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山區農民增收成效的探析——以江西吉安市為例

2010-08-15 00:46黃美秀肖湖香金發根吳青松
中國林業經濟 2010年2期
關鍵詞:林權林農公益林

黃美秀,肖湖香,金發根,吳青松,羅 洪

(1.峽江縣林業局,江西 峽江 331400;2.安??h林業局,江西 安福 343200;3.峽江縣戈坪林場,江西 峽江 331400)

影響農民增收的因素很多,但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制度性因素。不合理的制度 (產權制度、戶籍制度、財政金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村民自治制度等)是農民增收的最大障礙[1]。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范疇上是農村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整體性;在本質上是農村改革的延伸,具有很強的同質性;在進程上是農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其方向和目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2]。

江西省的林改工作走在全國的前列,2004年以來,江西省開展了以“明晰產權、減輕稅費、放活經營、規范流轉、統分結合、配套改革”為主要內容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效日益顯見。江西省從2004年~2006年實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兩年時間,就新增社會對林業的投資48億元,新增林業從業人數50.63萬人,農民人均林業總收入兩年共增加了278.72元,增長幅度為69%。

1 林改后山區農民增收初顯成效

按照江西省委、省政府贛府發[2004]19號《關于深化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吉安市堅持以人為本,實行讓利于民抓林改。通過減、讓、放、分,實行“兩取消、兩調整、一規范”政策,向林農讓利1.4億多元,激發了林農參與改革的熱情,為確保改革成功打下了扎實的群眾基礎?!皟扇∠?,即取消木竹農業特產稅,取消市、縣、鄉、村出臺的所有木竹收費項目;“兩調整”,一是調整育林基金平均計費價格,二是調整集體林育林基金分成比例?!耙灰幏丁?,就是規范增值稅、所得稅征收范圍。全市不僅取消了市、縣、鄉、村出臺的所有木竹收費項目,而且嚴格按照《意見》征收和分成育林基金。據統計,截至2006年底全市參與林改農戶數61.66萬戶,約277.47萬人,林改后山區人均林業用地面積0.445 hm2。全市山區農民因取消農業特產稅增收8 432萬元,因取消市、縣、鄉出臺的收費項目增收9 668萬元,因調整育林基金增收1 421萬元,因取消林區建設保護費和森工行業管理費增收775萬元,僅這四項舉措,全市山區農民人均年增收73.15元。打破壟斷經營和地區封鎖,允許林權所有者自主銷售依法采伐的木竹后,木材價格上漲了100~150元/m3,毛竹每根上漲2元以上,松脂收購價格比上年增加2元/kg,這三項又使山區農民人均年增收入86.28元,合計人均年增收近159.43 元[3]。

2 促進山區農民可持續增收的主要途徑

明晰土地產權關系是農民致富的根本。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全市農民人均承包耕地0.088 hm2后,極大地激活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糧食產量和農產品產量迅速增加,農民已基本上解決溫飽問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全市林農人均林業用地面積是人均承包耕地面積的5.06倍,山區農民增收空間很大。目前林農增收雖然實現了穩步增長,但增長過多依賴于政策讓利和林產品價格的上漲,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林農可持續增收問題。筆者認為,政府引導、市場對接、調整結構,走綜合開發山區資源的路子,是解決林農可持續增收的有效途徑,使農民真正“把山當田耕,把樹當菜種”,實現農民增收、林業增效。

2.1 提高林業經濟效益,發展林業產業

林業既是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也是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村穩定,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是以提高林分質量和林地生產力為重點,實行政府規劃、企業投資、林農投勞、相互配合、共同受益的原則,加大撫育間伐和低產林改造力度,建立一批高效、優質的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和苗木花卉基地。安??h洋溪鎮合村郁小平和嚴田鎮土橋村章建華、王海明等68戶農民培植花木面積260 hm2,僅此一項,戶均年收入5.3萬多元。據統計,該縣2009年花木產銷佳景空前,實現年產值1.55億元。二是要重點支持木竹加工、林果開發、林藥加工等產業建設。依托市龍頭企業,以訂單等方式聯結基地和農戶,發展“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龍型”經濟,通過訂單、契約等形式建立企業和農戶的聯結關系,引導和帶動林農調整結構,建立原料林基地。同時,在林產品出產旺季,保證按保護價收購,有效地抵御市場風險對林農增收的影響。2006年,吉安市林產工業企業發展迅猛,全市470戶工業企業,各項經濟技術指標實現了歷史性突破,總產值26億元,吸納近20萬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人均年收入5 000元以上,同時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峽江縣林改后大力推廣“楊梅+黃桅子”模式,自1998年至今,全縣楊梅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 000 hm2,成為江西省最大的楊梅種植縣,逐步使楊梅種植發展成了一個新的產業,帶動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帶領群眾致富[4]。三是以發展森林生態旅游為重點,加快森林公園建設,提高接待能力。旅游業是第三產業中的龍頭產業,而森林生態旅游又是人們休閑娛樂的時尚。到大森林中觀光游憩,走進自然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愿望與需求。依托吉安市紅色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綠色資源與人文資源潛能,建設農莊型新農村,開展投資少、收益好、見效快的森林旅游業。遂川縣碧洲鎮白水村66戶農民自發入股,利用自己的森林資源辦旅游;泰和縣橋頭鎮的邱春祥自己投資,租賃村里80 hm2樹大葉茂、依山傍水的楠木林地,開辦“邱老根渡假村”,每天接待游客1 000多人,成為井岡山下最熱鬧的新景區。

2.2 提高林地利用率,發展多種經營

一是通過退耕還林等重點林業工程項目的帶動,大力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二是充分利用森林空間大力發展林藥培育和野生動物人工馴養繁育,把森林空間開發與建立循環經濟和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緊密結合起來,認真落實有關政策措施,選擇一批基礎較好的大戶和經營戶進行重點扶持,做大做強。三是結合農村能源建設,適量營造薪炭林,幫助農民解決燒柴困難。同時,積極推進農村能源改造,大力發展沼氣池、省柴灶、氣化灶等新型農村能源設備,合理利用森林資源。

2.3 調整樹種結構,優化林種布局

大力發展生長快、市場前景廣、經濟效益好的樹種,逐步打破全市松、杉一統天下的傳統局面,打造杉、松、闊,喬、灌、竹相結合的新格局。發揮優勢,大力發展油茶、茶葉、藥材等經濟林,利用資源優勢,開發竹筍、香菇、木耳等特色林產品,以短養長,促進農民增收。

2.4 培育示范大戶,發展多形式的林業經營實體

鼓勵各種社會主體跨所有制、跨行業、跨地區投資發展股份林業、民營林業、個私林業。對農戶、城鎮居民、私營業主參與林業建設,給予有關政策待遇,對生態經濟效益好、帶動示范作用強的個體造林大戶和民營林產品加工企業,給予必要的獎勵和扶持。通過示范作用,實現“山上辦綠色銀行”的目標。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城鎮下崗工人、鄉村在外務工回鄉人員到農村租山、買山從事農業種、養、加和林業生產的人數達20萬人,投入資金數億元。

2.5 盤活林業資源,合理有序地進行林權轉讓等活動

通過林權制度改革明晰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后,盤活了森林資源,激發林農的創業激情。一方面,農民可以拿著林權證進行抵押貸款,進行林業生產、擴大再生產,或從事其他產業創造財富。另一方面,農民拿到林權證后,可以依法出租、轉讓、合資吸收社會資金參與林業建設。農民可以用自己的森林、林木到銀行抵押貸款,開展養殖、加工、餐飲、運輸等產業。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市12個林業產權交易中心,累計完成1 328宗林木資產拍賣,成交金額6.68億元,流轉林地2.031萬hm2。

3 促進山區農民持續增收的建議

3.1 建立一套能夠提高農民積極經營的激勵機制

江西集體林區的發展、建設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考慮農民的動機和需求,并通過相應的利益調整、激勵和約束機制的建立來激發他們的內在熱情和潛力,從而提高農民林業收入,實現集體林區的可持續發展[5]。同時要調動農民投資林業的積極性,必須利用政策來提高農民在林業上的收益。要對林業貫徹輕稅原則,要將林業稅制改革與農業及國家稅制改革相協調,將林業按總收入征稅過渡到按凈收益征稅,通過對稅制改革,使農民除了依法納稅外,不再承擔別的攤派。在林業經營項目上應給予稅收、貸款方面的優惠,免收農林特產稅,對三剩物加工的企業所得稅返還,倡導農民林業經營多樣化,鼓勵短、中、長期收益相結合項目和有山區特色的林業項目,如高山綠色食品開發、各種竹木制品等。

3.2 發展林業科研教育工作

由于我國農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掌握新的林業科學技術比較困難,需要建設加強區、縣、鄉三級培訓網絡。要建立覆蓋全國各區、縣、鄉的林產品生產、加工新技術的培訓網絡和生產示范基地,根據農村社區和廣大農民的需求,有的放矢地提供新技術的培訓和示范,使農民分享新技術的創新效益,或降低林業生產的技術風險,進而降低農民的收入風險。通過舉辦培訓班、現場指導和示范,推廣林業適用技術和新品種,使農民掌握先進技術,解決一般性林木和果樹病蟲害預測和防治等問題,從而激發他們造林的積極性。

3.3 加快培育林業龍頭企業

林業企業與市場經濟有著天然的聯系,是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林業管理部門要將下屬的各類企業推向市場,對企業進行改制,使其真正參與市場競爭。按照“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充分合理地發揮森林資源的優勢,有效地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市場開拓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進一步加快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步伐,延長產業鏈,壯大企業群,促進產品和企業的單體優勢轉化為產業的整體發展優勢,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增加就業機會和加快山區經濟建設。創立一批具有江西特色、市場競爭力的名牌林產品。

3.4 加強林區基礎設施建設

相對于平原地區而言,廣大山區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條件以及各項社會事業都很落后,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幫助山區發展生產,改變山區交通、通訊、教育、衛生、文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是山區農民的強烈愿望。

3.5 完善生態公益林管理機制

集體林中的公益林管理,如何適應林改需要,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又要使公益林所有者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減少經濟林和公益林的收入差距,提高農民公益林的收入,成為林改下一步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6]。一是嚴格按照國家公益林管理辦法,明確公益林所有者、經營者的責任、義務與權利,建立林業行業主管部門對于集體林區公益林管什么、怎么管等機制。二是適當提高公益林的補償標準,成立專項基金,嚴格控制資金流通渠道,確保補償費足額發到農民手中。

3.6 做好配套改革工作

做好各項配套改革工作,是使林權制度改革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一是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二是轉變林業部門職能,強化林業社會化服務管理;三是調整財政體制,由財政轉移支付解決鄉、村兩級減收問題;四是建立健全林農負擔監督機制對涉及林農負擔的各種收費項目進行全面清理整頓;五是組建林權交易市場及各種中介服務機構,建立健全林業服務體系。切實加強各級林業機構體系建設,并不斷完善和強化其職能,滿足林農在資金、科技、市場、信息、技能培訓、政策法律咨詢等方面的需求,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更大的作用。

[1]高文敏.影響農民增收的制度性因素分析[J].學理論,2008(2):52-55.

[2]賈治邦.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給我們的幾點啟示[J].林業經濟,2006(6):5-8.

[3]段小毛,汪曉玲.對林改后山區農民增收問題的思考[J].華東森林經理,2008(2):25-27.

[4]羅洪,張小彬,涂勝根.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的探討[J].世界林業研究,2009,22(9):80-81.

[5]張國明,朱介石.關于江西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調查[J].林業經濟,2007(6):3-7.

[6]楊馥寧,鄭小賢.江西省集體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林業資源管理,2007(1):16-20.

猜你喜歡
林權林農公益林
產業教授融入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現路徑
ArcGis在遼寧省國家公益林調整中的應用
龍泉七成公益林實現信息化管理
林權供求信息
林權供求信息
林權供求信息
國家級重點公益林管理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
生態公益林可持續經營的探討
沙洋停征林業“兩金”減輕林農負擔
林業深化改革 林農共享紅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