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胡琴筒的演變及發展

2009-12-18 08:49賈路紅
音樂探索 2009年3期

賈路紅

摘要:二胡改革從周少梅先生開始,一直沒有找到高音衰減的弊端,直到四川音樂學院陳澤教授的“雙管復合共鳴器”和“竹簧”兩項科研成果的運用,才徹底解決了這一難題。

關鍵詞:二胡琴筒;琴筒的變化;琴筒的發展;高音衰減的解決

中圖分類號:J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2172(2009)03-0016-03

有史書記載,我國拉弦樂器的出現較彈撥樂、吹打樂晚很長時間。從現在能查到的資料來看,盛唐及唐代以前的樂器幾乎都是彈撥樂、吹管樂和打擊樂。只要提到我國較古老的樂器大都是指古琴、琵琶、笛、簫及一些打擊樂器等,而沒有二胡。

據各方名家考證,我國的拉弦樂器最早出現在后唐時期(仍需進一步考證),當時叫“奚琴”,起源于我國的北方少數民族。其演奏方式是用竹片在兩弦之間拉奏,即所謂“竹片軋之”,和現在二胡的演奏方式非常接近。

到了宋代,在當時我國的西北地區已經出現了近似現在的用馬尾作弓弦的胡琴。進入元代,胡琴又有了進一步的改進。琴筒是用一種皮來蒙面,用馬尾制成的琴弓來演奏,真正形成了“馬尾胡琴”。這也成為了我國拉弦樂器中二胡的最早雛形。

但當時剛剛形成的二胡形制尤為簡單,僅僅一個簡陋的圓形琴筒加琴桿,兩個弦軸、兩根絲弦、一支弓子,其簡單程度可想而知。隨著當時社會交流的增多,地方戲曲、民間音樂的不斷普及,對二胡的使用有了新的要求,過于簡單的二胡已不能適用于社會的需求,對二胡的改革就由此開始了。

我國歷史上最早對二胡形制進行改革的是著名民間音樂家周少梅先生,距今也不到100年。他率先將二胡的把位由1個把位擴展到3個把位,并將琴筒加大,將二胡的琴桿增長至90公分,改選瓜子蛇皮為琴膜,琴筒加大,更換琴弦(將內外兩絲弦都加粗),配置軟弓等,在當時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改革了。但真正確立二胡的基本形制還是近代著名二胡大師、民族器樂革新家劉天華,他從真正意義上確立了二胡一系列的改革,包括二胡這件樂器本身,二胡的教材,教學的系統化等,使二胡進入了中國的高等音樂學府,創建了二胡專業。

二胡琴筒的用料大多是紅木、烏木、紫檀木、花梨木或竹筒。從琴筒的演變過程看,最早的琴筒是圓形筒,而這種圓形筒沿用至今。從二胡琴筒的形狀來看,它有等邊六角筒、扁六角筒、扁八角筒、前正八角后圓筒、扁圓筒、直邊蛋形筒、橢圓筒等。其中,最常用的有等邊六角筒、前八角后圓筒、圓筒、扁圓筒等。從近幾年二胡琴筒的發展看,大家熟悉的還是這樣幾種。

扁圓筒,這是蘇州民族樂器廠早期改革研制的,琴筒呈扁圓形狀。它是根據橢圓形揚聲器的聲學原理結構,增寬琴筒的共鳴頻率范圍,能增大音量。在實際運用中,它的音量確實有所增大,但音色不夠理想,聲音稍顯沉悶,二胡本身的韻味不夠濃郁。與之相反的是在扁圓筒胡琴系列中扁筒中胡的音色、音量都有較好的表現,一些藝術院校和表演團體一直在使用。

上世紀70年代初,出現了扁六角筒、等邊六角筒、對稱扁八角筒和不規則扁八角筒等形狀的二胡琴筒。在這些試制的琴筒中,扁筒系列音量較大,但音色始終不夠理想。只有等邊六角筒二胡在音量、音色、音質上較為統一,成為至今受歡迎并廣泛使用的二胡品種之一。

作為改革試驗,直邊蛋形筒二胡是當時較為突出的一項二胡琴筒改革。這是由福建藝術學院熊正林先生設計制作的。它的琴筒正面形似一個雞蛋,打破了傳統二胡所沿用的形制,采用了不規則的琴筒,它的音量、音質有一定的改善,但外形的變異讓人們對二胡這件樂器的形制審美和認同有了落差,使人難以接受,因此未能普及。

那么,除了現在常用的等邊六角筒外,前八角后圓筒的二胡早已被廣泛使用于各大民族樂團、音樂院校、業余愛好者。這種前八角后圓形的琴筒有著非常優異的音色、音質、音量,并且在視覺上也有一種愉悅感,那么這種琴筒又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

前八角后圓筒這種二胡琴筒最早出現于1954年。它就是由當時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的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陳振鐸教授提供設計圖紙和當時北京民族樂器廠技術副廠長董玉光先生共同研制的?,F在這把誕生于50年代初期的第一把前八角后圓形筒二胡仍完好地保存在陳振鐸教授的琴室中。

據陳振鐸教授和董玉光先生當時的回憶:這把琴是在當年沒有任何先進的機械設備的情況下,完全用手工制作而成的。制作相當的困難,這主要在前八角向后圓形筒過渡的中間部分,一邊是圓形,一邊是方形,如果完全用手工操作可想而知,一般技術是望塵莫及的。這種規格的琴筒有著很多優點:首先音量大,音色柔美,音質純,靈敏度極高,能夠承受大力度的演奏,并且在演奏快速弓法時能表現出明亮清晰的音色,上中下把位的音色均較統一,均衡度較好。音質、音色俱佳,表現出清亮、結實的特點。演奏運弓非常方便,這種前八角后圓筒二胡從70、80年代開始普及至今仍是受歡迎的品種之一。這種琴筒的二胡用料多以老紅木、烏木、紫檀木制作,其外觀感覺木質堅硬有韌性,沉重穩定,木紋清晰,在各種氣候下適應性好,伸縮度小。蟒皮用料都較為勻實、透亮,色澤鮮明、質地堅韌、圖案對稱,整個琴筒使人感到舒暢、美觀,不愧為較理想的二胡琴筒之一。

但是,二胡高音區的音量衰減非常嚴重的問題并沒有因為二胡琴筒的改變而改變。我們知道,在二胡這件樂器中,琴筒起著共鳴箱的作用,它對二胡的音量、音色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無論二胡的琴筒怎樣變化,從二胡音色、音量、音質的完美性上來看,只能起到局部改善的作用,二胡高音區的音量衰減非常嚴重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著名聲學家、中央音樂學院韓寶強博士談到:“拉弦樂器的共鳴系統可以突出某一頻段的聲音能量,因此共鳴系統不僅可以擴大音量,而且還可以改變樂器的音色,從這個角度看,弦樂器共鳴系統的聲學性能對弦樂器音質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要想改善一件弦樂器的聲音性能,往往都從共鳴系統入手?!被谶@個理論,要解決二胡高音區的音量衰減的問題也必須從二胡琴筒著手,因為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二胡的發聲、音色、音質、音量、演奏的方便性等。

現在二胡琴筒的普遍制作規格為:長度130mm等邊六角形,蒙皮前筒口對邊直徑88mm,裝音窗后口收小10mm。上述部頒標準尺寸規格的二胡共鳴筒腔體、空氣柱容積和其規格的蟒皮振動膜面積相互匹配,基頻最佳適應頻率范圍正好是d1- a2的音域,而第三把位b2以上音域的音,已超出上述尺寸的二胡振動膜和琴筒基頻最佳適應范圍。二胡琴筒共鳴腔體內是一呈長桶形空氣柱作為共鳴腔體,整個結構實在過于簡單,顯然對b2以上高音區這一段音域,缺乏相應的高頻共鳴,這是二胡高把位音量衰減嚴重的最主要因素。與二胡形制近似,但制作規格大小不同的高胡、中胡、“二泉”專用琴等均存在高音區音量衰減情況,其共同原因也是缺少基頻最佳適應范圍以上一段高音區的高頻共鳴,即傳統三把位以上這一段的高頻共鳴。 怎么解決由于傳統二胡琴筒過于簡單的形制局限而造成缺少高把位高音區一段的高頻共鳴,解決高音區音量衰減的問題呢?

四川音樂學院陳澤教授在對二胡的構造及高音區音量衰減問題上作了長期細致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陳澤教授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發現了高頻共鳴極佳的同宗樂器“京胡”,并從中得到啟發。他認真研究了京胡的構造,發現高檔京胡共鳴琴筒選用了一種內壁竹簧偏厚的竹材制成。竹材內壁一層名叫竹簧,質地堅硬,密度極大,非常有利于高頻聲波輻射響應,對聲波振動傳導性亦特別好。陳澤教授的另外一個發現就是插入京胡共鳴琴筒內的竹制琴桿,在它的豎向竹節的中部開有長方形的方孔,稱為“風門”。恰恰就是這不起眼的“風門”,在琴筒內形成了復合共鳴形式,尤其對于高頻聲波具有強烈的高頻共鳴。由此可見,京胡音響品質之所以特別好,一是共鳴琴筒中偏厚的竹簧內壁具有極好的對高頻聲波的輻射響應和極好的傳導性能;二是插入京胡內的竹制琴桿上的豎向圓柱形共鳴腔體,對高頻聲波會產生強烈的復合高頻共鳴。這就是京胡樂器聲學結構具有良好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音響品質特別好的緣故。

既然找到了京胡音響品質好的原理,沿著京胡音響品質的原理探索下去,對二胡琴筒的改革也就找到了方向。

陳澤教授在思考改變二胡高音區衰減嚴重的問題中并沒有采用改變二胡琴筒基本形制的做法,也不完全照搬京胡琴筒的形制,而是在保持了二胡形制不做任何改變的情況下,只在琴筒內想辦法的思路。根據發現的“京胡復合共鳴形式”和“竹簧現象”原理,陳澤教授專門研制出了大小規格不同的“雙管復合共鳴器”(已獲國家專利),在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后,他將這個獨特的“雙管復合共鳴器”安裝在琴筒內靠近振源處,也就是琴桿和蟒皮之間。安裝上這個“雙管復合共鳴器”裝置后陳教授并不認為就一步到位,在陳教授看來,只是單一的技術還不能完全改變二胡高音區的衰減問題(這是經多年實驗得出的結論),而是要把已發明掌握的技術疊加運用到一起,才能起到使二胡高音區衰減得到改善的目的。這樣,他除了安裝“雙管復合共鳴器”外,又把京胡中的“竹簧現象”單獨剝離出來,裝在二胡琴筒內壁的黃金分割點上,經過對“竹簧現象”無數次的試驗,最后終于找到了最佳的竹簧粘貼方法。這樣,“竹簧”加“雙管復合共鳴器”兩項新技術同時疊加使用,果然使二胡的高音區煥發出了“新聲”。用這兩種技術實驗出的二胡,效果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高音區音色明亮、剛強有力,即使用大力度演奏也完全能夠把高音區的音色、音量正常發揮出來,不會出現任何噪音甚至發虛現象,徹底改變了傳統二胡的高音衰減問題。

這項科研成果在1999年的鑒定會上得到了這樣的評價:“該項目為文化部重點攻課題。改良者通過對樂器共鳴體的研制,在基本保留傳統音色的基礎上,改善了胡琴高音區的音質,音色更加明亮,可聽能量有所增加。加強了極高音區的演奏效果,其中二胡的高音更加堅實。改良胡琴的研制豐富了樂器的表現力,增強了胡琴在民族樂隊使用的平衡性與融合性?;具_到了預期的改革目標。研制是成功的”。

這項科研成果的聲學測試的分析結果也令人非常滿意:“二胡的中、低音區都含有較豐富的諧波,音色比較統一,主觀聽感豐滿、圓潤,與傳統音色極為接近,高音區諧波數量減少,較之傳統音色更為堅實、明亮。音量方面二胡中音和次高音區的能量分布比較統一,高音區略低,致極高音區依然具有可聽能量”。

可見專家們的意見和測試結果如出一轍,充分證明了陳澤教授利用他的創新技術“雙管復合共鳴器”和“竹簧”材料兩項難得的科研成果,使近百年來二胡制造家難于解決的二胡高音區衰減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因此,這項創新性的科研成果獲得了1999年文化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0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相信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二胡這件樂器從形狀到聲音的審美不斷升華,將來一定會出現更理想、更全面、更完美的二胡琴筒。

責任編輯:陳達波

參考文獻:

[1] 韓寶強.音的歷程[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

[2]陳澤,陳欣.高胡、二胡高音區、音質、音量的改良——文化部重點攻關課題研制技術報告[J].音樂探索,1999(增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