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出土文物看《考工記》中“準之”內涵

2009-05-14 08:02
魅力中國 2009年32期

周 鵬

摘要:縱觀《考工記》全書,“攻金之工”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攻金之工”中,栗氏為量篇記述了標準量器鬴的鑄造工藝過程等,是周代度量衡制的珍貴史料。但關于文中記述鑄造過程的“準之”這個概念,歷代則有多種理解。本文擬從范鑄工藝和出土青銅量器入手,結合文獻資料,初步探討范鑄工藝在量器鑄造過程中的應用與具體步驟以及“準之”的這一工序的具體內涵。

關鍵詞:范鑄工藝 青銅量器 考工記 栗氏為量 準之

一、《考工記》與先秦、秦漢時期的青銅量器

先秦時期的青銅量器的重要作用在于一個重要的量器不僅規范了數種容積的數值,甚至包括樂律的規定,而且作為國家重要的禮器,量器更是一個國家行政、經濟權利和國家主權領土統一的象征。這點我們從先秦時期重要的科技著作——《考工記》一書中就可以得知。

《考工記》是春秋末年齊國人編寫的我國第一部有關手工業技術規范的官書。

它上承我國古代奴隸社會青銅文化之遺緒,下開封建時代手工業技術之先河,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體系的莫基之作;不僅在我國科學技術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還是我國檔案事業史上科技檔案編撰之先例。素來有前有《考工記》,后有《天工開物》之說。英國著名科學史學家李約瑟博士在其輝煌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中視《考工記》為“研究中國古代技術史最重要的文獻”。[1]

在《考工記》中記述了鬴、豆、升簋等量器和容器的制作規范和工藝。而記述鬴制作的栗氏為量篇無疑是很重要的一節。此節中不但記述了作為周代容積、長度、音律等的標準的量器鬴的鑄造工藝過程、形制規范和嘉量銘文,而且有了對冶鑄火候的判斷,體現了中國古代在光測高溫記述上的成就。

在栗氏為量篇中,有如下一段文字記載了量器鬴上鐫刻的銘文:“其銘曰:‘時文思索,允臻其極,嘉量既成,以觀四國,永啟厥后,茲器維則?!?[2]這段銘文的意義大概是,文德的君王, 想要為民立威立信,精造這樣的標準量器, 頒示四方, 永傳后世, 遵用此器, 守為法則??梢?作為標準量器的鬴,對于國家權力的象征意義是十分巨大的。

自《考工記》后,類似鬴這樣的量器多有鑄造,20世紀以來考古也多有發現。與栗氏為量相近的舉例有:

陳氏三量 清咸豐七年( 1857 年) 在山東膠縣靈山衛古城出土。[3]

商鞅銅方升 此器于秦孝公十八年( 公元前344 年),由時任大良造的商鞅監造。[4]

新莽銅嘉量 系西漢末年劉歆比照栗氏嘉量設計監制的度量衡標準器, 頒發于始建國元年( 公元9年) [5],也是王莽執政后意圖象征性統一的表現。

二、范鑄工藝與量器鑄造

在量器的鑄造過程中,范鑄工藝貫穿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扔以《考工記·栗氏為量篇》為例,關于最重要的量器鬴的制作過程,原文如下:

“栗氏為量。改煎金錫則不耗,不耗然后權之,權之,然后準之,準之,然后量之,量之以為鬴。深尺,內方尺而圜其外,其實一鬴。其臀一寸,其實一豆。其耳三寸,其實一升。重一鈞。其聲中黃鐘之宮。槩而不稅。其銘曰:‘時文思索,允臻其極,嘉量既成,以觀四國,永啟厥后,茲器維則。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然后可鑄也?!?[6]

其中:“改煎金錫則不耗,不耗然后權之,權之,然后準之,準之,然后量之,量之以為鬴?!币痪?即是描述了鬴的鑄造過程。要理解這一過程,“準之”這一概念的理解十分重要。然而,從古至今,學者們對“準之”的釋義多有出入??偨Y起來大概有以下幾種:

東漢經學家鄭玄對“準之”所做的注釋為“準,擊平正之;又當齊大小?!备鶕俗?鄭玄認為此處的“準之”其實就是將金屬擊平成一定的大小尺寸,用以計算其體積,或是用以水平測金屬的體積。唐朝賈公彥贊成鄭玄的第一種解釋,在此基礎上認為“前經已稱知輕重,然后更擊鍛金,令平正之,齊金之大小也?!?[7]

清代學者大多取后義。戴震認為;“以合度之方器承水,置金其中,則金之方積可計,而其體之輕重大小可合而齊,此準之法也?!苯栏敿氷U述為“‘準字古文作‘水?;蚴窍纫苑狡髻A水令其滿,定其重,乃入金錫于水,水溢,取出金錫,再權其水,視其所滅之斤兩與分寸,可得金錫大小之比例?!?[8]此義的實際內涵實際上已經超越了鄭注中第二種說法的基本意義。楊天宇教授的觀點與此相仿。他認為,“準之”即是浸入水中測知體積大小。

今人清華大學教授戴吾三先生認為,“準之”之釋義應考慮到鑄造量器的實際過程,甚至應當把范體的制造考慮在內。他認為,鑄造中范體對正密合是一重要技術環節,如不能完全對正,則器物會有明顯缺陷。戴吾三先生認為,“準之”的實際含義是,將范體放置于水平面上對正,而水平是基本前提。

作者認為,戴吾三先生對“準之”從新的角度進行了闡釋,把范的制造引入“準之”的概念,是很有見地的。但范體是否符合規格的關鍵仍不是放置水平且對正密合??v觀《考工記》攻金之工全文,從兵器的制造到樂器鐘的制造,直至栗氏為量篇,并無只字提及范的制造,為何在量器制造中加入文字單單只為描述范的制造工藝?且“改煎金錫則不耗,不耗然后權之,權之,然后準之,準之,然后量之,量之以為鬴”一句從開頭便是分別純煉銅與錫,然后分別稱量,確定成分配比,制成合金,最后鑄造鬴器,可以說是一氣呵成記錄了鬴的制作工藝,似乎在中間部分加入專門性的敘述范的制造并不合適。

鄭玄的第一種釋義似乎也有不妥。理由有兩點:第一,分別稱量銅與錫的重量后,直接對他們進行敲擊在程序上說不通順。因為鬴的原始鑄造材料是銅與錫的合金,如要進行錘鍛也應是銅錫合金即是青銅合金完成之后。第二,對于使用范鑄造的鬴來說,鑄造前進行鍛造是完全不必要的。因為后文中有對“鑄金之狀”氣體顏色的詳細描寫,可見鑄造過程乃是高溫加熱青銅后倒入范中進行鑄造,因此在鑄造前鍛造顯得多余而無用。

以江永和戴震為代表的對鄭玄第二種釋義的解釋,實際已經符合了“準之”的程序操作,即是“準”字古作“水”,而“準之”的確是要將金屬置于注滿水的容器中,通過測定溢出之水而測定金屬的質量與體積。作者贊成這一提法的基本定義。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準之”此道工序中,置入水中的金屬已經是金錫合金而非單一的銅或者錫了?!皽手边@一工序前面的“權之”此一工序,稱量的仍是單一的銅和單一的錫的重量,而到了“準之”已經是銅錫合金即青銅,所以在材料上的這一變化需要強調出來。即是說江永描述的“或是先以方器貯水令其滿,定其重,乃入金錫于水,水溢,取出金錫,再權其水,視其所滅之斤兩與分寸,可得金錫大小之比例”此處之“金錫”已然是青銅合金,而并非單一的銅或者單一的錫。

第二,此處的“準之”并非只是單純利用水測法對青銅合金的體積和密度進行準確測量。測出青銅合金體積后,此時需要對范進行調整,要測定內范的容積是否符合已經鑄成的青銅合金的體積,如果不符合,那么進行鑄造時必然會因為內范容積大于合金而成品無以為“嘉量”,而內范容積小于合金體積則會導致合金定型后撐裂范而鑄造失敗。因此,作者認為此處的“準之”并非如戴吾三先生所說是放置水平對正密合范體,更非僅僅是關于范體的問題,青銅合金體積測量的水測法是其第一步工序。

綜上所述,結合上下文,“準之”的含義與量器制作過程對比原文應是這樣:

栗氏制作量器。先一次次的反復分別冶煉銅和錫,使銅和錫都達到沒有雜質可以損耗的純品質,然后分別稱量銅和錫的質量,再根據“金有六齊”中對于銅錫合金比例的要求鑄造出青銅合金,接著將青銅合金置于盛滿水的容器中,通過測量溢出水的體積測定青銅合金的體積與密度,再根據所測青銅合金的體積調整范體內范的容積使之符合要求,然后確定鬴各個部分的容積使之精確,最后鑄造成鬴。

可見,在鑄造鬴的過程中,通過水測法測定物體體積,在確定鬴質量的前提下確定鬴的體積后,利用這個數據調整范體內范的容積、內范與外范的關系,最終完成范體的制作?!皽手惫ば蛞慌e兩得,不但可以準確測定鬴的金錫配比是否符合“金有六齊”的要求,而且可以和鬴范體的制作緊密結合,保證了范體的規范和安全,從而為高質量量器的完成又多加一層保護。

在《考工記》文中,提到利用水測法和浮力原理作為檢測器物的方法并非只此一處。當時的手工業者已懂得利用水的浮力來檢查木材的質量是否均勻?!犊脊び?輪人》說:“揉輻必齊,平沈必均?!编嵥巨r解釋說:“平沈,謂浮之水上無輕重?!睂O治讓《周禮正義》引鄭愕語:“木有虛實,不能無輕重,故平而沈諸水,以觀其人水之深淺,人深者知其必重,人淺者知其必輕。從其重者而削之,則必平矣?!边@是要求三十條車輻制成后,必須放在水中測量它們的沉浮程度是否一致。只有當各條車輻的沉浮程度達到一致,車輻的質量才算均勻。按照同樣的道理,等到車輪全部作成,“水之以眠其平沈之均”,即須將整個輪子放到水中測量,再一次檢測輪子各部分的質量是否均勻。

這種方法還同樣應用于制造箭干?!犊脊び?矢人》:“三分其長,而殺其一;五分其長,而羽其一。以其苛厚,為之羽深。水之以辨其陰陽,夾其陰陽以設其比,夾其比以設其羽?!边@里記述了人們利用水來測定箭的各部分輕重的比例,然后再按比例裝置羽毛和刃,以使箭的各部分勻稱,使它在大風中也能安全飛行。根據箭干在水中沉浮的程度來觀測其各部分的比重,這種方法是科學的。

綜上所述,范鑄工藝在中國古代青銅器制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通過對量器制作過程的分析可以得知,即使在青銅器的鑄造過程中,范體的制作也是和青銅器的鑄造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中國古代工匠對這二者的掌握可以說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高度。

參考文獻:

[1]陳榮紅.考工記》——我過現存最早的科技檔案匯編.《浙江檔案》.2004年5月;

[2]戴吾三.《考工記圖說》.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版;

[3]邱隆.中國最早的度量衡標準器——《考工記》·栗氏量(上).《計量史話》.2006年5月;

[4]邱隆.中國最早的度量衡標準器——《考工記》·栗氏量(上).《計量史話》.2006年5月;

[5]邱隆.中國最早的度量衡標準器——《考工記》·栗氏量(上).《計量史話》.2006年5月;

[6]戴吾三.《考工記圖說》.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版;

[7]《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考工記》.中華書局版;

[8]《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考工記》.中華書局版;

[9]楊天宇.《三禮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0]劉煜.殷墟青銅禮器鑄造工藝研究綜論.《華夏考古》.2009年1月;

[11]聞人軍.《考工記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2]王燮山.從《考工記》看我國古代的物理學.《物理教學》.1959年2月;

[13]李興華.密度測量史話.《中國計量》.2003年12月;

[14]譚德睿.中國青銅時代陶范鑄造技術研究.《考古學報》.1999年5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