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恩的“范式”概念及其借用中的誤區

2010-09-26 03:40
關鍵詞:庫恩范式基質

楊 斌

(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北京 100091)

自從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以下簡稱《結構》)一書出版以來,該書的一個重要而且是創造性的概念“范式”便成為當代最熱門的詞匯之一?!霸谟⒄Z里,庫恩賦予了原意為‘語法模式’的‘范式’一詞以‘現代含義’,然而它的曖昧性使得它幾乎可以被套用到傳統與創新的任何領域,各路人士對它也無不心領神會?!盵1]在“范式”被廣泛傳借和使用的過程中,其固有的內涵得到不斷豐富和發展,至今已超出了其原有的含義。

“范式”概念是庫恩整個科學哲學觀的核心,他試圖以此來概括和說明多個領域的現實科學和學科,反映科學知識的生成及其實踐特性,而不僅僅是對科學史和哲學作出說明,因而他從不同方面、不同層次和不同角度對范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解釋。很多“范式”借用者往往未能深究“范式”在科學哲學中的特殊意義,而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引述庫恩的某一解釋來闡述自己的問題,因而難免形成“范式”概念使用中的誤區。

一、 庫恩視閾中“范式”的含義

庫恩初次使用“范式”(paradigm)這個術語是在其1957年發表的第一部著作《哥白尼革命》中。在該書前言中,庫恩談到“由于這門通識課程的學生并不打算繼續研究科學,他們所學到的技術性事實和理論,主要是作為范式而非作為本來就有用的信息片斷”[2]3?!胺妒健痹谶@里很明顯只是一種字面意義上的使用,沒有超出其模型或模式的原本含義。庫恩此時的關注點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概念或概念系統在科學活動中的積極作用上,他曾用“概念圖式”(conceptual scheme)來表述這種作用。所謂“概念圖式”指的就是一個理論,由觀察得來但同時又超越了觀察,它不僅有邏輯功能還有心理功能。庫恩說:“本書的大部分內容將涉及特定的概念圖式的豐富的成效,也就是涉及它們作為指導的成效和作為知識的組織框架的成效?!盵2]40這和后來的“范式”是極其相似的,但差異也不容忽視,因為“概念圖式”和“范式”在功能上雖然類似,但是在概念圖式背后依然隱藏著最初的科學成就。其實,庫恩后來已經感覺到或者說正確地表述出了“范式”的存在,在該書結尾處,庫恩說:“盡管哥白尼和牛頓的成就是永久的,使這些成就成為可能的那些概念卻不是永久的。只是可解釋的現象不斷增長;而解釋本身沒有類似的累積過程”[2]257。這里強調了科學成就在科學活動中的重要性,而概念、規則等則是解釋性的,科學在非連續地前進的過程中,其概念被反復地摧毀和替代。

庫恩第一次使用“范式”這個概念是在1959年6月猶他州立大學舉辦的第三次關于科學人才識別的學術會議上。據庫恩回憶,他只是在宣讀此次會議的講稿《必要的張力》前幾個月才得到這個概念的,文中寫道:“最后而又最重要的,還是教科書所體現的特有技巧??茖W教科書除了偶爾在引言中談到,一般都不敘述專業人員要解決的各類問題和用來解題的各種技巧。毋寧說,教科書只是提出專業人員作為范式而接受的具體題解,然后要求學生自己用紙筆或在實驗室中解題,無論在方法上還是在實質上都十分接近于教科書或相應的講課給以引導的題目。再也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能產生這樣的‘精神定向’(mental sets)或者觀點(Einstellungen)了”[3]226。從引文可以看出,這里的“范式”已經具備了后來《結構》中“范式”的雛形。

1961年庫恩在英國牛津大學沃塞斯特學院舉行的學術會議上宣讀的論文《科學研究中教條的作用》(寫于《結構》發表前夕)可以認為是《必要的張力》的修訂稿。庫恩認為在自然科學已確立的傳統中,它保留了教條主義的傳授方式,通過學習科學范例來學習科學的學生,既未被邀請、也不具備條件來評判已有解題傳統本身是否合理,常規科學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成為一個高度收斂而且集體的活動。

在《結構》一書中,庫恩系統地將“范式”作為其整本著作的核心概念來使用,從中發現科學不是累積式的進步,而是通過科學革命的斷續轉換,提出“革命是世界觀的轉變”這一觀點,但庫恩在該書中并未對“范式”作嚴格的、統一的定義,只是給出了范式的諸多種不同用法。英國女學者瑪格麗特·瑪斯特曼在1966年出版的《范式的本質》一書中說:“根據我的統計,他在《結構》(1962)一書中至少以二十一種不同的意思在使用‘范式’,可能只多不少?!盵4]77正如庫恩后來所說,這些用法的主要差異是由于文筆上的不一致(例如牛頓定律有時是一個范式,有時是一個范式的一部分,有時又是范式性的),要消除這種不一致并不困難。綜觀《結構》一書各種敘述會發現庫恩對“范式”基本含義的表述還是比較清楚的,他在序中說:“我所提出的‘范式’是普遍承認的科學成就,其在一段時期內為科學實踐共同體提供典型的問題和解答”[5]?!胺妒健痹趲於餮劾锲鋵嵤歉鼮榫唧w的東西,在一門具體科學中,“范式”是相當明確的,其指的就是一個具體的科學成就,這由庫恩后來在《再論范式》中的注解16可以得到佐證,庫恩說:“正是在典型實例的意義上,我最初才選用了‘范式’這個詞”[3]310。與一般科學哲學思維的抽象性相反,庫恩特別強調科學的具體性,并將其看做是科學的基本特性,而規則、屬性這些東西都是事后的,范式具有在先性。他認為,一套實際的科學習慣和科學傳統對于有效的科學工作是十分必要和極其重要的,它不僅是一個科學共同體團結一致、協同探索的紐帶,而且是其進一步研究和開拓的基礎;不僅能賦予任何一門新學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決定著它的未來和發展,而它的形成須要仰賴于“范式”。

1969年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舉行的研討會上, 庫恩宣讀了自己的文章《再論范式》, 這篇論文對于解讀庫恩的“范式”意義重大,但也出人意料。 他說:“不管‘范式’在這本書中有多少用法,還是可以分成兩組,各有名稱,可分別討論。 ‘范式’的一種意義是綜合的,包括一個科學群體所共有的全部承諾; 另一種意義則是把其中特別重要的承諾抽出來,成為前者的一個子集?!盵3]288“范式”在這里忽然變為了“承諾”, 這在《結構》一書中是看不出來的, 在《結構》中“范式”充其量只是常規研究傳統連貫性的源泉, 承諾也僅僅是因為信仰“范式”而承諾。 庫恩接著說:“在這本書里,‘范式’一詞無論實際上還是邏輯上,都很接近于‘科學共同體’這個詞。 一種范式是,也僅僅是一個科學共同體成員所共有的東西。 反過來說,也正由于他們掌握了共有的范式才組成了這個科學共同體,盡管這些成員在其他方面也是各不相同的?!盵3]288庫恩認為,《結構》一書中之所以稱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等廣泛流傳的著作叫范式, 只是因為其能更好地說明科學共同體的結構,而現在確切地應當說,這些著作是一個共同體的“學科基質”(disciplinary matrix)要素的來源。 庫恩所謂的“范式”已經慢慢地發生了轉移,從“范例”流轉至在范例影響下共同體所形成的“學科基質”。 那什么是 “學科基質”呢?他解釋道:“‘學科’,因為是一個專業的實際工作者所共同掌握的; ‘基質’,因為是由各種各樣條理化的因素所組成,包括大部分或全部的群體承諾的宗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稱之為范式、范式成分或合乎范式的東西?!盵3]290符號概括是學科基質的形式部分,或易于形式化的部分;模型為群體提供所喜愛的類比,并且具有更根本的作用;范例則是具體的題解,也正是“范式”的第二種更基本的意義。 至此,庫恩將“范式”分為“范式Ⅰ”和“范式Ⅱ”,前者即“學科基質”,并且庫恩認為這是《結構》一書中的所指, 后者“范例”僅僅成為前者的一個子集。 “無獨有偶,在庫恩宣讀了《再論范式》之后,幾乎所有的與會者都異口同聲地質疑他對范式的此一‘再論’”[6](原書將范式翻譯為規范)。 面對眾多批評,“庫恩后來逐漸意識到其范式概念過于含糊,進而把注意力逐漸地集中到范式的一個核心部分,即范例(exemplars)以及由范例所決定的客體間的相似性關聯(similarity relationships)”[7]。

庫恩1969年發表的第三篇文章《后記----1969》(以下簡稱《后記》)可以說是對《結構》一書的全面反思與總結,他開始討論科學共同體的結構來著重突出社會心理學層面的科學。在這里庫恩明確地對各種引起歧見的地方作了充分的說明。他知道自己沒能將“范式”的概念與“科學共同體”觀念厘清,因而一開始就著手解決這個問題,他說我們能夠,也應當無須訴諸范式就界定出科學共同體;然后只要分析一個特定共同體的成員的行為就能發現范式,科學共同體是科學知識的生產者和確認者,范式是為這樣的團體的成員所共有的東西。一個科學領域從前范式時期到后范式時期的轉變不須要(也不應當)與首次獲得一個范式相聯系,“所有科學共同體的成員,包括‘前范式’時期的各學派,都共有那些我把它們集合起來稱作‘范式’的各種要素。隨著這種向著成熟的轉變而來的變化,不是一個范式的存在,而是它的性質。只有在這種變化之后,常規的解謎研究才有可能。因此,那些我以前用以與獲取一個范式相聯系的一門發展了的科學的許多屬性,現在我把它們當作這樣一種范式的結果”[8]160。不得不承認此時庫恩才真正在語言表述上將范式及其與之相關的過程描述清楚了。他接著說:“在本書的大部分篇幅中,‘范式’一詞有兩種意義不同的使用方式。一方面,它代表著一個特定共同體的成員所共有的信念、價值、技術等等構成的整體。另一方面,它指謂著那個整體的一種元素,即具體的謎題解答;把它們當作模型和范例,可以取代明確的規則以作為常規科學中其他謎題解答的基礎?!盵8]157顯然前者是“范式Ⅰ”,后者是“范式Ⅱ”,如圖1所示。值得指出的是,和《再論范式》中對“學科基質”成分的分類相比較,這里增加了價值成分,但如果不細究文字的話,二者其實沒有本質的差異。

圖1 范式Ⅰ與范式Ⅱ

圖1虛框以內的都是學科基質(范式Ⅰ),之所以用虛線是因為學科基質的組成要素與外部的邊界至少在庫恩那里還是不甚清晰的。范式Ⅰ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廣義的范式,它包括人們一般認為的形而上學的、社會學的和構造的“范式”。雖然庫恩沒有指出學科基質中諸要素之間的確切關系或者給出某種這些關系的提示,但“范式Ⅱ”是諸種要素的核心卻是毋庸置疑的,它對于其他要素的生成及其功能的發揮都具有直接意義,因此甚至可以說“范式”就是以“范例”為核心的諸要素組成的整體。

庫恩后來似乎對范式沒有什么好講了,“特別是在《結構之后的路》那篇文章中,庫恩根本就沒有提及范式,也沒有提及范例和專業基質,盡管他說,第二版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中對作為范例的范式之觀點的論述,是這部書中最新穎的部分。取而代之的是,他在這篇文章中全力集中于不可通約性”[9]。

二、 “范式”在科學認知中的特殊角色

“庫恩的其他的和潛在的更為重要的貢獻,是他把范式構想為范例:即具體和共享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它們有助于引導科學家以不可還原為遵循普遍法則的方式進行思維?!盵9]和學科基質中的其他成分相比,范例是最為具體的,但對庫恩來說它卻具有深刻的認知意蘊和哲學意義。傳統上認為科學知識蘊涵在理論和規則中,問題被用以熟悉其應用,除非學生先學會理論及若干應用它的規則,否則他根本不會解題;而庫恩認為我們關于自然界的重要知識來自于學習相似的過程,并因而蘊涵在觀察物理情形的方式中,而不是在規則或定律中,也就是說學習并不完全依賴于文字媒介,而是文字表述與具體應用實例結合在一起,自然界與概念是被共同學會的,庫恩借用邁克爾·波蘭尼的“意會知識”(tacit knowledge)來表述這種學習所得。為了摒除這種認知方式的主觀性和非理性嫌疑,庫恩將其主體定位于一個成功的團體的成員,他們共同擁有這種經過考驗的直覺,而且為了增加其可分析性,庫恩說自己設計了一個電腦程序實驗以研究它們在一個基本層次上的性質,這也就是瑪斯特曼女士建議庫恩所作的電腦模擬,因此庫恩說:“當我說到蘊涵于共有范例中的知識時,我并非指一種比蘊涵于規則、定律或鑒別標準中的知識在系統性和可分析性方面差些的認知模式”[8]172。庫恩進一步試圖用神經—大腦機制來解釋人類大腦從相似性識別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那種特質或能力,他注意到許多神經過程發生在受到刺激和意識到感覺之間。17世紀笛卡兒曾斷言刺激—感覺是一一對應的,歷史證明這是一種謬誤,因為極為不同的刺激能產生相同的感覺;同樣的刺激能產生極不相同的感覺,庫恩依此認為這種對應與所受教育有關,因而也就因共同體不同而略有不同。在承認刺激的存在以解釋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和刺激的不變性后,庫恩一反常態地說,我們的世界首先充滿的是我們的感覺對象,而不是刺激,用以顯示認知結果的差異。為了理解的方便,我們用圖2來表示這種習得認知過程。

圖2 感知過程與“意會知識”

庫恩首先區分了感知過程與詮釋過程,并且斷定我們不能在感知過程本身中作選擇,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一旦我們可以選擇,那么就說明有規則和標準存在。為什么感知過程不能選擇呢?庫恩是用一種類似笛卡兒的“我思”推理得出的,他說,認出相似性過程是一種不由自主的、我們無法控制的過程,因而不是可以運用規則和標準去操縱的事情,這就說明詮釋過程的分析不能應用到感知過程。但現實中的確有一種從一般到個別的認知過程,庫恩認為這是直到我們有了感覺,感知到某個東西之后的事情,此時可以有標準,也可以進行詮釋,在這一深思熟慮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用標準和規則進行選擇。接下來,庫恩也就為“范式”找到了棲身和功用發揮的地方,即感知過程,他認為有大量的既往經驗隱含在把刺激轉化為感覺的神經系統中,一種適當編制好的感知機制具有生存價值?!澳切╇[含在把刺激轉化為感覺的神經過程中的東西,具有下述特征:它通過教育來傳遞;在一個團體當前的環境中,經過試驗,發現它比其以前的競爭者更有效;最后,通過進一步的教育,發現它不適應環境時,它也會發生變化”[8]176,庫恩稱其為知識,顯然這不是傳統的我們所理解的那種知識。這里沒有規則或概括能用以表述這種知識,其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因為我們可以通過精心建構的理論來理解刺激,但對隱含在刺激—感覺途徑中的知識卻沒有通道去分析。這里庫恩實際上是在對“知識”一詞的傳統用法提出挑戰,他揭示了我們最初獲得知識的一種客觀過程,即范例學習,而不是通過邏輯實證主義者對科學成果所進行的邏輯分析,《再論范式》中小約翰的案例就是一項簡單的科學實例。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現實中理科學生面對問題時總是力圖像對待以前曾碰到過的范例問題那樣對待眼前的問題,要是有可以充當指導的原則,他當然要運用,但他的基本準則還是類似感,無論在邏輯上還是在心理學上,它都優先于其他許多用來識別相似性的準則??吹较嗨?人們往往可能尋求適用的準則,以便從規則上來理解對象,這也常常值得一試,但并不一定必要。

為了徹底探究科學知識何以可能,庫恩后來的學術活動有了語言學和分類學的轉向,也很少再使用“范式”,但是這不等于放棄,因為在他所使用的其他詞匯中依舊可以看到“范式”的身影。

三、 “范式”概念使用中的誤區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明確庫恩在《結構》一書中主要是以“范例”或“典范”的意義來使用“paradigm”,至于其他意義充其量只是副產物?,斔固芈康姆治龆嗌儆绊懥藥於骰蚱渌麑於饕搿胺妒健钡某踔圆簧趿私獾娜?庫恩在《反思對我的批評》中說:“由于我的書已經出版,無法加以改進,幸而有了她的發揮”[4]315?,斔固芈康陌l揮是對“范式”作了三重區分,即形而上學范式或者元范式(metaparadigm)、社會學范式(sociological paradigm)和人工范式(artifact paradigm)或者構造范式(construct paradigm)。她其實很清楚庫恩在《結構》中的“范式”著重指第三種,也一心想祛除庫恩“范式”中的形而上學成分,這一點庫恩也是接受的,比如他就很希望和瑪斯特曼女士合作利用電腦編程的“非精確匹配”技術來對類比的真實性進行檢驗。結果卻事與愿違,在后來的反復爭論中,其他和“范式”相關的一切東西都一股腦兒地全裝入了“范式”之中。

與庫恩《結構》中對“范式”的說明剛好相反,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很多使用者將“范式Ⅰ”和“范式Ⅱ”的重要性恰好作了與庫恩相反的理解和描述。這些使用者大都引用瑪斯特曼女士對“范式”的歸納框架,從三個層面“解構”庫恩的“范式”。首先,認為在范式系統中處于最高層次的是世界觀和價值成分,并且認為庫恩“范式”的中心是它的哲學方面,沒有它就沒有范式。事實上,庫恩正是擔心別人對自己哲學思想的相對主義和非理性主義指責,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提及形而上的“范式”,即“范式Ⅰ”(學科基質)中的價值、觀念等不可測度的東西。在庫恩那里,形而上學(世界觀)雖不排斥在科學的大門之外,但是那是在“范式Ⅱ”的作用之下共同體才具有的世界觀。其次,這些使用者認為范式系統中處于第二層次的是某一特定時代和特定領域中的基本定律和基本理論,這種理解也是不正確的?,斔固芈吭凇斗妒降谋举|》中說:“至于庫恩的范式的第二個主要的部分,是社會學方面的,它有另外一組用法。因而他把‘范式’定義為一個普遍承認的科學成就,一個具體的科學成就,像一套政治制度,也像一個公認的法律判決?!盵4]83很明顯,這里具體的科學成就并不等價于該領域的基本定律和理論,恰恰相反,規則和標準是庫恩在其著作中所極力拒斥的,他不希望規則和標準替代“范式”在科學認識中的作用,我們關于自然界的重要知識來自于相似的過程,并因而蘊涵在觀察物理情形的方式中,而不是在規則或定律中。最后,“范式”使用者們認為“范式”的第三個方面是模式、方法和技術,是把基本的定律、定理和假設應用于各種場合的中介,這樣一來,庫恩“范式”的最重要的方面“范式Ⅱ”便被嚴重忽視了。

經過這樣的理解和使用,庫恩的“范式”似乎成為了一個自上而下的意識形態王國,既有規范功能、綱領功能,還履行認知功能,時不時還須要扛起學科革命的大旗。庫恩說:“一些人贊賞本書,主要并不是因為它闡明了科學的本性,而是因為他們發覺本書的主要論點可以應用于許多其他的領域。我了解他們的意圖,也不會去使他們對擴張這一立場的嘗試泄氣,但是他們的反應卻使我困惑?!盵8]186因為有的“范式”使用、套用、濫用不僅空洞、膚淺,而且缺乏嚴謹的結構界定,且沒有轉換的臨界條件分析等等。庫恩后來對自己的“范式”干脆棄之不用,而尋求其他表述方式,以圖更加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如借助于專家團體的“共識”(consensus)來解釋范式的含義,用“學科基質”(disciplinary matrix)、詞典等來替換“范式”的表述,但是都收效甚微。這個詞迅速越出科學哲學領域,在諸多學科,尤其是社會科學領域中被廣泛使用,這種不同的解讀和應用客觀上成就了“范式”意義的擴大,使其遠遠超出了其原本具有的含義。對于青睞“范式”的人,大都太習慣使用“范式”了,反而認為庫恩的其他表述匪夷所思,這一點連庫恩本人也無法挽回。

參考文獻:

[1]澤熙. 庫恩、范式及其轉換[DB/OL]. [2010-04-20]. http:∥www.nows.com/c/zgyj1999.

[2]托馬斯·庫恩. 哥白尼革命[M]. 吳國盛,張東林,李立,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3]托廟斯·庫恩. 必要的張力----科學的傳統和變革論文選[M]. 范岱年,紀樹立,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4]伊姆雷·拉卡托斯,艾蘭·馬斯格雷夫. 批判與知識的增長[M]. 周寄中,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 1987.

[5]Kuhn T.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M]. 2nd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Preface Ⅷ.

[6]李創同. 論庫恩沉浮----兼論悟與不可通約性[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110.

[7]王新力. 語言分類系統、真值間隔和不可通約性----對庫恩關于不可通約性的分類學解釋之重建[J]. 世界哲學, 2004(5):41-57.

[8]托馬斯·庫恩. 科學革命的結構[M]. 金吾倫,胡新和,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9]Bird A. Kuhn's Wrong Turning[J].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2002,33:443-463.

猜你喜歡
庫恩范式基質
機插秧育苗專用肥——機插水稻育苗基質
金銀花扦插育苗基質復配及驗證
以寫促讀:構建群文閱讀教學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維
孫惠芬鄉土寫作批評的六個范式
不同栽培基質對一品紅扦插苗的影響
管窺西方“詩辯”發展史的四次范式轉換
布萊克·庫恩
直干藍桉容器育苗基質的選擇
庫恩集團收購蒙大拿公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