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結經驗教訓 加快轉變增長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009-09-22 08:04房維中
中國經貿導刊 2009年15期
關鍵詞:規劃經濟發展

房維中

2008年下半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深度下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外因是美國爆發金融危機及其引發的歐美日經濟衰退,外需急劇減少。內因是我們多年來采取的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經濟體制存在嚴重的缺陷。

從2006年開始執行的“十一五”規劃,本來要解決國內存在的這些問題,但是不但沒有解決,反而使問題更加嚴重??偨Y經驗教訓,應當從這里開始。

“十一五”規劃,是一個調整發展思路、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規劃,實行結果卻事與愿違。

2006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總結了“十五”時期經濟發展的成就,也指出了“十五”時期快速發展中出現的突出問題。這些問題是:投資與消費關系不協調,部分行業盲目擴張、產能過剩,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緩慢,能源資源消耗過大,環境污染加劇,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繼續擴大,社會事業發展仍然滯后,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亟待解決。同時,指出了國際環境復雜多變,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加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

“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進一步調整推動發展的思路,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明確規定了以下六個政策導向:

第一,把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作為基本立足點,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消費與投資、內需與外需協調拉動轉變。

第二,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主線,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和數量擴張帶動向三次產業協調帶動和結構優化升級帶動轉變。

第三,把促進經濟增長方式根本轉變作為著力點,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資源投入帶動向主要依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帶動轉變。

第四,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資金和物質要素投入帶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本帶動轉變。

第五,把改革開放作為動力,促使經濟增長由某些領域相當程度上依靠行政干預推動向在國家宏觀調控下更大程度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轉變。

第六,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促使發展由偏重于增加物質財富向更加注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轉變。

應當說,這六個轉變的規定是清清楚楚的,是完全正確的,是切中時弊的。其中前四項都是屬于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中之重,它體現了國家的意志。但是盡管作了這樣的規定,執行情況卻與此相反,經濟增長依然是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依然是主要依靠工業和數量擴張帶動,依然是主要依靠增加資源投入和依靠資金和物質要素投入帶動,投資與消費關系更加不協調,產能更加過剩,能源消費總量繼續加大。

投資率:2000年是35.3%,2005年上升為42.7%,2008年上升為43.5%,2009年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更大,投資率將繼續上升?!笆晃濉边@幾年,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有增無減。

消費率:2000年是62.3%,2005年降為51.8%,2008年降為48.6%,2009年預計還會進一步下降。其中,居民消費率,2000年是46.4%,2005年降為37.7%,2008年降為35.3%?!笆晃濉边@幾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有減無增。

進出口依存度:2000年是39.6%,2005年上升為63.8%,2007年進一步上升為64.8%。其中出口依存度,2000年是20.8%,2005年上升為34.4%,2007年進一步上升為36.3%?!笆晃濉边@幾年出口的拉動作用更加強勁。2008年和2009年進出口依存度有所下降,表明在國際形勢變化的情況下,我們依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已經走不下去了。

一、二、三產業結構,“十一五”規劃期望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三個百分點。實際情況是:2008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2005年下降了近一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了近一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維持2005年的比重紋絲未動。這種情況,2009年也難以改變。

全國能源消費總量,2000年是13.8億噸標準煤,2005年是22.5億噸標準煤?!笆晃濉币巹濐A期2010年把這一消耗總量控制在25億噸左右,2007年發布的專項規劃把這一總量放大為27億噸,實際上2008年已達到28.5億噸標準煤,防線一次次被突破。

這說明,“十一五”這幾年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并沒有加快,而是進一步放慢。前3年經濟的高速增長,是建立在主要依靠資金和物質要素投入、經濟結構愈加不合理的基礎上。這樣的“大起”之后難免“大落”隨之而來。2008年10月以后經濟增長速度大幅下滑,除了國際的原因,也是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為繼的必然結果。

加快轉變增長方式的目標落空,根子在于政企不分、塊塊分割的體制,在于地方執行的不是國家的計劃,而是以追求發展速度為主要目標、以擴大投資規模為主要手段并以行政干預為主導的地方自己制定的計劃。

2006年3月,我們曾經發表文章分析過多個地區人大會通過的地方“十一五”規劃。我們發現,地方的“十一五”規劃與全國的“十一五”規劃有以下重大差別:

第一,“十一五”的經濟預期年均增長率,全國規劃為7.5%;省、地、縣規劃平均為10%、11%、12%以上,高出全國規劃30%、40%、50%。年度計劃也是一樣?!凹涌彀l展不動搖”,是地方的普遍行動口號。

第二,地區經濟的高增長預期是以高投入作為支撐的,不少省區市的“十一五”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都成倍地高于“十五”,有的高出1.5倍、兩倍甚至更多。這些投資又多有重大項目和招商引資項目作為載體?!耙皂椖拷ㄔO為載體”、“狠抓項目不動搖”,這一口號具有代表性。

第三,在產業結構的選擇上,多數地區仍然強調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肮I強省”、“工業強市”、“工業強縣”,成為共同的追逐目標。

第四,能源消費總量,全國還有一個中期規劃,地方根本沒有這方面的規劃,甚至連統計數字也說不清楚。

這就是說,地方的“十一五”規劃經濟的增長方式依然是沿襲傳統的方式,而沒有轉變。全國7.5%增長速度的制定,是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根據需要和可能提出的,它是建立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基礎上的。地方追求的增長速度一高,就把整個的綜合平衡打亂了,什么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統統放到了從屬的地位,從而把“加快轉變增長方式”變成了一句空洞的口號。

各地區制定的“十一五”規劃就總體來說與全國規劃差距那么大,兩者能否“并行不?!焙汀昂推焦蔡帯?結論是否定的。

第一,兩者規劃的政策導向不同,全國規劃追求的是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許多地區的規劃依然是高投入、高消耗,從而必然是低效益,兩者是不相容的。

第二,全國的規劃要靠地區去執行,如果地區執行的不是全國的規劃而是地區自己的規劃,那全國規劃必然被架空、被地方規劃所取代。2006—2008年3年的事實,證明了這一判斷的正確性。

地方規劃與全國規劃的另一個重大差別,在于全國規劃制定的預期性指標,主要依靠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實現,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這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原則。而地方規劃制定的預期性指標,是由政府主導實現的,即由政府下達,并且把主要指標完成好壞列入政府干部政績考核指標,從而把預期性指標變成為各級政府必須完成的指令性指標,這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原則。致使“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六個政策導向的第五條“促使經濟增長由某些領域相當程度上依靠行政干預推動向在國家宏觀調控下更大程度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轉變”,也成為空中樓閣。

從這里可以發現,為什么中央屢屢強調轉變增長方式而轉變不了,根源在于中央的方針并沒有普遍為地方干部所理解、所接受、所遵循,地方干部往往強調地方的特殊性和獨立性,在實際行動上不執行國家的統一方針和政策。而在體制上,地方政府并沒有把該由企業管的事交給企業、該由市場管的事交給市場,把自身的職能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上來,對地方經濟仍然是統帥一切,處于主導的地位。全國不是統一的市場,計劃體制仍然是以地方計劃為主。

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黨的十七大制定了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并且提出實現這一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我們必須為此身體力行。

2007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同時提出,實現這一發展目標,關鍵是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大致測算,從2011—2020年10年間,GDP每年增長6%左右,2020年人均GDP就可以比2000年翻兩番。同現在年均增長10%相比,好似輕而易舉。但是,中央規定的翻兩番是有前提條件的,這就是要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這四者決不是一個空洞的前置詞,而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并且置于優先地位。多年來,我們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上欠了很多賬,今后不僅要做到新賬不欠,而且要做到老賬要還。就這個意義來說,6%左右的年均增長率并不輕而易舉。

美國發生的金融危機以及歐美日的經濟衰退,其影響波及全世界,而且將改變全世界的發展格局,也使中國的經濟發展面臨一個轉折。要避免危機再次發生,世界的主要國家都要總結經驗,改變增長模式,不能企望一切再回到危機前的狀況。

中國將進入一個中速發展時期,不可能再回到2003—2007年的高速發展時期。這是因為,國際經濟形勢巨變,發達國家即使結束衰退,也不可能回到2008年以前依靠過度消費維持的繁榮狀態。我國國內產能過剩,消化過剩的產能只能主要依靠國內的消費需求。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企業利潤率下降,進而投資的欲望也將會減弱。我國的能源和資源的消費總量增長太快,無法維持。環境生態惡化必須遏制,否則2020年很難實現人們渴望的呼吸到新鮮空氣、喝上清潔的水的全面小康生活,而且我們必須承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這就是說,未來有三個不復存在,或者三個已經結束。一是大進大出的時代已經結束;二是企業高贏利和投資高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三是高耗能、高污染、無序和過度開發的時代已經結束。歸根結底,建立在上述前提下的爆發式的高增長時代已經結束。當然,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還沒有結束,增長仍然有潛力,但是奢望恢復過去的高增長已不現實。什么時候不追求高速度了,什么時候經濟增長方式才能轉變。

中國經濟面臨的轉變增長方式和調整結構的任務是艱巨的。只有增長方式轉變,調整好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結構,我們的經濟才能走上可持續的健康發展之路。而實現這一任務的關鍵是改變以地方計劃為主、資源配置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的體制,以及相應的財稅體制。

我們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全國是一個統一的市場。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結構是否合理,這不是一個地區能夠判斷出來的,也不能要求地區對此作出判斷。地方有各種各樣的理由,要求多搞一些投資,多上一些工業項目,多消耗一些能源和資源,把經濟增長速度搞快。至于這樣做在宏觀上能否承受得了,會發生什么問題,那不是地方要考慮的,而是國家要考慮的問題。全局把握不好,出了問題,很難責怪地方,要地方承擔責任。

因此,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必須徹底改變地方政府的政企不分、畫地為牢的體制,把社會化大生產的計劃權和管理權從地方政府手里拿出來,真正實現在國家宏觀調控下讓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既然我們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把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交給了市場,地方政府沒有理由不這樣做,也不應當要求地方政府不這樣做。不從體制和機制上解決問題,不在轉變地方政府職能上下功夫,國家再怎么提倡宏觀調控,宏觀調控部門再做多大的努力,中央的計劃依然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宏觀調控的作用依然有限。2007年國家計劃的經濟增長率為8%,實際達到13%,超過國家計劃60%,這還有什么計劃性?

現代化的大工業,現代化的服務業,以行政區為界,塊塊分割,畫地為牢,這是極端落后、極端不合理的,弊病太多。再不考慮改變,還要等到什么時候?

認真總結經驗,轉變觀念,是貫徹執行黨中央第十七大所要求的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前提,是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軌道的前提。不是中央做一個決定,問題就解決了。轉變增長方式,從十三大講到十七大,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十四大講到現在,并且已經寫入憲法,但到現在依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個教訓還不值得總結嗎?思想觀念不轉變,一切都無從談起。而不認真地總結經驗教訓,思想觀念也難以轉變。改革的動力要從認真總結經驗教訓中產生?,F在到了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的時候了。

猜你喜歡
規劃經濟發展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區域發展篇
圖說共享發展
圖說創新發展
教師發展
經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