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濕疹68例臨床觀察

2010-03-02 10:10黃愛云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0年24期
關鍵詞:皮膚科茯苓濕疹

黃愛云

山東省即墨市中醫院皮膚科,山東 即墨 266200

慢性濕疹是一種過敏性疾病,是皮膚科常見病、多發病,病因復雜,常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并且與變態反應有關[1-2]。臨床表現以紅斑、丘疹、水皰滲出、糜爛、瘙癢和反復發作為主要特點。易于局限在某些特定部位,如手背、耳廓、雙小腿等,但無論哪一個部位的慢性濕疹,都會因劇烈的瘙癢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甚至影響其正常的工作、生活,應積極治療。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就診的68名患者,采用中西醫方法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38例病例均來源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皮膚科就診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8例,男32例,女36例;年齡17-63歲,平均28.6歲;病程6個月至13年,平均3.4年。對照組70例,男28例,女42例;年齡17-60歲,平均28.4歲;病程6個月至12年,平均3.5年。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口服地氯雷他定片(浙江眾益藥業有限公司)5mg,每晚1次;局部外涂丁酸氫化可的松軟膏(天津藥業集團有限公司),2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復方茯苓湯,方藥組成為:茯苓15克、澤瀉9克、黃柏9克、梔子9克、龍膽草4克、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服2次。

1.3 療效標準

治療4周后判定療效。治愈:皮損完全消退,癥狀消失;顯效:皮損消退50%以上,癥狀明顯減輕;有效:皮損部分消退,癥狀減輕;無效:皮損未見消退。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與分析

治療組68例,治愈32例,顯效32例,有效4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對照組70例,治愈21例,顯效24例,有效13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82.9%,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隨訪半年,治愈病例中治療組復發率為17.3%(5/32),對照組復發率為66.7%(14/2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3 討論

慢性濕疹屬于IV型變態反應,臨床發病率較高,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因劇烈瘙癢與易反復發作的皮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F代醫學認為濕疹的病因復雜,與遺傳、免疫、環境、微生物等多種因素有關,目前,西醫采取抗組胺藥及糖皮質激素治療,使用時療效尚可,但停藥后易于復發,且長期使用有一定毒副作用。本研究使用的地氯雷他定片是一種抗組胺劑,具有抗組胺作用、抗過敏作用及抗炎作用,起效快,不良反應少,對心臟無毒性作用;配合外用屬于中效糖皮質激素的丁酸氫化可的松軟,對濕疹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中醫認為,濕疹因風、濕、熱之邪內侵所致。其機制為脾濕內蘊,流溢肌膚,加之風邪外襲,久郁化熱,營衛氣血運行失暢而病[3]。病久傷陰耗血,致血虛風燥,肌膚失養,而呈全身皮膚干燥的慢性病變。急性期以濕重為主,慢性患者常伴血虛。久居濕地、氣候變化、季節因素、多食生冷、甜膩之物或過食膏粱厚味、嗜酒等為其誘因。慢性濕疹由于病久耗傷陰血,血虛生風生燥,是以脾虛血燥為本,以風、濕、熱三者為標,故治療上予以健脾養血、清熱除濕、祛風止癢,在上述治療原則基礎上,復方茯苓湯兼顧中醫治療的利濕、清熱、祛風、涼血諸法,并重用茯苓以適應濕疹不離脾失健運,濕熱內生與外邪相搏的病機認識。該方治療濕疹具有顯著療效,且無副作用,可作治療濕疹第一線藥物。本觀察結果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濕疹,既可快速緩解癥狀,又能明顯減少復發率,而且無論近遠期療效,均明顯優于單純西藥治療。

[1] 朱銘華,梁紅梅.中西醫結合治療女性慢性濕疹51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藥,2007,39(7):41-42.

[2] 高啟發.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濕疹40例[J].中國醫藥導報,2007,4(14):92.

[3] 鄭繼能.中西醫結合治嬰兒濕疹120例臨床觀察與護理[J].中國醫藥導報,2008,5(28):142-143.

猜你喜歡
皮膚科茯苓濕疹
中西醫聯合治療慢性肛周濕疹1例
戰勝濕疹是持久戰
皮膚科醫生6招教你抗“冬癢”
茯苓健脾 孩子健康
煩人的濕疹何時休
戰勝濕疹是持久戰
桂枝茯苓透皮貼劑的制備
茯苓 的傳說
皮膚科原料藥等供應消息
皮膚科原料藥等供應消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