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大自然的“天書”

2009-08-16 01:48李婧超孫根年
地理教育 2009年5期
關鍵詞:天書中學生環境

李婧超 孫根年

一、戶外地理教育的理論依據

地理學科是一個專門研究地球表層地理環境的科學部門。它不同于其它學科之處在于其研究對象是地理表層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客觀的地理環境,具有直觀具體性。地理觀察、調查、考察的方法就成為地理學最古老、最常用的方法。研究者通過觀察、考察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方法得到有關自然界的第一手資料,這也是早期研究者對地理知識獲取的重要途徑。這種觀察自然的方法為日后的地理科學教育打下了基礎。

20世紀70年代,英國環境教育學者亞瑟·盧卡斯提出著名的環境教育模式——關于環境的教育、在環境中的教育、為了環境的教育。并指出,環境教育即內容是關于環境的,目的是為了環境保護,而教學則是在環境中進行的。

1990年,英國國家課程委員會發布的《課程指引7:環境教育》指出:“環境教育的重心應放在學生自己的調查上,包括直接體驗。實地學習在中小學具有重要作用。它提供機會,使環境成為學習的刺激因素,同時發展有關環境的意識與好奇心?!?/p>

孫根年教授在研究地理知識的獲取途徑方面,建立了地理教育途徑三維結構模式,即“通過”地理環境的教育、“關于”地理科學的教育和“為了”地理建設的教育。其中“通過”地理環境的教育是一個認知世界、涉及地理認知的直接問題來源,也就是說獲取地理知識應到地理環境中去,通過觀察、體驗,獲取地理知識的第一手資料。

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中也有一條:“改變地理學習方式,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边@些教育模式或課程理念均為戶外教育的實施提供了可靠的理論支撐,戶外教育的進行勢在必行。

二、戶外地理教育的歷史案例

地理學是人類文明史中最古老的知識體系之一?!暗乩怼币辉~最早見于我國殷周時期的《周易》:“俯以察于地理”;東漢時王允解釋道:“地有山川陵谷謂之理”;唐代孔穎達解釋為:“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雖然古人對“地理”的理解和現在說法不盡相同,但“俯察”仍是地理研究的主要方法。在西方,“地理”一詞最早見于古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的著作《地理學》,Geo表示地球、土地,graphe表示描述。也就是說,地理學是關于大地描述的科學,描述自然是以觀察為基礎的。由此看來,早先地理學家大多是旅行家,他們的游記也多是通過觀察之后對自然、地球表層進行描述的地理志。

我國明朝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徐霞客,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一生中游覽祖國大好河山,觀察祖國地質地貌,足跡遍及19個省、市、自治區,終于撰寫成60萬字的《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

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德國科學家洪堡德,也非常注重實踐,足跡遍及西歐、中亞和美洲。1799-1804年他對拉丁美洲進行考察旅行中,測量了安第斯山的高峰。探尋了亞馬遜河的源頭,還曾經攀登了厄瓜多爾的欽博拉索山(海拔6272米),采集標本達6萬件,并且測定了大量有代表性的自然地理數據?;貒?,他整理出十本著作,其中包括著名的《新大陸熱帶區域旅行記》,這是關于拉丁美洲的第一部區域地理著作??茖W在發展,技術在進步,計算機技術、遙感影像分析、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已廣泛運用到地理科學的研究之中,為地理科學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領域。但是觀察自然以獲取地理知識的方法并沒有過時。

我國2003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劉東生院士,被稱為“黃土之父”。他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對黃土高原進行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實驗分析,完成了《黃河中游黃土》、《中國的黃土堆積》等多部專著,提出了有重要突破的“新風成說”,平息了170多年來的黃土成因之爭,建立了250萬年來最完整的陸相古氣候記錄;直到80歲上下,探索的足跡仍遍布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等“地球三極”;87歲仍然活躍在國際地球環境科學舞臺上。

三、戶外教育與地理知識的獲取

1環境感知獲得直接經驗

環境感知就是主體調動起所有的感覺器官對所處的環境感覺、認知的過程。王羲之《蘭亭序》中曾寫道:“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薄把鲇^”和“俯察”可謂是古代進行環境感知的基本模式。而今天,教師對中學生進行戶外教育,結合中小學生“求新、求知、求樂”的特點,帶領中學生與大自然親密接觸、體驗自然,除了讓學生對大自然進行仰觀和俯察,還要調動起眼、耳、鼻、身等所有的感覺器官進行感知。

環境感知即獲得直接經驗,是學生親自深入實地考察、在自然狀態下觀察、采用相應工具測量和記錄,并感知地理事物、獲取地理信息的基本途徑。戶外教育就是把活生生的地理事實呈現給學生,這樣的教學環境具有很強的實感性、情境性和直觀性。學生在調動起感覺器官考察、感受、經歷事件的同時,搜集資料、比較事物的空間差異,在大腦中初步形成對所處環境的感性認識,也是中學生“親身經歷、留下印象”的過程。這些印象即感性的地理知識和直接經驗。

2學習理論知識獲取間接經驗

對地理事物僅有感性認識是不夠的,因為直接經驗是分散的、零星的、個別的和具體的,要想形成概括性強、抽象度高、系統條理、有普遍意義的知識體系,中學生還需要學習理論知識,即從課本上或教師處獲得間接經驗。

學校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既要接受直接經驗、又要接受間接經驗,既要獲得感性知識、又要獲得理性知識,既要親自去發現知識、又要接受書本知識??梢哉f戶外教育是獲取地理知識的一個首要環節,課堂上學習理論知識是對感性知識的追問和慎思。是將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也是“形成經驗”的過程。

3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學以致用是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和終極關懷。中學生學習知識就是為了會應用知識,能靈活解決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地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科學,中學生通過“實踐—認識”掌握了地理學科體系,學會了地理知識,對大自然這部天書已經形成自己初步的認識,但是如何能與自然和諧相處呢?這就需要中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地理問題、服務于社會。即“再實踐”的過程。因為從實踐中獲得的知識,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得到很好的檢驗。

“實踐-認識-再實踐”的循環是學習地理知識的完整過程,是中學生讀懂大自然這部天書的技術路線,戶外教育是獲取地理知識的起點,也是對理論知識進一步驗證的重要環節。所以說戶外教育是讓中學生讀懂大自然的一條重要途徑。

四、戶外教育與環境審美的培養

1發現美、欣賞美

人對自然美的發現只有深入到自然環境之中才能夠充分、深刻地感受到。戶外教育正是讓中學生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在探究自然規律的同時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美的有序性、守恒性以及和諧統一性,這對學生的精神世界是一種啟迪和凈化。

中學生可以感受到美,但是對美的欣賞能力決不是自發產生的,需要通過實踐活動和必要訓練。戶外教育就應擔當起此功能,在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注意滲透審美教育,要喚起學生的審美意識,懂得每個人都有享受大自然的權利,更有保護大自然的義務。

2寓情于美、以美育德

大自然的情感融入在大自然的美中,一個人對待美的態度和行為恰好可以體現其道德素養,良好的環境道德素養使人們能欣賞自然、尊重自然和善待自然。若希望自然界的美可以永恒,行動上必然以保護自然為宗旨和目的,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并用自己的行動感染別人。這是自然界的美在人們德行上的映射,也是人們通過實際行動與大自然的和諧,真正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中學生正是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關鍵階段,面對大自然,教師可通過正面引導和反面例證的方法,喚起學生的審美意識,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水土流失、沙塵暴、臭氧空洞、全球變暖等活生生的事例都是教師進行戶外教育的反面資源,在觀察、體驗美的同時將正確的道德規范、健康的價值觀教育滲透其中。激起學生的環保意識、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真摯情感并增強建立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

猜你喜歡
天書中學生環境
天書
世情看淡即天書
中學生原創作文精選
中學生原創作文精選
中學生原創作文精選
環境清潔工
歡迎來到《中學生博覽》大型團購會
漫觀環境
頭牌崔天書
選秀天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