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災區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

2009-06-30 01:01張彩云曾寧波賴長春
中國特殊教育 2009年5期
關鍵詞:教齡創傷性災區

張彩云 曾寧波 賴長春

摘要:根據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癥狀診斷標準,用改編的PTSD問卷對四川省10個極重災區的317名中小學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教師在“不由自主地一再想起地震時的情形”、“對很多事情失去了興趣”、“在小事情上容易激動憤怒”以及“注意力不集中”這幾個方面報告最多,在“持續性警覺增高”這一維度上得分最高。與男教師相比,女教師更傾向于“回避與刺激相關的情境”。教齡在10年以上的教師在“反復重現創傷性體驗”和“持續警覺增高”上得分顯著高于其他教齡組的教師。不同受災情況的教師在PTSD各維度上均存在顯著差異。家人遇難或受傷的教師在“持續警覺性增高”、“回避與刺激相關的情境”、“反復重現創傷性體驗”上得分都顯著高于家人沒有傷亡的教師。建議高度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分群體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援助。

關鍵詞:地震災區中小學教師創傷后應激障礙

分類號:B849

1問題的提出

‘5·12汶川大地震,不僅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也使災區人民蒙受了巨大的心理創傷。學校是此次地震受災最嚴重的地方之一,教師和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尤其值得關注。

地震對人的心理影響是長期的。人們在災難中受到的心理、精神傷害很難在短期內彌合和恢復,這將會嚴重影響他們未來的生活。研究表明,1976年發生在河北唐山的大地震對受害者造成的心理創傷長期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他們反復出現有創傷性內容的噩夢、反復出現觸景生情的精神痛苦并產生生理反應,入睡困難或睡眠不深,過分地擔驚受怕,不愿與人交往,對親人變得冷漠,興趣愛好范圍變窄,對未來失去希望和信心等現象。

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作為創傷事件發生后最常見的心理障礙之一,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研究,成為評定災后心理健康狀況的最常見指標。PTSD最早由美國精神病協會于1980年首次定義,它是指經歷過嚴重的創傷事件并具有以下的特征癥狀且持續1個月以上者:(1)重新體驗創傷事件(包括夢境中重現全部或部分);(2)回避與事件有關的任何刺激并出現廣泛的麻木反應(表現為感覺麻木,情緒麻痹);(3)多種形式的情緒性及生理性喚起(各種形式的睡眠障礙最常見,也表現為作業困難,易激惹及緊張;災難性事件的滯后或延長反應導致心理失衡和心身障礙)。上述癥狀往往在創傷后立即出現,若癥狀在3個月內逐漸消失,稱之為急性PTSD,超過三個月以上仍未消失,則成為慢性PTSD。而慢性PTSD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療和干預,將可能持續數年或數十年,甚至會影響受害者的一生。研究表明,遭遇創傷事件者中PTSD的發生率為10%~20%,終生患病率為8%;女性為10.4%,男性為5%,女性患病率大約是男性的2倍;50%的患者為慢性病程,約1/3的患者病程超過10年;且患者多數伴有其他精神障礙。

地震發生時。許多教師經歷了家園瞬間破碎的慘景,有的親人離散,有的親眼看到自己的學生、同事、朋友傷亡,這給他們的心理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復學復課后,災區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發生了改變,工作與生活條件艱辛,他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教師是學生的重要他人,教師的情緒和工作狀態會對學生的心理重建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了解地震災區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援助,重建教師的心靈家園是當前一項重要的任務。

2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10個極重災區的中小學教師317名,有效被試310名。其中學校受損嚴重,只能在臨時校舍或轉到外地上課的教師有151人,占全部人數的48.7%,家人或至親遇難的教師有46人,受傷的有29人,兩者共占24.2%。被試的人口學特征見表1。

2.2研究工具

參照臺灣學者賴念華的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癥狀診斷問卷,該問卷包括三個維度:反復重現創傷性體驗、持續警覺增高、長期回避與刺激相關的情境。問卷共包括17道題,對此問卷進行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該問卷的總內部一致性a系數為0.788。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720、0.618、0.620。請被試回答在最近一個月的身心反應情況。如“不由自主地一再想起地震的情形”,回答“是”記1分,回答“否”記0分。此外,研究者還對教師的心理需求及獲得心理援助等情況進行了調查。

2.3研究程序

2008年10月至11月,在對四川省10個極重災區的中小學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訓過程中,在征得參加培訓教師同意的情況下進行了問卷調查。研究者通過觀察和訪談,對失去親人,心理創傷較重的個別教師進行了咨詢輔導,這些教師沒有參與問卷調查。

2.4數據處理

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管理和統計分析。

3研究結果

3.1地震災區教師心理健康總體狀況

對17個項目教師的回答情況分別進行統計,發現教師在“不由自主地一再想起地震時的情形”、“對很多事情失去了興趣”、“在小事情上容易激動憤怒”以及“注意力不集中”這幾個方面報告最多,分別占總人數的51.3%、46.8%、45.8%和42.6%,而出現最少的是“不想和人來往”、“莫名其妙地感到害怕恐懼”和“對聲音、光線過度敏感”(見表2)。

對三個維度的得分情況進行比較發現,教師在“持續性警覺增高”上得分最高,而在“反復重現創傷性體驗”上得分最低(見表3)。

3.2不同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對不同性別教師在三個維度上的得分進行t檢驗,結果發現,在“回避與刺激相關的情境”維度上,男女教師存在顯著差異,與男教師相比,女教師更傾向于回避與刺激相關的情境(t=1.91,p<0.05)。不同教齡的教師在“反復重現創傷性體驗”和“持續性警覺增高”兩個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教齡在10年以上的教師在“反復重現創傷性體驗”和“持續警覺增高”上顯著高于其他教齡組的教師,教齡在5年以下的教師在這兩個維度上得分顯著低于其他教齡組的教師。

不同受災情況的教師在PISD各維度上均存在顯著差異,家人遇難或受傷的教師在“持續警覺性增高”、“回避與刺激相關的情境”、“反復重現創傷性體驗”上得分都顯著高于沒有家人傷亡的教師(見表5)。

3.3災區教師接受心理援助和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狀況

地震發生后,極重災區69.2%的學校都接受過心理援助。但47.2%的教師從未接受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訓,接受過培訓的也只有一兩次。絕大多數教師從未做過或僅做過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少數教師經常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見表6)。

4討論與建議

4.1高度重視災區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加強對教

師的心理援助

汶川特大地震給廣大教師造成的心理創傷是巨大的。由于教師職業具有特殊性,在這種職業角色中,教師不僅是教育者,還是照顧者和關懷者。災后只要教師沒有受傷,就必須在第一時間重回工作崗位,再次擔當起助人者和保護者的角色。此外震后復學復課、恢復重建任務艱巨,工作環境和條件十分艱苦,教師長期處于身心俱疲的狀態。本研究表明,災區教師在“不由自主地一再想起地震時的情形”、“對很多事情失去了興趣”、“在小事情上容易激動憤怒”以及“注意力不集中”這幾個方面報告最多,每個方面都幾乎占到了總人數的一半。這說明地震雖然已經過去了半年,但極重災區的教師們仍然會時?;貞浧鸬卣鸬那樾?,陰影揮之不去,并對教師的工作狀態產生了影響,主要表現為“對許多事情失去了興趣”和“注意力不集中”。而“持續性警覺增高”是教師最普遍的震后心理反應,這種高度的緊張和憤怒狀態不僅會影響教師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會對教師的人際關系帶來不利影響。

然而,一些地方還未對教師的心理援助產生足夠的重視。據調查了解,在一些交通不便的農村學校,對師生的心理援助還存在盲點,在本次被調查的極重災區的學校中,得到心理援助的學校也只占到69.2%,仍有30.8%的學校沒有得到心理援助。不少教師表示,希望社會在對他們提出高要求的同時,還應給予他們應有的慰問和關心,幫助他們調整好心理和工作狀態,以便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4.2分層分人群開展教師心理援助。建立完善的心理援助機制

本研究發現,不同性別、不同教齡和不同受災程度的教師在PTSD各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在“回避與刺激相關的情境”維度上,男女教師存在顯著差異,與男教師相比,女教師更傾向于“回避與刺激相關的情境”。不同教齡的教師在“反復重現創傷性體驗”和“持續警覺增高”兩個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教齡在10年以上的教師在“反復重現創傷性體驗”和“持續警覺增高”上得分顯著高于其他教齡組的教師,教齡在5年以下的教師在這兩個維度上得分顯著低于其他教齡組的教師。不同受災情況的教師在PTSD各維度上得分均存在顯著差異,家人遇難或受傷的教師在“持續警覺性增高”、“回避與刺激相關的情境”、“反復重現創傷性體驗”上得分都顯著高于家人沒有傷亡的教師。因此女教師、年齡大的教師、家人遇難或受傷的教師是應該重點關注的人群,需要專門制定針對這幾類人群的心理援助計劃。

目前,災區心理援助機制還不完善,專業機構缺乏,社會聯動的援助機制和應急預案、措施還不健全,一些相關聯的援助政策也不配套。在一些地方,個別存在嚴重心理障礙的師生找不到專業機構的疏導救治,教師得不到持續的心理支持。

因此,一方面要抓緊研究包括心理援助的管理機制、社會動員參與機制、財政應急投入機制等在內的心理援助應急機制的建立。另一方面要借鑒國外經驗,在重災地區以縣為單位,政府統籌建立綜合性的心理康復機構,既面向社會為所有災區群眾服務,同時對區域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指導。

4.3加強對災區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提高災區教師的自我心理調適能力

本研究發現,災區教師總體上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識和能力。因此要加強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知識方面的全員培訓,讓教師學會心理調適的方法,盡快擺脫災難所造成的心理創傷。

研究者對“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調查發現,放松訓練、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心理健康講座、個別心理咨詢、情緒支持團體、悲傷治療(個別、團體)位居前列。因此在進行教師心理輔導培訓時,要加強調查研究,針對災區教師心理需求,科學開展心理援助。同時要繼續有計劃地舉辦各級培訓,通過專家指導、送教上門、定點幫扶等形式,幫助和指導災區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搞好教師的心理援助工作。通過培訓,讓教師們在堅守工作崗位的同時,重視自身的心理狀態,以自助或主動尋求專業幫助的方式,與學生一起完成心理重建。

4.4在加快災后重建步伐的同時。加快改善教師生活工作等條件

生存狀態對教師的心理和工作狀態影響很大。地震對教師生存的基本條件破壞極大,因此一方面需統籌考慮社會救助政策、措施,切實落實好教師的津補貼待遇,加快改善教師住房等生活工作條件,使廣大教師深切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愛。另一方面社會支持也顯得尤為可貴?!盀暮笮睦砩鐣毫κ怯绊懶撵`復原的最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全社會都來關注、關懷和幫助這些在地震中身心受創并堅守崗位的教師們。在公眾敬重教師職業精神的同時,更要向他們傳遞關懷與支持。此外,盡管受災慘重,但本研究發現“對自己的未來感到悲觀”的教師比例并不高,社會的信任、鼓勵、關愛和其他實際的幫助,都能夠給災區的教師們以力量,幫助他們早日走出地震帶來心理陰影,積極樂觀地面對未來的生活。

(責任編校劉在花)

猜你喜歡
教齡創傷性災區
超早期微創傷性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齡腦出血的臨床療效研究
半髖關節與全髖關節置換治療創傷性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
基于教齡的中學教師專業發展需求研究
分析舒適護理在創傷性骨折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湖南省孤獨癥康復教師培訓需求的調查與分析
中學數學教師的繼續教育研究
馬秀珍:建議提高教齡津貼標準
影響急診非創傷性腹痛分診準確率的相關因素探討
花溪區委離退局積極為云南魯甸災區捐款獻愛心
災區笑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