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

2010-09-19 05:36
大眾商務·下半月 2010年7期
關鍵詞:國民經濟關鍵

肖 輝

【摘 要】[HT6XH]黨的十七大報告科學闡述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部署。當前,我國國民經濟總體運行繼續呈高速增長趨勢,為“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結構調整變動處于活躍期, 成為向“又好又快”發展轉型的機遇期。

【關鍵詞】[HT6XH]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關鍵

中圖分類號:F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283(2010)07-0003-02

1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新概念

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代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雖然十七大報告中只改了一個詞,但是內涵卻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增長方式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不同概念。經濟增長方式是指通過要素結構變化包括生產要素數量增加和質量改善來實現經濟增長的方法和模式。經濟增長方式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粗放型增長方式,它是主要依靠增加生產要素投入、追求產品數量擴張的增長方式;另一種是集約型增長方式,它是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通過加強管理改善效益的增長方式。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更加豐富,它既涵蓋要素結構的變化,又包括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的變化和資源、生態環境的狀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還要求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及人的全面發展,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因此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系發展理念的轉變,發展道路的選擇,發展模式的創新,實質上是解決了如何發展的又好又快的問題。

2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意義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在我國經濟建設中,長期存在重速度、輕效益,重外延擴張、輕內涵提高,重鋪新攤子、輕原有企業技術改造,重產品數量增長、輕產品質量提高的現象,由此使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高投入、高增長、低效益的狀況,帶有明顯的粗放特征。早在1987年,黨的十三大就明確提出要從粗放經營為主逐步轉上集約經營為主的軌道。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即經濟體制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1997年,黨的十五大又明確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狀況?!边@些提法對指導我國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對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形成了科學發展觀。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必須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與此相適應,十七大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方針。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對我國經濟發展規律認識進一步深化的一個重要標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實現了兩步歷史性跨越,即從貧困到溫飽、又從溫飽到小康。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對改善人居環境和生活質量提出了新要求。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將帶動基礎產業、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等領域的投資顯著增加。但應當清醒地看到還存在不少問題,突出地表現在:第一,先進制造業發展滯后,現代服務業發展嚴重不足,經濟結構性矛盾凸顯;第二,農業基礎仍很脆弱,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還沒有得到遏制;第三,區域經濟差距繼續拉大,區域產業特色不突出,區域協調發展的任務依然艱巨;第四,外部經濟環境的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有增無減,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帶來新的壓力。這些問題和矛盾反映了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一個突出弱點,就是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還沒有整體性突破,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還沒有實質性提高。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加快,資金投入、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大幅度增加。這種發展方式與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與不斷改善民生、促進和諧的要求不相適應,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不相適應。因此,必須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作為經濟工作的中心任務。

3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是實現三個轉變

(1)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關鍵是提高人民收入,突出消費在促進經濟增長中的地位。消費、投資與出口,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消費和投資即內需應當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其中消費是推動經濟增長最穩定、最持久的動力。無論是美國、日本還是歐洲的幾個大國,推動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都是消費。但目前我國需求結構中卻出現了投資率偏高、消費率較低的情況。拉動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我國消費、投資、出口發展不協調,內外需結構和國內需求結構不平衡。不管從中長期趨勢看,還是從年度水平看,我國的消費率均明顯偏低。國際上大體在80%左右,我國在1952年到2008年的57年中,平均消費率為63%。無論是著眼于改善民生,還是著眼于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收支平衡,都要堅持擴大國內需求,鼓勵合理消費,把經濟發展建立在開拓國內市場的基礎上,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局面。只有實現這種轉變,才能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才能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更穩定的基礎。導致我國消費率偏低的原因,一是因為收入增加速度明顯低于GDP增長速度。二是因為收入差距的擴大。提高消費率,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除了在分配方面要注意解決好積累和消費的關系外,還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特別需要解決下面三個問題:一是重視“三農”,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大力開拓農村市場特別是農村消費市場;二是擴大就業,提高低收入群體的購買力,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三是理順分配關系,縮小收入差距。

(2)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其關鍵是轉變產業結構,鞏固第一產業,做大第三產業,提升第二產業,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經濟結構不合理是當前我國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不高、經濟社會發展存在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產業結構是經濟結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產業結構是工業大而不強,農業基礎薄弱,第三產業發展滯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工業即第二產業帶動的。但與此同時也必須看到,傳統工業化發展模式不僅給社會帶來了諸如資源的極度浪費、環境的嚴重污染等問題,而且也導致一二三產業比例不協調的問題。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都有了很大發展,但仍存在農業基礎薄弱、工業素質不高、服務業發展滯后等問題。三大產業間的不協調,已經到了不僅影響整個社會經濟健康發展,也影響第二產業本身持續發展的地步。因此三大產業間的協調發展,已經迫在眉睫。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鞏固第一產業,做大第三產業,提升第二產業,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鞏固第一產業特別是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做大第三產業就是要大力發展服務業。

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是現代產業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加快發展服務業,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緩解能源、資源短缺,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因此,我們要著力提高服務業在三大產業結構中的比重,特別要大力發展金融、保險、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文化、旅游、社區服務等需求潛力大的產業,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盡快把服務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提升第二產業要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重點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發展信息、新材料、現代能源、環保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第二,振興裝備制造業,廣泛應用先進技術來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第三,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

(3)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途徑,是靠拼原材料消耗和消耗大批廉價勞動力。經過30年的發展,現在提出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依靠提高勞動者的素質與管理創新轉變,這是發展方式的一種巨大轉變與提高。實現這一轉變,關鍵是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自主創新能力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币凑战ㄔO創新型國家的要求,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努力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產業,全面提高產業技術水平。促進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還要求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

4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

第一,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調整和優化國內外需求結構,調整投資和消費關系,著力增強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要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要合理控制投資規模,優化投資機構,提高投資效益,合理降低投資率。要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調整進出口結構,積極擴大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第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這是實現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

第三,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這是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迫切要求,是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內容,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途徑。

第四,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加快科技進步,著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

第五,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抓好節能減排,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第六,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區域經濟結構是產業的空間分布,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七,著力加強制度建設,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科學發展,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第八,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性經濟水平。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げ慰嘉南:

[1] 趙振華. 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思考[J]. 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 2007,(11) .

[2] 潘盛洲. 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指南[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2007,(11) .

[3] 胡錦濤. 要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J].企業家天地, 2007,(11) .

[4] 楊昕,萬美容.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著力點[J].廣西社會科學, 2007,(12)

[5] 王力年. 準確把握科技發展方向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J].新長征2007,(23) .

猜你喜歡
國民經濟關鍵
大型國有企業人力資源優化配置機制淺析
破解行程問題的關鍵:讀懂圖象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對發展中國冰雪產業的啟示
基礎測繪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清淡健康的飲食是預防橘皮紋的關鍵!
福建省公共財政支出存在問題及完善對策
鵬鵬豬
畫與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