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作品的細讀教學例說

2010-08-15 00:49潘文富
中學語文 2010年28期
關鍵詞:祥林嫂語句文本

潘文富

[作者通聯:寧波鎮海區中興中學]

所謂文本細讀,是指讀者通過對作品文本的詳細閱讀,進行細致、精確的語義分析,從而實現對文本意義準確、透辟的解讀。其基本特征是:以文本為中心,重視語境對語義分析的影響,強調文本的內部組織結構。由于文本細讀在閱讀教學中所體現出的既符合從言語入手的閱讀規律,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既務實有效,又易于操作的特性,因而受到語文教師的廣泛關注。那么閱讀教學應該怎樣切入文本、精細閱讀呢?著名特級教師鄧彤先生認為應該“把握幾個切入角度,讀出滋味”,他把切入角度概括為“四一律”,即一個標點,一個詞語,一個句子,一個段落。受此啟發,筆者認為閱讀文本首先應找準切入點,從語句的細微處入手,始終關注語言的品讀,以小見大,見微知著。正像海德格爾說的那樣“徜徉在語言之途”。下面筆者以教學文學作品為例,從操作層面談談自己是如何切入文本、細讀精析的。

一、于詞句的反常處探因

文學作品的語言,除詩詞曲外,大多是常式語句,這符合書面語言表達的要求和表達習慣。但在特殊情況下,由于表達的需要,在對作品人物的語言描寫或表達作者特殊情感時,往往運用一些語序、措辭或句子長短方面有明顯變化詞句。所以在閱讀作品時遇到“反?!钡恼Z句,就應特別關注,細心揣摩,探究其“反?!钡脑?,這樣的閱讀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1.于語序的反常處探因

請看下面的幾個例子:

(1)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

水生小聲說:“明天我就到大部隊上去了?!?/p>

她訕訕的縮了手,又去取燭臺。

(3)冬至的祭祖時節,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嬸裝好祭品,和阿牛將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例(1)中的“怎么了,你?”是一個變式句,常式句應該是:你怎么了?這里就應該探究一下水生嫂為什么要先說“怎么了”,再說“你”呢?學生聯系上文,不難悟出這里句序的變化是為了突出問話中的“怎么了”,表達了水生嫂急切想知道丈夫“笑得不像平?!钡脑?,準確反映了人物急迫而關切的心情。而常式句“你怎么了?”就沒有這種效果。

例(2)兩處畫線句是常式句,例(3)的畫線句則是變式句。兩句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也是同一個人說的,為什么前后的語序不同了呢?四嬸的斷喝有什么作用呢?聯系上文,通過比較我們就會得出答案:

例(2)是先稱呼,后制止;例(3)是先制止,后稱呼,且語氣更強烈,聲音更大,表現出四嬸生怕祥林嫂沾了祭品及祭祀器物的邊。這無異在說,傷風敗俗的,不干不凈,靠邊站吧!“不干不凈的東西,祖宗是不吃的”。四嬸的斷喝反映了她濃重的封建意識,強化了祥林嫂的嚴酷生存環境,推動了情節發展——祥林嫂想做正常人的幻想徹底破滅,同時還揭示了封建禮教殺人的本質。

2.于措辭的反常處探因

《林黛玉進賈府》中兩段黛玉回答關于讀書的事,前后答話的措辭有很大的不同。

(2)寶玉便走近黛玉身邊坐下,又細細打量一番,因問:“妹妹可曾讀書?”黛玉道:“

前后兩處畫線的句子回答的是同一個問題,為什么措辭會有變化呢?反映了林黛玉怎樣的心理呢?細心揣摩便會發現,措辭改變和賈母回答賈府姊妹讀什么書的措辭有關。聽了賈母的話,黛玉自覺失言,因而小心更正。這一變化主要反映了黛玉初來賈府時“步步留心,時時在意”的心理狀態。

3.于長短的反常處探因

先看余光中的散文《聽聽那冷雨》中的兩個長句:

(1)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峽的船上。

(2)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布谷咕咕的啼聲,雨是潮潮潤潤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正常情況下,這兩個句子還應該添加一些標點,可這兩句則不然,句子頗長,停頓很少,使讀者不得不一口氣讀完。那么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處理呢?在教學時,筆者先請學生自由朗讀長句,讀后說說這么長的句子應怎么讀?讀時有怎樣的感覺?然后再探討這樣表達的好處。

學生的體驗有:一、讀這樣的長句節奏要快,要一氣呵成,否則就達不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效果。二、讀時在氣息上有喘不過氣來的感覺,在視覺上有目不暇接的感覺,好像這個雨這也有,那也有,到處都有;這也下,那也下,下個不停。

這樣表達的好處是:既是表現雨無處不在,更是表現作者切切的思鄉之情。無論從視覺上、聽覺上,還是從心理上都給人很強的沖擊力。

再來看出自同一篇文章中的一例短句:

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

“杏花。春雨。江南?!痹谠~的句子中是沒有斷開的,因為它們原本是一組意象,共同表現了江南水鄉春天的美好意境。而余光中不僅斷開,而且是用句號斷開,變為三個極短的獨詞句,為什么這樣斷呢?這樣表達有怎樣的效果呢?

筆者指導學生從語義、語氣、情感和意圖等角度進行了探討分析,達成以下共識:從語義上看,為了強調每一個詞,一詞一頓,強化每一個意象;從語氣和情感上看,用來舒緩語氣,表達對漢字以及對家鄉的深深地眷戀;從意圖上看,為了加深讀者對每個方塊字的印象,說明作者對祖國的方塊字情有獨鐘,認為它是漢族的心靈祖先的回憶和希望的寄托,這正是祖國傳統文化長期浸潤的結果,同時也反映作者心中始終熱愛傳統文化的情結。

二、于文本的細微處探微

王尚文教授認為,文本細讀,應該學會“傾聽文本發出的細微聲響”。他強調對文本語言細微之處的關注和體驗。文本細讀就是要抓住文本的細微之處,見微知著,從一個標點、一個細節、一個留白等細微而又耐人尋味的地方入手,讀出文本所繪之形象,讀出文本所含之意蘊,讀出文本所指之精神,讀出作者的情感態度。簡而言之,就是細讀深挖文本的文化意旨,感受文本的藝術魅力。要讀別人之所讀,更要讀別人之所未讀。

1.推敲一個標點

先看魯迅先生的《祝?!分械囊粋€情節,魯四老爺發現祥林嫂被搶走,兩次說到“可惡”,“然而……”。教學時許多教師都會抓住兩個“可惡!然而……”來分析其內涵,認為第一次“可惡”針對的是婆婆“搶”的舉動,給自己帶來了麻煩,“然而”后面隱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禮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當然;第二次說“可惡”是針對衛老婆子的,對衛老婆子先薦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鬧得沸反盈天,有損魯家的體面,“然而”后面隱含的意思是,找到像祥林嫂這樣比男人還勤快的勞動力是不容易的。筆者認為只說出省略的內容是不夠的,還應進一步深究魯四老爺為什么欲言又止,說到“然而”就打住呢?結合當時的情境分析,魯四老爺是想要表達對祥林嫂的婆家和衛老婆子合伙劫走自己家里的傭人——祥林嫂的不滿,是情緒化的、感性的話語;“然而”是激動之后的冷靜之語,但是剛剛吐出“然而”一詞,突然意識到不該把后面的話說出來。因為一旦說出來就會否定自己說的“可惡”,削弱自己的怒意,損害自己的尊嚴。所以這欲言又止,不僅反映了魯四老爺這個人物反動、封建(封建禮教的衛道者),而且還說明他為人狡猾和虛偽??梢娺@兩處省略號不只是有省略的作用,對刻畫人物性格也有重要作用。

孫犁的小說《荷花淀》中有這樣一個例子:

女人沒有說話。過了一會,她才說:“你走,我不攔你。家里怎么辦?”

畫線句子是水生嫂對要參加大部隊的水生說的話,其中的標點值得推敲。教學時可用比較的方法,要學生說說“攔你”字之后的句號改成逗號好不好?為什么?比較后的結論是,改后不好。因為,用句號說明水生嫂“不攔”丈夫,不拖后腿,只是說出丈夫走后家里的難處。這與她深明大義的性格相符。改成逗號后,是表達要“攔你”的意思,不攔你“家里怎么辦”?可見小標點有大作用,它既能幫助句子準確地表達語義,又能有效地刻畫人物,表達作者的情感,實在不能不關注。

2.品讀一個細節

細節是文學作品中細膩描繪的最小環節。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節、社會環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許多細節組成的,成功的細節可以增強藝術感染力,是文學創作和記敘文寫作不可忽視的技巧。閱讀欣賞文學作品是不可繞過細節描寫的。

孫犁的小說《荷花淀》中的對話和細節描寫歷來為人們稱道,如下面的細節描寫:

“明天我就到大部隊上去了?!?/p>

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這里有兩處細節描寫,一是“震動”,一是“吮”。手指震動了一下,看來水生說的這件事在水生嫂的心里激起了很大的波瀾,丈夫回來的很晚,事出有因,她也意識到丈夫可能有重要的任務,這在意料之中。而出乎意料的是明天就要走。一時的不舍、擔憂、留戀、國恨、家愁統統涌上心頭,以至于腦子走神,手指被劃破了。但她畢竟是白洋淀的女兒,白洋淀的水給予她溫順、善良的性格,同時也賦予她堅強的品行,她意識到自己走神了,立刻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馬上穩定了自己的情緒,不讓丈夫看出自己的失態。這個細節描寫把水生嫂賢淑、溫柔、明理、堅強的傳統女性的特點表露無遺。

3.鑒賞一個留白

留白是中國畫的一種手法,后來書法、音樂、戲曲、文學等都借鑒這種表現手法。留白可調動欣賞者的經驗和感受、知識和體驗,乃至整個心靈投入,窺斑知豹,葉落知秋;留白處給人豐富聯想,讓人“無”中生“有”,“虛”處見“實”,所謂“此處無物勝有物”,“此時無聲勝有聲”。小說中也常用留白手法?!读主煊襁M賈府》中,賈寶玉和林黛玉相會,作者對寶玉的服飾作了細致的描寫,而對林黛玉的服飾卻只字未提,這可以看作是一處留白。為什么要這樣處理呢?這其實是借此寫寶玉,因為在寶玉眼中,衣服裙裾是不屑之物,故視而不見。

莫泊桑的小說《項鏈》的結尾寫到瑪蒂爾德得知自己借來的鉆石項鏈原來是假的就戛然而止。至于瑪蒂爾德得知真相后的反應和之后會發生怎樣的故事,怎樣的結局,全留給讀者去想象。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瑪蒂爾德的結局。結尾的留白可以激發學生無窮的想象力,具有非凡的藝術魅力。

歐·亨利的小說《最后的常春藤葉》中,貝爾曼畫常春藤葉雖是小說的重要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這也是一處留白,作者這樣處理有什么好處呢?其一,可以調動讀者豐富的想象力,想象一個身體孱弱的老畫家如何冒著大風雨爬上梯子,如何拎著風燈,擎著畫板,一筆一筆艱難地吃力地畫葉,如何被大雨淋濕,怎樣瑟瑟發抖,發了高燒……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其二,使得小說結尾產生出人意外的效果——病危而又絕望的女畫家活了下來,而給她帶來生的希望的老畫家卻因畫葉淋雨染病而不治身亡。這樣的留白讓人回味無窮。

三、于有疑處釋疑

閱讀過程中常常會遇到疑難語句,而這些疑難語句是理解和鑒賞文本思想內容的障礙,每一位讀者都需要關注疑難語句,并且要花力氣解決它們,即于有疑處釋疑。因為文本的難點也往往是文本的重點,是解讀文本的關鍵,是打開文本密室之門的鑰匙。文本的疑難處,常常是含蓄蘊藉的語句、含意深刻的語句、人物的潛臺詞等等。閱讀文本或教學時,一定要想辦法突破這些難點。

1.咀嚼含蓄蘊藉的語句

含蓄的語句是閱讀的難點之一,學生要能真正讀懂文本,就不得不面對作為文學作品的含蓄這個語言坡度。含蓄蘊藉的語言,“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我們閱讀時要在反復吟詠、再三咀嚼之中,獲得深層含義,體味悠遠意韻,提升審美情趣。

例如:“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保ㄖ熳郧濉逗商猎律罚?/p>

作者為什么說“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這里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

縱觀全文,作者是在“頗不寧靜”的時候來荷塘排遣郁結的,此處作者這樣寫,并非表明自己羨慕蟬、蛙能熱鬧地鳴叫,而是點出此刻自己的愁思又襲來了。同時也含蓄地寫出了自己的愁思之深,是無法排遣,揮去了又回來。作者的心中沒有蟬與蛙的熱鬧、快樂,也不能像蟬與蛙那樣把自己的心緒傾吐出來,可見作者內心的孤獨。

《項脊軒志》的結尾對枇杷樹的描寫也很含蓄,其中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呢?

因為庭中“今已亭亭如蓋矣”的枇杷樹,是亡妻親手所植。隨著時間流逝,物在人亡;睹物思人,人何以堪!作者以景語結束全篇,在委婉含蓄中,極度壓抑中,更能引起讀者凄婉惆悵的共鳴。讀此會感受到“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的情味,讓人心情格外沉重。

2.解析含意深刻的語句

楊絳先生的《老王》的結尾:

如何理解“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

解決這個問題要聯系寫作背景,聯系作者的經歷和當時的境遇,知人論世,同時聯系有關的賞析文章啟發學生。下面的解讀就是一種得到多數讀者認可的觀點:

在老王這些人身上,作者看到了人性的美好,認為自己比他們幸運,實際是以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去善待他們。作者和他們一樣,都是當時社會的不幸者,但他們確實比作者更卑微、更貧困、更無奈,對他們的愧怍,正是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道義和責任的表現。對于社會的責任,知識分子理應肩負得更多,出于良知,應該使社會更平等、更美好,而當時的社會恰恰相反,我想這才是楊絳先生對不幸者“愧怍”的深層社會原因,是作者恥于當世而又不推卸責任的“內心的崇高的道德法則”使然。

3.挖掘人物的潛臺詞

潛臺詞是人物在行動過程中內心真實的表現,它是表現人物形象的靈魂。閱讀作品要善于挖掘人物的潛臺詞,讀懂言外之意。這樣才能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看到人物的真實情感和性格,從而準確地把握人物形象。

例如《雷雨》中的對話:

周樸園(忽然嚴厲地):你來干什么? 魯侍萍:不是我要來的。周樸園:誰指使你來的? 魯侍萍(悲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 周樸園(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還是找到這兒來了。

這幾句話有怎樣的弦外之音呢?聯系周、魯兩人的性格和經歷,聯系前后的情節我們有如下領悟:

“你來干什么?”——你來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是想來認兒子,還是為了錢?十有八九是為了勒索一筆錢,因為當年你就貪圖了我家的榮華富貴。三十年前將你趕出家門,這三十年中不知你如何算計著報復呢!你想要達到的目的無非有兩個,要么勒索錢財,要么揭露真相。

“誰指使你來的?”——既然你是有目的而來,是為了勒索錢財而來,估計你一個人還缺乏這種勇氣。那么,你肯定有同伙,或指使人,這個人十有八九是魯貴。

“三十年的工夫你還是找到這兒來了?!薄@三十年的時間,你無時無刻不在算計著如何報復。我早就知道,你只要活著就會找上門來的。果然沒有出乎我所意料,那么,你究竟想怎么樣呢?

再如老舍的《茶館》中吳祥子對王利發說的話:

宋恩子吳祥子:你聰明,還能把那點意思鬧成不好意思嗎?

同樣是“意思”,但前后含義不同?!澳屈c意思”是要錢委婉說法?!安缓靡馑肌笔侵稿X太少,說不過去,實際是暗示王利發不要給得太少,否則就和他過不去,表現了說話者無恥無賴流氓本性。宋恩子吳祥子是滿清王朝兩條餓狗,老舍先生在作品中揭露了他們的兇惡和殘暴。

呂叔湘先生認為閱讀要“從語言出發,再回到語言”,即從語言進入思想內涵,再從思想內涵出來,回到語言,走一個來回。文本細讀的根本是要回到閱讀的本真,而課堂教學中的文本細讀,則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從字、詞、句等言語材料入手,細致分析言語的語義、語氣、句式、修辭等因素,深入品味言語的豐富表現力,從不同層面體悟其蘊涵的情味、意味、理味、趣味和韻味等語言的滋味。徜徉在語言之途,會欣賞到無限的風景。

猜你喜歡
祥林嫂語句文本
基于祥林嫂稱謂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返奈谋炯氉x與推理
文本聯讀學概括 細致觀察促寫作
重點:語句銜接
作為“文本鏈”的元電影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柳媽的善良是把刀
我喜歡
作文語句實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