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準成事標記“V出”及其與“V成”的比較分析

2010-09-19 05:42郭珊珊朱樂紅
關鍵詞:成事強制性賓語

郭珊珊,朱樂紅

(湖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長沙 410128)

準成事標記“V出”及其與“V成”的比較分析

郭珊珊,朱樂紅

(湖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長沙 410128)

運用句法學、語義學相關理論探討作為準成事標記的“V出”與成事成分的搭配及其同現動詞的情況,并與典型成事標記“V成”進行比較分析,發現準成事標記“V出”與成事的搭配能力相當強,可以與制成成事、認選成事、形成成事、自成成事四類成事搭配,但“出”都不是強制性語法標志,而典型成事標記“V成”則可與制成成事、變成成事兩類結果性最強、最具原型性的成事搭配。

成事;V出;V成;比較

一、引言

(一)關于成事

在動作行為的過程中,從無到有產生或出現的新事物或新現象反映到句子的語義結構中就類聚為一個語義成分,一般稱之為“結果”或叫“成事”。下列句中的劃線部分即是:

(1)他想老婆想出毛病來了。

(2)李老師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了小說。

對于這種語義成分,陳昌來認為,考慮到跟施事、受事等語義成分名稱的統一并避免跟結果補語之“結果”相擾,采用“成事”來指稱比較科學。成事和受事是不同的語義成分,語義特征呈明顯對立,表現在“從無到有”和“本來就有”的對立,形式特征也有明顯的差異:“成、出”等很少用于動詞和受事之間,但常用于動詞和成事之間。通過以上例句我們也不難看出,成事有的是動作行為之前本無的、動作行為完成后新產生的或新出現的事物或現象,如例(1);有的是動作行為之后甲事物變成了乙事物,從而成為新的事物,如例 (2)??梢?成事最典型的語義性質是:從無到有新產生的事物或新出現的現象。陳昌來將成事的語義框架描述為:動作 +使形成 /使達成 +成事,并對成事的性質和特征進行了科學的界定,還將成事分為制成成事、認選成事、獲取成事、變成成事、形成成事、自成成事等 6個語義小類。本文基本沿用這一分類方式。

(二)作為準成事標記的“V出”

“出”是現代漢語中比較常用的趨向動詞,在句中可單獨做謂語,也可以跟在一個動詞性成分后,我們將其記為“V出”。從形式上看,有些“V出”已經凝固成詞了,如“提出、推出、付出、演出、支出 ”等(“推出”有兩個:一個是已經詞匯化的“推出”,其意義為“使產生、使出現”,如“推出新品牌”、“歌壇又推出了好幾位新人”;還有一個是尚未凝固的動補結構,如“大伙兒把他推出了房間”);有的正處于詞匯化的過程中,如“指出、作出”。一般認為,尚未詞匯化的動補結構“V出”中的“出”可以表示兩種不同的語法意義。如呂叔湘認為“出”的意義可概括為“表示人或事物隨動作從里向外”(趨向義)和“表示動作完成”(結果義)。劉月華則將“出”的語法意義明確概括為“趨向意義”和“結果意義”。本文所要考察的是表結果義的“V出”,例如:

(3)警察在現場查出了幾條重要的線索。

(4)媽媽用舊毛線打出了一件漂亮毛衣。

表結果義的“V出”之后所帶的語義成分傳統上稱之為“結果賓語”(朱文雄和譚景春對“結果賓語”都有界定和分析,可參),這種結果賓語實際上是動作行為所產生或引發的新事物或新現象,完全符合成事的語義框架描述,都是典型的成事,因此我們將表結果義的“V出”看作一種“成事標記”。由于“V出”另可表趨向,標記成事并非其全部的語義功能,故將其名之為“準成事標記”,以與漢語中另一個更典型、更單純的成事標記“V成”相區別。本文主要探討作為準成事標記的“V出”與成事成分的搭配及其同現動詞的情況,并與典型成事標記“V成”進行相關的比較分析。

二、“V出”與成事及其與“V成”的比較分析

(一)“V出 ”與制成成事

當動作的發出者進行該動作行為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成事所代表的事物,且成事是動作行為的預期成品或直接成品時,這一類成事就可以稱之為“制成成事”?!爸瞥沙墒隆彼阜Q的事物一般是具體的物質產品,也可以是抽象的“名物”。以下例句中“V出”所帶賓語即為制成成事:

(5)他用自家種的葡萄釀出了十幾壇好酒。

(6)偵查員憑記憶畫出了王村的地圖。

與制成成事搭配時,進入“V出”的動詞一般都有 [自主 ][制作 ]的語義特征,如“釀、造、釀造、砌、做、建、建造、制造、捏、開辟、打、創作、塑造、寫、畫、刻、勾勒、榨、挖、劈、鑿、拍、剪、蒸、煮、炒、裁、繡、鋪、擺”等。

當“V出”與制成成事搭配時,一般不能用于“把”字句或“被”字句。例 (5)不能做如下變換:

(7)*他把自家種的葡萄釀出了十幾壇好酒。

如果將“V出”換成典型成事標記“V成”,則變換成立:

(8)他把自家種的葡萄釀成了十幾壇好酒。

但是,這里應該指出:例 (5)中“自家種的葡萄”是典型的材料論元,而到 (8)中其語義性質已經由材料變為受事了;“十幾壇好酒”也不再是制成成事,而是另一類成事——變成成事了 (“變成成事”的界定詳參陳昌來的有關論述,下文也將論及)。

“V出”與制成成事搭配時,“出”是否強制性地必須出現呢?我們發現,“V出”與制成成事搭配時,如果成事賓語是“數量名”結構,則動詞和成事賓語之間的“出”可以自由隱省,如:

(9)他用自家種的葡萄釀了十幾壇好酒。

當成事賓語不是“數量名”結構時,則“出”一般不能隱省,如:

(10)*偵查員憑記憶畫了王村的地圖。

再來看“V成”。雖然前文 (8)中的“V成”所帶賓語不是制成成事,但“V成”并非不能與制成成事搭配 ,如:

(11)老李用自家的雞蛋做成了一個大蛋糕。

(12)他用橡皮泥捏成了一個小人兒。

與制成成事搭配時,“成”也不是強制性的,以上兩句中的“成”便都可以隱省。

(二)“V出 ”與認選成事

認選成事是動作行為的發出者主觀認定或選定的直接結果,成事所指稱的對象在動作行為發生之前可能已經存在,但經過認定或選定后有了新的含義或新的性質,從而成為新事物。如“廠里提拔了一個副廠長”,某人本已存在,經“廠里提拔”之后,成了“副廠長”。以下例句中“V出”所帶賓語即為認選成事:

(13)央視最近評出了“感動中國”十大年度人物。

(14)大家評選出了今年的“先進個人”。

與認選成事搭配時,進入“V出”的動詞一般都有[自主 ][認選 ]的語義特征。這一類動詞數量有限 ,只有“評、選、評選、選舉、推選、遴選、挑選 ”等少數幾個。當受事與成事同時出現時,這些動詞往往會形成“施事認選受事為成事”的語義框架,即:nP施+VP認選+nP受+為 /做 /當 +nP成,如“大伙兒選舉老王為理事”、“同學們選我做班長”。

由于認選事件一般需要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反映到句子表層就體現為:“V出”與認選成事搭配時,“V”前常有介詞結構“從……中”來提示認選范圍。(13)和(14)中的認選范圍在句子表層已經省略,但仍可以補出:

(15)央視最近從 100名候選人中評出了“感動中國”十大年度人物。

(16)大家從全體在職員工中評選出了今年的“先進個人”。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典型成事標記“V成”一般不與認選成事搭配:

(17)*袁隆平被評成了“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18)*大家把他選成了今年的“先進個人”。

(三)“V出 ”與形成成事

形成成事是指動作行為過程中形成或出現的某種不是動詞所直接支配的預期或意外結果。如“妻子抓他的臉”,結果“他的臉出現了幾道口子”,“幾道口子”并不是“抓”的直接對象,而是“抓他的臉”這一動作過程中出現的新事物,從而形成“妻子把他的臉抓出了幾道口子”、“他的臉被妻子抓出了幾道口子”、“他的臉被抓出了幾道口子”等句子,句中“幾道口子”即為形成成事。形成成事內部比較復雜,陳昌來將形成成事分出了三個語義小類。根據成事所關涉對象的不同,也考慮到稱說的方便,我們將其分別界定為“關涉主體的形成成事”、“關涉客體的形成成事”和“關涉過程的形成成事”??疾毂砻?“V出”與這三類形成成事都能搭配,而且幾乎是強制性的語法標志,一般不能隱省。

1.“V出”與關涉主體的形成成事

關涉主體的形成成事是指主體在動作行為過程中新出現的變化,即“nP施+VP”使“nP施+出 +nP成”→“nP施+VP出+nP成”。動詞與成事之間的“出”必不可少,例如:

(19)他喝酒喝出了毛病?!染坪攘嗣?。

在這一類句子中,動詞和成事之間沒有直接的搭配關系,不能形成動賓結構,只能形成“V+出 +nP成(來)”結構 ,“出 ”是強制性語法標志。

2.“V出”與關涉客體的形成成事

關涉客體的形成成事是指客體在動作行為過程中新出現的變化,即“nP施+VP+nP受”使“nP受+出 +nP成”→“nP施+把 +nP受+VP(出)+nP成”。例如:

(20)妻子把他的臉抓出了幾道口子。

“V出”與這一類成事搭配的句式也不限于“把 ”字句,例如:

(21)父親的手指都磨出了厚厚的繭子。

如果充當賓語的成事是“數量名”結構,則“出”可以隱省,否則一般不能隱省。以 (20)、(21)為例:

(22)妻子把他的臉抓了幾道口子。

(23)*父親的手指都磨了厚厚的繭子。

3.“V出”與關涉過程的形成成事

這里所謂“關涉過程的形成成事”與以上兩類形成成事的區別在于,它不是主體或客體身上發生的新變化,只是動作行為過程中出現的新事物、新現象 ,即“nP施+VP”使得“VP+出 +nP成”→“nP施+VP出 +nP成”。例如:

(24)警察很快查出了線索。

(25)他給壓歲錢給出了一場官司。

在這一類句子中,“出”也是強制性的語法標志,動詞和成事之間沒有直接的搭配關系,不能形成動賓結構。 (24)和 (25)隱省“出”以后均不合法:

“V出”與關涉過程的形成成事搭配時,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情形容易被混淆成“獲取成事”(據陳昌來,“獲取成事”是指動作行為發出者在動作行為完成后所獲得或取得的成績、名次、收益等。如:張虹滑了個第一名。/門票賣到了 800元。獲取成事可以沒有語法標志,也可以在動詞后添加“到”、“了個”等語法標志,“出”和“成”都不是獲取成事的語法標志):

(26)聽她課的同學都考出了 90多的高分。

(27)運動員們都跑出了各自的最高水平。

此時,進入“V出”的動詞主要是一些表示競賽、買賣的動詞 ,如“賣、考、賽、跑、滑、投、跳 ”等 ,動作的目的是為了獲取一定的成績或收益。但由于動補結構“V出”本身沒有“獲取義”,且該類成事也是動作行為過程中形成或出現的不是動詞所直接支配的預期或意外的結果,故看作形成成事較為合理。陳昌來也認為,“他跑出了好成績”中的“好成績”是形成成事;而“他跑了個好成績”中的好成績才是獲取成事。

形成成事是成事中最為復雜的一個小類,“V出”與其搭配時相關的同現動詞也比較復雜??疾旖Y果表明,能與形成成事同現的一般是動作動詞,且該動詞代表的動作一般能致使某物發生變化,或致使某新事物、新現象形成或出現,大多具有 [動作 ]、[自主 ]、[致使 ]的語義特征。

綜上,作為準成事標記的動補結構“V出”不僅可以自由地和形成成事搭配,而且應該算是漢語中最典型、最常見的形成成事標記 (陳昌來曾提到動詞和形成成事之間虛化的語法單位除了“出”之外,還有“起”,如:我的腳被砸起了一個大包。但“起”遠不如“出”典型、常見)。比較而言,另一成事標記“V成”則不能與任何一種形成成事搭配。例如:

(28)*他喝酒喝成了毛病。

(29)*妻子把他的臉抓成了幾道口子。例 (28)和(29)稍作變換就能成立,且看:

(30)他喝酒喝成了瘋子。

(31)妻子把他的臉抓成了“京劇臉譜”。

但是,變換以后句中的“瘋子”和“京劇臉譜”并非形成成事,而是另一類成事——變成成事。變成成事是動作行為完成后由另一事物變成的(包括主觀上被假定變成的):甲變成乙,以乙事物的形態存在。變成成事有主體自身直接變成的“主體自變成事”,如 (30);也有客體在外力作用下變成的“客體被變成事”,如 (31)?!癡成”是漢語中比較典型的變成成事標記,與變成成事搭配時,“成”一般是強制性的,不能隱省。準成事標記“V出”可以自由與形成成事搭配,但卻無法與這種變成成事搭配,(30)和(31)中的“V成”換成“V出”都不成立。

(四)“V出 ”與自成成事

某些成事所代表的事物是自然或自發生成的事物或產生的現象,即為自成成事。如:

(32)方鼎炸出了一條縫。

(33)褲子爛出了三個洞。

以上兩例中“V出”所帶賓語“一條縫”和“三個洞”就是自成成事。與自成成事搭配時,“出”不是強制性的,一般可以隱省:

(34)方鼎炸了一條縫。

(35)褲子爛了三個洞。

與自成成事搭配時,“V出”中的“V”都是一價的非自主動詞,且一般有 [破損 ][性狀 ]的語義特征 ,如“炸、爛、凍、燒、破、裂、漏、摔、腫、銹 ”等。正因為如此,“V出”與自成成事搭配時往往表示一種消極的、不如意的狀況。

比較而言,“V成”則無法與自成成事搭配。(32)和(33)中的“V出”換“V成”都不成立:

(36)*方鼎炸成了一條縫。

(37)*褲子爛成了三個洞。

當然,(36)和(37)只需將賓語稍作變換就成立,如:

(38)方鼎炸成了一堆廢品。

(39)褲子爛成了一條抹布。

然而,此時句中的“一堆廢品”和“一條抹布”的語義性質都不再是自成成事,而是前文中提及的變成成事了。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準成事標記“V出”與成事的搭配能力相當強,可以與制成成事、認選成事、形成成事、自成成事四類成事搭配,但“出”都不是強制性語法標志,有時可以隱省,主要與成事賓語是否“數量名”結構有關;典型成事標記“V成”可與制成成事、變成成事兩類結果性最強、最具原型性的成事搭配,與制成成事搭配時,“成”不是強制性語法標志,有時可以隱省,與變成成事搭配時,“成”是強制性語法標志,一般不能隱省。(見表1)

表1 “V出”、“V成”與成事的搭配表

[1] 陳昌來.論成事及其相關動詞 [J].漢語學習,2002(3):12-19.

[2] 劉月華,等.實用現代漢語語法 [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24.

[3] 劉月華.趨向補語通釋 [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186.

[4]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 [Z].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55.

[5] 譚景春.“動 +結果賓語”及相關句式 [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7(1):46-52.

[6] 朱文雄.試論結果賓語[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90(2):78-81.

[7] 朱軍,史沛沛.程度補語“死”與“要死”的共性與差異[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56-58.

A comparative ana lysis of Qua si - chengshi Marker of“V + chu”and“V + cheng”

GUO Shan-shan,et al.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410128,China)

As a quasi - chengshi marker, the colloc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Verb + chu”and its chengshi components, the syntactic distribution of the verbs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Verb +chu”and“Verb + cheng”are all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Syntax and Semantics.“Verb + chu”has strong collocation ability.It can be collocated with zhicheng chengshi, renxuan chengshi, xingcheng chengshi and zicheng chengshi,but in those four collocation structures,“chu”is alwaysnot a compelling grammatical marker. The typical marker of progressive action“V + cheng”can be collocated with zhicheng chengshi and biancheng chengshi.

chengshi;“verb + chu”;“verb +cheng”;comparison

H04

A

1009-8976(2010)04-0086-04

2010-08-01

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項目編號:08YBA104)

郭珊珊 (1979—),女 (漢),湖南益陽,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漢語語法、英語應用語言學。

猜你喜歡
成事強制性賓語
爭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大干部
連詞that引導的賓語從句
賓語從句及練習
治事須先破“心賊”——心賊不破,難以成事
中考試題中的賓語從句
我國將實施新版強制性產品認證規則
首批強制性氣象國家標準發布自2015年1月1日起實施
2015年將出臺車內空氣質量強制性標準
TBT通報強制性國家標準
誰來管管“吃”的賓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