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魯迅小說對兒童生命景觀的展示

2010-08-15 00:44汪文萍王康藝
臺州學院學報 2010年1期
關鍵詞:魯迅個體民族

汪文萍 王康藝

(1.寧波天一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100;2.臺州市椒江區教育局,浙江 臺州 318000)

論魯迅小說對兒童生命景觀的展示

汪文萍1王康藝2

(1.寧波天一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100;2.臺州市椒江區教育局,浙江 臺州 318000)

魯迅小說對兒童活潑、萎頓以及扭曲的生命實體的描寫,構成了豐富的兒童生命景觀。從中不僅可以感受到魯迅對兒童生命的沉重關懷,更能體會到他在哲學層面上對民族救贖所進行的深刻反思。魯迅小說中對兒童生命的悲劇性描寫,在當時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對自由、活潑的兒童生命個體的展示,則對現今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方向起著某種借鑒和啟示作用。

魯迅小說;兒童生命景觀;展示;哲學指向;普世意義

魯迅是在“救救孩子”的吶喊聲中步入小說創作道路的。早在1918年創作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就以一個清醒的戰斗者的勇敢姿態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從此吹響了“向封建社會進軍的第一聲號角”,[1]115這預示著魯迅必將在兒童問題上找到突破口,把“救救孩子”作為他批判罪惡的封建社會這一“系統工程”中的重要一環加以表現。只要翻開魯迅兩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小說集《吶喊》和《彷徨》,就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魯迅常以關切的目光審視著兒童的生活與命運,關注著兒童的現狀、前途與未來。其中通過對兒童生命景觀的展示,表現出在新舊歷史之交兒童生命的“實在”狀態,進而反思人類整體的生命價值,探索由兒童抓起的“立人”道路,便構成其小說創作的重要內涵??梢哉f,對有著深刻歷史文化積淀的兒童生命實體的觀照與兒童形象的塑造,構成了魯迅小說創作所表現的一個永久性的 “母題”,也逐漸形成了魯迅筆下豐富多彩的兒童 “生命體系”。

一、生命實體呈現的多種體式

在魯迅所有的小說中,不僅兒童的生命呈現出多種形態,還由此構成了多種意義指向——或通過對兒童生命現象的精細刻劃,肯定兒童生命的本體意義;或通過對兒童生命遭遇的深層原因的思索,進一步弘揚兒童生命的人格價值。從其表現的形態來看,魯迅既通過揭示兒童心靈世界的真實需要,表現了對兒童活潑生命的摯愛;也通過描寫兒童悲劇性命運的變遷,展示了兒童生命的萎頓和扭曲。

(一) 活潑的生命?!拔逅摹毙挛幕\動的一個突出功績,就是“人”的發現和個人生存價值、權利的被肯定。不僅成人的生命意志得到了弘揚,而且,歷來不受重視的兒童的生命價值也得到了廣泛宣傳。這與西方“兒童中心主義”的思想相合拍,在中國 “兒童本位論”也逐漸形成了一股重要思潮,一時各種鼓吹尊重兒童生命的理論或主張應運而生,魯迅就是其中的信奉者和積極鼓吹者。在魯迅看來,兒童是具有獨特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的生命實體,他們最樸素的原始生命形態里潛藏著一種活潑可愛的天性和無比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表現兒童洵美的天性和可愛的生命,成為魯迅小說創作的重要內涵。

《社戲》就是魯迅對新鮮活潑的兒童生命形態的一曲頌歌。小說通過描寫兒童自身的生命欲求,把一種具有原始意味的生命活力的放射推向了高潮。在此我們可以看到,兒童的生命在愛與快樂的生活中得到了弘揚。這里的所有生命都活得色彩濃烈、痛快淋漓,決沒有拖泥帶水的僵態,也沒有絲毫的灰暗和陰郁,他們將其全部美好的情感傾瀉出來,表現了對生命追求的毫不怯懦和無比鮮亮。而且,魯迅對兒童自由、快樂的品性和純潔友愛的心靈的頌揚,并不是從“單個”的意義上加以表現或集中放大,而是把兒童的個體生命與群體特點聯系在一起,把美的生活空間擴展到兒童的群體生活之中,顯示了魯迅對兒童共有的幸福的關心,也顯示了魯迅對兒童生命意志的極力張揚。與此同時,魯迅還注意到兒童與自然融合的空間狀態,把兒童的生命與故鄉這一片山水融為一體,使看似普通的自然山水充滿了作者的感情成分和兒童的生命活力。事實上,兒童的形象一旦與家鄉的山水風光疊加在一起,不但以美的山水襯托了兒童鮮活的生命,而且也以兒童的生命來填補自然的空白,從而為家鄉的山水涂抹上了一層特別溫馨的色彩。

(二) 萎頓的生命。魯迅從一個藝術家特有的視角出發,對兒童美好的生命傾注了全部的情感,然而,這種對美麗的生命形態寄予熱望的表現,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卻是悲慘的,因為這只是歷史沒有得到前進的“過去”的形態。因此,它道出了歷史進程中的死水一潭,也反映出黑暗社會泯滅兒童美好人性的一面。這一點,似乎在《故鄉》這篇充滿濃厚的“懷舊”情結的小說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

在《故鄉》中,魯迅采用倒敘的方式,首先對少年閏土活潑可愛的生命形態進行了生動的描述,使我們看到少年閏土簡直就是童話里神奇的 “小英雄”。他不但是一個熱情勇敢的少年,而且是一個懂得許多生產斗爭知識且充滿兒童生活情趣的孩子。但是,在經過了30年的艱難生活的“打磨”之后,隨著社會閱歷的逐漸豐富,卻變成了一個面貌蒼老、靈魂呆滯的“木偶”人。在這里,魯迅把一個農村兒童的個體生命的成長放在一定的歷史長度上加以表現,既表達了對兒童原始人性的質樸美的頌揚,又通過鮮明的對比,傷感而憤怒地揭露了社會反人性的罪惡。當他用歷史的觸須去透視兒童的生命,在比照了它的生命力的強大之后,也揭露了在黑暗的社會里生命的停滯和被扼殺的嚴酷事實。在魯迅看來,雖然在兒童的胸懷里有著美好的生命愿望,但是,充滿灰色云霧的陰暗社會不可能使他們對人生展開美麗的夢想,反而使他們處于一種昏迷和強暴的統治下,逐漸喪失對“明天”的希望,最終變成了木偶一般的“萎頓”生命。

(三) 扭曲的生命。在《吶喊》和《彷徨》中,魯迅對兒童多方面被奴役景象的描寫是極其憂憤深廣的:他們既受物質生活極端窮困的虐殺,更遭受精神思想的蹂躪,尤其是精神領域的被壓榨狀態,在魯迅的筆下更是觸目驚心。封建社會沉重壓迫下所造成的國民性的“痼疾”,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們不僅在靈魂上成就不了獨立意義上的“人”,而且在生活的多方面表現出了近乎“變態”的情形。隨著魯迅生活經歷的豐富,“幼者本位”的觀念徹底破滅,于是,他就開始把筆觸更多地轉向了對兒童的批判,從而寫出了反映精神扭曲的兒童生命形態?!堕L明燈》、《孤獨者》、《示眾》等,可以說把兒童扭曲生命的心理描寫推向了極致。

如果說,在《孔乙己》中的“我”,還只是一個生活單調無聊、對顧客沒有好聲氣的孩子,雖然在取笑孔乙己的過程中得到了人生的一種快樂,但與掌柜的兇面孔相比還是有所不同的。而在《示眾》中,作為“看客”的胖男孩、小學生和其他孩子們,他們則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副模樣——毫無目的地在人群中擠來擠去,作為一種生命的存在,原來他們什么也不關心,對什么都沒有感情,連生活基本的目標和意義也沒有。這些精神扭曲的兒童生命形態,可以看成是懦弱茍且、麻木不仁的國民性的投影。他們普遍缺乏一種內在的生命欲求,連最起碼的生命動力也喪失無余。這倒不是由于兒童沒有自己的生命愿望,而是這個社會不允許他們有自我生命的主體意識和價值追求,在社會沉重的壓抑之下,他們喪失了對美好生命的期待,也失掉了健全的“自信力”,最終變成了病態的小大人或走向自我毀滅。

二、生命實體蘊涵的哲學指向

從魯迅對兒童生命景觀的展示中,我們不難發現原有的社會結構已不再適應兒童先天的本性和快樂生活的原則,相反地總是在窒息著兒童生命的自由發展,而且還以一種超常穩定的方式羈絆著社會的進步。在這里,我們既可以感受到魯迅對兒童生命的沉重關懷,更能體會到他在哲學層面上對中國社會所進行的深刻反思。

(一) 肯定—建構:野性的民族生命力。魯迅關于人生哲學的起點是對個體生命的弘揚,即把個體生命形態的存在和發展當作歷史發展合理性的依據。所謂的個體生命,不僅指肉體的,還更多包含了精神實質。在早年寫的《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魯迅就曾經指出過:“我現在心以為然的道理,極其簡單。便是依據生物界的現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續生命;三要發展這生命(就是進化)?!薄皢握粘WR判斷,便知道既是生物,第一要緊的自然是生命,因為生物之所以為生物,全在有這生命,否則失去了生物的意義?!盵2]130顯然在魯迅看來,一切有價值形態的東西都讓位于生命力,生命是最高的真理。生命中最具有活力的展示,無疑是個體生命的自然、獨特和自主的表現。這種對生命終極意義的構建,一方面起源于作者本身對美好人性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濫觴于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所接受的西方哲學思想的影響。

在魯迅的家庭發生變故之前,年幼的魯迅真真切切地享受著生活的美好?!鞍俨輬@”中數不盡的童年樂趣,外婆家一覽無余的美麗風光,都給稚氣未脫的魯迅帶來了生命的燦爛陽光,而這種對生存世界的獨特的生命感受,在日后的人生歷程中是很難消解的,它潛在于魯迅心靈世界的深處,構成了他對自由生命的特有理解和永恒記憶,并在今后的小說創作中隨時噴發。而后,留學日本的七年生涯中,西方的哲學無疑對他今后思想的生長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個性主義是魯迅思想的核心。個性主義的真正內涵,是基于對健全人格的自覺,它不僅以獨立的個性為其存在形式,而且以自由的個體意志和活潑的自我創造性為其基本品格。正因為有這樣的思想牽引,魯迅在小說創作中,便會在不經意間將天真、樂觀、純潔的兒童生命個體一一展示出來。當然,魯迅的偉大之處,還在于將兒童的生命與社會的未來相聯系,從兒童個體生命的呈現中折射出民族性格中頑強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不僅是多姿多彩的,而且充滿了張狂的野性精神。

在魯迅的筆下,曾經出現許多“獸”的形象。魯迅以最大的熱情抒寫著猛獸惡鳥的自由與奔放,并對其原始的野性活力表示了他全部的愛與傾慕:

猛獸是單獨的,牛羊則結隊;野牛的大隊,就會排角成城以御敵了……[3]205

君不見夫野豬乎?它以兩個牙,使老獵人也不免于退避。這牙,只要豬脫出了牧奴所造的豬圈,走入山野,不久就會長出來。[4]218

在這里,與其說魯迅是在贊美猛獸和惡鳥,不如說他是在肯定與猛獸和惡鳥相同的人的原始生命力與野性。他要借野性的呼喊,喚回現實中的國人已經失去的原始生命力,喚回人的自然生命中最本真的東西。在肯定的贊嘆聲中,表現了對民族野性生命力的建構。事實上,在當時中國的封建名教的斧鉞底下,人們的自然生命本真可謂喪失殆盡,魯迅所神往的原始強悍的生命力已蕩然無存,整個民族呈現出了令人擔憂的“病態”的國民性。魯迅正是通過小說中對兒童活潑生命景觀的展示,表達了對自由、獨特的個體生命的向往,并進而上升到對建構群體的民族生命力的希望。在魯迅看來,一個民族只有具備了豐富的野性的生命活力,才能使民族意識在整體上復活與覺醒,才能在世界現代化的進程中不被滅亡。

(二) 否定—建構:自由的現代文明。任何一種對遠景的建構都折射著對現實的不滿,魯迅自然也不例外。作為一個民族主義的斗士,魯迅對野性的民族生命力的向往是因為對國民生存現狀的焦慮和對民族精神失落的憂憤。而這種焦慮和憤懣正是通過對小說中兒童的萎頓生命和扭曲生命的描寫來實現的。

少年閏土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也是一個富有表現力的個體,但在經過30年的艱難生活后,卻變成了一個神情麻木、寡言少語的木偶人、一個萎頓的生命。究其原因,是由于“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簡單地說,就是惡劣的外部環境使得閏土已經沒有了少年時旺盛的生命力,也沒有了反抗現實的力量,最終導致感受力的萎縮、表現力的削弱和個體自由生長的停滯?!堕L明燈》、《孤獨者》和《示眾》中的兒童,他們的個體生命的被扭曲,是基于精神世界的發展受到阻礙,他們的主體意識迷失于傳統的思想觀念和倫理道德中,根本無法通過對現實生活的認識以達到對自身的審視。雖然他們是經歷各不相同的個體,卻只能在毫無個性可言的“群”的氛圍中顯現自己的類特征。他們可以整天跟著瘋子到處亂跑,可以毫無目標、毫無感情地跟隨著眾人去看熱鬧,有時還可以是主人的幫兇。正如馬克思所說:“專制制度的唯一原則就是輕視人類,使人不成其為人?!盵5]411專橫跋扈的主奴性格和世態炎涼的冷漠心性,是這類人的共同特點。

由此可見,魯迅小說對兒童萎頓生命和扭曲生命的展示,并不僅僅是一種兒童形象的再創造和敘事角度的再轉換,而是把兒童生命發展的過程放到社會和歷史的長河中描寫,把兒童作為人類的階段性的生命成果放到中華民族的群體環境中表現,因而具有了歷時性和共時性的特征。換句話說,魯迅對兒童萎頓生命和扭曲生命的探索,集中地體現了20世紀國人的生命體驗,深刻地揭示了舊中國民眾的生存苦難,他們不僅處于物質生存極度匱乏的狀態,而且還普遍出現靈魂的荒蕪與蕭索,他們的精神世界絕少意義之光的燭照,從而導致他們主體意識的沉淪、做人尊嚴的剝奪和生存價值的喪失。這是個體生命力衰竭的表現,也是民族意志力老化的象征。魯迅通過對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生存狀態的描述,既展示了國人“荒漠化”的生存景觀,又抨擊了民族文明落后的現實。在對獨特、自由的個體生命的向往過程中,包含了魯迅對滋生這種美好生命的現代文明的憧憬。魯迅正是通過對兒童生命的病態、丑態的展示,鮮明地表現了他對理想中的人類生命的呼吁,還通過對造成病態和丑態的個體生存原因的探究,表現了他對建構獨立、自由的現代文明的企盼?!芭小嫛钡脑捳Z形式承載著魯迅的人類理想,也寄寓了魯迅對造就美好人格的現代文明的遠景式構想。

(三) 犧牲—建構:民族的復興之路。無論是對野性的民族生命力的追求,還是對獨立自由的現代文明的建構,都必須找到一個基點或切入點,而這個基點就是“立人”,其中的“人”指的是兒童或者是幼者。因為從精神的緯度看,兒童的純真與自由是任何成人所無法比擬的,他們的精神世界中一些根深蒂固的人生觀、道德感等尚未形成,在性格和思維方式上有著極大的可塑性,通過對他們理念的改變,可以影響著民族的未來發展方向。而從時間的向度看,兒童是個體生命成長的初始階段,也是一個民族發展的起點,只有把握住兒童,才有可能把握住民族的前途。因此,兒童是國民性得以新生的象征,也是形成民族野性的生命力的根基。

在《兒童藝術展覽會之旨趣》一文里,魯迅就曾經指出:“人自樸野至于文明,其待遇兒童之道,約有三級。最初曰養育。更進,則因審觀其動止既久,而眷愛益深,是為審美。更進則知兒童與國家之關系,十余年后,皆為成人,以國盛衰,有系于此?!盵6]66此后,魯迅在《隨感·二十五》中又一次寫道:“看十來歲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國的情形;看二十多歲的青年——他們大抵有了孩子,尊為爹爹了——便可以推測他兒子孫子,曉得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國的情形?!盵7]295在魯迅看來,拯救積貧積弱的民族,轟毀腐敗、沒落的陳舊意識,建構野性的民族生命力和獨立自由的現代文明,必須從拯救兒童開始,由此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也自覺地擔當起救救孩子的責任。他不僅表示了愿意“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盵2]130而且還表明了為了能救孩子,可以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昂笃鸬纳?,總比以前的更有意義,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價值,更可寶貴;前者的生命,應該犧牲于他?!盵2]132雖然魯迅曾經懷疑過這種救贖的惟一性和正確性,但他始終不愿意放棄拯救,由于在他身上始終流淌著儒家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救世情懷,在他的骨子里始終縈繞以挽救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的責任意識。這種救世情懷和責任意識,直到魯迅生命的最后時刻還在堅守。在他逝世前不久,還喊出了“真的要救救孩子”的呼聲,并認為這“于我們民族前途的關系極大”。[8]674

當然,“救救孩子”不僅是在拯救起始階段的孩子們的生活,也是在試圖改變社會底層人們的生存窘境;“救救孩子”不僅是在拯救人的精神,而是在根本上創設一條民族的救贖之路。通過對孩子的拯救來完成對整個民族沉淪或滅亡的救贖,通過對孩子的拯救來重新構建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這是魯迅作為一個民族斗士堅定不移的奮斗目標。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魯迅小說對兒童生命景觀的展示,已經超越了個體生命對生活世界的感性和知性的觀照,上升到對探尋民族拯救之路的先驅者的無私奉獻的熱情謳歌。

三、生命實體展示的普世意義

在儒家思想盛行的封建社會中,始終遵循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道德規范,這就導致了中國的兒童長期生存在一種成人附庸的模式里。在家庭本位、家長本位和長者本位思想的影響下,父子、長幼等級關系的確立和相應權利觀念的普泛化,使得兒童從喪失家庭的地位開始,進而喪失社會的地位,甚至是應有的生存資格。正如錢理群在《話說周氏兄弟》中所說的:“在中國傳統的社會里,加入一個‘權力’的觀念,私有的觀念,使得最自然普通的人倫關系變得復雜化了,最終導致了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兒童的主體性失落在倫理綱常的窠臼里,他們的生命更是在等級和權力的約束中沉沒,根本談不上對他們特有的生命本質和精神個性的體認。直到晚清的社會啟蒙運動,兒童才作為國家民族的希望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并作為一個獨立的群體開始浮出水面。但由于他們的出現代表的是一種責任、一種希望,至使人們關注的視野僅局限于把他們看成是 “成人生活的預備”層面,而作為人的生命發展時段的獨立生命的存在及其存在的困境卻被忽視和弱化。到了“五四”時期,隨著文化啟蒙者精神興奮點的轉移,“人的發現”成為這個時代的標志,兒童作為人的生長發展階段的獨立生命的意義得以呈現。于是在魯迅的筆下,兒童獨立、自由的生命受到高度關注,兒童不再是依附于成人的小大人,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他們擁有自身的生命,且擁有做人的權利。因此,魯迅小說中對自由、活潑的兒童生命個體的展示,更多地表現出了兒童的天性和愿望,是童真、童趣、童年情感的自然流露,具有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當代兒童文學批評家李學斌曾經指出:“世界兒童文學主潮和經典性的藝術經驗告訴我們: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因描述和表達了少年兒童生命中最普遍的天性和愿望。因洋溢著來自童年時代生命流程的天籟般的趣味和聲音而迎受了跨越國界的喝彩和掌聲,這一切都無不表述著這樣一種樸素的真理:對兒童文學來說,所謂文化,國別、時代、種族也許都是次要的,唯一至關重要的是如何以審美的藝術形式傳達人類童年期那清泉般流淌、瀑布般喧響、云彩般絢麗的圖景和聲音,這種傳達和摹寫既是一種攝取,更是一種提升,這其中沒有來自成人世界語重心長的刻意勸導;沒有道德角度莊重古板的行為說教;更沒有居高臨下,一廂情愿的強力塑造和藝術啟蒙?!盵9]2魯迅從兒童生命的個體出發,展示的是兒童生命中最普遍的天性、最原始的欲望,在天性和欲望中傳遞出兒童生命的童趣和童真,是在自然中寓寄無限,在稚樸中積淀厚實。這和當今兒童文學創作上呼喚藝術與少年兒童讀者審美期待相吻合的創作方法是一致的。因此,魯迅小說中活潑的兒童生命個體的展示,無疑對現今的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方向起著某種借鑒和啟示作用。

“五四”時代,是人被發現的時代,也是開展以兒童為本位創作的時代。不僅在成人文學中涌現了大量的兒童形象,而且誕生了以冰心 《寄小讀者》、葉圣陶《稻草人》等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兒童文學作品,另外在諸多的文學流派中,還出現了對兒童觀的不同理解和形式各異的創作。第一個新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就認為,“文學應當反映社會的現象,表現并且探討一些有關人生一般的問題?!盵12]4基于這樣一種文學理念,文學研究會的作家們堅持從人道主義的立場出發,從社會學的角度去大膽地揭示兒童問題,描述在極其僵化的社會體制下兒童天性的喪失和命運的悲慘,表現了一個有良知的作家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犀利的文化批判色彩。如,葉圣陶的《阿鳳》、王統照的《湖畔兒語》、趙景法的《阿美》等都是如此。特別是《阿美》描寫得不寒而栗,雖然寫的都是孩子,可是小少爺和阿美之間已經有著巨大的等級差距。阿美是給小少爺取樂的“活玩具”,有時是小少爺的“坐騎”,有時又是“玩坐堂”游戲時的“小偷”,直到玩具被玩壞,直到阿美被玩死。

上世紀30年代的左翼作家,由于受“左聯”文藝思潮及其運動的影響,也注重反映風雨歲月中少年兒童的生存艱難和命運抗爭,引導讀者多角度地透視社會的生存百態與人生遭遇的起伏跌宕。張天翼無疑是那個時代兒童文學創作的代表。他的作品以其對社會現實的冷峻關注和強烈批判,鮮明地體現了左翼文學的特征。在張天翼的筆下,既展示了孩子們所遭受的侮辱和損害,也刻畫了他們以及他們窘困的家庭那些微薄的期待落空后,難以承受的心靈上的巨大痛苦?!缎≠~》(1933年)里的小福子,因為家境貧寒,被父母送去做了“松記酒家”的小徒弟。有一天老板娘對小福子大打出手,因為他“瞞”了客人給的小賬。小福子一氣之下逃回家去,可是看見家里的困窘與艱難之后,他只有在幫人洗衣的媽媽懷里哭了一場,然后拖著被打傷的身體回到酒家。在《團圓》(1934年)里的“野孩子”大根,爸爸出外找活一年多,音訊全無,家里斷了生計。無奈之下,媽媽只得靠出賣肉體來維持有五個“小鬼”的家。在爸爸回家的時候,大根竭力幫媽媽隱瞞這一事實,卻不料爸爸最終還是發現了。原本應是一家人“團圓”的日子,卻因為不堪的事實而使得一切瀕于崩潰。

與文學研究會和左翼作家相比,魯迅的兒童小說創作也注重塑造兒童的社會形象,也重視揭露封建制度和黑暗社會對兒童生存與發展的戕害,但從根本上說,二者之間有著迥然的區別。文學研究會和左翼作家筆下的兒童,不僅生存環境惡劣,而且自然生命受到迫害、摧殘,甚至于死亡,作家通過對他們的生存困境和苦難的記敘,揭示社會的罪惡,激發人們對封建制度的反抗。但魯迅的不同之處在于在揭示兒童個體生存的困苦時,更多地呈現了他們的精神狀態,在身心生存的雙重缺失中,麻木、冷酷的靈魂作為一種集體無意識沉淀在民族的心理,危害著一代又一代的兒童,這種審視和批判的深刻性是其他作家所不能及的。此外,當他將目光投射到兒童身上時,就把兒童看作是處于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一個具體的人、一個處于復雜人際關系中成長起來的社會人。魯迅把兒童看成是社會的將來和希望,把兒童的生存困惑上升到對民族生存艱難的理解,把兒童精神的麻木指向民族集體的沉淪,從家族關系發展到人類關系、民族關系,由活潑的生命個體提升為民族類群體,由贊美兒童的自然天性和原始活力上升至對民族野性的生命力的向往,從揭露造成兒童萎頓、扭曲生命的原因進而探尋創造民族自信力的道路,這些都是別的作家所難以望其項背的。因此,魯迅的高度是一種孤獨,他終其一生所要實現的目標,就是構建自由、獨立的野性的民族生命力,從而踏上一條通往現代文明的自由之路。

然而,在如今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國家最需要的仍然是“立人”——培養一個個懂得個性的尊嚴和人類生命價值的鮮活個體。只有更多地擁有現代健全人格的“類群”人,才能擔負起民族復興的重任;只有創設平等、自由而有創造力的現代文明社會,才能在人類共有的文明進程中凸現出中國的特色。民族的野性生命力的產生,正是民族崛起的核心和標志。因此,魯迅小說中對兒童生命實體描寫的影響力,仍以某種獨特的方式存活在今天的生活中,存活在我們民族復興的征途上。由此我們可以說,魯迅不僅是民族救贖的拓荒者,更是民族復興的開拓者。

[2]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M]//魯迅.魯迅全集:第 1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3]魯迅.春末閑談[M]//魯迅.魯迅全集:第 1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205.

[4]魯迅.一點比喻[M]//魯迅.魯迅全集:第 3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218.

[5]馬克思.馬克思致盧格[M]//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11.

[6]蔣鳳,韓進.魯迅與周作人早期兒童文學觀之比較——兼論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發展的魯迅方向[J].魯迅研究月刊,1994(2):66.

[7]魯迅.隨感錄[M]//魯迅.魯迅全集:第 1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295.

[8]魯迅.“立此存照”[M]//王得后,錢理群.魯迅雜文全編:下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3:674.

[9]李學斌.兒童文學的深度追求和審美效應[N].文藝報,1999-06-01(2).

[10]李葆淡.前言[M]//李葆淡.文學研究會小說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4.

A Study on Lu Xun’s Novel on Children’s life

Wang Wenping1,Wang Kangyi2
(1.Ningbo Tianyi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Ningbo,Zhejiang 315100;2.Taizhou Jiaojiang Education Bureau,Taizhou,Zhejiang 318000)

The description of children’s life in Lu Xun’s novels as briskness,sluggish image and distortion has composed the sights of children’s life.It not only embodies Lu Xun’s the heavily care on children,but his deep introspection on nation saving.His tragic description on children’s life shows a kind of unique arts,and his display of brisk and free life has played a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role for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ldren literature.

Lu Xun’s novel;the sights of Children’s life;display;philosophy direction;general significance

I210.97

A

1672-3708(2010)01-0056-06

2009-10-22

汪文萍(1965- ),女,浙江溫嶺人,副教授,主要從事現當代文學教學、語文美育研究。王康藝(1965- ),男,浙江溫嶺人,高級講師,主要從事教育督導、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魯迅個體民族
我們的民族
魯迅,好可愛一爹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多元民族
魯迅《自嘲》句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她曾經來到魯迅身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