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育鍛煉對中學生壓力應對方式的影響研究

2009-09-02 06:43蘇家文
科教新報·教育研究 2009年5期
關鍵詞:體育鍛煉中學生

蘇家文 李 培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數理統計法,探討不同程度的體育鍛煉對中學生壓力應對方式所產生的影響。結果表明:不同程度的體育鍛煉參與者在問題解決、求助和退避上存在顯著差異性,采用求助應對壓力的學生較多,但也有一部分學生采用退避、發泄、幻想和忍耐,且有一定的性別差異。

關鍵詞壓力應對方式 體育鍛煉 中學生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特定的年齡特點使他們經受更多的身心變化與困惑。有調查表明80%以上的中學生承受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的困擾,其困擾的主要誘因有考試、學業、個人前途、金錢、家庭以及人際關系等。青少年心理壓力普遍增加的現象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因此,如何正確處理中學生心理問題,化壓力為動力便隨之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在應對心理壓力方面,體育鍛煉本身就可以作為一種應對壓力的方式,運用這種方式個體一方面可以轉移情緒指向,另一方面也可以擴大社交途徑以獲得較多社會支持。體育鍛煉作為現代人生活方式的調節者,不僅能使人在健身活動中體驗到運動對身體形態、機能調節的良好功效,尤其還能讓青少年中學生在活動中互相交往,建立友誼,宣泄心理壓力。

一、問卷調查與不同程度體育鍛煉的劃分

1.問卷調查

本研究南昌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為調查對象,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初一到高三的在校學生分別發放問卷共計175人次,有效問卷共150份,有效率為88%,其中男生78份,女生72份。問卷共30個項目,分為問題解決,求助、退避、發泄、幻想和忍耐6個維度,應用社會科學軟件包(SPSS 10)進行統計分析。

2.不同程度的體育鍛煉參與者的劃分方法

(1)經常參加體育鍛煉:除上體育課外,堅持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者;或每周鍛煉三次以上,每次不少于30分鐘,或每周鍛煉五次以上,每次不少于20分鐘者。

(2)偶爾參加體育鍛煉:除上體育課外,每周鍛煉不超過三次(不含三次),每次30分鐘左右者。

(3)基本不參加體育鍛煉:除上體育課外基本不參加體育鍛煉者。

二、壓力應對方式與中學生心理健康

良好的應付方式,有助于緩解精神緊張,幫助個體最終成功地解決問題,從而平衡心理,保護精神健康的作用已為許多研究所證明。根據相關研究表明,較多使用“問題解決”應對方式的學生不僅整體精神健康水平較高,而且人際交往也較好,而較多使用“自責”和“幻想”應對方式的學生,除了總體精神水平較低外,還常伴有“抑郁”“焦慮”和某些“強迫癥狀”。

三、體育鍛煉與壓力應對方式的相互關系

體育鍛煉對壓力應對方式的影響己被大量研究證實,體育鍛煉鼓勵人們去檢驗自己面對新的挑戰和完成新的任務的能力。部分研究者認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較之不參加者擁有更強的自尊、更好的體質、更好的傾向及更積極的觀念。自我概念的變化與體育鍛煉的形成內容有關,參加有組織的體育鍛煉是使人們自尊得到提高的有效的因素。這種良好的自我評價,顯然與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促進作用是分不開的,而正確的自我評價是選擇正確的壓力應對方式的基礎。

1.問題解決

在學校方面,中學生的壓力可能來自老師、同學、朋友、功課、測驗、考試及自我等方面,若中學生在學校的生活不愉快,被同學欺負,沒有朋友,對學習缺乏興趣,學業差,皆會影響中學生的自我肯定。因為現今社會的教育環境以升學為主,價值標準本身就存在誤區,父母、教師又以這標準為期望值常常超過青少年的能力所及,長期承受著要求贊許、高自我期許、追求完美的非理性概念,則易在一再的挫敗之下,不斷的自我否定而形成焦慮不安的情緒。

中學生在長期面對較重的課業負擔和升學的雙重壓力下,需要及時地排解和釋放,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就是最健康有效的方法之一。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夠促進精神疲勞的消除,提高工作效率。尤其對于經常置身于激烈競爭中的人們,身體活動可以有效地消除精神疲勞,降低焦慮水平和沮喪感,能使頭腦更清醒,反應更敏捷,工作效率更高。體育活動具有宣泄功能,在身體活動時你可以釋放內心的壓抑、忘卻煩惱,同時也能給鍛煉者帶來身心上的愉悅,從而減輕心理壓力。

以南昌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為例,如表1所示,在自變量有顯著性差異的幾個因變量(問題解決、求助、退避)里可以明顯的看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較偶爾參加和一般不參加的學生更多地采用問題解決,“偶爾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又比“基本不參加”的學生平均數高,這種情況在求助中也同樣存在。說明體育鍛煉對中學生壓力應對方式有具良好的指向作用,“經常參加”和“偶爾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會比“基本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在面對壓力時更加積極的去應對。

2.求助

一般而言,青春期的情緒特征是自我意識強烈而欠缺調和性,對成人持有警覺的態度,很容易反抗權威,對同齡人的認同感增加,同時也渴望他人給予關懷與肯定,以滿足其親密感與歸屬感。因此,中學生對父母的態度一般是敬而遠之,而比較傾向于將自己平時的煩惱與心事向好朋友傾訴。且由于身體內分泌變化,再因其所處環境日益復雜,個人的需求也愈迫切,更應加強同齡人之間的溝通與互助。

在對南昌大學附屬中學學生的調查中(表2)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應對方式中,平均數最高的是“向好友訴說心中的煩惱”,可見中學生在遇到困難與壓力時,最想要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就是“求助”,最想要傾訴的對象是“好友”。由于學生在校時間較長,接觸外界時間幾乎沒有,他們最親密的朋友應該就是自己的同學。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尤其是合作性的體育項目,如籃球、足球等運動, 可以幫助中學生形成自己的社交圈,找到可以吐露心聲的知己,增強同學之間的友誼與信任,建立起互相溝通的橋梁。

3.退避、發泄、幻想、忍耐

由于中學生處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過渡期”,情緒不穩定,情感既豐富又脆弱,遇到困難容易灰心喪氣。由于心智還不成熟,缺乏社會經驗,導致其遇事易慌張,在應對壓力時也較常選擇退避。一般認為體育鍛煉會有助不良情緒的發泄,經常參與體育鍛煉的人群較少采用退避作為壓力應對方式,但在表1中反映出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群體比“偶爾參加”和“基本不參加”更多地采用退避的結果,所以退避是否是一個消極應對方式,還有待進今后一步的研究。

表3數據顯示,南昌大學附屬中學學生主要的壓力應對方式為問題解決,其次是忍耐,再次為退避、發泄、求助、幻想??梢钥闯鰧W生在應對方式上雖然以積極的問題解決排在第一位,但是第二第三位都是較為消極的忍耐和退避,且平均分差異不大,總的來說其應對壓力還是偏向消極方式,但其較少采用幻想。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群體,由于經常遭遇比賽過程以及勝負的壓力,逐步具備淡化消極情緒,強化積極情緒的能力,所以耐受壓力事件的能力強于“基本不參加”以及“偶爾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在退避的題項選擇上也有所體現。所以,建議學校應多鼓勵學生多組織多參加各種體育比賽,通過遭遇比賽過程以及勝負的壓力,逐步強化積極情緒能力,淡化消極情緒。

4.壓力應對方式量表的性別差異

從表4可以看出,發泄和忍耐在性別上存在明顯差異。女生在用對壓力的時候更傾向于發泄,如向好友傾訴等,而男生在面對壓力時則更易采用忍耐來應對,這可能和傳統觀念中對男女的要求有關。類似“男兒有淚不輕彈”的思想使得男生在應對壓力的時候多采用消極的默默忍受,而很少對人訴說心中煩惱。

四、建議

1.引導學生了解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對促使他們采用更積極的壓力應對方式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樣不僅可以豐富中學生課余時間的活動內容,還可以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程度,使他們遠離消極的應對方式。

2.加強學校體育的教學力度,豐富體育教學和課余體育鍛煉的內容,使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愛的體育項目,為其鍛煉提供素材及場所,使得學生在面對壓力時能更積極的應對。

3.學校老師和家長應該多對學生進行情緒疏導,建立師生和親子之間良好的溝通,了解學生心中的想法,尊重學生的隱私和愛好,使其能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面對壓力。

4.在壓力應對方式上對于男生還可多引導其發泄不良情緒,而不是忍耐在心中。

參 考 文 獻

[1] 王玉秀. 情緒調節體育教學模式對初中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江蘇揚州:揚州大學,2004.

[2] 張力為等編著.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楊劍.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與心理健康效益活動模式的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03.

[4] 黃希庭等.中學生應對方式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學,2002(1) .

[5] 張河川等.青少年鍛煉的身心效果及影響因素初探.中國校醫,2000(6) .

[6] 朱林,李捷.論學校體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體育科學研究,2002(3) .

猜你喜歡
體育鍛煉中學生
微信打卡小程序在學生假期體育鍛煉中的應用分析
中學生原創作文精選
中學生原創作文精選
中學生原創作文精選
歡迎來到《中學生博覽》大型團購會
中學生原創作文精選
中學生原創作文精選
有關中小學教師體育鍛煉的幾點思考
小小“運動員”
體育鍛煉不能放寒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