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范曉的語法觀*

2010-02-17 02:22林玉山
關鍵詞:短語語義語法

林玉山

(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建福州 350001)

試論范曉的語法觀*

林玉山

(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建福州 350001)

范曉對語法理論、詞類區分、漢語動詞、短語、句子等問題都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其語法觀內容豐富,觀點新穎,有不少創造性的觀點,在中國語法思想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范曉;語法觀;成就;評價

范曉不僅詳細論述了三維語法學說所包含的方方面面的內容,而且把三個平面的理論和方法貫穿到語法研究的實踐當中。其《三個平面的語法觀》是三個平面理論及運用這個理論來研究漢語的第一部專著,它深化了三個平面理論的研究;《語法理論綱要》系統地闡釋了“三維語法”理論的基本觀點,用八個字 (即“三個平面,四條原則”)來概括三維語法,拓寬了語法研究的領域,是一本具有獨創性、開拓性的著作,也是三個平面研究進入理論完善系統時期的標志;《漢語的句子類型》和《漢語句子的多角度研究》則是運用三個平面理論來研究漢語句子的代表作。

二、“語法結構”觀

范曉指出,語法結構都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成分按照一定規律組成的。語法結構有三種:句法結構、語義結構和語用結構。他把短語的句法結構格局稱為“語型”,句子的句法結構格局稱為“句型”,修正了結構主義語法關于向心結構的理論。他指出,所有的句法結構都有核心,而不只是向心結構才有。他根據核心的“量”把句法結構分為單核結構、雙核結構、多核結構三類,并按照句法結構中核心與非核心或核心與核心之間的關系分為偏心結構、襯心結構、對心結構、聯心結構四類。句法結構和語義結構互相聯系,結合成一個“句法—語義”結構體,句法是顯層,語義是隱層,語義結構要通過句法結構才能顯現。語法中最基本的語義結構有兩種:一是動核結構 (也稱“謂核結構”),一是名核結構。

動核結構的思想是:既要講動詞的語義配價,又要講配價的語義成分和語義角色,實質上是把配價語法和格語法結合起來分析出的語義結構。動核結構是以動核為核心構成的語義結構,由動詞和它們聯系著的某些語義成分構成。在動核結構里,表示動作、行為、變化、性狀、關系等的語義成分稱作“動核”(或稱“謂核”),它是動核結構的核心。動核所聯系的語義成分概括起來有兩種:動元 (行動元,也稱“論元”)和狀元 (“狀態元”)。動元是動核的內圍成分,是緊密地依存于動核的強制性語義成分;狀元是動核的外圍成分,是松散地聯系著動核的非強制性語義成分。動核結構在句法平面表現為動詞 (廣義動詞,也稱“謂詞”)作謂語或謂語中心詞的主謂結構,動核結構中的各種語義成分在主謂結構中表現為各種句法成分。最小的動核結構在句法平面表現為最小的意義自足的主謂結構。動核結構是生成句子的基底,是語義結構最重要的結構。動核結構可分為基干動核結構和擴展的動核結構,前者由動核和動元組成,后者由動核、動元以及狀元組成。根據動核的性質,動核結構可分為一價動核結構、二價動核結構、三價動核結構三類。

名核結構是以名核為核心構成的語義結構。在名核結構里,表示名物的語義成分是核心成分,稱作“名核”;名核所聯系著的強制性語義成分稱作“名元”,非強制性語義成分稱作“定元”(也稱“屬性元”),它們都是圍繞名核的成分。

語用結構主要有主述結構、插加結構、添補結構、焦景結構、語氣結構、評議結構等。

三、語法成分觀

語法成分是語法結構的組成成分。范曉主張把語法成分分成三種:句法成分、語義成分和語用成分。句法成分是句法結構的組成成分,漢語里不但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是句法成分,而且述語、中心語、并列語、順遞語、復指語、重疊語等也都屬于句法成分。語義成分是語義結構的組成成分。動核結構中的語義成分有層級性:第一層級是動核、動元和狀元,其中動核是動核結構的核心,是組成動核結構必不可缺的最關鍵的語義成分,動元是動核結構中的強制性語義成分,狀元是擴大的動核結構中的非強制性語義成分;第二層級是動核可分為動作核、經驗核、性狀核、關系核四類,動元可分為主事、客事、與事三類,狀元可分為憑事、因事、境事三類;第三層級是主事、客事、與事、憑事、因事、境事等可以再進行下位區分,如分為施事、系事、受事、工具、處所、時間等。名詞在語義平面可以“兼格”。語用成分是語用結構的組成成分,主題、述題、插加語、添補語、焦點、評議語、語氣等都屬于語用成分。

范曉還主張把句法上的主語、語義上的主事、語用上的主題區別開來。主語是句法平面的語法概念,是一種跟謂語動詞發生關系的句法成分,應該從意義和形式兩個方面來確定主語。主語從語法意義上看是既表動元又表陳述對象的句法成分,由作陳述對象的表動態的詞語充當,一般在謂語動詞之前,不能后移,主語前不可加介詞;謂語動詞前若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表動元的詞語,則表主事的詞語優先當主語。這使主語的確認有了更好的標準。主事是語義平面的語法概念,是一種跟動核發生關系的語義成分,是動作、行為、活動、變化、性質、狀態、關系等的主體,施事、系事、起事等是主事的下位分類。主題是語用平面的語法概念,是與述題相對而言的語用成分,是述題所表述的對象,一般表示已知信息。述題是對主題進行表述,主要有敘述、描記、解釋、評議。

四、詞類觀

范曉認為,詞的詞匯意義是詞類的基礎,但不是分類的根據。詞的分類應以語法功能為根據,而語法功能應區分句法功能、語義功能、語用功能,所以,詞的語法分類有句法類、語義類、語用類,可根據三種功能既有區別又相結合的原則來構建實用的漢語詞類體系。他把分類的根據 (標準)和辨類的方法 (或手段)區別開來,分類的根據是語法功能,辨類的方法是憑借功能的表現形式;提出詞類區分有三條基本原則:從形式出發探求功能的原則、從短語里確認功能的原則及多角度層級分類的原則;指出動詞、形容詞、名詞的“價”分類、“語義特征”分類等都屬于詞的語義分類,所謂“代詞”、“語氣詞”等實質上是詞的語用分類。在動詞、形容詞置于主賓語位置的問題上,他主張把動詞和形容詞的名物化和名詞化區別開來。

五、短語觀

范曉全面地論述了短語的性質、特點、分類及語法地位等問題,認為短語是詞和句子的中間環節,它上通單復句,下及合成詞,組成方式與句子極為相似,甚至與合成詞的構成方式也是近似的。分析短語,可以說是分析句子和分析合成詞的一把鑰匙。研究短語,不但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句子,而且也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合成詞,所以短語的結構方式及其功能的理論是語法學的一項重要內容,短語的研究是語法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區別現代漢語的詞跟短語,應當采取意義和形式相結合的原則,采用典型格式鑒別法。他還論述了如何應用這種方法來劃分現代漢語的詞跟短語。他指出,詞同短語之間可以劃界,但沒有絕對的界限,有些組合是詞還是短語不是很明顯,處于中間狀態。短語存在的形式有兩種,一種存在于句子之外,是不進入句子合成的未與現實發生特定聯系、尚未體現交際功能的靜態的或備用的短語,可稱作句外短語或靜態短語;另一種是存在于句子之內,從句子里分析出來的已與現實發生特定聯系、已經體現交際功能的動態的使用中的短語,可稱作句內短語或動態短語。短語的“合成”和“分析”是互為聯系的兩個方面,靜態短語具有規律性,動態短語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短語內部詞語的組合在語義搭配、句法結合、語用表達等方面具有選擇性:詞語組合成短語,“合理”、“合法”是基本條件,運用于句子,“合用”是根本目的。他構建了現代漢語靜態短語三級分類的體系,主張在漢語里區分復合短語和派生短語,并從內部結構和外部功能等角度對漢語的短語進行了多側面的分析。他還主張把短語的結構中心和表達重心區別開來,提出了漢語有“重疊短語”的新觀點。

六、句子觀

句子是語法研究的基點單位。任何語法都是反映句子的結構和功能規律的,語法學是研究句子結構和功能規律的科學,以句子為基點來研究語法抓住了語法的根本和關鍵。范曉認為,構建一種語言的語法體系,定位于句子最為合適。語法研究的基本任務是研究句子的句法結構、語義結構和語用表達功能。句式是句子的語法結構的抽象格式(即由一定語法形式顯示的表示一定語法意義的抽象的句子結構格式),任何句子都由一定的句式表示。漢語語法里的句式具體表述為:由詞類序列、特定詞或特征字、固定格式、語調等形式顯示的包含句法結構、語義結構以及語用功能意義的句子的結構格式。他指出,句式的描寫和命名具有主觀性和多樣性,并對漢語的某些特定句式(如是字句、把字句、被字句、交接句、使成句、V上句、復動V得句、VP主語句、主客兼格句、NP受 +VP句、主事后現句、“動介”帶賓句等)進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分析了各種句式的句法、語義、語用特征。他從三個平面把句子分為句型、句模、句類三種類別。句型是指句子的句法結構類型,句模是指句子的語義結構模式,句類是指句子的表達功能或語用價值的類別,特別要重視并加強句模和句類的研究。他指出,句式跟句型、句模、句類的區別是:句式是從“綜合”的角度來研究句子結構的形式和意義,而句型、語模、句類是從“分析”的角度從三個平面來研究句子的分類。

范曉重視句子的語用功能的研究,認為句子主要有三大功能:表意功能,交際功能,組篇功能。表意功能指句子表現其內容的功能,體現在句子和思想、感情等的關系上,也體現在與思想有關的思維形式和認知方式的關系上;交際功能指句子傳達交際信息的功能,主要表現為傳達句子語用目的(用途)的功能和信息處理的功能;組篇功能指組句成篇的功能,體現在句子在大于句子的話語單位(句群、段落、篇章)里的地位和作用及充當句群結構成分的能力上。他提出了在語法研究中區別“抽象句”和“具體句”的觀點。前者指經過理性思維舍棄具體句子的思想內容、詞語、聲音、文字等而概括出的帶有共性的抽象的句子,后者指含有思想內容、詞語、聲音、文字等的一個個帶有個性的具體的句子?!熬唧w句”里又分為“孤立句”和“語境句”。前者是指脫離語境的、與交際現實沒有聯系的、以靜態面貌顯現的具體句,后者是指在言語交際中實際使用著的、與現實有聯系的、以動態的面貌出現在一定語境里的具體句。他對句子的合格度給予了新的解釋,認為一個合乎語法的句子,應做到句法上“合法”(合句法規則),語義上“合理”(合語義規則),語用上“合用”(合語用規則)。在句法分析上應采取“成分—層次”分析法,在語義分析上應采取動核結構分析法,在語用分析上應采取語用價值和表達功能分析法。他提出了漢語有“補充復句”的新觀點,認為語言里的句子系統是個網絡系統,句型、句模、句類是從句子里抽象出來的三個子系統,應把三者結合或綜合起來確立“句位”(句樣),并在此基礎上最終建立漢語的句型、句模、句類互相結合、縱橫交錯形成的句子網絡系統——句位系統 (句系);初步構建了漢語的句系,認為以句系為研究對象的“句系學”是語法學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呼吁學界共同努力,建立一門新的學科—句系學。

七、語序和詞序觀

范曉主張把語序和詞序嚴格區別開來:詞序是指詞或語法單位的排序(即“單位序”),語法單位體系中的語素、詞、短語、分句等分別出現在比它們更大的語法結構體里時,都存在著排列次序問題;語序是指結構成分的排序 (即“成分序”),任何語法結構的結構成分 (包括句法結構成分和語義結構成分,如主語和賓語的語序、施事和受事的語序等)都存在著排列次序問題。語序和詞序既有聯系,也有區別。聯系主要表現在語法結構中詞序的變動往往會引起語序的變動,而語序的變化也必須通過詞序來表現;區別主要表現在詞序不同,語序不一定不同(如“狗咬貓”“貓咬狗”,“狗、貓”詞序不同,但語序相同,都是主動賓、施動受)。他指出,詞序是改變句子意思的手段,也是改變句法結構和語義結構的手段,還是語用和修辭的手段;要區別句法語序、語義語序及語用語序、靜態語序和動態語序、常規語序和非常規語序、語序的倒裝移位和非倒裝移位。他還較詳細地論述了各種語法成分的語序在靜態短語中的一般規則和在動態句子中的變化規則,認為語法的語序既有規律性,又有靈活性,這是辯證的。規律性是靜態的,相對固定的;靈活性是動態的,絕對變動的?!罢Z法知識”應該包括語序的規律性和語序的靈活性,語法研究既要研究語法的一般規律,又要研究語法的靈活性里跟一般規律不一樣的特殊規律。

八、分析和生成觀

語法研究中分析和生成的關系,實質上就是析句和造句的關系,也就是解碼和編碼的關系。范曉認為,在語法研究中有的著眼于分析,有的著眼于生成,目的都是尋找語法的規律。語法的分析是從聽話人的角度來說明語法規律,語法的生成是從說話人的角度來解釋語法規律。在句法和語義問題上,如果著眼于分析,就偏重于從語用到句法再到語義;如果著眼于生成,則偏重于從語義到句法再到語用。分析和生成互相聯系:生成要以分析為基礎,研究語法的生成機制離不開語法分析;而分析的目的是為了理解語法的規律和句子的意義,從而更好地生成各種句子。

范曉對句子的生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任何句子都是通過一定的語法形式或手段讓隱層的動核結構顯現為顯層的句法結構并給以某種語用價值生成的,動核結構是生成句子的基底,句子生成的關鍵是要抓住動詞 (廣義動詞)。動核結構生成句子時,抓住動核、確定動元就能組成一個“句干”(“句型—句?!苯Y合體),再加上某種語用成分就可生成一個句子。句子的生成有兩種情形,一是“靜態生成”,即離開客觀現實的生成,生成出的句子是脫離語境的孤立句。生成過程是:由任意選定的動詞 (廣義動詞)或名詞組成動核結構并映射為句法結構,使之組成某種“句干”(“句型—句?!苯Y合體),再加上一定的語用成分(其中語氣是不可缺少的),從而構成一個句子;另一種是“動態生成”,即為表達現實中某個事件的一種生成,生成出的句子是具體的語境句。生成過程是:客觀事件通過“腦構思”(認知和思維)構成動核結構,折射到句法結構使之組成某種“句干”,再根據表達需求和語境來選擇并生成一定的句式和表達類型的句子。

九、語法形式和意義關系觀

語法意義和語法形式是緊密相連的。語法意義是指跟語法有關的意義,包括句法意義、語義意義和語用意義。語法意義跟詞匯意義有一定的聯系,但本質上是不同的。以一個詞來說,其詞匯意義的表現形式是語音(或文字);而其語法意義的表現形式是語法形式,這種意義只能在語法結構中、在詞與詞的結合中才能獲得。語法形式是指表示語法意義的有關形式,包括句法形式、語義形式和語用形式。漢語的語法形式有次序排列形式、虛詞添加形式、層次分合形式、語音節奏形式(包括重音、輕聲、停頓、語調等)、結構中的詞類形式、詞的分布形式、詞的形態變化形式等。語法意義和語法形式是對應的。語法研究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尋找語法形式與語法意義之間的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對一”的關系,而是指一種語法意義和它的語法形式系統的對應。語法研究中應貫徹意義和形式相結合的原則,兼顧意義和形式,并尋求二者之間的對應關系。從發生學上即編碼的角度看,是“意義→形式”,但從發現程序上即從解碼角度看,是“形式→意義”。所以,研究語法時要做到:對于語法形式,必須發掘其語法意義;對于語法意義,須探求其語法形式;力求做到語法意義和語法形式互相結合、互相驗證。在敘述或說明研究的成果時,則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的表述方法,既可從形式到意義,也可從意義到形式。

十、語法研究中靜態和動態關系觀

運動是一切事物永恒的存在形式。世界上無論什么事物的運動都采取兩種狀態,即靜態 (相對地靜止的狀態)和動態 (絕對地變動的狀態),語言及其語法也不例外。語言或言語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應當辯證地來看待語言和言語的靜態和動態問題。詞、短語、句子在認識上都應該看作運動著的事物,都有靜態和動態。在研究語法時,應同時考慮到這兩種狀態,提倡靜態和動態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在研究斷代語法 (共時研究)時既要用靜態的觀點來研究和描寫一種族語的語法體系,但又不應割斷該族語的歷史,應運用動態的、發展的觀點,注意該族語的語法現象在發展過程中的歷史傳承和動態演變;反之,在研究歷史語法(歷時研究)時必須以斷代的共時研究為基礎,只有研究好各個共時面 (不同時代)的語法,才能比較系統地說清楚一種族語的歷史語法;另一方面,既要用靜態的、規范的觀點來研究或描寫一種族語的語法格式或規則,又應運用動態發展的觀點,將其跟言語表達中各種鮮活的語法、語用現象聯系起來。即要用語用的觀點來研究語法,提倡語法格式的豐富多樣性、靈活性,要善于發現雖和靜態規范的語法不同但卻有生命力的新生的語法現象。對語用概念既可以進行動態分析,也可以進行靜態分析。如漢語的主題和述題的語序規則是主題在述題之前,這是常規的、靜態的;但是在具體的句子中,主題雖然一般是在述題之前,卻也有在述題之后的,這是動態的、特殊的。句類是從具體的、動態的句子所具有的表達用途方面抽象出來的類別,所以是靜態的;但是句類的具體應用或對具體句類的分析是動態的。既要研究句式的常式,也要研究句式的變式。

十一、語法研究中結構和功能關系觀

語法結構是指語法結構體內部各個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格式,語法結構的成分都是由一定的語法單位來充當的。語法結構包括句法結構、語義結構和語用結構,研究句法結構的最終目的是建立一種語言的句型系統,研究語義結構的最終目的是建立一種語言的句模系統,研究語用結構的最終目的是建立一種語言的句類系統。語法功能是指語法單位結構體的功能或效能。語法功能有兩種:一是微觀功能,指語法結構體內部成員所具有的功能,即較小語法單位構成較大語法單位的組配功能;一是宏觀功能,指語法結構體外部與語言運用有關的功能,即表達功能、交際功能等。研究語法單位的功能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分析和描寫語法結構、句子的語用類型以及解釋各種具體結構或語法現象產生、發展和變化的原因。功能決定結構,斷代語法里的常規結構是歷史上語用功能固定化的結果。句子、短語等都是語法結構體,它們內部有結構,外部有功能。在語法史上,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歷來有兩種傾向:一種重視結構,一種重視功能。近幾十年來,這兩種傾向尤為明顯,表現在“形式主義”(新結構主義)和“功能主義”兩種研究方向或研究路線的對立上,新結構主義過分強調結構的自主性而忽視功能對結構所起的制約作用,功能主義過分強調功能解釋的無所不能而忽視結構的相對獨立性及結構對功能的反制約。范曉認為,結構和功能緊密聯系、互相制約,結構描寫和功能解釋通常是互相依賴、互相補充的。他在語法研究中貫徹結構和功能相結合的原則,認為分析語法現象時必須把結構和功能結合起來,研究結構時要以功能為主導,要對語法結構體進行功能解釋,只有研究好功能才能有效地說明結構或結構體;反之,研究功能時要以結構為基礎或前提,研究語用功能離不開結構。研究和描寫一種族語的語法時必須以結構和功能為綱,緊緊抓住結構和功能才能綱舉目張,構建起一個族語的科學的語法體系。

十二、語法研究中描寫和解釋關系觀

范曉認為,語法的描寫側重于對某種語言的語法現象進行客觀的記錄,描述其語法單位或結構的類別、格式以及規則,旨在構建語法體系 (某個語言特定時代的語法系統);語法的解釋側重于在描寫的基礎上闡釋語法現象存在或變異的理據。語法研究既應重視描寫,也應重視解釋,描寫和解釋互相聯系、互相依存、互相促進。在語法研究中應該把描寫和解釋結合起來,既有細致充分的描寫,也有合理充足的解釋;描寫須以解釋為前提(即開始描寫語法現象之前對描寫什么樣的語法現象或怎樣描寫應有一個理論設想,而且合理的解釋也會有助于規律的描寫),解釋須以描寫為基礎(即解釋的充分性依賴于對語言事實觀察和描寫的充分性);描寫要細致充分,解釋要簡明合理。范曉把語法中的“解釋”分為狹義和廣義兩類。狹義解釋旨在探索語法現象成因的共性,以建立一種解釋語法現象的理論模型;廣義解釋則包括共性解釋理論之外的其他解釋。應著重于描寫的語法研究,也應加強解釋性,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所描寫的現象。他還探討了描寫語法研究中語法現象解釋的多樣性,認為語法研究可根據不同的目的而有所側重:有的以描寫為主要目的,如“描寫語法學”;有的以解釋為主要目的,如“解釋語法學”;有的二者并重,既有細致充分的描寫,也有合理充足的解釋。他不主張把所有語法研究都歸屬于非此即彼 (要么是“描寫”,要么是“解釋”)的兩大類或兩大派,認為除了這兩大類研究外,也可有既是描寫性的又是解釋性的、分不清傾向性的語法研究。

雖然三個平面語法理論是胡裕樹、張斌、朱德熙等借鑒外國語言理論結合漢語實際的偉大創造,雖然“三維”概念是由張斌提出來的,但對三維語法和三個平面理論進行全面系統的闡述并有所發展創造的,卻是范曉。范曉在三個平面理論的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說是具有獨創思想的三維語法的功臣。作為三個平面理論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范曉不僅結合漢語語法全面系統地構建了三維語法理論體系,提出了研究語法的方法論原則,而且還運用此理論學說論述了漢語中的詞類、短語、句子、句系等一系列理論問題,并較細致地從多角度分析和解釋了漢語的各種句式和一些語法現象,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為漢語語法的研究作出了貢獻。范曉的語法觀具有原創性、前瞻性,在中國語法思想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責任編輯 吳 波)

On Fan Xiao’s Points of View on Chinese Grammar

L I N Yu-shan

(Fuji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Fuzhou350001,China)

Professor Fan Xiao(1935-)is an expert in grammatical theories,word-class differentiation, and issues of verbs,phrases and sentences in Chinese.His points of view on Chinese grammar,characterized by academic width and depth,novelty,and creativity,mark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grammatical studies in China.

Fan Xiao;points of view on Chinese grammar;achievements;evaluation

H146

A

1001-5035(2010)05-0076-07

范曉是當代著名的語言學家,其研究涉及語言理論、語法、修辭、方言、詞典等領域,主攻語法。在語法領域,他承擔并主持了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的重大科研項目;著有《語法述要》(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漢語動詞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介賓短語、復指短語、固定短語》(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漢語的短語》(商務印書館,1991)、《動詞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動詞研究綜述》(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6)、《三個平面的語法觀》(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6)、《漢語的句子類型》(書海出版社,1998)、《語法理論綱要》(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漢語句式在篇章中的適用性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漢語句子的多角度研究》(商務印書館,2009)等 10余部著作 (含合著,其中三部已經被譯成外文在國外出版);發表了一系列的語法學術論文。他對語法理論、詞類區分、漢語動詞、漢語短語、漢語句子等問題有較為深入的研究,有不少創造性的觀點。本文著重從“語法觀”來總述范曉的語法學術思想,并從語法學史的角度來評價他對中國語法學的貢獻。

一、“三維語法”(即“三個平面”的理論)觀

在語法理論上,范曉重視理論和方法的思考,在語法研究中倡導“三維語法”。他認為,話語中的句子是句法、語義、語用的結合體,也就是包含著句法、語義、語用三個平面 (或三個側面、三個角度、三個方面);句法是句子中詞語與詞語間顯層(表層)的關系,語義是句子中詞語與詞語間隱層(深層)的關系,語用是句子與表達、交際的關系。三個平面理論的實質是提倡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漢語語法,自覺地貫徹句法、語義、語用既區別又結合的原則:一方面應該區別語法的三個平面,如語法結構可區分為句法結構、語義結構和語用結構,語法成分可區分為句法成分、語義成分和語用成分,語法功能可區分為句法功能、語義功能和語用功能,語法意義可區分為句法意義、語義意義和語用意義,語法中心可區分為句法中心、語義中心和語用中心,句子類型可區分為句型、句模和句類等;另一方面,分開是為了更好地綜合,所以在分析語法事實時,要使三者結合或綜合起來。對具體的句子,可以同時從三個不同的平面進行綜合分析,對語序和虛詞也一樣;句子合格不合格應該從三個平面來綜合判斷,確定句子類型和句位也要從三個平面來抽象和綜合。在語法研究中應該貫徹“形式和意義相結合”、“靜態和動態相結合”、“結構和功能相結合”、“描寫和解釋相結合”等原則,并認為這幾條原則是“三維語法”的方法論原則?!叭S語法”的目的是為了語法分析更全面、更系統、更豐富、更科學。

2010-03-15

林玉山(1943-),男,福建福州人,福建人民出版社編審,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猜你喜歡
短語語義語法
語言與語義
跟蹤導練(二)4
參考答案
批評話語分析中態度意向的鄰近化語義構建
“社會”一詞的語義流動與新陳代謝
“吃+NP”的語義生成機制研究
《健民短語》一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