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馮桂芬的社會批判思想

2010-08-15 00:49劉慶艷
關鍵詞:失序社會秩序失控

劉慶艷

論馮桂芬的社會批判思想

劉慶艷

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馮桂芬的社會批判思想,指出馮桂芬重建封建統治秩序的思想源于其社會現實的批判與分析。關鍵詞:失序;失控;社會秩序;社會整合

一、政治運行機制的失調與失控

良好的政治運行機制可以降低成本而獲得社會穩定的巨大收益,但觀察當時的社會,馮桂芬認為社會的弊端極多,已趨于失調。表現在:

一是上下阻隔,運轉不暢。馮桂芬說:“三代以下,召亂之源,不外兩端:下所甚苦之政,而上例行之,甚者雷厲風行以督之;下所甚惡之人,而上例用之,甚者推心置腹以任之。于是乎鸞鴟可以不分,鹿馬可以妄指,沸羹可以為清宴,嗷鳴可以為蒿呼,五尺童子皆以為不然,而上猶以為然。不特此也,今世部院大臣習與京朝官處,絕不知外省情事;大吏習與僚屬處,絕不知民間情事;甚至州縣習與幕吏丁役處,亦絕不知民間情事?!保?]161馮桂芬這里所說的上下隔閡,不僅指君臣之間缺乏溝通,還指中央與地方、上級官員與下屬、官僚與百姓之間、政府部門與民眾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

二是官吏升降機制不合理。馮桂芬指出,向來取人都是憑文字,憑私見?!白悦恫芬韵?,無非取人于容貌語言奔走之間,例舉之而例用之。雖公論皆知為斗筲無足算者,年遷歲擢,無何而參鼎鉉,無何而擁節旄,比比皆是?!保?]72官員職位上升與否,很大程度上應取決于其能力,取決于其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對做得好的給予嘉獎,無可非議,但在馮桂芬生活的那個年代,居然存在著憑面相來取人的現象,可見官吏升降機制不合理。

三是官吏編制龐大,冗員太多。當時,國家冗員很多,尤其是重要部門,馮桂芬對此予以了嚴厲的批判。他認為漕運衙門為一大冗官場所,朝廷為了運送三百萬石漕糧,卻設立了專門衙門,這是極不合理的。漕督以少司馬領行臺,開府臥兵符,控制七行省,考其職,卻無所事事;漕運總督所轄衛弁三百,標兵二千,只能吃飯,不能辦事;糧道一官只會搜刮民脂民膏,對公事無益;糧督同知,管糧通判,主簿之類,全坐食漕規,不與漕務。職位的數額,工作任務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部門所需工作人員數。如果不做調查,不做分析,簡單地設置某部門,給某部門安排人員,就很難做到與實際情況相符,這就避免不了兩種情況的出現:其一,人員安排少,其二,人員安排多。這兩種情況都會影響辦事效率,因為人員少了,工作任務繁重,很難保證任務的及時完成;人員多了,互相依賴,既浪費物力,也浪費財力。馮桂芬所指的情況屬于后一種。河務衙門為另一大冗官處。朝廷每年劃五百萬兩白銀維修黃河、淮河,實際用的不超過十分之一二,剩下的都被河道總督以至兵夫瓜剖而分之。比較老實的官員也僅僅用經費的十分之三來辦公;比較貪婪的相對減少,甚至有非搶險不使一錢的人。

四是選人用人不當。社會治理的好壞與管理者能力的大小、素質高低密切相關,因此在選人、用人方面就顯得尤其重要。馮桂芬看到了晚清政府在這方面的缺陷。當時社會取人大多數是宰相舉百僚,長官舉屬吏。至于用屬吏,則所選范圍相當狹窄,例保之則例用之,更不容易獲得真正優秀人才。太平天國運動后,清政府因為財政支絀,大開捐納,結果是吏治更壞。馮桂芬發出了這樣的感嘆:“今日之用吏,殆以國計民生全付之奴隸盜賊也。 ”[1]100

“人知不如自知之明”,自己能做什么,自己適合什么職位,自己是最清楚的;若不許人自擇官,就會造成社會角色的錯位,從而不能把社會角色扮演好,這對行政效率會有很大的影響。

五是官吏貪污嚴重。清與前朝各代一樣,也存在著官吏貪污嚴重的社會問題。對此馮桂芬給予了嚴厲的批判:“外官自督撫以至典史,某缺肥,歲贏若干;某缺瘠,歲賠若干。所謂肥瘠者,皆陋規之屬,揚揚然習于人口,不以為怪”[1]85。官員為什么要貪污呢? 馮桂芬認為是因為官員養廉少,用處多,不夠用才去貪污、才去借債。官員貪污,受剝削的還是廣大人民,比起生活在最底層的人們來說,他們已經過得很好。當然,養廉少是官員貪污的原因,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而是體制問題。馮桂芬從這個角度看問題,可見其階級立場。

六是基層社會缺乏治理。當時社會“治民之官頗少矣,縣令藐然七尺耳,控一二百里之廣,馭千百萬戶之眾?!币恢币詠?,農民在我國人口比例中都占絕大多數,因此,農村的治理極為重要,但政府組織只到縣一級,政府對基層社會既缺乏了解又難于控制。

二、經濟發展受阻

經濟措施不完善、一些舊有的經濟規章制度未順應時代發展而作相應的調整,致使清代經濟發展受阻。

一是賦稅不均。清代繳納賦稅是按田的多少來計的,但是,由于各地測量土地的標準不同,測量所用的弓尺長度不一致,因此每畝地的實際面積是不等的。若按畝數來攤派賦稅,則實際稅率就相差很大。

漕運制度開始于隋唐,以后各代凡定都在北方的王朝均沿襲其制。清承其制,仍從江蘇、浙江等八省征糧運到京都。江南的賦稅最重,表現在“一是原額科則重,二是加征耗米重?!保?]江南各州縣中,又以蘇州、松江、太倉所承擔的漕賦最重,“上溯之,則比元多三倍,比宋多七倍;旁證之,則比毗連之常州多三倍,比同省之鎮江等府多四五倍,比他省多一二十倍不等?!保?]

二是土地利用不充分。由于水利條件及生產工具的落后,以及舊有觀念的存在,使得土地的利用率低。馮桂芬說:“夫一畝之稻,可以活一人,十畝之糧若麥,亦僅可活一人?!保?]112西北地利深厚,勝于東南涂泥之土,然而只種糧麥,所用只限于高壤,那些低平宜種稻之地,雨至水匯,一片汪洋,不適合種糧麥。宜種稻而種糧麥,已折十人之食為一人之食,更何況不能種糧麥。由于被棄之地多,無生活依靠之人也就自然增多。另外“千百里彌望平楚,莫不宜桑,一切棄之,其可惜有倍甚于田者?!保?]120在使用傳統生產工具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土地利用率的大小、種植物的種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土地能為社會生活中的人們提供的糧食總量。如果利用率低,種植種類不好,就滿足不了需要,無生活依靠的人也就增多。馮桂芬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當時地未盡其利的問題,確有獨到之處。

三是度量衡不統一。在馮桂芬生活的時代,中國的度量衡頗不統一?!岸葎t有工部尺、匠尺之別,衡則有庫平、曹平、二兩平等之別,各省又有市尺、市平,量更各省不同?!保?]123這極不利于經濟的運行與管理。

四是漕運、屯田等制存在弊端。南漕方面,由于朝廷沒有進行實地調查,而將江浙一帶的大米運到京師,因此產生了很多弊端?!澳箱钭愿@征呼駁運,經時累月數千里,竭多少脂膏,招多少蟊蠹,冒多少艱難險阻,僅而得達倉者,其歸宿為每石易銀一兩之用?!保?]127南漕每石實際費銀要十八兩,里面包括幫費或海運經費在內的浮收、給丁苫蓋各費在內的漕項、繕軍田租、漕河工費,以及其他各種名目的費用?;ㄟ@么大的代價將米運到京師卻達不到預期目的,出現事與愿違的結果。因為京倉支用以兵丁用米為大宗,官奉用糧只占十分之一。然而八旗兵丁不慣食米,往往由牛錄章京領米換錢,折給兵丁買雜糧充食,每石京錢若干千,合銀一兩有奇。官奉也如此,三品以上官員多親領,其余人只是領票,輒賣給米鋪,每石也就一兩有奇,因而到倉領米的人一百個中一個也不到。

屯田方面。清代屯田之制與明代衛所制度有關。明代軍隊編制,在京師后備重要之地設衛所,一郡設所,連郡設衛;后來各軍拔墾荒田,編為屯軍。無事則資挽運,有事則資調遣。清時,屯軍漸漸裁汰,屯田歸并州縣,承佃辦賦,然而有漕運的地方,屯田依然隸屬衛所,稱為贍運屯田。于是,衛弁、運丁、屯田,專為漕運而設。這種體制在國家富裕時問題不大,但在社會處于轉型時期,則弊端甚多。

五是財政與稅收問題突出。財政問題也就是開源與節流、征收與節支的問題。稅收問題針對不同情況、不同行業、通過行政手段來調節稅額,使其趨于合理,以增加財政收入,促進經濟發展。主要問題有:(1)虧空嚴重。地方虧欠中央錢款,積欠之數以千萬計,已成普遍現象,前所未有。(2)經費支出大。馮桂芬說:“國家經費有常,惟宗祿無定額,考《會典》諸書,奉恩將軍以上俸數皆不錄。聞近來歲支三百余萬,十倍于國初”[1]141。另外,八旗數額越來越大,也耗費了大筆經費。(3)稅收少。這里所說的稅收少是指各關商人與關吏互相溝通,弄虛作假,從中牟利,致使國家稅收少。關吏“不實征,不實解”,于是“民之所出者十,而國之所入者一”。此外,走私嚴重。鹽政是清經濟中的大項,清實行食鹽專賣,應該征得大筆稅款,但實際情況卻不然。由于各地鹽的成本不一樣,淮南鹽是淮北鹽的五倍,又實行統一稅收之法,使得稅額是鹽價的三五倍,因此誰也不愿意經此一稅,導致走私橫行?!袄?,人人趨之,灶戶商戶船戶兵役百執事等,無一非漏私之人,官能防之乎? ”[1]131走私嚴重,稅收當然也就少了。

三、軍隊戰斗力減弱,喪失社會秩序的保障功能

經濟的發展,政治的穩定,必須借助強有力的軍事作保障,但到了晚清,軍隊已喪失社會秩序的保障功能?!盎涃\所到,完城才百中之一二,皆得力于勇;天下大營凡四五,皆募勇居多,官兵每營不及萬?!保?]193馮桂芬認為這是由以下幾方面原因造成的:

其一,武科考試難以招得武將。順治十二年恢復武試,與文科一一相準,但武科取士往往招不到人。因為:與文科比起來,武科的實際社會地位太低,文吏往往視武弁如奴仆,因此,有身份地位的人不愿參加,愿意參加之人又是寒素之家,無經濟支持沒法參與;武職由武術教師壟斷,和他沒有關系的人無門可入,窮鄉僻壤之寒素之人更是如此;循名責實之道不講,往往取于一日之短長,取于一人之橫校,取關防之瑣碎,取考試之勞費,以致武科不得人甚于文科。

其二,缺乏組織性。天下兵凡百萬,其中守汛者二十萬,十十五五,零星散處,不便于操演,而有緝捕防守之責。這樣零星的分布,人數就少了,也就不能緝捕,不能防守,不能把社會賦予角色扮演好,是真正的名實不符。

其三,實際作戰之人少。各營大都虛額十分之三,甚至十分之四五。老弱又占十分之一,做飯打掃衛生的又占十分之一,因此,實際可作戰的還不到人數的一半。

其四,武器裝備落后。在西方使用新式武器的時候,中國使用的還是土槍、土炮及西方已經淘汰的裝備?!坝刑斓亻_辟以來未有之奇憤,凡有心知血氣莫不充冠發上指者,則今日之以廣運萬里地球中第一大國而受制于小夷也?!保?]197兩次鴉片戰爭均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馮桂芬認為這是由于我國沒有夷人那樣的船堅炮利造成的。他只看到了直接原因,而未看到根本原因。不過,馮桂芬由此也展開了向西方學習的歷程。

四、思想文化的社會整合功能降低

在任何時代,思想文化的整合既是社會整合的主要內容,也是主要的社會整合方式,國家通過宣傳、教育,將社會的主導思想灌輸到人的心里,以形成一致的價值取向,維護社會的協調和穩定。一旦大家所共同尊崇的東西不再得到大多數成員的認同、履行,社會的整合功能將會降低。到了晚清,以前一直尊崇的一些思想觀念已不再被人們所重視,對此,馮桂芬一一給予了分析和批判。

一方面,一些優良的傳統習俗、社會風氣被人們所遺棄。一直以來,中華民族都將是否尊師作為評價一個人的重要方面,人們以尊師為榮。然而到了馮桂芬生活的時代,教師不僅地位低,連學生也不尊敬老師。當時,郡縣莫不有學,學莫不有師,學生以百數,但是對于教師來說,能識其人、知其人的僅為廩生,那些增生、附生如同陌路。同時,互相幫助、扶貧濟困的精神所存不多。馮桂芬感嘆道:“郅治必先親睦,百行莫先孝悌,觀于今日,期功陌路,富貴貧賤不相恤?!保?]68由于人與人之間不再互相關心,扶貧濟困的風俗已不存在,所以社會上出現了許多貧民。這些貧民一些走上犯罪道路,會擾亂社會治安。此外,節儉之風已蕩然無存。當時政府面臨的不是國內暴動就是外國侵略。為了供應軍事物資,民間已經被搜刮得所剩無幾,餓死之人不計其數。然而一些稍微安定之區,奢侈之風依然如故?!拔┦球溡婵?,習與性成,聞有一省一郡完善之區,俗尚即如故,殘破之區,稍稍安輯,亦漸即如故”[1]157。對此,馮桂芬憤慨道:“全盛之天下猶宜儉,何況凋殘?承平之天下猶宜儉,何況兵革?”[1]157可見,當時的社會風氣很差。

另一方面,科舉弊端多,達不到以往效果。一是考試內容太易,致使聰明智巧之高下難以識別。二是會試集中在京城,路途遠,對一般書生來說,根本承擔不起考試費用。他們為了應試只得借債;借貸不足,繼以典質;典質不足,繼以干求?!叭跽吣阂蛊驊z,丐富貴之潤;強者鄉曲武斷,分官吏之肥,寡廉鮮恥,壞法亂紀,習為固然。得志則移以臨官,安望其為國為民乎。不得志則益縱恣,無所不為,黃巢李巖輩,特尤其甚者耳。其間循分自愛,裹足不前而已。 ”[1]184

五、小結

馮桂芬通過古今、中西之間的比較,發現晚清存在很多社會問題,認為整個社會已處于內憂外患與社會失序中,并對社會現實進行了批判。他認為,上下阻隔、官吏升降機制不合理,冗員多,選人、用人不當等已使社會趨于失調。對選人、用人不當的批判說明其向往一種更為合理、有效的方式。他對基層社會治理的關注,足見其已認識到基層社會在國家治理中的地位;他力陳自然經濟狀態下的一些經濟措施阻礙經濟的發展,可見其認識到度量衡的統一、先進的生產工具等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馮氏從戰斗力弱、武器裝備落后等方面,看到了軍隊已喪失社會秩序的保障功能。他反對遺棄封建社會中的優良習俗,主張改革科舉制度,認為思想文化的社會整合功能不斷降低,傳統價值規范體系已受到削弱。馮桂芬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使晚清王朝的弊端日漸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眼前,這為他設計理想社會奠定了基礎。

[1]馮桂芬.校邠廬抗議[M].太原: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運[M].北京:中華書局,1995:1.

[3]馮桂芬.請減蘇松太浮糧疏[M]//顯志堂稿.校邠廬刻本,光緒二年,卷九:6.

K252

A

1673-1999(2010)08-0124-03

劉慶艷(1981-),女,貴州六盤水人,碩士,六盤水師范學院(貴州六盤水553004)歷史系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思想史。

2009-12-19

猜你喜歡
失序社會秩序失控
一場吵架是如何失控的
啟蒙與再啟蒙:塑造社會秩序的實踐理性思維
定身法失控
滇西南邊民通婚對社會秩序的影響——以普洱市為例
越控制,越失序
越控制越失序
在失序中選擇
在失序中選擇
刑法中意志自由論之提倡
失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