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勵理論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應用與思考

2010-08-15 00:42
文教資料 2010年12期
關鍵詞:高校學生班級理論

陳 天

(江蘇科技大學,江蘇 鎮江 212018)

一、激勵理論的含義及其發展

激勵理論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出現,是行為科學中用于處理需要、動機、目標和行為四者之間關系的核心理論。行為科學認為,人的動機來自需要,由需要確定人們的行為目標,激勵則作用于人內心活動,激發、驅動和強化人的行為。激勵理論先后經歷了早期的激勵理論和現代激勵理論兩個階段。早期的激勵理論側重于對“需要”的研究,探尋以什么為基礎,如何才能激發調動起積極性的問題,主要有需要層次理論、X理論和Y理論及雙因素理論等。經過數十年發展,它已成為管理心理學的重要理論之一[1],較為成熟的現代的激勵理論主要有麥克利蘭的需要理論、目標設置理論、強化理論、公平理論、期望理論等。

二、激勵理論應用于高校學生日常管理的重要性與必然性

高校作為國家人才培養的搖籃,被寄予了社會厚望,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尤其是對學生工作管理者的定位正在悄然轉變,逐漸向服務者的角色轉化,使得新形勢下如何調動學生自身的主動性成為必然的趨勢。而當代大學生所具備的某些新的特征也啟示我們高校學生工作管理者應當適時引入激勵理論。

1.激勵理論在高校學生工作中應用的群體特殊性

雖然這些年對于大學生素質整體下滑的指責屢見不鮮,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大學生仍然是社會中具備較高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的群體,他們不僅作為一類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而存在,而且將成為社會未來發展的主要動力。當代大學生不僅在知識結構和文化修養方面具備優勢,而且其道德品質不斷提升和思維方式日趨成熟,使得如主體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公平意識不斷增強。借鑒與應用激勵理論,能夠克服傳統學生工作的硬性、剛性,克服管理方法上的公式化和簡單化。由于激勵理論表現出平等性、啟發性、情感的感染性等特點,強調人性化教育和柔性管理,注重個性和情感因素的充分發揮,符合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心理和行為特點,成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順利開展的有效手段。通過運用有效的激勵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使之以最大的熱情和最飽滿的精神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充分發揮大學生的最大潛能,從而更好地實現教育管理目標。

2.激勵理論在高校學生工作中應用的時效特殊性

大學是人生的關鍵階段,是很多人最后一次有機會系統性地接受教育同時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擁有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實自我的成長歷程。然而在這一階段學生也面臨著諸多來自于自身和周圍環境的誘惑與困擾,例如部分大學生注重物質享受,缺乏理想追求,隨之產生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實用主義,使得在校生過早、過分地追求金錢、地位、名譽,此外社會上各種物欲橫流、精神缺失、道德淪喪的事例也在不斷沖擊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大學生極易迷失自我,表現出與其年齡和身份不相稱的焦躁與浮躁。因而培養并幫助大學生在這一人生特定階段形成正確與崇高的人生目標和精神追求,不論對個人還是社會的長期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激勵理論的應用將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提升自我,全面塑造良好的人格,增強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使得學生內強素質、外塑形象,獲得個體素質的全面提高。

3.激勵理論在高校學生工作中應用的空間特殊性

高校是國家人才培養的基地,同時也是各種教學創新改革的陣地。相對于在公司和企業員工管理中的使用,激勵理論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應用有其獨特的空間優勢。首先是高校人員結構完整,人員素質較高,專業結構齊備,工作機制健全,并且高校有一支專門從事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師隊伍,具備了良好的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德育的作用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再次,高校由于其行業特殊性和其所倡導的靈活、人性化的工作氛圍,實現了在宣傳教育過程中的媒介渠道多樣化、方式手段新穎化、效果影響力的縱深化。例如我校舉辦的向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同志學習的活動,通過網絡、報紙、宣傳欄、廣播、電視主流宣傳媒體,以及召開主題班會和演講報告等校園文化活動,全方位、立體式地對學生進行激勵教育。除此之外,高校的社會影響力使得高校具有擴大自身知名度和樹立良好社會形象的需要,促使高校在很多方面走在全社會前列,成為全社會精神風貌的標桿,這就為榜樣和典型的存在提供了土壤,使得激勵理論引入校園成為一種必然。與此同時,社會對高校的關注,社會輿論對高校的監督,并以高校作為透視特定文化群體的著眼點,也將進一步保障并提升高校的激勵制度。

三、激勵理論應用于高校學生日常管理的主要措施

在高校學生工作中有效構建激勵機制,正確運用激勵手段,調動學生積極性,對搞好班級管理意義重大。激勵是一種激發人的動機和行為的心理過程,按其產生的主、客體可分為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

1.內在激勵

人是社會性動物,其所具備的一些社會屬性成為內在激勵產生的基礎。成就、認可、工作本身、責任等因素是內在激勵,它對人具有根本性的激勵作用[2]。例如人的歸屬感,使得集體中的個人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一旦產生了歸屬感和認同感,就會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學生身處學校、學院和班級中,當他們與所在集體的價值觀統一時,會自動、自覺地結合班級管理的需要,參與到集體生活中。因而在日常學生管理工作中,盡量讓廣大學生有機會參與班級重大決策和學習目標的制定過程中,不僅可以使學生的自我價值得到實現,個人工作學習激發出內在原動力,而且可以在集體內部創造相互信任的心理氛圍,促使學生管理工作躍上新的臺階。要發揮內在激勵的作用,即要加強對學生的理性引導,強調高層次需要,激發大學生的成就需要。讓學生從心底里把學習、工作當成一種享受,從中體驗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讓激勵對象從這種源自學習、工作本身的內激勵能較長久地維持,使其受激勵水平總是保持在較高的層次上,并將這種內在的、更強更持久的積極性轉化為更加積極勤奮的學習和工作,以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激勵工作的實效。

2.外在激勵

人身處社會之中,勢必與周圍環境和人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也必然受到外界環境和事物的影響,而這正是外在激勵產生的來源。例如,人們常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激勵就是利用模范人物的優秀思想和良好行為來教育學生,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方法。在班級管理中,既要引導學生學習例如周恩來、焦裕祿、孔繁森等前輩們的光輝榜樣,又要恰如其分地宣傳公眾性的、校內的、班內的先進人物及先進事跡。

四、激勵理論在高校學生工作中應用的幾點思考

1.激勵客體和對象趨向集中于對學生干部的激勵

學生干部是班級日常工作的決策和管理群體,其工作表現將直接影響班級的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學生干部的努力程度和潛能激發程度將極大影響班級的活力和管理效果。而班級事務和學生會工作的復雜性與多變性,也常會給學生干部造成壓力。有些學生干部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心理調節的知識和技巧,加之有時老師未能及時發現和疏導,容易造成心理問題。因而對學生干部進行適時適度的激勵不僅能確保工作成果,而且能使激勵效果得到延伸和放大,激勵資源得到合理導向和配置。

2.激勵手段和方法趨向于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的設置

人的心理需求難以加以觀察、評估和衡量,屬于內涉變量;同時心理特征必然因人、因時、因事而異,并處于動態變化之中,各種激勵方法實施的可重復性差,由此而難以把握;隨著學生對于激勵條件的適應,任何激勵因素都會變成保障措施,使得管理激勵難以持久,甚至成為一紙空文。因而目前推崇的激勵方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對學生的激勵問題。也正是這個原因,需要高校學生工作管理者以系統、健全、完整和適宜的激勵機制主動、有效地約束和規范學生的行為,提高學生群體的學習和工作積極性。

3.激勵理論的歸宿趨向于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的真正回歸

我們目前在探討激勵理論在高校學生工作的應用時更多的是將學生放在了一個集體范疇中去探討,例如班級、社團、學院、學校,只把學生看成是一種受激勵的客體,喪失了其在激勵中的主體性地位,從而也忽視了他們自身的發展問題。人在其本質上應該是動態的,即人本質上應該是一個全面發展的過程,只有在人的動態本質基礎上,當把人看作是一種發展目的和實現發展目的手段的統一體時,才可實現激勵中人的主體性地位的真正回歸。也正是如此,激勵理論在高校學生工作應用中才更應該向學生的主體性地位[3]回歸的方向發展。

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于人才。在人才培養上,突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使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走上一條科學化且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就需要我們將激勵理論及時引入高校學生管理,充分發揮激勵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研究適合大學生特點的激勵原則,探索在高校學生管理實踐中實施激勵的有效途徑,從而實現用實踐造就人才,用機制激勵人才,形成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生動局面。

[1][美]托馬斯·S·貝特曼.管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44.

[2]王潤玲.現代管理激勵理論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啟示[J].教育與現代化,2006,(2).

[3]劉長龍.高校學生管理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J].理論月刊,2002,(5).

猜你喜歡
高校學生班級理論
堅持理論創新
班級“四小怪”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高校學生意外傷害事件應對與處理
不稱心的新班級
關于高校學生工作的思考
班級被扣分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