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外出版業人士眼中的中國出版

2009-11-13 03:53李世軒
出版參考 2009年19期
關鍵詞:書業老外巴菲特

李世軒

因為某些原因,我接觸了很多國外的出版業人士,他們無一不流露出對中國的向往。有些人已經駐足中國,試圖從那喧鬧的商業活動中挖掘屬于自己的財富與幸福;有些人仍在彷徨,就像大航海以來所有西洋商人一樣,他們對這邊的人和商業運作充滿疑惑和興奮。

如果將圖書定位為媒體,圖書可能是與國外交流最為頻繁、最為深入的媒體。與電影、電視相比,圖書的內容審查比較寬松,因此多數登上了《紐約時報》排行榜的書,都能在國內大大小小的書店找到。我們的出版業也涌現了許多商業嗅覺靈敏、散發著哥倫布氣息的專業人士。

在那些活躍于中國的外國出版業人士眼中,中國仍具有非常獨特的東方古國色彩。進一步說,我們還未進入國際主流商業社會,至少在他們心里是如此。下文羅列了一些外國友人的看法,有些不免有些尖刻,但或許對我們有用。

擅長跟風或許是有史以來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跟風模仿是中國書業最擅長的。在國內圖書市場上,以巴菲特為主題的書可謂是汗牛充棟,但內容都差不多,基本沒有超越《巴菲特之路》(The Warren Buffett Way)和《滾雪球:沃倫·巴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TheSnowball:Warren Buffett&theBusiness of life)的書。很多作者只是簡單地將多本書的內容匯集到自己的書上,人們可以看出他甚至沒有讀過巴菲特的《致股東信》,也沒有為了了解巴菲特而讀巴菲特讀過的書,甚至連基本的財務常識也不具備,所以沒法深入地寫每部書。當所有與巴菲特有關的書擺在相同的書架上時,每部書被買走的幾率和隨機理論(華爾街上一種缺乏理性的證券投資理論)描述的“隨機”是一樣的一一每部書被買走的幾率都很低,除了最優秀的那本。

“搞不清楚誰說了算”很多與國內出版界打交道的外國出版人士都說過“搞不清楚到底誰說了算”這句話。事情往往是這樣發生的:老外來到了中國某個出版社洽談合作,會上大家相談甚歡,“好”、“不錯”這樣的字眼經常從中方口中蹦出。會后老外按計劃跟進了,得到的回復是“領導還在考慮”或“內部還在研究”。再往后再也沒有下文,中方沒說“不行”也沒說“行”,等著吧。老外按國際慣例的思路行事,以為一直與他接洽的人有一定的決定權,沒想到“真佛”還沒見到。老外想見“真佛”,“真佛”覺得這點小事攤不上我,讓下面辦事的人處理吧。老外一等就是數月。這種事經常發生。后來老外常用“Ithappens”聊以自慰。

審批程序有點多有些老外對中國出版社的流程有點費解,一本書從策劃選題、甄選選題、營銷策劃到最后出版要經歷許多“簽字”。有些程序可能是必要的,但有時卻因此貽誤了良好的商機,導致選題被別的出版社做了。

缺乏商業常識在老外看來,我國業內機構的決策者會時不時做出違背商業常識的決策,如:盲目進入別的機構已經做得很好的選題領域。由于忽略了“后發劣勢”這一商業規律,后發機構通常要花大量資金和氣力去獲取市場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而最后得到的資本回報率卻很低,甚至賠本。在外國同行看來,這是國內商業教育的系統性缺陷或缺乏商業教育經歷所造成的。

鐘情“小概率事件”有位曾經服務于愛思唯爾(Elsevier)的美國朋友對我這么說過,“我搞不懂為什么那些中國公司要在一兩本書上下賭注?為什么不設定更長遠的目標,然后系統性地經營?”。在他們看來,中國書業比較喜歡“小概率事件”,如:“爭取這本書一炮走紅”、“這次跨國并購完成后,我們就是500強了”。這就好像國內每個股民都想成為巴菲特,卻沒有研究巴菲特成功的宏觀條件和自身條件(良好的經商環境、嚴刑峻法控制下的證券市場、良好的商業道德體系、商學院出身、從小就經商、熟悉財務和公司經營等)。

中國和西方處于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因此初來乍到的外國業內人士的火眼金睛最能發現我們的問題,而我們可能對此已經習以為常,并不覺得欠妥當?;蛟S很多年之后當我們不再有這些問題時,會發現生意更好做了。

猜你喜歡
書業老外巴菲特
巴菲特的慈善午餐是什么味道
老外說漢語
吃餃子
老外自薦當“樓長”
民營書業與上海書業的發展
圈話
我眼中的巴菲特
巴菲特給我沖擊最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