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燕下都短內戈的幾個問題

2009-09-21 04:39成璟瑭
文物春秋 2009年3期
關鍵詞:北方地區韓國日本

成璟瑭

關鍵詞燕下都遺址;短內式銅戈;戰國晚期偏晚階段;北方地區;韓國、日本

摘要本文以燕下都遺址辛莊頭30號墓出土的短內式銅戈為主要研究對象,在與中原地區的銅戈和東北地區的銅戈比較后,可將其命名為短內式銅戈或屬于東北系青銅武器的東北系銅戈;按其發達的血槽、短小的內部以及血槽內靠近闌部的雙穿分析,與韓國、日本地區出土的短內式銅戈的祖型都應該是遼西地區出土的短內式銅戈;同意報告作者及廣大研究者對該墓葬年代為戰國晚期的判斷,并結合東北文化區短內式銅戈的年代以及此類銅戈的流布與型式上的演進,進一步推測為戰國晚期偏晚階段;而結合文獻資料與墓葬中出土的大量北方文化區的金屬遺物的分析,推測墓主的身份應該與北方民族也有一定關系。

一、問題的提起

燕下都故城辛莊頭墓區30號墓葬中出土一件青銅短內戈,由于國內此類遺物報導甚少,而其形制又與韓國、日本等東北亞地區出土的銅戈非常相似,因此引起了包括韓國、日本學者在內的眾多學者的廣泛注意,發表了一系列研究論文。隨著研究的深入,近年來中國東北地區的一些調查和研究逐漸表現出與此件銅戈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我們在整理這些材料的基礎上,提出對這件短內戈的粗淺看法,以求方家指正。

非常幸運的是,筆者在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以及河北易縣燕下都文物保管所諸多先生的協助下,曾到燕下都遺址實地考察,并觀摩了包括辛莊頭30號墓出土的這件短內戈在內的大量青銅武器;2003年開始,筆者學習期間也曾多次在韓國的考古現場、文物庫房以及博物館陳列室中觀摩了大量朝鮮半島出土的此類銅戈;2007年下半年,利用論文調研的機會,又在遼寧諸位同行前輩的協助下,有幸觀摩了一些東北地區出土的相關材料。正是這樣一些機會,促成了這篇短文,在此首先向諸位同行表示感謝,篇幅原因,恕不一一列名。

二、辛莊頭30號墓葬出土的短內式銅戈及其附屬構件

按照《燕下都》報告的記述,辛莊頭墓區位于燕下都西城中部,整個墓區8座墓葬分布于辛莊頭村的東北與西南一帶。其中的30號墓葬是因易滿公路的建設于1977年冬到1978年春發掘的,由于農民取土的破壞,墓葬封土已不存,留有南北墓道、墓坑與墓室,平面形態呈“中”字形,正南北向,土坑豎穴,現存墓室口距墓底深8米,墓室平面呈長方形,長6米,寬5米,深4.8米。雖然此墓被盜掘嚴重,但仍可以確認其結構為一棺一槨,并置頭箱,槨室及頭箱內均有隨葬品發現,其中銅器有服飾品、車馬器、武器等,59件武器主要包括銅劍、銅戈、銅鑄、銅鐓和銅鏃5大類。

墓中出土2件銅戈,其中編號為XZHM30:51的銅戈比較完整,援部平直略上揚,援鋒圓銳,中央起脊,斷面呈菱形,援鋒之后形成柱脊,較粗壯,斷面呈扁八棱形,柱脊兩邊為血槽,直抵闌部,靠近闌部處在柱脊兩側各有一近圓形的穿,闌部略呈弧形,方形短內,內上無穿。胡翼(雙翼)不甚明顯,全長27.6厘米,其中援部長24.1厘米,援鋒長8.6厘米,內部長3.1厘米,寬4厘米,兩援闌角分別為84度與96度。按照報告的介紹,出土時援上有朽木痕跡,推測應有戈鞘,內上也有朽木痕跡,應該是戈秘痕跡,并且從出土位置來看,秘下有鑄。

錯銀銅鐏,編號XZHM30:52,通體呈扁圓筒形,銎口略呈扁橢圓形,鑄身有一道箍,位于鐏筒偏上部位,鐏箍上鑲嵌由銀線和銀箔組成的云雷紋,鐏箍將鐏筒分為上下兩部,也分別由銀線和銀箔鑲嵌出鳳鳥紋、卷云紋等。鐏筒上部兩側各有一圓穿,應為固定鐏秘之用。銅鐏高11.5厘米,銎口內長徑3厘米,短徑1.9厘米,鐏身厚約0.2厘米。鐏箍位于銎口下3.9厘米,寬約1.1厘米(圖一)。從報告發表的圖中可以看出,鐏筒中還殘留有部分戈秘,當為連接戈頭與銅鐏之用。

三、與其他地區短內式銅戈的比較

中國境內發現的這種柱脊短內戈主要集中在東北的遼西地區,根據目前已經發表的資料,共有4件,其中2件發現于遼寧省葫蘆島市連山區邰集屯,1件出土于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于道溝遺址,另1件為遼寧省朝陽市喀左縣的梁家營子所出。此外,筆者2007年12月在遼寧地區調研時,曾在丹東地區的寬甸博物館看到一張標為“秦式銅劍”的照片,據實際觀察,此“銅劍”實為典型的短內式銅戈,柱脊、短內,擁有血槽,雙穿,槽內靠近闌部處鑄有十字交叉紋,應該與廣泛流行于朝鮮半島的所謂的有紋銅戈有一定關系,而其雙翼的長度恰恰位于遼西地區短內式銅戈與朝鮮半島北部短內式銅戈之間,具有典型的過渡特征,可作為遼西地區短內式銅戈經遼東地區向朝鮮半島傳播的直接證據。館內工作人員相告,此戈出土于寬甸太平哨鄉泡子沿遺址,與其共出的還有四把短莖式銅劍,觀察其圖片,這類銅劍的節尖與脊突已不甚明顯,通體趨于直刃,年代應在戰國中晚期或者更晚。另據林法先生相告,上世紀50年代中國歷史博物館也曾展出過一件采集于燕下都遺址的柱脊短內銅戈,其形制與辛莊頭30號墓中所出極為相似。綜合以上各方面信息,中國境內現存的此類短內式銅戈至少共有7件,其中燕下都遺址2件,遼西地區4件,遼東地區1件。

此類銅戈明顯區別于東周時期中原地區的大量銅戈,而且具有共同的特點:都具有明顯的柱脊、血槽,僅有的兩個穿一般位于血槽內靠近闌的部分,內部相對較短,內上無穿。關于這類銅戈,近年來中國、韓國、日本的多名學者都對其有所研究,因為學者們的著眼點不同,對資料的掌握和認識也有區別,所以在定名、年代、源流以及用途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看法。

目前關于這類銅戈的命名非常復雜,計有“遼西式銅戈”、“異形戈”、“雙胡戈(胡刺戈)”、“細形銅戈”、“韓國式銅戈”、“朝鮮式銅戈”、“短內式銅戈”和“東北系銅戈”等。其中,持“遼西式銅戈”與“韓國式銅戈”的學者主要考慮到銅戈雙翼的形態,認為遼寧地區出土的這類銅戈與韓國、日本出土的銅戈沒有直接聯系,是兩類銅戈,所以予以分別命名,而“朝鮮式銅戈”與“韓國式銅戈”則是日韓學者對目前朝鮮半島出土的此類銅戈的不同稱法。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命名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以出土地點命名,一類以銅戈的形態命名。我們認為,遼寧地區的這類銅戈與朝鮮半島以及日本列島所出銅戈有著密切聯系,它們與東周時期中原銅戈的最大區別應該在著柄方式上,所以我們不贊成分別命名,更不贊成在還沒完全弄清這類銅戈分布范圍的前提下,貿然使用“遼西式”這樣的命名方法,這樣隨著將來資料的增加與研究的深入,只能增加學術界的混亂。按照《說文》的解釋,“胡”指的是牛頸部的肉,銅戈中的“胡”可以理解為“像牛頸部的肉”那樣下垂的部分,因此,將銅戈中上揚的部分也稱為“胡”,進而稱其為“雙胡戈”及“胡刺戈”似乎有點牽強,事實上,如果考慮到遼寧地區的這

類銅戈與朝鮮半島以及日本列島銅戈的關系,也就不會以“胡”來命名了。

從目前現有的資料看,燕下都及遼寧地區出土的這類銅戈和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的銅戈屬于同一文化系統,它們特點顯著,演變過程明顯,應該可以參考“東北系銅劍”,將其命名為“東北系銅戈”,或者以其主要的形態特點命名為“短內式銅戈”。正如筆者曾經指出的那樣,短內式銅戈與短莖式銅劍以及透尖柱骸銅矛是東北文化區青銅武器的重要代表,并隨著文化的沖突與交流傳播到了包括燕下都在內的周邊地區。

比較辛莊頭短內式銅戈與東北文化區目前公開發表的4件短內式銅戈可以發現,辛莊頭銅戈最大的特點是雙翼的退化,援鋒寬度增加,雙穿由扁長方形逐漸演變為圓形或者接近圓形。我們認為雙翼的退化與短內式銅戈的功能有直接的聯系,由于闌部與柲部的接觸面積比較小,內部也比較短窄,所以這種銅戈的結綁不夠牢固,與典型的東周時期中原地區的銅戈相比較,這種銅戈作為實用武器的可能性并不很大,而這卻恰恰與此時中原地區銅戈殺傷功能持續向上發展的情況相反㈣。也就是說,短內式銅戈發展到雙翼退化、援鋒寬大的時候,其實用性卻大大降低了。而雙穿的變化則應該與雙翼以及援鋒的變化有關,由于雙翼的縮小,不可能再鑄制扁長方形的雙穿,而援鋒的變寬,則使雙穿變圓成為可能。雖然我們目前對銅戈鋒部的長度變化暫時沒有規律性的認識,但簡單地將對短莖式銅劍的研究成果應用于銅戈的做法顯然是不合適的,因為目前東北文化區發現的短內式銅戈的鋒部長度比較復雜。

短內式銅戈在朝鮮半島由北向南都有分布,單從援鋒長、寬及雙翼長度等研磨屬性與雙穿形式、內部形態等鑄型屬性來看,辛莊頭30號墓葬出土的短內式銅戈與朝鮮平壤貞柏洞附近出土的最為接近。一般認為貞柏洞遺址的年代在戰國晚期到秦漢時期的公元前3—2世紀,比我們推測的辛莊頭30號墓葬的年代要稍晚一些,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東北亞地區短內式銅戈年代的基本看法,結合筆者在前文提到的那件在寬甸地區發現的短內式銅戈年代的判斷,與對貞柏洞遺址年代的判斷并不矛盾。

筆者曾整理東北地區短內式銅戈對比圖,從中可看出辛莊頭30號墓葬出土的短內式銅戈與周邊地區出土的此類銅戈的關系(圖二)。

四、其它相關問題的討論

有關燕下都遺址辛莊頭30號墓葬出土短內式銅戈的命名與祖型問題,我們在前文中已有討論,這一部分主要討論一下該銅戈的年代與墓葬性質問題。

《燕下都》報告認為該墓葬的年代是戰國晚期,大多數學者也認同這個觀點。另有學者在考察了該墓葬出土的金屬牌飾及部分銘文后,推測其年代大概在西漢初年。喬梁先生對這一觀點進行了討論,認為其對金屬牌飾和銘文的把握不是很準確,辛莊頭30號墓葬的年代還應該是戰國晚期。我們基本同意報告作者及喬梁先生對其年代的判斷。結合對東北文化區出土短內式銅戈的考察,因遼西地區出土的4件短內式銅戈的年代可推定在戰國早中期,考慮到短內式銅戈型式演變過程中的邏輯關系,參照遼東地區出現的過渡形式,我們似乎可以推測,作為遼西地區到燕下都中心地區的中間地帶燕山以南地區也可能是短內式銅戈的分布范圍,而辛莊頭30號墓葬的年代則可以推測為戰國晚期的較晚階段,即公元前250年前后。燕山以南地區歷來是東北文化區和中原文化區碰撞交匯的文化多元地區,鄭紹宗先生曾經報道過燕山以南地區的河北省北部發現的短莖式銅劍,更使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地區應該也是短內式銅戈的分布范圍。

關于墓葬的性質,有日本、韓國學者根據出土的短內式銅戈,曾推測墓主人應該是出入中國東北地區的貴族或者將軍一類的高層人物,但我們通過墓葬中出土的大量與北方文化區相關的金屬遺物,并結合歷史文獻,推測墓主人與北方民族的聯系可能更大一些?!妒酚洝で乇炯o》記載,“(惠文王更元)七年(前318年),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也就是說,戰國中晚期燕國與匈奴接觸并聯合其他國家進攻秦國的事實存在,如果辛莊頭30號墓葬的年代正如我們推測的是戰國晚期偏晚階段的話,正好與這段史實吻合,作為聯盟的燕與匈奴存在一定的文化交流也就容易理解了。

總之,辛莊頭30號墓葬出土遺物豐富而多樣,僅從單件遺物分析墓葬的性質、年代等問題未免顯得單薄一些,如果能將周邊地區的材料加以比較分析,可能得出的結論更值得信服,也更接近歷史的真實。

責任編輯:成彩虹

猜你喜歡
北方地區韓國日本
韓國“第一步”
聚焦韓國大選
日本元旦是新年
北方地區湖泊河蟹養殖技術探討
在韓國走馬觀花
《黃金時代》日本版
北方地區大規格梅花觀賞樹的嫁接和接后管理
北方地區羔羊傳染性膿皰病的防治措施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訴你
北方地區養殖魚類肝膽綜合癥成因及治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