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密漢代河西屯戍糧倉

2009-07-09 05:27朱奎澤
百科知識 2009年23期
關鍵詞:轉輸都尉屯田

朱奎澤

河西地區,作為漢代正式納入我國行政版圖的重要區域,并在絲綢之路開通后成為核心交流通道而彰顯出獨特的戰略地位。眾所周知,為鞏固開疆拓土的成果和進一步拓展帝國的影響,兩漢政權曾在此進行了很長時間的屯戍斗爭。作為屯戍斗爭命門的糧食供給與儲藏問題,歷來是人們的興趣所在。

可惜的是,由于傳世文獻對這方面的相關記錄不甚明了,因而給后世留存了不少懸疑。

進入20世紀以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日益發展,漢代河西屯戍地區的相關遺址、遺跡與簡牘資料得以不斷面世,為這一問題的逐步解密提供了較多的素材和更具細節性的信息。

系統合理的布局

漢代河西屯戍系統糧倉的建置與布局,從考古遺跡和出土漢代簡牘資料的相關信息看,當以軍事建制情況逐級布設,同時有一些特殊的倉儲和補充形式相配合。從具體情況看,大致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類:

其一,悉心布局的建制倉。這一類糧倉是當時納入屯戍系統正式規劃、上了一定規模且有明確的倉名的純軍事供需倉。按各區域內所在糧倉的供需能力與級別看,又可以將它們細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都尉倉。從考古所得漢代屯戍簡牘材料上所記的情況對比來看,多處發現的“居延城倉”、“城倉”、“居延倉”、“北倉”等糧倉,均與當時屯戍系統的最高軍政長官——都尉的所在地密切相關,一般都設在都尉府直接駐轄之地,負責整個都尉府所部屬吏、戍卒的糧食供給。分布上基本是一個都尉所在即建置一個大糧倉,是為系統總儲倉。第二層次是候官倉。這就是相關簡牘材料中多見的“候官倉”、“候倉”等。正常情況是,這類級別的糧倉設在候官(屯戍系統中次于都尉的各駐防單位的軍政長官)所在地,是僅次于都尉所在地總儲倉的糧倉。第三層次是部倉。這類糧倉一般設在候官以下的各部候長(屯戍系統中次于候官的各駐防單位的軍政長官)的駐防地。這一層次的糧倉之所以被稱為部倉,是因為當時屯戍系統中候長的駐防點又被稱為“部”。研究表明,并不是每個“燧”(當時的基層軍事駐防點,即烽燧)都設有此級別的糧倉,而是在候官之下以一定的“部”數為基準有計劃地建置。這一級別的糧倉是系統內部較基層的軍糧儲存與供給點,所以相比都尉、候官倉來說,分布密度較高,大約每二十幾個“燧”建有一個部倉。

這種按軍事建制的實際需要而設置的糧倉,以當時的肩水都尉范圍所涉糧倉為例,建置比例一般是一個都尉所駐轄的范圍內設置5個左右的大糧倉,往往以都尉府所在地的總儲倉配以候官倉組成,而部倉的常規設置按比例大致合4個部建1個糧倉。這樣,從軍事建制的實際情況和比例排列,就形成了一個由點到面、逐級鋪開、布局謹嚴的倉儲體系,以保證軍糧的有效儲存、及時轉輸和發放。

其二。與屯田生產直接相關的糧倉。兩漢時期,長期的戍邊斗爭,加劇了內地糧食輸入邊地的壓力,在軍隊所需日益吃緊的情況下,當時的屯戍系統開展了相當規模的糧食自給運動——軍隊屯墾,以便減輕糧食輸入壓力,增加供給。隨著軍事屯墾活動的逐步開展,漢代河西戍防區域內相繼設立了一些專門與屯田生產相配套的糧倉,以保障屯田糧食的儲藏與轉輸。特別是“代田法”在屯戍系統大力推行后,糧食生產有所提升,這類糧倉為屯田糧食的存儲與轉輸,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代田倉”,即是因為屯田生產中推行“代田法”的生產方式而得名。從相關資料看,在屯田生產持續的相當時段里,與屯田生產直接相關的糧倉在當時的戍邊倉儲體系中,規模較大,功效也相對突出。尤其是自“代田法”推行之后,糧食品種日益增多,產量明顯提高,儲量也不斷增加,該類糧倉對于屯戍軍糧的實際貢獻很大。因此,“代田倉”這種既從屬于屯戍系統,又具有相對專屬性的角色特征與管理要求的糧倉,在戍邊軍事活動中一度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三,設置于“障”內的邸、閣和“燧”內的小倉等。從考古所見簡牘材料的記載來看,邸、閣、小倉是屯戍系統塞防設施機構的組成部分,多為“障”(比燧大的基層軍事駐防點,一般由候官駐鎮)、“燧”內儲藏糧物的便利倉儲設施,通常武器、糧食運到“障”、“燧”等戍所后,由邸、閣和小倉接收并儲存,而“障”、燧所獲得的武器和糧食的剩余部分又可以通過邸、閣和小倉再向上級倉庫轉輸,因此邸、閣、小倉成為建制倉的最基層的補充形式。從相關情況推斷,邸、閣的規模當大于小倉。不論是“障”內的邸、閣,還是“燧”內的小倉,其隨時儲藏與應急的實際功用顯而易見。

因地制宜的構筑

關于河西屯戍系統糧倉的形制與筑造情況,通過傳世文獻的零星記載和考古資料的相關記錄以及留存遺跡來看,并不單一和簡陋。就上規模的獨立性倉儲而言,往往是有倉、有窖,倉窖結合,且多能因地制宜、儲防有度。

在漢代河西屯戍系統的糧倉中,以“倉”構建的情況,就是我們普通所說的倉式建筑,自然也都是地面建筑。由于處于邊地軍事形勢頗為緊張的環境里,其筑造又具有強烈的軍事色彩。斯坦因曾在他的考古記錄中對玉門關附近一處屯戍倉儲設施(極有可能就是玉門都尉倉)有過較細致的描述:在商道旁邊長城后面有一很莊嚴的遺址,有三間相連的大廳。全長在五百六十尺左右,堅厚的磚墻,至今有些處所還足足有二十五尺高而只開幾個孔穴,明顯是作為流通空氣之用。外圍墻內有內圍墻。四角有碉樓。其描述的情況,較為典型地反映了當時屯戍倉儲注重堅實、突出防衛的筑造特點。這同時也符合漢代糧倉構筑的諸多一般性要求。

玉門關漢代糧倉遺址

另有一些出土漢代簡牘材料中出現諸如“倉其下有河”的相關記載,說明當時屯戍系統的倉儲多有靠近河流的地域性選擇。從相關情況推論,這種靠近河流的作法既便于給水與防火,亦可作為防衛時的有效緩沖屏障,顯然是出于盡可能利用自然地利以提高倉儲安全系數的考慮。同時一些簡牘文字記及糧倉與“武功”設施有關的事項。也反映出嚴密而牢靠的防衛構造情況。這一切都顯示了屯戍系統糧倉選址的用心與構筑的獨到。

在我國古代,以窖儲存糧食的方式早已有之。秦漢時期,這種儲糧方式已經趨于成熟,經驗也日益豐富,而這種儲存糧食的方式在漢代河西屯戍系統內也曾有過不少的應用。在對漢代河西相關屯戍點所進行的多次考古活動中,探究者逐漸明晰并肯定了這一點。人們發現,在漢代居延地界(今內蒙古額濟納旗)的相關屯戍點就有非常明確的窖儲方式的遺跡留存。經過專家們的勘查,相關遺址內的糧窖,形式上多是當時較為普遍運用的圓形糧窖,不論大小,都排列整齊,布局精細合理,通氣、排水等設施構建獨特而科學,顯示了高超的窖儲技術。

綜上所述,我們逐漸明晰,在“以糧為命”的現實要求和壓力下,兩漢政權在河西的屯戍系統中不僅構建了完備的倉儲體系——由點到面,逐級鋪開,形成了規?;慕ㄖ苽}與各類輔助形式相結合的層級布局,疏密有致,而且都有良好的構筑、精到的配備和有效的防衛措施,特色鮮明,功用突出,為屯戍系統糧食的儲存、轉輸和發放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猜你喜歡
轉輸都尉屯田
晏福生:“堅持執行屯田政策”
麻磡河流域調蓄方案及規模論證分析
基于差分進化算法的輔助燃油系統燃油轉輸參數優化
宋朝駙馬都尉研究1
念戰友
兩漢三國時期丹陽都尉考
物勒工名,以考其誠東吳尚方鏡銘中的尚方與都尉
“駙馬”一詞從哪來?
千里運糧,眾有饑色:《管子》糧儲與轉輸思想流變考
超高層建筑給排水設計中幾個問題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