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法理學思考

2009-07-07 10:01
法制與社會 2009年4期
關鍵詞:黨的領導依法治國民主

黃 旭

摘要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法治建設逐漸清晰地展露出它應有的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本文回顧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法治建設的實踐歷程,并總結了法治建設的經驗教訓,概括出中國法治發展的一般規律。文中指出遵循這些規律推進法治進程,是中國法治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國要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走法治規律與本國國情相結合的道路。

關鍵詞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法制改革開放

中圖分類號:D9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2-008-02

依法治國,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國法制建設史上的新發展、新突破,是黨執政和治國方式的重大轉變。中國共產黨提出由法制向法治轉變是歷史經驗的總結和時代發展的要求,要真正實現這個目標,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作出艱苦的努力。法治的全稱是“法律的統治”,法治的國家,其最高的權威不是某些隨心所欲發號施令的個人或集團,而是按照人民的意愿建立起來、由獨立的司法機構執行、并以權力制約方式維護的整套法律制度及其運作方式。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特點,也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

一、法治建設應當立足于中國國情,堅持法治規律與本國國情相結合的原則

法治模式是多樣性的。存在歷史文化差異的世界各國創造了包括不同形態法治在內的多樣化的政治制度,多樣性也是人類社會法治進步的主要表現之一。政治制度、民主法制、公共行政等“必須適合一個國家,就像個人量體裁衣;因此,對費城好的東西可能對巴黎是壞的,對圣彼得堡則是荒謬的”豍。各國的民主是由內部生成的,而不是由外力強加的。

法治與民主一樣,一國的法治總是由一國的國情和社會制度決定并與其相適應。法治建設應當立足于中國國情,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中國人民的主張、理念,也是中國人民的實踐。中國適應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不斷發展的客觀要求,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以人為本,弘揚法治精神,樹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全面實施依法行政,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完善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不斷推進各項工作法治化。

完整把握中國法治的內涵,探尋中國法治發展的一般規律,必須立足于中國法治的完整體系以及歷史與現實的宏大背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個長期的和復雜的歷史進程,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創新。在這一創新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系列重大的困難和阻力,也必然要解決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道路問題。正確的法治道路應當是堅持法治規律與具體國情的創造性結合。所謂法治規律,從根本上說,就是世界各國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在民主的基礎上制定法律,必須確立法律的最高權威,必須依法管理國家的政治事務、經濟事務和社會事務。所謂具體國情,則是指世界各國在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社會制度,在歷史傳統和現實情況,在人民的知識水平、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等各個方面的不同狀況。所謂將法治規律與具體國情結合起來,說到底,就是如何使法治的普遍性準則為特定國家的人民所理解、接受、信仰和維護。

二、法治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堅持依法治國與黨的領導相統一的政治前提。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在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過程中,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就是要在制度和法律上維護和保證中國共產黨在國家中的執政地位,保證黨在國家政權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保證黨對大政方針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領導,保證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并通過法定程序使黨的主張上升為國家意志,成為一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必須遵守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法律,從而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實現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

全面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必須改善黨的領導方式。這是實現依法治國和黨的領導相統一的重要任務。具體說來,就是要堅持依法執政。這是堅持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相統一的必然要求和具體表現。將依法執政作為黨的領導的基本要求,是我們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新舉措,是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新發展,也是依法治國發展的新階段。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是實現黨的領導的基本方式,也是全面貫徹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環節。在一個國家,執政黨能否依法執政,直接影響著國家權力能否依法行使。只有執政黨堅持依法執政,才能保證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司法公正。

法治應當成為現代政治生活基本方式和民主國家政治建設、發展的基本戰略。法治即為國家憲政,國家憲政意味著應當將法治確定為國家政治生活的基本準則,具體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從新中國成立開始的民主法制初創時期,到21世紀開創法治文明新紀元,從建國初期“依法辦事”的社會主義法制要求,到新世紀具有政治文明意義的“依法治國”方略,半個多世紀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執政黨、國家和人民對法治的認識水平和認知程度逐步提高,在新的政治視野中,憲法法律與黨的事業、(下轉第10頁)(上接第8頁)人民利益一同被擺在了“至上”的地位豎。中國共產黨既是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領導力量,又是實行民主與法治的工具和受法所制約的對象,而不應該把法律只當成是黨實現自己政策、主張的工具豏。

三、法治建設應當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實現司法相對獨立、建設適度司法,促進司法公正

推進司法改革,建立公正、高效和權威的司法體制,促進司法公正,是完善法治的重要和關鍵環節。實現相對的司法獨立,建設適度司法,實現司法公正,是司法體制改革的現實目標。司法必須獨立,司法權力必須由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豐。實行司法獨立是法治國家必具的條件。相對的司法獨立有助于實踐權力制約原則,建立司法權對行政權的有效制約,維護法律權威和公民權利;適度司法更強調司法的多重功能,強調司法權與行政權關系的多重性,促進公權力的有益合作。黨的十五大提出:“推進司法改革,從制度上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法律的生命在于執行,而執行的要害又在于公正和嚴格依法辦事。堅持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永恒主題。豑只有公開才能保證公正,只有獨立才能保證嚴格執法。要用制度保證公開、公正,司法機關一定要實行公開辦事制度。有法可依,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由法制向法治轉變的前提條件。當前,立法滯后于改革,不利于用法律手段來推進和保障改革,也不利于對改革中發生的新類型案件進行正確處理。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的形勢下,更需要加快經濟和社會保障方面的立法工作。已經制定的法律,也要根據變化了的客觀實際及時修訂。決不能立了法既不修正,又不執行,而在司法實踐中任意擴大解釋或者有法不依。同時,還必須提高立法質量,反對部門權力化、權力利益化、利益法制化的傾向,克服部門和地方立法相互矛盾并與憲法法律相抵觸的現象,以維護全國法律的統一性、權威性。

四、法治建設應當促進廣泛有效的社會參與,使人民成為民主與法治的根本力量

現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形式是代議政制,它以選舉民主為基礎,實現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相結合,以間接民主為機制,以參與民主補充和輔成代議民主。廣泛的社會參與表現為人民參與立法、行政和司法,已經構成民主政治的重要側面和法治的重要特征。三十年來,中國法治獲得了重大發展,其主要表現之一就是促進了個人由義務主體、守法主體到權利主體、法治主體轉變。這一轉變無疑使民主與法治的關系不斷加深,并不斷增強法治的人民性。法治應當健全、完善公民權利,支持和保障個人和公眾通過參與公共生活發現和展示其政治主體性和社會主體地位。民主意味著人民擁有權力,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政府是人民的“奴仆”,人民決定政府的存在和形式;民主還意味著政府將公民福利視為公共利益,維護公眾利益,保護社會弱勢,關心人民福祉;民主更意味著個人和公眾參與,政治是人民的事情,人民不以政治為職業,但隨時都可以參與自己的事情。毫無疑問,這樣的民主需要相應的法治相匹配,需要法治提供有效保障。明確意識到主體的本質在于參與,參與社會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務既是自己的權利,也是自己作為公民的角色責任,并熱情而理智地參與政治活動和公共事務豒。公民運用公民權去支持、協助監督制約公權力的行使,參與治理國家和社會事務,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有之義豓。

猜你喜歡
黨的領導依法治國民主
堅持黨的領導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學習百年黨史 堅持黨的領導
履職盡責 主動作為 在堅持黨的領導下發揮人大作用
依法治國 法平天下
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保證“十三五”規劃的順利實施
“德”“法”辨證與依法治國
關于現代民主的幾點思考
關于依法治國若干問題
堅持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依法執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