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淮分水嶺易旱區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規劃探討

2010-02-14 01:12李金冰
治淮 2010年3期
關鍵詞:水土保持水庫措施

李金冰

一、基本情況

合肥市地處安徽省中部,江淮分水嶺橫貫市境,具有丘陵崗地、低山殘丘、河湖低洼平原三種地貌。其中丘陵崗地占全市陸地面積87.2%,低山殘丘及河湖低洼平原僅占5%和7.8%。合肥市水土流失以輕度為主,面積 323.22km2,占陸地總面積的5.7%,主要分布在肥西縣紫蓬山、肥東縣東部石塘~橋頭集沿線山區和江淮分水嶺脊地沿線,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土地利用類型是坡耕地和疏林地,占水土流失面積85%以上。上世紀90年代以來,合肥市結合自身特點大力開展義務植樹、退耕還林、萬里綠色長廊以及“江淮分水嶺把水留住”等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使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但由于生態修復是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實施過程涉及許多部門,若不進行全面系統規劃,會給具體工作的實施帶來諸多問題。本文對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目標、途徑與措施及主要任務作一詳述。

二、規劃原則與目標

(一)規劃原則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相對于傳統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更強調充分利用自然的力量和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控,促進自然界本身具有的再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實現生態的自我調整和自我恢復。結合合肥市自身特點,可依以下具體規劃原則:

1.預防為主,保護優先

把水土流失預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強化監督執法,有效地保護現有的水土保持設施,將人為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遏制、減少到最低程度。對發生水土流失潛在危險的生態環境脆弱區域逐步推行封禁治理措施。

2.以人為本,注重保護

從提高群眾生產條件、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實際需要出發,既要注重發展,提高當代人的生活質量,又要考慮子孫后代,珍惜有限的資源,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保護生態環境的能力。

3.尊重自然,和諧共處

從自然規律出發,合理考慮規劃區域經濟和社會效益,根據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充分發揮大自然的生態自我修復能力,促進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環境的改善,保持生態系統的自然和良性循環。

4.統籌規劃,突出重點

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措施,修復優化、改善各地區的生態環境,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以自然修復為主、人工措施為輔,達到小治理、大封禁,小開發、大保護。

(二)規劃目標

近期(到2015年)規劃目標,以低山丘陵區、重點水庫上游及江淮分水嶺脊地等生態脆弱地區為重點,以輕度和中度水土流失的疏、幼林地為主要對象,通過加強封禁管護力度,結合生態移民及輔助工程,進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建設。近期水土保持生態修復面積800km2,生態修復區域內植被覆蓋度達到95%以上,使水土流失強度減輕,生態環境得到較好的改善。

中遠期(到2020年),全面總結近期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的經驗,繼續采取有針對性的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措施,進一步加強宣傳和管理的力度,新增水土保持生態修復面積400km2,使新增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區域得到有效保護,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98%以上,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9%,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步入良性循環階段,全市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全面協調發展。

三、途徑與措施

(一)重點修復途徑

合肥市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動植物種類繁多,為封育治理提供了較有利的條件。利用樹木的天然下種和萌芽萌蘗能力,對疏林地、灌叢地、采伐跡地及荒山荒地等,采取限時封禁、育林和其他相應途徑,逐步恢復森林植被。與其他造林方式相比,封育治理投資少、適應面廣、綠化效率高。全市現有疏林地水土流失面積188km2,占全部水土流失面積的58%。實施封育治理,充分利用自然力增加森林生物量,是實施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一項重點措施。

(二)政策管理措施

1.生態移民

江淮分水嶺脊地和水庫庫區交通不便,生態環境比較脆弱、農民長期以開墾荒山荒坡作為解決糧食問題的手段,全墾皆伐、順坡耕作,水土流失極為嚴重。結合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建設實施生態移民,將部分在生態環境惡劣區居住的農民遷移至條件較好的地方集中安置,減少生態壓力和人為破壞,能夠使自然環境得到休養生息和修復。生態移民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政府應把此項措施與扶貧緊密結合起來,對移民戶原有住房進行估價合理補償,在安置地無償劃撥耕地和宅基地,適當考慮建房資金補助,在政府統一安排下,確保移民在政治、文化、教育、醫療等方面享受安置地居民同等待遇的各項優惠政策,減少人為水土流失。

2.制度建設

各級政府尤其應注重制度建設并把完成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任務和取得的成效與政府工作人員的業績考核相掛鉤,保證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順利進行。

3.法律法規

法律法規主要依據《中國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及相關的實施條例等。

4.配套政策

主要指各地針對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區制定的管理辦法、通告、文件等。如陡坡地退耕后實施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獎勵和鼓勵政策、機制;以小水電、太陽能等替代木材燃料、修復生態的投資扶持政策;山丘區綠色環保型農、林、果產品的產業化開發,促進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投資政策;生態移民的安置政策、植被重建投資政策等。

5.宣傳措施

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大眾媒體對水土保持生態修復進行宣傳,更要在修復區建立宣傳牌、界碑等,也要利用宣傳畫、傳單、水土保持法宣傳等增強群眾保護生態、保持水土的意識。

(三)輔助工程措施

1.陡坡耕地退耕還林

25°以上坡耕地的表土流失會導致地力銳減,土地貧瘠,對農林業生產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危害。要有計劃地將25°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恢復受損的生態環境。要強化綜合配套措施,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發展名特優新種植業,使其既能起到增產增收解決群眾溫飽問題的效能,又可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

2.改進農業耕作制度

通過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直接結合,形成耕地的復合生態生產系統,可使有限的耕地生產出更多的優質農產品。在經果林地內,只須保留低矮草類,改變原來雜草與果樹爭水爭肥爭光照的現象;在局部裸露的地塊人工種植地被植物,不僅可以保持地面溫度,減少蒸發,減輕降雨沖刷,還可以減少投入人工并降低勞動強度,更容易形成穩定的多樣性植物系統,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抵抗自然風險的能力。

3.增加有效利用的耕地面積

在地勢較低,水利條件較好的緩坡耕地上,可通過基本農田建設,將其改造為水平梯田,通過培肥土壤,改良土地的理化性質,增強土壤保水、保土能力等項水利土壤改良措施可以提升耕地質量等級,增加基本農田面積,提高單位面積產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有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促使農民盡快走上集約化經營之路。

四、生態修復主要任務

(一)12座重點水庫上游生態修復

董鋪水庫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實施面積90km2,大房郢水庫 80km2,眾興水庫32km2,岱山水庫 50km2,管灣水庫 30km2,袁河西水庫21km2,磨墩水庫16km2,張橋水庫16km2,蔡塘水庫12km2,羅集水庫7km2,雙河水庫 20km2,永豐水庫 15km2,合計總面積39km2。區內水土流失的主要土地類型為疏林地和草地,根據當地的氣候及土壤條件,充分利用自然自我修復能力,采取封育治理及管護措施,實施多級防護,使入庫徑流得到良好的過濾和緩沖;實施生態移民,減少生活污水及泥沙流入水庫,以達到水源涵養、保護水庫水質、保障飲用水安全的目的。

(二)山地生態修復

針對紫蓬山、大蜀山、浮槎山等低山區存在水土流失的疏林地和草地區域,實行全面封禁,同時采取生態移民和退耕還林措施,通過采取其他的政策管理措施和輔助工程措施,促使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再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促進植被的持續生長發育和發展演替,改善受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建立和維系與自然條件相適應、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相協調、相對穩定并良性發展的生態系統。低山區實施水土保持生態修復面積(不含上述12座大中型水庫上游區域)合計200km2,其中東部山地80km2,西部山地100km2,中部大蜀山20km2。

(三)江淮分水嶺脊地生態修復

是指除大中型水庫上游和低山區以外,零星分布在江淮分水嶺脊地上的重點水土流失區域。采取的措施主要為封育治理和陡坡耕地退耕還林,并輔以其他政策管理措施和輔助工程措施。水土保持生態修復面積300km2,其中土山、雞鳴山、龍山和昆侖山地區分 別 為 3.6km2,3.4km2,3.2km2和3.3km2,其他零星分布地區240km2。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是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有效措施,可大大加快植被恢復的速度,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及農村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

猜你喜歡
水土保持水庫措施
漳河有一水庫群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寫春秋
放養雞疾病防治八措施
中型水庫的工程建設與管理探討
《水土保持通報》征稿簡則
學困生的轉化措施
出山店水庫
水土保持監測
水土保持
高中數學解題中構造法的應用措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