,他一直都在美國接受教育,唯一一次去日本是在他十二歲那年。 “那時候他覺得日本真是他見過的最珍奇、最美麗的國家。什么都是那么小巧玲瓏;一處處小林子宛如一顆顆綠寶石那么光潔無瑕,精致可愛;水稻田連綿成片,矮山丘仿佛懷著哀思?!盵6]“日本到處就是這樣的美麗。雖說不上風光無限,可也讓人覺得世間少有,正如陳列室里或展覽會上展出的一盤布置精妙的全景模型?!盵7]與英國、美國等當時的工業國家相比,日本確實顯得有些小巧玲瓏。但日本面積雖然小卻風景迷人。梅勒曾經在二戰結束后到過日本,所以他對日本是比較了解的。但是這里的觀者若呂的視角是一名孩子和一個日裔美國人,所以他對日本的看法就和真正美國人的看法略微有些不同。在這樣的視角下產生的日本形象顯然是傾向于烏托邦一極的。梅勒在這里塑造了一個日本烏托邦。這個日本烏托邦顯然是作者文化想象的產物,畢竟這只是“自然風光”而已。

(二)日本人的生活和禮儀

“秀麗的景色背后確實空無所有,日本人的生活總括起來就是清、苦二字。他們什么都愛抽象,藝術搞抽象的,連說的話也是抽象的。繁瑣的禮儀,可以虛禮半日而終無一言。他們對長上的敬畏之深,更是任何民族都無法比擬的?!盵8]處于東方的日本民族是崇尚禮儀和喜愛抽象的,這本是日本的優良傳統,理應得到贊同和欣賞,但在梅勒的筆下,這樣的生活很“清、苦”,這些禮儀很“繁瑣”“虛禮半日而終無一言”??梢?他們是抱著懷疑和否定的態度來看待日本人的生活和禮儀的。莫哈在《試論形象學的研究史和方法論》中指出:“形象學認定,在按照社會需要重塑異國現實的意義上,所有的形象都是幻象,如同所有的虛構作品都是按照一個更高層次的現實主義重塑現實一樣?!盵9]而且他還認為,人們對異國形象的描繪總是在意識形態和烏托邦之間架構起來,所有對相異性的描寫,或傾向于烏托邦形象,或傾向于意識形態形象??梢?作品中對日本生活和禮儀的描寫貌似烏托邦的,其實卻是意識形態的。梅勒根據美國的現實需要塑造了一個日本幻象。

(三)武士道

如果說對日本生活和禮儀的描寫還能忍受的話,那么對日本兵的描寫就有些讓讀者瞠目結舌了。著名美國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把日本性格歸結為“菊”和“刀”兩極,而梅勒在作品中對日本兵的描寫就主要集中在“刀”字上。他主要描寫的是常人無法理解的武士道。簡單來說,武士道的本質就是看透死亡,為天皇毫無保留地舍命獻身。一般人對生命執著,武士道則對生命持否定的態度,認為只有死才是真誠的。武士們把死亡看作是對天皇最忠誠的表現?!堵阏吲c死者》中對日本武士道的描寫主要集中在日本兵的自殺行為上。一方面日本士兵會選擇集體自殺?!八麄兡欠N殉身的方式卻完全不像詩人,他們就會如醉如癡,一哄而起,瘋瘋癲癲地去集體送死?!盵10]“ 然而就在一個星期之前,正是這班常懷憂思的日本人,卻糾集了一大幫,殺聲震天地發起了沖鋒,自取了滅亡”[11]除了集體自殺之外,日本兵還會選擇切腹自殺。切腹是日本武士最忠義的表現方式,所以,當武士們無力抵抗時,他們往往會選擇這種最忠義的方式。作品中這樣寫一名日本兵的死“靠近機槍掩體的河灘上,有個日本人仰面朝天橫在那兒,血還在往外淌,地上積了一大汪,腹部穿了個大窟窿,好像一只肚腸盡露的開膛雞?!盵12]還有一名日本兵的死和他的死如出一轍“稍遠以外又有一個日本人仰面朝天橫在那里,只見他肚皮上開了個大窟窿,白溜溜的一大串腸子鼓出在外邊,好似??茉言训幕ò??!盵13]這些切腹自殺的方式讓梅勒看來是殘忍的和不可理解的。所以,梅勒在他的《裸者與死者》中極力貶低與丑化西方人無法理解的日本武士道。他認為日本人是愚蠢的,而且“愚蠢了千百年”。梅勒是依照自己國家的社會模式、完全使用本國社會話語重塑出了一個異國形象。

三、為什么會這樣描寫日本

張月在他的《觀看與想象——關于形象學和異國形象》中指出“決定任何去看的不是被注視者,而是注視者。當然,注視者擇用的注視他者的方式并非任意的,它必然要受諸多因素的制約?!盵14]這些因素至少包括時間和距離、頻次、身份、視角和先見這幾個方面。下面我們就從這幾個方面看看梅勒為什么會這樣描寫日本。首先,從時間和距離這方面來看,梅勒是在二戰時期(觀看時間短)和遠距離來觀看日本的;從觀看的頻次來看,梅勒觀看日本的頻次就屬于低頻次的;從身份和視角來看。梅勒的《裸者與死者》所采用的視角是俯視的視角,身份是一群偵察兵。最后是先見?!霸谒兄萍s觀看方式的因素中,先見的地位是最為重要的。它決定著他在觀看時所持有的立場、觀點、倫理態度及評判標準?!盵157]前面我們已經談到,梅勒接受的是美國正統的教育,所以,本國的價值取向直接鑄成了作者本人的先見。在作品中他們稱呼日本人的套話是“日本佬”,這也正體現了這種先見??梢?由于上述因素的制約,梅勒筆下的日本形象只能是片面、丑化、模糊和帶有偏見的。

四、形象折射出的當時美國真實的民族心理

綜上所述,由于觀者視角、先見等因素的制約,就產生了梅勒筆下特殊的日本形象。除了在描寫日本景色時梅勒顯示出了些許肯定之外,其余有關日本生活和禮儀以及日本兵的描寫他都是持否定和批判態度的。珍珠港事件作為導火索引起了美國對日本的強烈仇恨,美國由高枕無憂的中立國變成了一觸即發的參戰國??梢韵胂?當時的美國對日本的否定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與二戰前的友好相比,二戰中的美國對日本是仇恨的、鄙視的。我們都知道,形象學中所研究的形象不需要也不必等同于現實中的形象,我們所要考察的不是形象本身,而是形象所折射的特殊的民族心理。所以,雖然梅勒筆下的日本形象是對現實日本的偏離和歪曲,但從中折射出的卻是美國在特定時刻的特殊民族心理,形象雖然是幻象,但民族心理卻是客觀和真實的。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變化以及兩國關系的變化,文學藝術作品中塑造的異國形象也會隨之變化。在二戰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在美日關系處于緊張的敵對狀態下,美國對日本是怎么也喜歡不上來的。所以“在這種敵對的關系形態中,形塑者一方面將本土文化置于中心地位,賦予其無比的優越性,將自身的價值正向化,使之以美好的幻象形式呈現出來。另一方面,則極為丑化、妖魔化他者,使其形象具有顯而易見的漫畫化特征?!盵16]

參考文獻:

[1][9]孟華著:《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P40.P39;

[2]《日本簡史》王新生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1.P159;

[3][5][6][7][8][10][11][12][13][美]諾曼·梅勒:《裸者與死者》蔡慧譯.1997.12上海譯文出版社,P313,P657,P313,P314,P314,P322,P322,P192,P265;

[4][英]特雷·伊格爾頓.《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吳曉明譯.2007.1.北京大學出版社.P21;

[14][15][16]《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呂偉民.郭英劍編著.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P10,P11,P13。

猜你喜歡
態度
一件小事,兩種態度
一件小事,兩種態度
一件小事,兩種態度
95’s態度
夏天好煩 懶也能穿出態度
我的“唇態度”
態度決定一切
果敢跳tone的張揚態度
提升秘游逼格態度
重返八十年代復古態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