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后金皇太極對明朝策略的轉變

2009-10-23 05:27蔡建民
新課程·中旬 2009年15期
關鍵詞:后金袁崇煥皇太極

蔡建民

自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伐明至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之前,后金軍在與明戰爭中不斷取勝,大有馬上置明于死地之勢。天命十一年九月,皇太極登上汗位后,對明政權仍欲興兵滅之。天聰元年(1627年)三月,殺了主和的岳起鸞,五月又率大軍攻寧錦。但到了天聰二年(1628年),皇太極卻積極采納了“惟講和與自固二策”的對明方針?;侍珮O對明由大舉征討到“講和”這一策略的轉變原因是什么?他采取了那些具體策略為入主中原作準備?本文擬就這兩個問題進行研究。

一、皇太極對明朝策略轉變的原因

1.從軍事失敗中,皇太極認識到了伐明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

努爾哈赤自天命三年(1618年)以來,不斷得取得對明戰爭的重大勝利。天命十一年正月,努爾哈赤率13萬大軍攻明寧遠等城,意外地遭到明寧遠前道袁崇煥等的誓死抵抗。接連二日攻城不下,后金軍被明軍炮火重創,傷亡慘重。這是努爾哈赤伐明以來最慘重的失敗,努爾哈赤因此憂憤而死。天從元年五月皇太極率大軍攻寧錦,又遭到明軍炮火痛擊,這兩次軍事上的嚴重挫折,使皇太極認識到,后金軍事技術落后,騎射勁兵強攻重炮設防的堅城,必遭慘敗。要使后金軍的戰斗力能適應戰勝明軍的需要,并不是短期能解決的,再如以前那樣戰下去,是不會進一步取勝的。

2.經濟上的困難和政治上的分權,是后金難以大舉攻明的又一個原因

自天命三年大舉征明后,努爾哈赤統治下的后金社會每況愈下,連年征戰和一再遷都建都,大興土木建造宮殿、府邸,消耗了大量勞動力,米糧等軍需民用都難以為繼。據歷史記載,天命九年(1624年),物資奇缺,乞食著越來越多;到天命十一年,“國中大饑,一升谷值銀八兩,民亦相食”,“銀賤物貴,盜賊繁興”,漢人大量逃亡。經濟的危機已嚴重威脅到后金政權的存在了,哪里還有實力去大舉伐明呢!

努爾哈赤于天命六年(1621年)二月決定:“四大貝勒按月分置,國中一切機物,俱令值月貝勒掌理”,天命七年(1622年)一月又做出“八家共理國政”的決定,成為后金政權產生分裂的隱患,致使皇太極即位之初,受到多方的掣肘,其漢位有名無實。后金的分權局面,必然妨礙皇太極實現入主中原戰略目標。因此,后金經濟上的困難和政治上的分權,是皇太極策略轉變的又一個內在的原因。

3.朝鮮和察哈爾蒙古的牽制,是后金與明“講和”策略轉變的外部原因

明朝為了對付后金,采取了支持士馬強盛、橫行漠南的察哈爾林丹的政策,每年給予數百萬的“歲賞”。林丹汗因此而挾賞自重。

明朝于朝鮮之間存在著深厚的歷史淵源關系。明萬歷二十年至二十七年(1592年至1600年),日本發動了侵朝戰爭,朝鮮求援于明政府,明廷派出援軍擊敗日軍,殲敵萬余人,取得了抗倭戰爭的勝利。因此,朝鮮對明一直“懷恩”。

取代明朝,奪取全國政權是皇太極的夙愿。但實現這一目標卻有許多困難,軍事攻堅不能得手,無法打開山海關的大門,內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很深,經濟上千瘡百孔,無法維持大規模征戰的需要,汗權難于集中,皇太極對明由大舉軍事進攻到"講和"策略的轉變,是其對后金社會內外形勢全面、客觀分析的結果。這個策略的轉

變,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因而為后金政權取代明政權奠定了策略基礎。

二、“講和”的具體策略和目的

皇太極每次提出“講和”,都伴隨著入侵明地,擄掠屠戮人民?;侍珮O與明“講和”,即使作為一種麻痹明朝的策略來講,也可以先通過兩相和好,彼此相愚,修其治安來實現,但為什么要用以戰“講和”的策略呢?我們分析以下幾個目的。

第一,提出明廷根本不可能接受的苛刻條件,把不愿講和的責任推給明廷。這個意圖,從皇太極在天聰元年寫給明寧遠巡撫袁崇煥的書信中可以看的十分清楚:“今兒若以我為是,欲修兩國之好,當以黃金十萬,緞匹百萬,布匹千萬相饋,以為和好之禮。即和之后,兩國往來通使,每歲我國以東珠十、貂皮千,人參千斤,遺爾國以黃金一完,白金十萬,緞匹十萬,布匹三十萬,報我。兩國城如約饋遺,以修盟好,則當誓諸天地,永久勿渝,爾即以次言轉達爾主,不然,是爾仍愿兵戈之事也?!边@顯然是戲弄明廷的苛刻條件,明廷對此自然是不能接受的。

第二,通過言和、書信往來和侵擾明境,離間明君臣,瓦解明廷。在這方面皇太極最成功的實施反間計,除掉了抗后金最得力的袁崇煥。袁崇煥為皇太極入主中原的軍事上的勁敵,所以皇太極對袁崇煥勢必欲除之而后快?;侍珮O正是利用與袁崇煥書信來往講和,因講和條件苛刻,以至袁崇煥不敢上奏而施反間計除掉袁崇煥的?!肚迨犯?太宗本紀一》對這一史實有生動的記載:“初,獲明太監二人,令副將高鴻種,參將鮑承先、寧完我等受密計。至是,鴻中、承先坐近二太監耳語云:‘今日撤兵,乃上計也。頃上單騎向敵,敵二人見上良久乃去。意袁都堂有約,此事就矣。時楊太監佯臥竊聽。翌日縱之歸,以聽聞語明帝,遂下崇煥于獄?!睌刂?使明朝廷自毀長城。

第三,通過以戰“求和”,拉攏禮待降將,達到拉攏明軍心民心的目的?;侍珮O在位期間自始至終強調“毋得殺降人,要善撫降民降將”?!敖嫡呶饠_。俘獲之人,父母妻子勿使離散。勿淫人婦女,勿褫人衣服,勿毀廬舍器皿,勿伐果木……”

皇太極善撫降民降將的策略是其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最生動的一部分,具有深遠的意義。不但有利于拉攏明官民,加速明政權的瓦解,而且有利于緩和滿漢民族矛盾,吸收漢族地主階級的統治經驗,最終為他達到入主中原的戰略目標,打下了政治基礎。

第四,皇太極是馬上皇帝,戎馬一生。寧遠的兩次大敗,使他深知后金在軍事上尚有不及明朝之處,為此他十分重視軍事實踐。崇德元年(1636年)十一月,他總結道:“朕讀史,知金世宗真賢君也。當熙宗及完顏亮時,盡廢太祖、太宗舊制,盤樂無度。世宗即位,恐子孫效法漢人,諭以無忘祖法,練習騎射。后世一不遵守,以訖于亡”?;侍珮O在“講和”聲中不斷地興師伐明,是維持后金軍戰斗力,提高后金與明軍作戰能力,為全面奪取明政權進行軍事準備的手段。

由以上分析,我們看到皇太極無愧為封建統治階級策略家和戰略家的杰出代表。圍繞著“入主中原”這一戰略目標,皇太極深謀遠慮,審時度勢,制定了“講和”這個總的對明策略,導演出一幕幕削弱、瓦解明廷,強化自己的政治戲劇,頗有章法地為最終取代明朝做好了各方面的準備。

作者單位:河北省昌黎縣匯文二中

猜你喜歡
后金袁崇煥皇太極
袁崇煥:夸下的???,用性命買單
清河堡考略——明朝防御建州女真及后金的前沿堡城
袁崇煥的籍貫
大汗已逝各自飛
一夢前塵念三生
北陵石馬和石駱駝的由來
試析清朝入關前統治者對漢人態度的轉變
后金的軍事統帥努爾哈赤
論袁崇煥的『謀定而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