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良?。簝A情農業60年

2009-12-21 01:29金國良
糧食決策參考 2009年21期
關鍵詞:食物農業研究

金國良

60年來,盧良恕院士一直工作在農業和農業科技戰線,長期從事農作物遺傳育種與栽培、區域性農業發展、現代農業建設和食物安全與營養改善等科技與戰略研究,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

盧良恕院士是我國著名農學家,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院長,現任中國農業專家咨詢團主任、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農業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務,至今仍在祖國遼闊的疆土上考察調研、辛勤耕耘,為國家農業重大決策的科學性、戰略性、前瞻性奉獻智慧和心血。

盧良恕院士是新中國早期的小麥育種與栽培學家,曾主持選育了“華東6號”等系列小麥優良品種,在長江下游地區大面積推廣,起到了很好的增產作用。在農業宏觀研究領域,開拓了我國現代食物研究的新領域,創造性地提出了“把傳統的糧食觀念轉變為現代食物觀念”“種植業三元結構”“建設現代農業”“現代集約持續農業”等重要戰略觀點,在20世紀90年代,為國家制定《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要(1990-2000-2020)》《90年代中國食物結構改革與發展綱要》《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年)》等重大規劃和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盧良恕院士一直心系“三農”,關注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關注食物安全與人民營養健康,與農業、農村和農民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每年10多次到全國許多地區考察、調研和做學術報告,包括黃土高原、黃淮海平原、西南巖溶地區、東北三江平原及黃河三角洲等地,特別關注位于云南、貴州、四川三省交界的資源“金三角”地區,努力推動區域農業綜合開發。

盧良恕院士已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主編專著10余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次,還榮獲98年度“中國工程科技獎”及2001年中國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科技耆英獎”。

盧良恕院士近60年來關于中國農業發展的理論建樹和實踐總結,是一份十分珍貴的財富。這部《中國農業發展理論與實踐》系統總結和闡述了他及多年來與他精誠合作的工作團隊共同取得的部分豐碩成果。盧良恕院士的科研歷程、學術思想、管理韜略、真知灼見,是我國農業和農業科技理論與實踐發展的歷史縮影;盧良恕院士的立志報國、嚴謹扎實、虛懷若谷,是我國農業和農業科技界廣大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中國農業發展理論與實踐》的出版,將會使更多的人了解農業、關注農業、認識農業和傾情農業。希望我國農業和農業科技戰線能夠“江山代有新人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也祝福農業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得到更快發展,富國裕民,造福社會。

首倡現代集約持續農業

盧老當年緣何提出“現代集約持續農業”這一至今影響中國農業發展戰略和政策制訂的理論開始,盧老說:“我從1947年金陵大學(現南京大學和南京農業大學的前身)農學院農藝系畢業后,經學校和老師推薦,進入中央農業實驗所(現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的前身)工作,從此開始了我60多年的農業科研、農業宏觀經濟和農業科技管理的工作生涯?!?/p>

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即以在小麥育種與栽培上的成就嶄露頭角的盧良恕,已開始涉足于農業科技的宏觀管理和農業整體發展問題的研究。特別是自1978年他擔任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院長和1982年調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之后,他有更多的機會,從更廣闊的視野上研究農業宏觀發展戰略問題,當時稱為“中國農業現代化問題”。

至今,盧老還清晰記得,1964年12月20日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的那一刻,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悉數出席,他作為人大代表端坐臺下。當周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要在不太長的時間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國防的社會主義強國時,盧良恕與其他代表一樣心潮激蕩。

自此,盧良恕的心中便從未停息過對如何結合中國實際,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建設現代農業這一宏大課題的思考。1970年,他親自組織領導了建設“太湖現代化科學實驗基地”的工作,親手種植現代化樣板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農村的經濟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太湖現代化科學實驗基地”發揮了改革的“排頭兵”和“樣板田”的作用,農業現代化面臨新的內容與機遇。

此時,盧良恕系統地總結了我國農業發展的歷程,對我國農業現代化問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他在《新技術革命與農業現代化》一文中提出:農業現代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通常用來表示某些國家農業發展已經達到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他希望人們首先清醒地認識農業現代化的作用與意義。他在多篇文章中都反復表達了這樣一種認識,即“從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實現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是必由之路”等。只有農業現代化,才能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資源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的商品率。中國要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問題和農業問題,使社會長治久安,也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走農業現代化道路。其核心內容就是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將現代科學技術與現代經營管理相結合,建立現代化的農業體系。

1993年初,積聚了幾十年農業現代化研究經驗的盧良恕,又牽頭主持了一項事關國民經濟基礎、事關九億農民、事關未來幾十年農業問題的大課題,即“中國農業現代化理論、道路、模式研究”。這項研究,因為其內容的基礎性和關鍵性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列為重點項目。這一研究可以稱為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國際發展分析與國內經驗總結相結合,農業現代化理論研究與道路探索和模式劃分相結合,堪稱我國農業現代化研究中最系統的應用基礎性研究。對實現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的途徑,提出了五條重要建議:一是以提高農業生產力為主線,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二是以農民為主體,建設發達的現代農業基礎產業,迎接跨世紀的歷史機遇;三是以鄉鎮企業為強大支柱,以小城鎮為城鄉經濟聯系的重要橋梁,走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帶動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子;四是以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加強林業與生態建設,建立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支撐體系;五是以改進政府宏觀管理為依托,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八五”期間,受國家科委委托,盧良恕和幾位專家又主持了“中國農業持續發展和提高綜合生產力”的研究項目。他們根據世界農業發展趨勢,結合中國實際,提出了中國將走“現代集約持續農業”的新觀點,即在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調整結構,優化產業和產品結構;增加投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依靠科技,增加資源產出率;控制人口,提高素質;防止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增加收入,走向共同富裕,逐步建成一個資源節約型、集約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現代農業和繁榮、昌盛、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1992年6月,當盧良恕作為首批大陸著名科學家訪問臺灣時,他在學術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中國現代集約持續農業”的概念,并在以后的多次學術報告和文章中對其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這個觀點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注意和高度重視。

盧良恕院士認為:現代農業是繼原始農業、傳統農業之后的一個農業發展新階段?,F代農業是以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為基礎,重視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吸取傳統農業之精華,根據國內外市場需要和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建立起采用現代科學技術、運用現代工業裝備、推行現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農業綜合體系,是把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緊密結合、貿工農一體化的綜合性產業。

“中國現代集約持續農業”概念的提出,先后受到幾任國家主要領導和農業部門的高度重視,并為國家制定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奠定了理論基礎,這一理論現已得到廣泛認同,在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建言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改革

盧老和農科院另一位老專家劉志澄研究員去年9月5日聯名寫給溫家寶總理關于糧食安全問題的情況反映,溫總理收到當日即向相關部門作出重要批復。在這份反映糧食安全問題的報告中,他建議中央政府未雨綢繆采取特殊措施,當前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體制和機制問題。

盧院士已在農業科技戰線奮斗了60多年,親眼目睹、切身感受和親自參與了改革開放30年間一次又一次的農業科技體制改革。他多次給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直接提出改革建議,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改革。

盧老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農業科技發展上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黃金時代,遭遇十年浩劫的中國農業科學院更期盼有一個新的飛躍。1982年7月,中央組織部調我到京就任中國農科院院長。就要擔起這號稱‘萬人科技大軍的總指揮的國家農科院院長,深感責任重大,時任江蘇省農科院院長的我還真有些戰戰兢兢呢?!?/p>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傳統農業科研體制的某些薄弱環節就越暴露和顯現,。盧良恕根據他多年從事農業科研工作的經驗和進行大量國內外農業科研體制考察和調查研究的結果,提出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的必要性,除了在體制和機構設置上要加以調整改革,打破部門分割、條塊分離的弊端外,同樣在學科、專業建設上要加強調整改革,更新傳統學科,加強新興學科和發展綜合學科。與此同時,應該本著“現代農業”的框架,實行有利集中力量,分類指導,分層次建設的原則,提倡多種形式的聯合,分工協作,抓住關鍵問題開展各種類型的專題和綜合性的研究。他與有關專家多次提出了我國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和發展戰略的建議:國家級的農業科研機構,應以基礎性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為主,在全局性、戰略性、關鍵性、基礎性和方向性的研究方面發揮作用,側重解決全國農業生產中具有重大經濟效益的科學技術問題,也要重視科技開發工作,并努力做好面向全國的服務性工作。

省級農業科研機構,應以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為主,適當安排應用基礎研究,必須加強科技成果的轉化和開發工作,并相應承擔有關的國家研究任務。

地區(市)級農業科研機構,要按農業經濟區劃和農業生態條件合理布局,主要搞開發研究和成果轉化,也可安排一些地區性研究工作。

高等農業院校要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為主,要與培養適應新時代農業科技人才的需要相結合。他還強調,這種分工的實現,要靠科技政策的指導、靠行政支持的幫助、靠經濟杠桿的調節。

盧老不無欣慰地說:“我過去曾多次建議在中國現有經濟和社會大背景下,農業科技應密切與生產相結合,加強科技開發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生產發展,這個建議已為國家所接受,并寫進了1986年的《中共中央關于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的文件之中”。

幾十年的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的經驗,讓盧良恕院士和他的合作團隊總結出了現階段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四個堅持”的基本原則:即農業科研機構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不動搖;農業科研機構實行分類指導、以公益性為主的定位不動搖;基礎性研究、應用性研究和開發研究的完整體系不動搖;以政府投入為主體的機制不動搖。

2005年,在盧良恕院士等多位農業專家的積極推動和建議下,中央“一號文件”中專門設有“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部分,明確提出:“要大幅度增加對農業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科研投入體系,形成穩定的投入增長機制?!薄吧罨r業科研體制改革,抓緊建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睘檗r業科技體制改革工作確定了方向。

開拓食物研究新領域

作為開拓我國食物研究新領域的一位領導者和決策者,盧良恕院士說:“過去我經常說,文盲已經基本解決、科盲正引起重視,而營養盲問題仍然被忽視,必須盡快引起關注”。

盧良恕清楚地記得,1987年12月30日上午,他坐在農科院橢圓形會議桌前,與同是我國著名的農業戰略專家劉志澄、蔣建平、梅方權、黃佩民、信乃詮等一起,熱烈地討論著一項對國計民生具有重大影響的新課題,這就是如何為10億多中國人把握機緣,選擇適合中國人膳食結構的方略。據盧老的回憶,早在1983年,他們就受國務院農村發展中心委托,曾進行過中國糧食和經濟作物發展項目的研究,在調查研究和分析大量數據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人均糧食400公斤必不可少”的論斷。并指出食物問題,將是我國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基礎問題之一。

科學家們激昂而熱烈地議論著,他們堅毅而智慧的面龐上呈現著深深的思考。坐在寬大扶手椅上的盧良恕從容地站了起來,揮著他那有力的手說:“我們要建議立項,研究如何優化中國的食物結構和改善營養的問題。我們國家人多地少,資源相對緊缺,如何使城鄉人民吃飽、吃好、吃得科學,這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問題。食物資源和結構調整不好,不僅影響國民經濟發展,而且還會引發社會不安定。這不僅是個學術問題,而且還是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遍L期從事農業科研工作的敏銳洞察力,使盧良恕意識到中國人民正處在有限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優化食物結構選擇的十字路口。

1988年元旦剛過,由盧良恕等主持的項目攻關組便著手起草《我國中長期食物發展戰略研究》建議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對這項研究工作十分重視,及時地組織高層次的科學家進行了評審。與此同時,盧良恕等還聯名在1988年3月3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我國食物發展的戰略與途徑”重要文章,闡述了基本戰略觀點與對策,引起社會上的廣泛關注,基金會作為特別重大項目迅速立項并給予資助。

盧老追憶:“為搞好這項多學科、多部門、大跨度農業宏觀戰略性研究,由我負責的項目組采用系統工程方法,精心組織和安排各個階段的工作。整個項目從食物消費、食物流通、食物生產、不同區域食物發展、食物發展綜合研究等5個方面進行分析,并圍繞食物結構調整這一中心內容設立15個課題,邀請國家10個部委及部分省、市、自治區的148位科技工作者參加這項研究工作。從1988年1月到1991年1月的三年期間,為推進食物結構研究,我們共召開過39次會議,圍繞研究重點、研究路線、研究進程、力量組織等重大問題進行商討,充分發揮了學術民主和學術指導作用,把握了重點研究方向。在研究過程中,我提倡把食物發展研究和學術活動結合起來,把軟科學研究與政府決策咨詢結合起來,目的是促進研究成果的應用和推廣,引起全社會對中國食物結構改革的進一步關注”。

盧良恕精辟地分析了中國食物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他認為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人民對食物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糧食的需求出現了新的增長趨勢;二是人民購買能力的提高對動物性食物的供應產生了新的壓力;三是人口增加同耕地遞減的逆差變化,使糧食結構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劇;四是人均占有谷物不多和肉類品種單一,給改善食物結構帶來新的壓力。他在分析世界主要類型食物結構和各國食物發展經驗之后,明確提出,我國在基本實現溫飽之后,城鄉食物消費正處于由溫飽型向小康型過渡的歷史轉折時期,這為食物調整和引導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遇。錯過這個機遇,任憑食物自然消費或無引導地增長,引起的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盧良恕還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諸如把“傳統的糧食觀念轉變為現代的食物觀念”、“在充分利用現有18億畝耕地的同時,面向整個國土,綜合開發食物資源”、“種植業應當從二元結構(糧食、經濟作物)向三元結構(糧食、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轉變”、“把畜牧業作為一個重要產業來看待,必須要有一個大的發展”,這些新的構思,為把握食物結構研究方向,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食物結構問題起到了奠基作用。

在三四年的時間內,盧良恕多次到全國各地傳播他的食物發展思想,推動各地食物結構研究。在他的主持下,中國農學會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協,組織專家,根據各地區情況,進行反復研討,提出了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六大區食物發展綜合報告及120個專題研究報告。盧良恕院士還與22位科學家一起,就籌組“國家食物與營養委員會”和制定“中國食物發展綱要”等問題向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建議,黨中央、國務院主要領導同志對此非常重視,并作了重要批示和給予支持。

盧老說,90年代初,食物結構研究有了豐富的科學成果,在此基礎上,在國務院主要負責同志的領導下,課題組的主要成員起草了《90年代中國食物結構改革與發展綱要》,于1993年由國務院正式頒布實施,這是我國食物發展史上的第一部綱要,這對正處于食物結構模式選擇的全體中國人民來說,無疑是一件大事,有利于全體人民正確選擇食物發展道路,避免食物不良消費習慣的形成,指導我國于90年代實現由溫飽向小康生活的食物結構過渡。

此后,盧良恕院士會同他的合作團隊,又主持完成了第二部即《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年)》的起草和制訂工作。該《綱要》于2001年11月由國務院正式頒布實施。近幾年盧良恕院士再次擔綱,為制訂第三部也就是《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1~2020年)》(暫定名),與許世衛研究員等科研團隊的專家們一起,正進入前期的科學調研和規劃工作。

已走遍包括臺灣在內的全國3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的盧良恕院士,每到一處他不但能從中了解許多情況,豐富自己的經驗寶庫,還作過上百場學術報告,為這些地區發展農業生產、振興農村經濟、進行綜合開發提出不少好的建議、新的觀點,均得到了國家有關部委和各級政府的重視和采納。僅1988年,盧老受命根據國務院重點開發黃淮海平原的決策,親自主持和組織了農業、水利、林業、畜牧、水產等多學科、跨部門、高層次的50多位專家、教授,對這一地區農業綜合開發的總體規劃草案和五省黃淮海農業開發規劃草案多次深入實地考察、調研進行科學論證,國家采納后把該區域列入了“八五”重點商品糧生產基地,1991~1995年累計新增糧食就達53.22億公斤、皮棉2.05億公斤。

回望30年中,首倡“中國現代集約持續農業”的農學家盧良恕院士對現代農業建設,對農業科技體制改革,作出了歷史性的重要貢獻。

猜你喜歡
食物農業研究
數據分析挖掘在農業統計分析中的應用
中國農業2017年與未來十年展望
誰說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對周期函數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與應用
流通領域重要農業產品價格(2016年10月)
搞笑:將食物穿身上
食物從哪里來?
食物也瘋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