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醫針灸結合康復治療薩病(中風)恢復期 60例療效觀察

2010-07-17 01:48姚哈斯
世界中醫藥 2010年5期
關鍵詞:肌群痙攣上肢

烏 蘭 姚哈斯

(1內蒙古衛生廳,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中山慶路,010020;2內蒙古中蒙醫醫院)

薩病(中風)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難治性疾病,根據統計我國每年發生薩病(中風)的患者達 200萬。隨著醫學的發展,薩病(中風)的死亡率明顯下降,但其致殘率仍居高不下,達 80%以上[1]。此類患者生活質量低下,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目前,國內薩病(中風)恢復期治療以單純康復為主,開展康復與傳統療法相結合的很少,甚至有人還認為針灸會加重痙攣的出現。我們從 2010年 1月 -2010年 7月期間共對 60例薩病(中風)恢復期患者進行治療及對照觀察研究,現將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納入標準 1)符合蒙醫薩病診斷[2]及西醫腦卒中診斷[3],有頭顱 CT或 MRI檢查片及報告單;2)發病 2周 ~6個月;3)生命體征穩定;4)首次發病,除偏癱、運動性失語外,無感覺性失語及癡呆等伴隨癥狀;5)無明顯的認知障礙并能配合的患者。

1.2 排除標準 1)有明顯的意識障礙;2)生命體征不穩定或病情有繼續發展趨勢;3)有 2次以上發病史,且留有明顯的后遺癥;4)有嚴重的心、肺、腎功能不全;5)80歲以上體弱者;6)有溶血性疾病或血小板減少性疾病者;7)惡性腫瘤患者;8)有嚴重的抑郁或精神病患者;9)感覺性失語或癡呆者;10)嚴重的關節畸形并影響功能恢復者。

1.3 一般資料 將入選的 60例薩病(中風)恢復期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采用蒙醫針灸(頭針行透刺針、體針行抗痙攣針、穿掌針)結合康復的方法,對照組采用單純康復治療的方法進行治療,治療 1~3個療程。其中治療組 30例,男 21例,女 9例,年齡 39~75周歲(平均為 65.50±6.364),腦出血 21例,腦梗死 9例,左側偏癱 9例,右側偏癱 21例,病程18~90天;對照組 30例,男 22例,女 8例,年齡 41~77周歲(平均為 53.50±2.121),腦出血 18例,腦梗死12例,左側偏癱 11例,右側偏癱 19例,病程 20~90天。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變部位,病程、癱瘓側別等無明顯的差異,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療方法 2組均做康復訓練,治療組除做康復訓練外還做蒙醫針灸治療(頭針加抗痙攣針),對照組只做康復訓練。

2.1.1 康復訓練 采用的康復訓練方法主要以《神經發育療法》及《運動再學習》技術治療為主:遲緩期的良肢位擺放、仰臥位翻向側臥位訓練、準備坐起和站立訓練、準備進行無劃圈運動的步行、上肢訓練、臥位起坐訓練、坐位平衡訓練;痙攣期的坐位和準備坐起的訓練、站起和坐下訓練、站立和行走訓練、上肢運動控制訓練、手膝跪位和雙膝跪位訓練、肘部控制訓練;分離運動期的改善步態訓練、包括初步和進一步訓練、上肢運動控制訓練等。以上訓練每周 6次,每天 1次,每次 45~60min。并對 2組患者進行一次簡單性的運動再學習指導。

2.1.2 頭針 行透刺針:頂會透后頂穴、上宇透頂會穴、頸上凹穴對刺、協日三穴或巴達干三穴相互透刺、雙側頭皮運動區上點透下點。

2.1.3 體針 行抗痙攣針。1)遲緩期:取仰臥位,上肢 -強刺內側肌群不留針,緩刺外側肌群留針 25min,下肢 -膝以上強刺外側肌群不留針,緩刺內側肌群留針 25min,下肢 -膝以下強刺內側肌群不留針,緩刺外側肌群留針 25min。主選三角肌下穴、肘外側穴、外莖突穴、橈中穴、腕背側穴等、腋紋穴、肘內紋穴、髖臼穴、轉子下三寸穴、臀下穴、股后穴、股骨外側穴、腘窩上凹穴、膝上外側穴 I、膝上內側穴 I、膝上內側穴Ⅱ、臏上凹穴、膝下穴、大脈穴、腘窩穴、肌腹穴、腓骨小頭下穴、足上腱穴、脛腓三寸穴、距骨上穴、拇趾第一穴、足次穴、跟腱穴、常走穴(以上除特標外均屬蒙醫針灸穴)。2)痙攣期:取健側臥位,上肢 -屈肌痙攣,只緩刺外側肌群留針 25min,選肩后穴、三角肌下穴、肘外側穴、外莖突穴、橈中穴、腕背側穴等,如手指握拳式痙攣嚴重可用穿掌針;下肢 -伸肌痙攣,膝以上緩刺后側肌群留針 25min,選髖臼穴、轉子下三寸穴、臀下穴、股后穴、股骨外側穴、腘窩上凹穴;膝以下緩刺外側肌群留針25min,選腓骨小頭下穴、足上腱穴、脛腓三寸穴、距骨上穴、拇趾第一穴、足次穴、跟腱穴、常走穴,如跖屈痙攣嚴重可沿脛骨緣強力斜刺內踝上四指穴或穿腳掌針。3)分離運動期:選穴基本與痙攣期相同,只是不用穿掌針和強力斜刺針;透刺針與抗痙攣針交替使用,每日 1次 ,每周 6次 。

2.2 評定方法 2組患者均于入選后 24h進行初次評定,每 1個療程(30天)結束后再進行 1次評定,2組所有患者評定均由同一組醫師完成。白脈(神經)功能缺損積分內容共 8項,最低積分 0分,最高積分46分。積分 0~15分為輕型;16~33分為中型;31~46分為重型。蒙醫癥狀分級量化積分內容共 4項,最低積分 0分,最高積分 24分。0~7分為輕型;8~16分為中型;17~24分為重型。運動采用簡式 Fugl-Meyer軀體能力評定法(FMA)進行評定,總分(FMA)為 226分,其中運動 100分(上肢 66分,下肢 34分)。運動積分 <50分為 I級,即患肢嚴重運動功能障礙;50~84分為Ⅱ級明顯運動功能障礙;81~95分為Ⅲ級中度運動功能障礙;96~99分為Ⅳ級患肢輕度運動功能障礙。生活活動能力采用功能獨立性評定法(FIM)[5],內容共 18項,其中軀體功能 13項、言語功能 2項、社會功能 1項、認知功能 2項,評分采用 7分制,最低評分 18分,最高評分 126分。126分為完全獨立;108~125分為基本獨立;90~107分為極輕度依賴或有條件的獨立;72~89分為輕度依賴;54~71分為中度依賴;36~53分為重度依賴;19~35分為極重度依賴;18分為完全依賴。前 2級可列為獨立;最后 3級可列為完全依賴;中間 3級可列為有條件的依賴。

2.3 統計學方法 所有計量資料進行 t檢驗。

表 1 治療前后評分比較

3 結果

治療組和對照組在入選時的白脈(神經)功能缺損,蒙醫癥狀改善、FMA上肢、FMA下肢、FMA平衡、FMA感覺、FMA關節活動度疼痛,FIM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功能改變情況見表 1。從表 1可以看出,治療組各癥狀比治療前明顯好轉,P<0.01,對照組各癥狀(除上肢、感覺)比治療前也有明顯好轉,P<0.05。說明 2種方法都有療效,治療后 2組各癥狀改善有明顯差異(P<0.05)。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尤其上肢、感覺功能恢復療效明顯。2組 FMA關節活動度及疼痛無明顯好轉的原因可能是樣本含量太少,導致標準差大或初、末期評定時由于患者感覺障礙導致疼痛積分的偏差。

4 討論

薩病(中風)是致殘率很高的疾病,一直以來我們利用傳統醫學的針灸、按摩等療法對薩病(中風)恢復期的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6]。在此之前的研究證明,在薩病(中風)早期,即中樞休克期(即遲緩期),通過頭針促進大腦皮層感覺中樞、運動中樞與同側聯合支及對側聯合支之間的聯系,加速建立有效的側支循環。通過體針促進反射弧的功能復蘇,增強中樞與周圍神經的聯系,從而改善失神經支配狀態。進入痙攣期后,針對薩病(腦卒中)易出現的上肢屈肌模式、下肢伸肌模式,采用拮抗肌取穴,其原理是抑制上肢曲肌群張力過高、下肢伸肌群張力過高所導致的關節攣縮狀態,使神經功能的恢復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重組和可塑性原理是康復治療的基礎。研究表明,約 90%神經學上的恢復出現在腦卒中后 3個月內,早期康復可以增加運動感覺信息的輸入,促進潛伏通路及休眠突出的活化[7],即神經網絡的變通性——潛在通路的啟用,古舊腦的代償,對側或同側周邊的代償,不同感覺神經之間的功能替代等;休眠突觸的可塑性——突觸后結構上的突觸接觸點數量的改變和已有突觸的功能活性變化??祻陀柧毧商岣咚_病(中風)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致殘率。此外,早期康復訓練可杜絕或減輕廢用綜合征的發生,如壓瘡、關節攣縮、肩痛等[8]。本研究中,治療組對薩病(中風)恢復期白脈(神經)功能缺損,蒙醫癥狀改善、軀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善等方面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尤其上肢,感覺功能恢復療效明顯。2組 FMA關節活動度及疼痛無明顯好轉的原因可能是樣本含量太少,導致標準差大或初、末期評定時由于患者感覺障礙導致疼痛積分的偏差,故以后應加大樣本含量,進一步觀察研究。綜上所述,在薩病(腦卒中)的治療中,注重蒙醫針灸治療,使其有機的與現代康復訓練相結合是有必要的。

[1]戴紅,王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區居民腦卒中致殘狀況及對社區康復的需求.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0,15(6):344.

[2]明干.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蒙醫學下卷)[M].赤峰: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5.

[3]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S].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4]王玉龍.康復評定[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8:181-187.

[5]紀樹榮.實用偏癱康復訓練技術圖解[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8:73-76.

[6]明干.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蒙醫學下卷)[M].赤峰: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5:712.

[7]商曉英,刁鳳英,吳世杰.急性腦卒中早期康復和針刺治療的療效分析.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3,18(2):109.

[8]朱鏞連.神經康復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1-328.

(2010-07-22收稿)

猜你喜歡
肌群痙攣上肢
肩袖肌群訓練聯合電針對肩袖損傷的療效
*男子水球守門員膝、踝關節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實驗測量
基于慣性傳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蹤
核心肌群
——穩定身體的“磐石”
錯誤姿勢引發的上肢問題
侗醫用木頭接骨保住傷者上肢66年1例報道
機器絞軋致上肢毀損傷成功保肢1例
根管治療意外治愈面肌痙攣1例
頭針加舌針聯合推拿治療小兒腦性癱瘓痙攣型20例
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面肌痙攣的臨床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