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建社會時期中國教育國際化發展歷程初探

2010-09-06 07:36
文教資料 2010年24期
關鍵詞:學堂國際化交流

張 萱

摘 要: 教育國際化是一個日益受到重視的課題。本文介紹了封建社會時期中國教育國際化發展歷程,力求從歷史角度找出我國教育對外交流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共同特點。

關鍵詞: 封建社會時期 中國教育國際化發展歷程

對外交流

中國古代教育是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時期教育對外交流的發端,在其發展過程中體現出鮮明的國際性。

一、春秋至近代以前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各界人士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識以求得在經濟、政治上的發展,從而促進私學的產生和發展。私學的興起和養士之風盛行,直接推動了各種學派的發展,形成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局面,使得學術文化空前繁榮。其中,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周游列國,廣招門徒,傳播儒學思想,促進了不同教育和文化的發展,具有“國際化”意義。

漢代私學進一步發展。私學是一種較為自由和開放的教育形式,在學生招收上不以年齡、貧富、地域為限。例如,鄭玄游學歸里,相隨的學生有數百千人,晚年遠道來學者數千人。

隋唐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統治者非常重視同外國的聯系和交流,特別是唐朝時期,與日本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十分頻繁。此時,中日學問僧和留學生對中日文化教育交流起了巨大作用。他們隨遣隋使、遣唐使一起赴華,在中國進行系統的學習,目睹了隋亡唐興的歷史轉折,看到了日臻完善的隋唐政治體制,尤其是教育和法制制度,回國后他們強烈要求對日本社會進行改革,極其深遠地影響了日本的教育與文化。

盛唐時期,來華的日本留學生人數急劇增多,據統計有120多人。其中最有名的是吉備真備和阿倍仲麻呂。吉備真備在長安留學18年,學習經史、六義,隨后,回國在大學任教,對學生講授《史記》、《漢書》、《后漢書》,并引發了后來日本學制的進一步改革;阿倍仲麻呂畢生研究與傳播中國文化,并參加唐朝的科舉考試,正式成為唐朝官吏,為中日文化教育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也有不少中國人東渡日本,其中最有名的是唐朝高僧鑒真,他曾七次東渡日本,對中國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和佛教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近代以后

近代,兩次鴉片戰爭的先后爆發,西方列強的侵入導致中國成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同時促進了我國教育國際化空前大發展。

1.洋務學堂的創辦

洋務學堂開啟了中國近代教育國際化的進程,它既適應帝國主義的需要,又符合清朝統治者的利益需求。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建立洋務學堂,培養務實的洋務派人才。1861年,京師同文館成立,以西學為主,采用班級授課制,融入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教育哲學思想?!八鼘⑽鲗W引入了中國傳統教育之中,從而導致了不占主體地位的西學對中國傳統的主體課程結構的沖擊和傳統教育體制的裂變”。①所以說洋務學堂開中國近代教育國際化的先河。

洋務派認為西方發達國家軍事、工業上的優勢是文化和教育上優勢的具體表現形式,其主要培養的是技藝之才,具有專業化特點。所以,在教學內容中大力增加了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知識,開辦了如下三類洋務學堂。

第一類是方言學堂,也就是外國語學堂。以學習外國語為主,主要培養翻譯人員。如1862年創辦的京師同文館。在1876年前,設有英文、法文、俄文等館,之后又增設天文算術館。

第二類是軍事學堂,主要培養能使用洋槍、洋炮的士兵和軍官。如1881年創辦的北洋水師學堂,訓練水師人才。其學堂(法文學堂)設有造船專業二班,設計專業三班、學徒班(藝圃四班),各班由專門教師負責,統一進行各種教學活動。傅蘭雅在《格致書院會講西學堂章程》中指出:“學課中遇有須演示者,擬用院內已有之器具,訂期在院依法試驗,或用影戲燈等法,顯明其理?!雹?/p>

第三類是技術學堂。主要培養會使用和維修洋機器的人員和一些通訊人員等。如1866創辦的福州船政學堂,訓練制造及駕駛輪船人才。其課程設置駕駛專業、造船、輪機專業,并且各個專業都都必須開設實際操作和訓練課程。

2.甲午戰爭后的留學日本

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徹底失敗,讓中國人開始學會正視日本的軍事與科技實力。經過深刻的反思和對日本的重新審視,全國上下開始大規模地向日本學習,其中最重要的學習途徑是向日本派遣留學生。日本政府出于其東亞戰略地位的考慮,向留學日本的學生提供優惠政策。于是在國內向日本學習的熱潮和日本政府的拉攏下,清政府張榜招考“赴東游學生”,實行全額公費,最后共挑選10名兩湖子弟,赴日本學習武備、格致、農商、工藝,兼通各門專業。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后,出國留學被國人視為日后入仕的捷徑,所以留日學生的人數急遽上升,全國迅速出現了一股留學日本的熱潮。據統計,1901年留日學生為274人,1902年為574人,1903年為1300多人,1904年為2400多人,1905年激增為8000多人,1906年更增至12000多人。迄止1911年,赴日本的中國學生總計達38307人。③但在辛亥革命時期,留日學生大批回國,人數又一度下降至1000人,民國后期才逐漸恢復。

雖然清末的留日運動人數眾多,規模龐大,但是由于留日生多數人僅為初中程度,基礎教育薄弱,且只有少數人在高校學習,因此學生所學程度較低。但是留學生所學習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學科眾多,如師范、實業(農、工、尚、礦、鐵路、蠶桑等)、軍事(陸軍、海軍、警察等)、法政、醫學、理化、體育、美術、音樂等,幾乎涵蓋了當時日本學校中的所有科目,而其中尤以學習師范、軍事、法政三者居多,影響也最大。他們回國后,主要從事初等和中等教育工作,且編譯了大量的教科書,并將大量的詞匯、術語帶入了中國。

3.庚款留美

190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將庚子賠款剩余部分退還中國的決議,并以此賠款作為中國留學生留學美國的???以達到其對中國進行政治拉攏和文化滲透的目的。此協定規定,在北京設立清華學堂,為優秀的中學畢業生提供公費到清華學堂讀預科,然后進入美國各大學繼續深造。這一政策吸引了大批的中國留學生,從1909年到1925年,中國總共派出1031名學生到美國進行學習。

留美學生所讀專業多數為理學、工學、醫學、商學及建筑學。他們起點較高,且經過嚴格的選拔,大多專心求學,并取得了高學位。據統計,1902—1911年,中國留美學生獲碩士學位者16人,博士學位者6人,出現了一大批自然科學技術者、科學家,以及專門從事教育理論研究的人才。留美學生回國后主要在高等學校任教,他們不僅承擔專業課的教學和國際學術前沿的科學研究,而且擔任教育行政工作,據統計,1931年。在全國79所公私立大學中,校長為留學出身者65人,其中留美者達34人,至于擔任高校院系一級的領導、當教務長的更是不計其數。④1922—1925年間,英、法、德、比等國也紛紛仿效美國,以便從政治、文化方面實行對中國的侵略,將庚款余額退還中國作建設與發展文教事業之用,但留歐學生在數量低于留美學生。留學生新的學術思想大大提高了近代中國學校的管理、教學和科研水平,推動了中國近代教育國際化進程。

縱觀我國封建社會時期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中國教育自產生之日起就具有鮮明的國際性。從私學的興起到庚款留美背景下教育的大發展,教育的對外交流活動自始自終伴隨著。雖然這一過程并非是平坦的,但是教育對外交流始終是一個向前發展的歷史過程。并且,在不同歷史時期顯示出了一些共同的特點。首先是開放性。開放是中國教育對外交流的前提和先決條件。鑒真的東渡日本,使得中日兩國佛教相互交流、共同發展成為可能;鄭和七下西洋,使西學東漸蓬勃發展,教育對外交流迅速發展。其次是交流性。中國教育對外交流是建立在相互交流的基礎上的。從中國教育對外交流的整個歷史過程,可以看出它就是在教育領域內教育體制、教育觀念、教學內容、信息資料,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世界范圍內的交流過程。這種交流不僅擴大了教育研究的視野,豐富了文化內容,而且使得中國文化在認同自己文化的基礎上,對異國文化的認同也在擴大。

注釋:

①王韻秋.洋務教育對中國教育近代化的貢獻.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99,6.

②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

③李喜所.清末留日學生人數小考.文史哲,1982,3.

④衛道治等主編.中外教育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參考文獻:

[1]田正平主編.中外教育交流史.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2]陳亞玲.高等教育國際化:中國的歷史與現狀.湘潭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02.

[3]衛道治等主編.中外教育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青年資助項目,項目編號為2010q145。

猜你喜歡
學堂國際化交流
古稀之年上學堂
聚焦港口國際化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強交流溝通 相互學習借鑒
周櫻 兩岸交流需要更多“對畫”
人民幣國際化十年紀
直銷企業國際化并不難
寶寶國學堂
“交流”等5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