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精品課程實施的誤區和建議

2009-10-27 10:53呂國輝
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 2009年5期
關鍵詞:精品課程教學內容課程

呂國輝 孫 偉

[摘要]精品課程建設是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精品課程的深入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必須擺脫建設和推廣過程的誤區,各層次的學校應積極選取適宜自身特色的課程,充分利用區域中的各種資源,因地制宜地變革和創新,推動精品課程建設在“精”的一般原則下,以“品”為突破口,提升精品課程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精品課程誤區核心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09)05—0108—03

[作者簡介]呂國輝,長春工業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孫偉,長春工業大學高教所常務副所長、碩士研究生導師(吉林長春130013)

精品課程建設是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發布以來,精品課程建設在全國各高校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地展開。高校教師與學者們從多角度詮釋精品課程的內涵和意義,積極參與到精品課程的探討和建設中來,幾年來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然而,筆者認為精品課程建設的關鍵在于實施,必須擺脫建設和推廣過程的誤區。

一、實施精品課程的特質要求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堯學在《扎實推進“質量工程”抓緊抓實精品課程建設》中明確指出:“抓緊抓好精品課程建設是培養、造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代新人的需要”。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課程。精品課程建設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為先導,以提高師資隊伍素質為前提,以建設相應層次的、具有較強針對性和適用性的輔助教材為核心,以教學內容現代化為基礎,以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平臺,以科學的管理體制為保障,以推進教學資源共享為原則,集教學理念、師資隊伍、教學內容、教材建設、教育技術、教學方法和管理制度于一身的整體建設,在推動基礎學科建設、打造專家型教師、推廣優秀教材、促進學校特色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等方面發揮著特殊作用。

二、高校精品課程實施的誤區

1.精品課程建設在建設觀念上的誤區。精品課程建設需要對一切有效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并融入現代教育思想,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探索適應創新人才和實踐性人才培養規格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從而使教學效果明顯,是特色鮮明并具有推廣價值和輻射性效應的優秀課程。精品課程的內涵理應成為建設的基礎和重心,精品課程的輻射作用和示范價值是其價值的核心所在。但遺憾的是,在當前各級精品課程的建設中卻偏離了這一導向:高校為確保申報成功,對國家精品課程的評審標準進行量化解析,逐一對照指標在形式上進行后續性的補救和強化,并不注重課程的內涵建設,而僅僅把精品課程的申報當成一種獎勵來看待。其后果是重申報、輕建設,重包裝、走過場,為精品而“精品”、為評審而努力;一旦申報成功就不再注重教學內容的更新,忽視精品課程建設的設計,很少從課程內容考慮其網絡表現形式,教學資源及其呈現形式缺乏多樣性和靈活性。對學習者、使用者的考慮較少,快速決策的交互方式讓學習者在信息處理的過程中缺乏思考時間,忽視了對學習者深度思維的培養。

2.精品課程建設在評價體系手段上的誤區。精品課程建設涉及師資、學生、教材、教學思想、教學管理、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方方面面,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必須遵守課程內在的邏輯與規律,否則,就難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精品課程建設的瓶頸問題在課程評價體系上表現為:評審主體實際構成單一,有效數量不足;“指標體系”與其他教育部文件相抵觸,部分評估標準不當,評價等級缺乏解釋,評價標準整齊劃一等;在評審程序上,對課程負責人與主講教師、高校單獨提出的評審申請缺乏保障,對網上評選的安全性和學生評價的公正性也缺乏得力保障措施。

3.精品課程建設在借鑒使用上的誤區。精品課程無疑是至臻完美的課程,一些教師在欣賞精品課程的同時,很直接地反映就是終于有可供模仿的范本了,因此在建設過程中走入不加思考、簡單地將“拿來”視為“改革創新”的捷徑。教育部計劃用五年時間(2003~2007年)建設1 500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利用現代化的教育信息技術手段將精品課程的相關內容上網并免費開放,以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提高高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這不僅為課程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也為各高校的進一步建設提供了借鑒經驗。但將已存在的資源生吞活剝、按圖索驥地仿襲,不免使精品課程實施失去了創新性和建設性。泛化的精品課缺乏自己的特色與風格,難以做到普遍受學生歡迎,有悖于精品課程的特質屬性。另外,精品課程集科學性、先進性、教育性、整體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是高水平、前沿性、特色化的課程體系,有著名牌課程效應。很多教師面對精品課程都是贊賞、接受、模仿。這種心理的產生會將教師自己的思想淹沒在“無超越的可能性”的假設里,精品課程的“橋段”被移植到教師的教案設計中,并實施到課堂教學。無疑,這促使了優質教育更公開、公平地傳播,但對教師和學校來說,卻產生了固守和難以超越的心理,從而失去了推行精品課程的初衷,不利于精品課程的縱深發展。

3.精品課建設資源在共享上的誤區。江西師大的一項調查顯示,在2003~2006年的1110門精品課程中,只有近半數的精品課程可用。不可用的精品課程具體問題表現為:找不到服務器、無法找到網頁、用戶沒有得到授權、網址修改、需要用戶名和密碼、頁面無法顯示等。許多課程網站評為精品課程后就閑置下來或是只提供給本校的用戶使用,這就造成了網絡課程的資源本校無法使用或外校用戶無法獲取使用權的情況,給教師和學生帶來很大的困擾。在沒有建立網上調查方法、及時統計課程使用和使用者評價的情況下,開發者、使用者雙方溝通不暢,影響了課程的長期發展。另外,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匱乏,導致精品課程教學效果不理想,絕大多數精品課程負責教師沒能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參照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實施的要求與交流反饋對課程資源提供及時更新(具體分析統計情況見圖1、圖2)。

三、高校精品課程建設實施的建議

1.改變觀念,加強精品課程內涵建設?,F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科學體系、專業結構的交叉融合,對知識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符合認識規律的基礎上,精品課程建設更要注重教育內容的動態建設。教學內容建設是精品課程建設的核心。教學內容要具有先進性、科學性,要及時反映本學科

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不包含學術研究最新成果的課程建設是不完整的。教師只有及時掌握學科發展動態,結合自己的特長進行有針對性的學術研究,及時借鑒吸納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把教學內容中的靜態(教材)與動態(新的學術研究成果)結合起來,自覺地將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擴大課程的學術分量,拓展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更新精品課程的知識結構,才能在精品課教學中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增強學生的學術興趣,培養學生的理論思考和學術創新能力,達到精品課程建設培養高質量人才的目的。更重要的是,精品課程不只是一個榮譽稱號,而應視為質量工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真正發揮精品課程的示范輻射作用,才能切實推進高等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精品課程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為了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和教育公平,這是精品課程的價值所在。

2.構建適合各級各類高校課程設置特點的精品課程評審標準。精品課程建設的最終目標是提高高校的教學水平,從而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因此,精品課程建設的著眼點應立足于各級各類高校人才培養的實際,國家在制定評審標準時應充分考慮我國當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層級現象。對研究型高校和應用型本科高校精品課程的評審標準應加以區分,以確保精品課程建設工程的實效性;精品課程建設要能反映當前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引導高校和教師在申報精品課程時注重內涵發展,凸顯課程建設在人才培養中的效能;要增加專家庫中專家的數量和專業,擴大校外專家的范圍和職權,將專業課與基礎課、專業(技術)基礎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同層次的學校(研究型大學、教學型本科大學、高職高專院校)、不同的學科(理論性課程、應用性課程、實驗課程或文、理、工等),應建立多套不同的指標體系,使精品課程評價體系科學、合理,進而達到以評促建、以評促改的目的。

3.將國家精品課程校本化。課程開發主要包括課程規劃、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與調整三個階段方案的研制,它是高校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國家精品課程資源共享的有效途徑是國家精品課程的校本化,而課程開發是實現國家精品課程校本化的重要手段。國家精品課程的校本化實質上是一種以教為主體的課程改編活動,它是地方高校教師對國家精品課程進行的二度開發,是教師在使用國家精品課時根據本校學科特色因地制宜地把國家精品課校本化,變“拿來主義”為“改革創新”,進而促進國家精品課向縱深發展,推動精品課程建設的動態發展,更好地滿足本校的教與學。它屬于校本課程開發的一種類型,開發過程如圖3所示。

4.建設國家統一的精品課程網絡平臺,強化精品課程建設者與使用者的互動。國家統一建設的精品課程網絡平臺應能提供性能良好的網絡存儲空間與標準的課程設計結構和建設模板,這不僅能降低教師研發精品課程的成本,如節省購置與維護服務器的開支等,還能保證課程網站的聯通性,減輕學科教師在設計和制作相關精品課程時的工作量,提高開發效率,使教師節省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科內容的開發中去。此外,統一的網絡平臺還應提供規范的管理與服務功能。一方面避免課程站點過于分散帶來的使用不便,促進更大范圍的推廣與共享,另一方面,通過直接統計各門課程的點擊率、訪問量以及群體交互中學習者的使用感受和真實評價(如參與度、滿意度、獲益度以及對資源建設的期待和建議等),為精品課程網上資源建設狀況及應用效果提供精準客觀的數據信息,并及時反饋給課程開發者,使之迅速調整,促進課程資源的深度研發。

參考文獻:

[1]王珠珠.高校精品課程建設與數字化學[EB/OL].http://www.enetedu.com,2008-5-20.

[2]網培中心教學論壇.當前各級精品課程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EB/OL].http://www.enetedu.com,2008-5-20.

[3]張堯學.扎實推進“質量工程”抓緊抓實精品課程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03,(9).

[4]李強,馮克勤.精品課程建設專家談[J].中國大學教學2003,(4).

[5]徐玉如.構建精品課程動態教學模式[N].中國教育報,2008-7-14.

[6]羅然.精品課程建設的十大輻射作用[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9,(1).

(責任編輯:劉新才)

猜你喜歡
精品課程教學內容課程
《ERP原理與應用》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索
新冠疫情期間小學信息技術在線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實踐
課程思政在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A—Level統計課程和AP統計課程的比較
高等職業教育國家精品課程建設與應用現狀的調查研究
等差數列教學內容的深化探究
自行車的發明
加強精品課程建設 促進教學質量提高
“教育部-微軟精品課程”介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