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高職院校工學結合新途徑

2009-10-14 08:52劉永亮
中外教育研究 2009年8期
關鍵詞:農業院校工學結合途徑

[摘要]工學結合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切入點,然而,工學結合的實施對外涉及學校、企業、行業等多個層面,因學校類型、專業設置的差異而面臨不同的機遇與困難。楊凌職院面對農業院校服務對象規模小、經營松散、企業化程度低、組織困難等特點,積極發揮地方政府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在完善和創新產學研合作五種模式過程中,確立了“??h合作搭臺、工學結合切入、五種模式運作、育人服務雙贏”的新思路,使工學結合更貼行業特點,更富學院特色。

[關鍵詞]農業院校;工學結合;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09)08-0063-02

高等職業教育承擔著為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工學結合”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切入點。然而,工學結合的實施對外涉及學校、企業、行業等多個層面,因學校類型、專業設置的差異而面臨不同的機遇與困難。對內涉及教學計劃、學生管理、就業等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是一項“牛鼻子”工程,很容易走形式、擺架子,千人一面,缺乏特色。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是陜西省成立最早的一所農業特色鮮明的省屬高等職業院校。學院在長達70余年的辦學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了農業院校產學研合作的五種模式,已成為學院鮮明的辦學特色。2006年,被確定為全國首批示范院校建設單位,學院在繼續加強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審時度勢,調整思路,面對農業院校服務對象規模小、經營松散、企業化程度低、組織困難等特點,積極發揮地方政府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探索適合農業院校特點的工學結合新途徑,在完善和創新產學研合作五種模式過程中,確立了“??h合作搭臺、工學結合切入、五種模式運作、育人服務雙贏”的新思路,使工學結合更貼行業特點,更富學院特色。走出了一條符合高職教育規律,貼近社會發展需求,體現農業院校辦學特色的工學結合強校之路?,F對五種模式進行淺談。

一、技術服務型

技術服務型就是依托學院科技和人才優勢,積極主動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這種模式已被學院輻射推廣到陜西渭北旱塬、關中平原、陜南秦巴山區、甘肅河西走廊四個不同生態地區的8個縣。在具體服務地方經濟過程中,滲透穿插任務驅動、工學交替、頂崗實習、項目導向等工學結合模式的實踐,使教師有所得,學生有所獲。

1988年,學院在陜西南部秦巴山區的鳳縣平木鄉建立了林科教示范基地。多年來,學院不間斷地派出科技人員住基地鍛煉,幫助山區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脫貧致富。在實踐中,創立了山區林業經濟開發與技術推廣的兩個示范模式,一是“河谷糧油,丘陵果藥,淺山牧菌,深山林木”的林業產業開發模式;二是“林科教結合,政技物結合,產供銷結合,貿工農結合”的技術推廣組織模式。到2006年底,鳳縣平木鄉糧食用地由原來的3.6萬畝減少到2萬畝,而糧食總產由原來的400萬公斤增加到434萬公斤,人均43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由原來的390元增加到1240元。

2007年,學院結合鳳縣產業結構調整,組織動物工程和生態系6名教師、畜牧和林業技術專業180多人次,學生在基地指導農民發展花椒種植和土雞養殖。先后舉辦科技知識講座7期,受訓農民600多人次,幫助該縣13個鄉鎮發展土雞70多萬只。在具體生產過程中,使畜牧專業學生掌握了土雞孵化、育雛、養殖、雞病防治等技術。駐點教師編寫工學結合教材2本,撰寫科研論文4篇,完成科研課題5項,在社會服務中實踐了工學結合模式的探索。

二、基地示范型

基地示范型就是學院結合開辦專業及師資現狀,將學院有關科研推廣項目,按其項目特點,集中到同一區域,依靠地方政府的統籌職能,由科教人員組織村組、農戶參加,采取“政府+科教人員+農戶”的模式,通過樹立典型,促進成果轉化,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其他農戶共同發展。這種模式適用于農業經濟發展的一般水平,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比較高,對農業新技術接受能力較強的地區。在基地示范型模式推廣中,可以實踐項目導向、工學交替、產學一體等工學結合模式。

學院最早于1984年在陜西渭北旱塬的國家級貧困縣——彬縣小章鎮建立了農業科學綜合試驗示范基地,緊密結合當地區域經濟的特點,抓點帶面,輻射全縣,服務渭北地區,實行農科教三結合,實驗、示范、推廣三結合,農業開發、科技開發、智力開發三結合。近兩年先后選派了13個專業的42名教師在基地蹲點,建立科技服務體系,狠抓農民技術培訓,幫助農民調整產業結構,普及推廣實用技術。先后將“小麥地膜覆蓋栽培試驗研究”、“旱地烤煙配套栽培技術推廣”等49個旱地農業研究和推廣項目集中在該基地實施,由學院與彬縣政府組成領導小組,負責組織管理。特別是近幾年,以農業資源綜合開發和持續、高效利用為主攻方向,以農業產業化的技術開發、改造為重點,提升農業產業結構的層次,使農科教結合的深度和廣度有了新的突破,在陜西被譽為“小章經驗”。2003年全鎮多經產值達到4125萬元,比1999年3617萬元增長了14%;糧食總產8946噸,比1999年7870噸增長了14%;人均純收入1840元,比1999年1320元增長了39%,比全縣平均水平高出21.8%。僅果業一項2000年就帶動當地農民創經濟效益1.7億元。自基地建立以來,先后承擔省部級農業研究課題49項,獲省級成果獎勵3次,部級獎勵2次。先后有兩名教師被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和省勞動模范,一名教師被授予陜西省突出貢獻專家。小章鎮曾被評為“全國科技興村示范鄉鎮”,學院也被評為“全國科教興村先進集體”。2003年,陜西省教育廳與學院合作,將彬縣基地建成“陜西省教育廳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按省級重點實驗室同等對待。

2007年,為積極實踐工學結合模式創新與改革,學院選派3名教師常年駐點。生物技術專業3個班130多名學生在基地開展小麥區域試驗田間調查、大田作物測產等課程實訓鍛煉,指導農民發展沼氣386口,參與課題研究的學生有80多名。園藝技術專業學生3個班123人幫助農民修剪果樹860多畝,推廣設施農業、綠色果品等新技術12項,示范基地所在村人均增收368元。園藝技術專業學生掌握了果樹整形修剪、花果、土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有3名學生通過工學結合實踐鍛煉,承包了6畝果園,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

三、科技包村型

科技包村型就是由縣政府確定年度目標任務,學院選派專業教師和學生組成承包團隊具體實施。在實施過程中,學院可以實施探索任務驅動、頂崗實習、工學交替、項目導向等工學結合模式。

2001年開始,學院選派40多名教師500多名學生,深入學院所在地楊凌四鄉一鎮12村,開展科技包村及實用技術推廣工作。以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中心,促進農村由傳統農業向集約農業轉變,經驗農業向科技農業轉變,為楊凌經濟發展和農村產業開發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努力實現農民增收1000元的目標,解決楊凌“燈下黑”的問題。學生進駐養(種)殖場,具體參與生豬、奶牛、肉鴿飼養,參與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園藝專業學生掌握了蔬菜選種、栽培、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學院在所包的12個村共設立13個科研推廣項目,并在包村中配套相應的物資和資金,累計總經費達到40萬元。累計下鄉教師3247人次,共指導設施大棚1094座,綠化、果樹、花卉苗木874畝,建設畜牧小區5處,存欄奶、肉牛1561頭、生豬1125頭、羊899只,指導果園400畝,總產值620萬元。所包12個村2003年人均年純收入達3323元,比2000年增加1678.8元,最高的梁氏窯村達到1785元,《中國教育報》以“增加農民收入,教育大有可為”為題做了頭版頭條報道,并加了編者按。

四、專家大院型

專家大院型就是由縣政府出資建設專家大院,為科研人員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條件,學院選派專業人員進駐大院,帶領學生開展科研推廣,組織生產性實踐技能訓練。在生產實踐中可以探索訂單培養、頂崗實習、工學交替等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2007年6月,學院與寶雞千陽縣簽定農業科技合作協議,寶雞市政府投入專項資金10萬元,市農科所投入6萬元,楊凌示范區也注入農業科技推廣專項資金20萬元,在千陽縣南寨村為學院專家教授建成集科研、辦公、生活為一體的專家大院。其中建筑面積410平方米,種子晾曬場400平方米,購置了部分實驗儀器,承包了30畝實驗用地,初步滿足了專家開展科研推廣的基本需要。學院派育種專家趙瑜研究員進駐專家大院,帶領5名青年教師和生物技術、園藝技術260多名學生開展旱地農業技術推廣,舉辦知識講座4期,培訓農民600多人次,推廣學院選育的小麥新品種“武農148”3萬畝。學生在鄉鎮農技推廣站具體承擔農業技術員工作,指導農戶開展旱地小麥地膜覆蓋技術、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等工作?;剡M一步促使學院教師走出課堂,走進田間地頭,把教學、科研、生產、推廣有機結合,為鍛煉和培養“雙師型”教師,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實現教學與生產的有機對接。

五、企業帶動型

企業帶動型就是依靠合作企業,廣泛開展訂單培養、頂崗實習等工學結合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帶動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在這種模式實踐中,可以探索訂單培養、頂崗實習、工學交替、產學一體等多種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改革。

2007年,學院在165個校企合作企業中聘請119名企業管理和一線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有11300人(月)的學生在合作企業完成了頂崗實習任務,占在校生總數的86.9%;1028名學生已與合作企業簽定就業協議。

生物工程系副教授楊安平利用自己的專利產品“優比侵種劑”開辦了楊凌恒立科技公司,員工基本由生物工程系教師和學生組成,定期接受學生頂崗實習,參與產品的生產全過程。生態系副教授陳祺開辦楊凌五維園林咨詢有限公司。設計、繪圖、施工全部由該專業學生來完成,企業員工基本為學院畢業生。2007年9月,學院園林專業4名學生參加了全國高等農業院校職業技能大賽,獲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動物工程系副教授楊和平擔任興平市星光良種豬繁育養殖有限公司業務經理,有17名學生在該公司頂崗實習。今年5月26日溫家寶總理到該公司視察,楊和平副教授和6名頂崗實習學生受到溫總理親切接見。

楊凌職院工學結合的新視點是在不斷探索與實踐中逐步完善的。面對涉農企業密集崗位少、大型龍頭企業少、企業頂崗實習需求少和專業與農戶結合多、組織農戶與政府聯系多、學生生產實習與季節關系多等“三少”“三多”的矛盾,學院立足涉農專業現狀與優勢,以有為求有位,把著眼點放在新農村建設上,按照專業類型的不同特點,把學生帶到農戶的田間地頭,帶到農戶的果園、設施蔬菜大棚、畜牧養殖小區,讓學生在具體生產過程中去學習、去實踐、去生產。既培養了學生學農、愛農、務農的良好思想道德,鞏固了專業思想,又練就了過硬的建設新農村的業務技能,實現了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培養的“雙贏”。楊凌職院的做法,可以說是立足專業培養目標,實現“工”與“學”有效對接的有益探索與實踐,具有創新性和借鑒性。

參考文獻

1 劉永亮.以特色和品牌 破解“三農”難題[M].職教論壇,2004.1

2 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M].教高[2006]16號

3 范 唯、馬樹超.關于加快建設示范性高職院校的思考[M].教育發展研究,2006.19

猜你喜歡
農業院校工學結合途徑
求解含參不等式恒成立問題的三種途徑
高等農業院校寵物專業產學研協同創新育人平臺的構建與實踐
高等農業院校學科專業優化調整研究
減少運算量的途徑
農業院校大學生英語寫作焦慮研究
基于工學結合的《倉儲崗位實訓》學習成效評價體系探究
工業機器人現場編程工學結合課程開發
在新形勢下創新汽車技術專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的初探
高職市場營銷專業中“工學結合”模式的實踐研究
強本固基,建設高質量的農業院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