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十年強國路

2009-09-15 09:08
老友 2009年9期
關鍵詞:改革開放政治世界

宗 平

從滿目瘡痍、積貧積弱到經濟總量世界第三、人民生活邁向總體小康,從封閉半封閉到民主進步、走向開放……新中國成立60年來,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勵精圖治、奮發圖強,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

經濟成績令每一個中國人自豪

一組組數據見證了中國的輝煌,足以令每一個中國人自豪:新中國成立后經濟基本恢復的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679億元,2008年達300670億元??這就意味著2008年中國一天創造的財富就超過了1952年一年的總量。

2008年,我國糧食生產達到52871萬噸,比1949年增長3.7倍;能源產量增長108.5倍;發電量增長達805倍。

2008年,我國公路里程超過370萬公里,比1949年增長45倍多,其中高速公路從無到有,總長度超過6萬公里;鐵路營運里程近8萬公里,增長2.7倍。

1949年以前的中國,基本上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孱弱的民族工業在戰亂和外國貨雙重打壓下茍延殘喘,“洋油”、“洋釘”和“洋火”等“洋”字頭幾乎成了所有工業品的固定前綴;60年后,中國制造走向全球,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2266倍,“世界工廠”成了中國的美譽。

中國已從低收入國家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國內生產總值人均超過3000美元;財政收入增長約1000倍;外匯儲備增長1萬多倍,位居世界第一。

經過60年的努力,中國以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城鎮人口比重從1949年的一成提升到現在的近五成,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要始終保持憂患意識。我們在發展過程中走過彎路,我們依然是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還排在世界100名之后。我們的很多位居世界前列的統計數字用13億人一除,依然比較落后,這是基本國情。

經濟體制改革讓百姓得到實惠

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時期內,平均主義盛行,嚴重影響了人們積極性的發揮。改革開放后,我國收入分配體制不僅實現了按勞分配,而且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一部分人通過合法經營和誠實勞動先富了起來。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相比,全國職工年平均工資增長了約60倍。

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單一公有制向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巨大轉變,這不是傳統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的選擇,而是在探索和解決社會主義實踐中所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現實問題與矛盾的過程中逐步演進的結果。正如埃及人民議會議長艾哈邁德?法特希?蘇魯爾說的那樣:“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制度,不僅讓中國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還讓中國與有著不同經濟制度的國家開展經濟合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成就?!?

60年,彈指一揮間。但正是在這60年間,中國走過了其他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歷程,造就了令世界矚目的“東方奇跡”。

走向世界,讓全球傾聽中國聲音

新中國成立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們進行了政治、經濟、軍事全方位封鎖,中國主要貿易伙伴只有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而此后的中蘇交惡,迫使中國更加封閉。

當時,我國建設急需的橡膠、化肥、鋼材、機械等大量物資和設備需要進口,但進口渠道很少,外匯更是缺乏。國內的產品只有少量出口,幾乎全部要靠國內市場“消化”,同時來自外部的資金、技術、人才和資源幾乎為零。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了改革開放的方針。從此,中國經濟的大門毅然決然地向世界敞開,中國也從此逐步邁入世界大市場。

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中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的局面,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廣闊的發展空間展現在人們面前。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外商直接投資的第二大國家。

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登的《世界改變中國中國改變世界》一文指出:“中國經濟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對外開放,讓世界進入中國;第二個階段還是對外開放,但中國開始走向世界;第三個階段依然是對外開放,中國已經開始改變世界了。在這三個階段中,開放政策始終不變,但開放的結果卻變而又變,使中國變得更加發展、更加強大了?!?

從封閉半封閉到全面對外開放,6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空間在騰挪轉換中不斷擴大。中國不但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發展國內生產,而且有效利用國際資源支撐國內經濟發展,使得經濟增長后勁十足。

政治體制改革不斷進步

60年來,我國在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的同時,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就,形成了以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為標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沒有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的有力支持,就不能取得輝煌的經濟成就。

對此,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副所長房寧指出,從改變“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以黨代政、高度集權的“一元化”領導體制入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在政治領域進行了四個方面的重大改革,為整體改革鋪平了道路。

首先,進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實行領導干部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廢除事實上存在的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大批擁護改革開放、年富力強的干部走上了領導崗位,為堅持改革開放的政治路線提供了組織保障。

其次,廢止政社合一體制,恢復鄉鎮設置。將政府的行政職能與農民及農村集體的經濟活動分開,調動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為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創造了制度前提和條件。

第三,實行簡政放權,實行黨政分開、政企分開,在微觀經濟層面調動了企業積極性,為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礎。

第四,實行憲法改革,恢復社會主義法制,在法制框架內實行改革,設計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必須遵循的制度規范。

正是由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我國政治領域進行了重大的、關系全局的政治體制改革,才開啟了全面改革開放和加速工業化、現代化建設的新進程。當年的政治體制改革以及后來貫穿改革開放全過程的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是保障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權利,給予每一個中國人以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自由。政治制度保障人民權利,造成了社會價值、社會導向及社會競爭系統的改變,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煥發生機與活力的根本原因。

全面辯證地看待經驗和教訓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歷程中取得了輝煌成就,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國際地位顯著提升,中華民族正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這是越來越多人的共識。

同時,不可否認,在這一歷史過程中,我們也曾犯有錯誤,社會主義建設也曾出現過曲折。要全面準確辯證地看到,偉大成就和巨大進步是歷史的主流,而錯誤和曲折是支流。我們回顧歷史是要從中汲取經驗教訓,不能因為我們犯有錯誤、有過曲折而否定黨的歷史,否定共和國的歷史,不能用支流否定主流,不能以偏概全,不能搞歷史虛無主義。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在取得成就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犯錯誤,就像一個剛學走路的小孩子一定會摔跤的道理是一樣的。而且,這些錯誤是我們黨自己發現、自己糾正的,我們黨從來是在糾正失誤、總結經驗教訓中發展壯大的。

我們回顧起步時的艱難探索,對于我們今后繼續求索的漫長建設道路,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所以,我們永遠不要忘記、不要輕率地否定我們年輕的共和國在剛剛起步時的艱難探索。對這段艱難而光輝的歷史,和創造了這段歷史的我們的前輩,我們要永遠充滿敬意。

(作者系新華社記者)

責編/木艮

猜你喜歡
改革開放政治世界
辦公室政治
第1課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改革開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開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開放而生 因改革開放而興
改革開放:干點什么最時髦
講政治要防止幾個誤區
我愛你和世界一樣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數世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