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念的嬗變

2009-12-08 08:35董前行
中國經濟信息 2009年1期
關鍵詞:文化

董前行

思想觀念和包括社會制度在內的文化因素的進步是歷史前進、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這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革命,是對我們黨和國家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事業,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仡櫲畞淼淖兓?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中國人民精神面貌、思想觀念發生的劇變。

人們的思想觀念從封閉、僵化的狀態中走出來,逐步形成了求真務實、勇于變革、開拓創新的良好氛圍

黨的思想路線變化深刻反映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軌跡。三十年前,剛剛經過十年浩劫的中國人民,思想處于嚴重僵化或半僵化狀態,人民的創新精神和能力被嚴重束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果斷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做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極大地解放了全國人民的思想,科學思考與務實創新之門從此被打開。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推動了又一輪思想解放,鮮明地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從而廓清了“姓資姓社”的迷霧,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方向。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理念,則進一步推動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

隨著對外合作和對外開放的不斷加深,世界現代文明中各種先進元素不斷被中國人民所接納。人們的思想觀念實現了從束縛、封閉到解放、進步、務實,再到開放、科學、創新的歷史性跨越。

人們的價值觀向多元多樣轉變,科學、民主、文明、生態、公平等新的理念成為社會主流思想和價值尺度

一是人們的價值觀由一元化向多元多樣化轉變。在認同價值觀念多元多樣的同時,期待在社會思想道德領域,建立和完善與市場趨利性相制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二是科學與文明的觀念成為普遍共識。從1979年開始,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并陸續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文明的理念、文明的行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扎根在人民群眾的思想之中。

三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綠色環保是改革以后在人民心目中逐步樹立的一種全新理念。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自身與環境相互依賴的關系有了更深的理解,環保意識在人們心中逐漸萌芽。特別是近年來,中央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等嶄新理念,黨的十七大做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部署,中國向生態現代化邁進的步子不斷加快,使生態、環保、綠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四是追求公平與正義成為人們的強烈愿望。改革以前,由于經濟貧窮落后,所有制結構單一,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城鄉差距、地區差別,但總體上經濟發展水平很低,基尼系數也較小。改革三十年在迅速發展經濟、提升綜合國力的同時,也拉大了貧富差距。一方面,在改革開放初期,強調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造成社會貧富差距加大,同時也發生了一些利益群體利用政策空間壟斷和侵占資源暴富的現象。另一方面,在開放過程中,人們的思想受拜金主義的影響,誠實守信的傳統道德受到較大沖擊,腐敗等社會丑惡現象滋生蔓延。這些因素的存在激發著人民群眾對收入分配公平和社會正義的愿望和呼聲。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反壟斷法、個人所得稅法、物權法等陸續出臺,在順應民眾的愿望,緩解改革陣痛的過程中,進一步激發了全社會在更高層次上追求公平正義的思想理念,推動社會向更加和諧、更加文明、更加公平邁進。

人們的文化觀從泛政治化、排斥否定抵制西方及外來文化,轉變為自信、開放、包容,文化競爭力、文化軟實力空前增強

一是在對待傳統文化上。改革以后,人們獨立思想的能力得到逐步解放,民眾文化審視功能得到逐步恢復,文化自覺意識不斷加強。人們重新深刻認識到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源遠流長,深刻認識到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因子已深深融入到當代華夏子孫的血液之中,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在內的中華五千年文明是現代文明的堅實基礎和深厚淵源,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文化凝聚力、文化生產力和文化軟實力等新的文化價值觀,迅速得到廣大民眾的廣泛認同。

二是在對待西方文化上。文化大革命以“破”代“立”,我國傳統文化被視為封建文化,外國文化被視為“資修”文化,從而制造了文化封閉狀態。改革以后,人們在開放包容中不斷接納西方文化的先進因子,逐步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的絕對劣勢狀態逐漸扭轉,中國文化自信心、影響力不斷增強,文化也更加開放,在世界文化相互交鋒、交融、交流中處于更加有利地位置,文化影響力、文化生產力、文化軟實力明顯增強。

人們的基本追求從求生存、求溫飽轉變為求發展、求富裕

三十年來,人民社會生活發生的重大變化,集中表現為由“生存型”向“發展型”的歷史性轉變,我國以年均超過10%的經濟增長率高速發展,對比三十年前后的部分數據,我們深刻感受到經濟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帶來的巨大影響。

據農業部統計,1978年,全國農民每人年平均從集體分配到的收入僅有74.67元,其中兩億農民的年平均收入低于50元。據有關資料統計,1977年,宜賓地區工人的平均月薪38元,再沒有其他收入。人們最突出的感受:一是擺不脫“餓”,二是買東西“難”。

1978年,中國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高達67.7%,處在絕對貧困階段;城市居民恩格爾系數為57.5%,僅能維持溫飽。全國貧困人口多達2.5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3。貧窮和饑餓是大多數中國人特別是農村人口心目中難以擺脫的陰影。到2006我國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分別下降到35.8%和43%,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2000多萬。

1978年,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379元人民幣,而到了2007年,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達到18700元左右,剔除價格因素,增長了16倍。

個性追求得到社會廣泛認同,人們求善、求美、求樂的人性需求得到解放

改革以前,由于政治斗爭和思想桎梏,一些人文求善、藝術求美的需求和宣揚愛情的愿望被當作資產階級毒草、小資情調和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進行批判,嚴重扼殺了人性中求真求美求樂的精神追求。

隨著我國融入世界程度得加深,文化包容的思維使人們對待外來事物、新鮮事物的態度發生根本變化,對個性追求體現出充分的尊重和包容,張揚個性成為新的時代潮流。

人們的愛情、婚姻、生育觀念發生了全新的變化

改革開放后,由于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婦女地位大大提高,計劃生育政策開始實行,扶養子女的困難降低,人們的愛情、婚姻、生育觀念產生深刻變化。

三十年間,我國兩次修訂婚姻法,頒布《婚姻登記條例》,實行計劃生育,對愛情婚姻生育觀念的進步起到了明顯促進作用。社會逐步認同婚姻裂變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離婚自由逐漸被社會輿論和道德所接受,更加自我、更加開放、更加張揚的婚戀倫理觀進一步影響到整個社會。

公民的權利意識、民主意識、法律意識不斷增強

三十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民主是社會進步的特征,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特別是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提出,標志著隨著黨和國家對民主問題的認知逐步深入,黨內外民主制度建設越來越進步、越來越成熟。人們的民主意識迅速增強,保障民主權利、實行民主監督、主張民主訴求的意識更加強烈,人們積極爭取對公眾事務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與監督權,民主方式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隨著現代通訊、信息和網絡技術迅猛發展,給民眾了解信息和表達民意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渠道,人們通過媒體、網絡等途徑和平臺,廣泛參與各種社會事務,參與民主決策,實行民主監督。主張民主權利、推進民主體制成為新時期黨和政府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心愿和時代特征。

改革前,公民作為人而應享有的基本權利被國家和人民利益取代。改革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公民的人權意識不斷覺醒并越來越受到重視。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規定了人身權和財產權等公民的最基本的權利,為國家公權力的行使劃定了邊界。隨著《行政訴訟法》等法律的頒布實施,進一步合理制約了國家權力。2007年3月《物權法》的頒布,進一步明確公民私有財產權,也為公民在人格及精神上獨立于國家奠定了制度基礎。近年來不斷出現的“釘子戶”現象,就是公民權利意識不斷增強的鮮明體現。

1997年,黨的十五大將“依法治國”確立為黨和國家的基本治國方略,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轉變,這成為中國民主法治建設一個新的里程碑。

改革三十年,每年都有大量法律法規誕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法律規范對人民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的影響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幾乎是每一部法律的修訂或新法出臺,人們在相關領域思想都會產生巨大改變,并衍生一些新的社會現象。隨著我國逐步邁向現代化的法制國家,人們法律意識不斷增強,人們的行為準則從按政策辦事、按領導要求辦事、按經驗習俗和道德約束辦事徹底轉變為依法辦事。

人們的社會主義信念更加堅定,民族自信心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三十年來,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消除了長期籠罩在中國人民頭上貧窮和饑餓的陰影,解決了世界上四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并躍升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人們從改革開放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實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加深切地感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和美好發展前景。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中國人民的富裕之路、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這一觀念逐步成為絕大多數中國人的自覺意識。

改革開放,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豐富了社會主義理論。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排除種種思想干擾,科學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等根本性問題,把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性同改善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條件,實現更大發展的需求緊密聯系在一起,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近年來,中央接連提出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等新的理念,進一步豐富了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把社會主義建設目標和實踐方式同全國人民追求科學發展、追求幸福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聯系在一起,更加顯示出社會主義中國的勃勃生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仰。

三十年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世界的影響力不斷提高。香港回歸、澳門回歸,舉辦二十九屆奧運會等標志性事件,使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不斷激發,進一步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加入WTO后,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個領域同世界各國開展廣泛交流與合作,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國家區域化的激烈競爭中,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不斷增強。近年來,黨中央和各界人士提出和平發展、和平崛起的思路和構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為廣大中華兒女的奮斗目標和強大精神支柱。

三十年里,我國經受了“八九風波”、亞洲金融危機、洪災、雪災、“非典”疫情、拉薩“3.14”事件的嚴峻考驗,特別是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災和重建工作,表現出政府與公民社會互動的巨大力量,表現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精神,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向心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令世界驚嘆和矚目。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窺探文化
繁榮現代文化
構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和文化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