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文漫滅”該怎么講

2009-10-29 05:00
中學語文園地(高中) 2009年9期
關鍵詞:情理花山碑文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中有這樣一段話:“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課文對“其文漫滅”是這樣解釋的:碑文模糊、磨滅。文,指碑文。且作了補充:下文“獨其為文”的“文”指碑上殘存的文字。不難看出,課文對兩個“文”的理解實際上是一致的,即“文字”。粗略看來,注釋沒什么問題,但如果我們仔細斟酌,就發現也有不妥當的地方。

我們知道,遙遠的時空距離,和古今社會生活的差異,賦予了古代文字豐富的內涵和寬廣的語義,這樣我們在理解一個古文言詞的時候,不僅要考慮語言本身的語法規范,而且在情理上還必須符合當時的社會生活實際,也就是滋生文字的社會土壤,否則就會釋義牽強,造成誤會。事實上,假如我們把“其文漫滅”中的“文”理解為“石碑上的文字”,那么上下句之間就缺少一種內在的邏輯聯系,有悖生活的情理,讓人不知所云。既然碑文在漫長的歲月里已經變得模糊、磨滅,怎么又說依據刻寫的文字還可以辨認出“花山”的字樣呢?這樣籠統而不明了,甚至自相矛盾的解釋之所以讓人費解,是因為在細節上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事實。

古代石刻是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承方式,它精巧的構思,和高超的鐫刻藝術,可以與諸多造型藝術媲美。在一般情況下,古人把文字的內容刻上石碑后,為了美觀,還要在石碑的表面精心地做一番修飾。這時,人們往往用一些上好的油彩或涂料,給已經刻好的文字或圖案著色,以此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果。由此看來,古人的石刻藝術特別專注于石頭的表面。想來,古人在山巒起伏、有泉有洞、風景秀美的褒禪山,鐫刻這樣一處既招世人眼目又有紀念意義的石碑,也是情理中的事。

事實上,“文”在古語中作為“外表、表面”的義項,就與上述情境有十分吻合的地方,比如《國語·魯語下》:“夫服,心之文也”,《論語》:“質勝于文則野,文勝于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都屬于這種情況。而王安石特別在意的“仆碑”,歷經唐宋兩代數百年的風風雨雨,時間之河淘洗了古人們煞費苦心的表面繁華,石碑上那涂抹的油彩經過風雨的侵蝕,漸漸剝落,以致消失殆盡,而刻入碑身的文字卻能經受住更長時間的磨洗,石碑的表面最終只留下了一些殘存的刻文。王安石游歷褒禪山,此情此景,不禁感慨系之,思古之情油然而生。一切都順理成章,自然而然。如此看來,把“其文漫滅”和“獨其為文猶可識”中的“文”等同起來,簡單地理解為“文字”顯然是不合語境的。

再者,就“文”的用法而言,我們也可以從古代其他典籍中找到與以上事實不謀而合的例證?!吨芤住は缔o下》:“物相雜,曰文”,“文”即色彩錯雜?!赌印す敗分杏小敖裼腥擞诖?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這里的“文”就是“華麗、華美”之意。此外,《戰國策·齊策》也有“文車二駟,服劍一,封書謝孟嘗君”的說法,這里的“文車”就是指“裝飾華彩的馬車”?!渡胶=洝け鄙浇洝?“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逼渲小拔摹本褪遣噬幕y。諸如此類的例子,為我們理解“其文漫滅”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可靠的依據,這樣看來,如果把“其文漫滅”理解為“石碑表面彩色的繪飾已經模糊、磨滅”似乎更為合理、妥當一些。

(作者單位:四川省平昌二中)

猜你喜歡
情理花山碑文
這兒真美
“五花山”的由來
情理之外
致新敏隊長
主持人語:情理與法律
彝族碑文略論
彝族碑文略論
出神入畫——全國知名畫家走進花山作品選登
法律案件中的法理和情理分析
快樂辭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