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沿海文昌魚的分布及其資源保護對策

2010-10-23 03:02翁朝紅張雅芝劉賢德謝仰杰肖志群王淑紅
海洋科學 2010年8期
關鍵詞:底質海區廈門

翁朝紅, 張雅芝, 劉賢德, 謝仰杰, 肖志群, 王淑紅

(集美大學 水產學院, 福建省高校水產科學技術與食品安全重點實驗室, 福建 廈門 361021)

福建沿海文昌魚的分布及其資源保護對策

翁朝紅, 張雅芝, 劉賢德, 謝仰杰, 肖志群, 王淑紅

(集美大學 水產學院, 福建省高校水產科學技術與食品安全重點實驗室, 福建 廈門 361021)

采用現場采樣方法對福建沿海文昌魚(Branchiostoma balcheri)的分布和資源狀況進行了調查, 為文昌魚的保護提供依據。全省19個海區潮間帶均未捕獲文昌魚; 12個海區的潮下帶淺海定量調查中,僅5個海區采集到文昌魚。東山灣海區文昌魚密度最高, 為41.67尾/m2,其次是廈門十八線海區, 為14.5尾/m2, 廈門南線海區和黃厝海區分別為5.39尾/m2和4.71尾/m2, 泉州大港海區僅捕到1尾,閩江口3個海區均未捕獲。所獲文昌魚年齡大多為1齡, 占39.2%, 2齡占23.5%, 3齡占25.5%, 其他(1齡以下、4齡、5齡及以上)占11.8%。與20多年前的歷史資料相比, 文昌魚的分布區大為縮小, 資源量大為降低, 資源已瀕臨枯竭。必須加大對文昌魚資源的保護力度, 有必要增設文昌魚自然保護區, 并加強對文昌魚保護區的管理。

福建沿海; 文昌魚(Branchiostoma balcheri); 分布; 資源保護

文昌魚(Branchiostoma balcheri)隸屬于脊索動物門(Chordata), 頭索動物亞門(Cephalochordata), 文昌魚綱(Amphioxi), 文昌魚目(Amphioxiformes), 文昌魚科(Amphioxidae), 文昌魚屬(Branchiostoma),俗稱雙尖魚或扁擔魚等[1,2], 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以及暖溫帶的淺海[2], 中國從渤海到海南沿海都有文昌魚的棲息, 但大多數海區密度低, 產量極少[2]。文昌魚是無脊椎動物進化到脊椎動物的過渡類型, 在分類地位上是現存的最接近脊椎動物的物種,可以說是脊椎動物始祖的代表[3]。文昌魚是進化發育生物學研究的經典實驗模式動物, 在科學研究中備受重視, 素有“活化石”之稱, 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3~5]。文昌魚含有人體必需的8 種必需氨基酸, 與非必需氨基酸含量之比為0.77, 蛋白質氨基酸營養價值較高; 文昌魚各種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1和B2含量豐富, 因此文昌魚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開發價值[6]。

近年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文昌魚資源面臨枯竭。廈門海域曾經是世界著名的文昌魚漁場, 歷史記錄年產量最高時(1933年)達282 t。但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 由于環境改變、環境污染以及過度捕撈等原因, 廈門文昌魚的資源嚴重衰退[2,7], 至20世紀80年代初就已經不能形成漁業。1988年文昌魚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文昌魚已成為世界性瀕危物種。

汪偉洋等[8]開展過福建閩江口至廣東南澳一帶沿岸文昌魚的調查, 距今已 20多年; 方少華等[7]和呂小梅等[9]進行了廈門文昌魚保護區調查; 其他省份也開展過文昌魚資源的調查[10~12]。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未見整個福建沿海文昌魚資源的系統調查。作者對福建沿海文昌魚的分布及其資源狀況進行了系統調查, 并提出保護措施, 為保護文昌魚這一珍稀資源提供依據。

1 調查研究方法

1.1 潮間帶調查

選擇連江(大埕)、長樂(梅花、漳港)、海壇島(潭角尾、錢便澳、建星)、莆田(平海、湄洲島的后巷、蓮池)、惠安(前 、下 )、晉江(圍頭、深滬灣)、漳浦(南境、杏仔、汕尾)、東山(后港、烏礁灣、澳角)等19個海區, 每個海區各設4個采樣點(每個采樣點采樣次數10次以上), 2006年5月~2007年12月, 在大潮汛期于低潮前后1~2 h, 在潮間帶的中、低潮區,用鐵鏟、采樣框(0.2 m×0.2 m)和篩子進行文昌魚采集, 調查海區分布見圖1。

1.2 潮下帶淺海調查

1.2.1 采樣海區分布

選擇詔安灣海區、東山灣海區, 廈門南線海區、黃厝海區、十八線海區、鱷魚嶼海區, 惠安大港灣、湄洲灣海區、平潭海區、連江定海灣海區、川石島海區、長樂海區等12個海區進行定量調查(圖1)。

1.2.2 采樣設備

取樣面積為0.1 m2的抓斗式采泥器, 負荷為100 kg以上的絞車和吊桿及測量和稱量工具等。

1.2.3 調查方法

1.2.3.1 樣品采集和鑒定

按照《海洋生物生態調查技術規程》[13]的要求,采用采泥器采集底泥, 每個測站采樣面積至少為 0.5 m2。篩選文昌魚, 投入裝有7%中性甲醛的標本瓶中,帶回實驗室進行鏡檢, 根據文昌魚的肌節數、鰭條數和口笠觸須數進行種類鑒定[2,14], 并進行文昌魚密度和生物量計算。采樣之前, 先用小型采泥器(采樣面積 0.075 m2)探知底質狀況, 若發現為泥質或細沙底質, 放棄采樣, 只有中粗沙底質的采樣才計入有效的采樣。

1.2.3.2 年齡結構分析

文昌魚各年齡組的體長范圍為: 0齡≤7.0 mm;7.0 mm<1齡≤15.0 mm; 15.0 mm<2齡≤29.0 mm;29.0 mm<3齡≤37.0 mm; 37.0 mm<4齡≤43.0 mm;5齡以上>43.0 mm (參考《海洋生物生態調查技術規程》[13])。

圖1 福建省文昌魚調查海區分布Fig. 1 Lancelets sampling sites in Fujian sea waters

2 結果

2.1 福建沿海文昌魚的分布

19個海區潮間帶中、低潮區的調查均未發現文昌魚。

淺海定量調查的12個調查海區中, 只有5個海區捕獲文昌魚。采樣面積共18.4 m2, 共獲得102尾文昌魚, 平均全長為 22.626 mm, 平均體質量為0.0454 g(表 1)。

其中東山灣海區文昌魚密度最高, 為 41.67尾/m2, 其次是廈門十八線海區, 為14.5尾/m2, 廈門南線海區和黃厝海區分別為5.385尾/m2和4.706尾/m2,泉州大港海區僅捕到 1尾。其余海區(包括閩江口 3個海區)均未采到文昌魚。所捕獲的文昌魚經過鑒定(肌節數為 63~66, 臀鰭條數為 78~92), 均為廈門文昌魚。

表1 各調查海區文昌魚的棲息密度和生物量Tab. 1 The total and average biomass at lancelets sampling sites

2.2 文昌魚的年齡結構

5個調查海區12個站位共捕獲102尾文昌魚, 體長范圍為6.00~51.66 mm。其年齡結構分析表明, 文昌魚大多為 1齡(39.2%), 而 2齡占 23.5%, 3齡占25.5%, 4齡占5.9%, 5齡占4.9%, 1齡以下占1.0%。廈門十八線海域以 3齡居多(58.6%), 而東山灣以 1齡居多(76.0%)(表2)。

0齡文昌魚是以體長小于 7 mm為判定依據的,而這個階段的文昌魚底棲生活很少, 大多數為浮游生活, 本次調查未做文昌魚浮游幼體調查。

表2 文昌魚的年齡分布Tab. 2 The age distribution of the lancelets

3 討論

3.1 福建沿海文昌魚的資源變動及原因分析

汪偉洋等[8]于1987~1988年的調查結果表明, 文昌魚在福建分布較廣, 8個縣域海區10個采樣點均采集到文昌魚, 最高密度達 102尾/m2。廈門海區是歷史上文昌魚的著名產地, 汪偉洋等[15]于 1989年在廈門黃厝海區的專項調查中, 發現了約2 km2的文昌魚密集區, 其棲息密度高達1 050條/m2; 曾國壽等[16]于 1994~年-1995年調查該海區發現, 文昌魚的數量仍較大, 平均密度為 142尾/m2; 方少華等[7]于 2001年調查時該海區文昌魚密度為68.7尾/m2, 以上調查結果說明黃厝海區的文昌魚密度在不斷減少。呂小梅等[17]指出, 在閩江口水域文昌魚最大棲息密度達120尾/m2; 海壇島5個采樣站棲息密度均為5尾/m2; 此外, 湄洲島、東山島、漳浦等均有文昌魚的分布。本次調查范圍覆蓋了以上歷次調查海區, 但僅在東山灣、廈門海域和泉州大港海區采集到文昌魚, 其他海區均未采集到。廈門海域文昌魚的最高密度也僅為29尾/ m2??梢姼=ㄑ睾N牟~的分布區已大大縮小, 資源量明顯降低, 多數海區文昌魚資源已經枯竭。但本次調查在東山灣發現了一個新的文昌魚密集區, 棲息密度達 41.67尾/m2。此海區為半封閉形海灣, 底質為粗砂混合細沙, 水質優良, 適合文昌魚棲息。該文昌魚密集區地處偏僻, 目前人為干擾較少。

文昌魚在每年春末夏初性腺開始成熟, 5月份開始產卵, 體長達到5.0 mm左右的浮游幼體, 已開始陸續轉為潛沙生活[2]。本次調查所發現的文昌魚最小個體為6 mm, 與李亞娟[2]的研究結果相符。文昌魚2齡時性腺開始成熟, 3齡魚全部性成熟, 本次調查所獲得的文昌魚, 以育齡期(2~3齡)的文昌魚最多(49%), 5齡以上的文昌魚極少(4.9%)。

當然, 以體長特征作為判定文昌魚年齡的惟一指標可能存在誤差, 因為不同海區的文昌魚生長速度會有所差別, 營養條件較好的海區文昌魚長得較快。目前尚未發現與文昌魚年齡密切相關的生物學特征, 但隨著人工飼養文昌魚技術的成熟, 不同營養條件下文昌魚的生長速率、揭示文昌魚的年齡特征的研究必將取得進展。

福建沿岸海域文昌魚資源嚴重衰竭, 初步分析其原因為:

3.1.1 文昌魚生境遭受嚴重破壞

文昌魚為喜沙性底埋生活的種類, 對底質的要求非常嚴格。粒徑適中的沙質環境是文昌魚的基本生活條件之一, 因此破壞沙質環境, 就破壞了文昌魚的棲息地。廈門劉五店鱷魚嶼海區曾是著名的文昌魚漁場, 由于海區采沙現象嚴重, 底質已全為淤泥, 深度達到20~30 m多, 調查時未采到文昌魚; 黃厝海區的底質沙質減少, 淤泥沉積, 1989年調查所發現的文昌魚密集區已不復存在, 密度只有 4.71尾/m2;十八線海區靠近金門島, 為政治敏感區, 采沙活動較少, 底質破壞相對不嚴重, 因此文昌魚還有一定數量。閩江口海域水質渾濁, 沉積現象明顯, 原有的沙質底質由于淤積而改變, 可能是閩江口文昌魚資源枯竭的原因。連江海域底質為粗細砂混有少量底泥, 是文昌魚較適合的棲息環境, 但這一帶廣泛養殖花蛤等貝類, 而貝類與文昌魚爭奪食物, 也破壞了文昌魚的棲息環境, 因而未見任何文昌魚。湄洲島和海壇島海域風浪大, 潮水湍急, 且底質細沙缺少泥質, 因而文昌魚的資源極少。而文昌魚棲息地周邊的筑堤圍堰、海岸工程、排污排廢以及水產養殖等因素引起環境惡化, 也加劇了文昌魚資源枯竭。

3.1.2 文昌魚遭到濫捕

廈門翔安文昌魚捕撈業已有 300多年歷史, 許多漁民世世代代以捕撈文昌魚為生。而目前文昌魚資源瀕臨枯竭, 有些漁民仍未改變這一謀生手段,漁民進入保護區進行惡性采捕的事件時有發生。另一方面, 隨著文昌魚的資源日益銳減, 文昌魚的價格攀升, 為了追逐高額收益, 盜捕、濫捕文昌魚現象嚴重。

3.1.3 文昌魚資源保護管理不力

廈門文昌魚保護區內采砂、盜沙、盜捕文昌魚現象經常發生, 這與相關部門執法不嚴、管理不力有直接關系。

3.2 文昌魚資源保護的對策

3.2.1 增設文昌魚自然保護區

廈門市于1991年建立廈門市文昌魚自然保護區,并于2000年升級為國家級保護區。但是由于近幾年廈門市環東海域填海造地和基礎建設的需要, 同安灣采砂盜沙的現象極為普遍。據作者調查發現, 鱷魚嶼海區已無沙可采, 南線海區因抽沙使底質下降10~20 m多。因此廈門市文昌魚保護區文昌魚的棲息地已經非常小, 文昌魚的資源量不大。應當組織開展廈門海域文昌魚棲息環境普查, 在普查基礎上增設文昌魚自然保護區。東山灣位于臺灣海峽南口的西岸, 海域總面積 247.89 km2, 其中水域面積 155.5 km2, 是閩南最大的海灣。該灣三3面為山丘環抱, 呈不規則的梨形伸入陸地, 南北長20 km, 東西寬約15 km, 是個半封閉型的海灣。海域廣闊, 底質為細沙和粗砂混合少量泥沙, 地處偏僻, 周邊無工業污染, 水質優良, 非常適合文昌魚的棲息。東山灣文昌魚密度為41.67尾/m2, 為本次調查中福建省文昌魚資源量最多的海區。應當盡快設定東山灣文昌魚自然保護區, 保護該海區文昌魚資源。

3.2.2 加強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

保護區的管理部門要制定適合文昌魚保護區特點的法規, 嚴格執法, 加大保護力度。為了保護文昌魚的棲息環境, 要防止陸源性工業污染; 嚴禁貝類養殖及電拖網作業; 絕對禁止在保護區的范圍內及臨近的海區非法采砂。

3.2.3 深入進行文昌魚生態學研究

為了更好地保護文昌魚這一寶貴資源, 必須對文昌魚進行深入的生態學研究, 除了進行生態調查外, 還要結合文昌魚自然保護區建設, 設立生態觀測站, 進行長期地定點、定時觀測和研究, 積累科學資料, 對文昌魚的種群結構、自然生態以及人為干擾對文昌魚資源影響進行跟蹤研究, 為文昌魚資源的保護、恢復提供科學依據。

3.2.4 合理開發利用資源

文昌魚不僅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經濟價值也很高, 具有一定的開發價值[18]。由于對文昌魚的捕撈是用特制鋤頭挖沙捕撈, 因此適當捕撈可以疏松文昌魚棲息地的底質和排除淤泥, 對文昌魚的生境改善有一定的作用, 而且文昌魚壽命 4~5 a, 如果不捕撈將自然死亡, 因此可有計劃、有組織地在文昌魚密集區進行適度捕撈。但必須制定合理的禁捕期和捕撈許可證制度, 在文昌魚繁殖季節, 為了保護親魚,必須實行禁漁期。但鑒于目前資源瀕危的狀況, 必須要經歷一個較長的禁捕期(5~10 a)。

3.2.5 開展人工增殖

目前中國已成功地實現文昌魚的人工繁育, 并獲得批量的文昌魚人工苗種[19,20]。因此, 可以通過人工放流的方法, 將人工培育的苗種, 放流到適宜其生長的海區, 增加文昌魚的資源量。

致謝: 集美大學水產學院學生徐偉、洪建安、張炳坤等協助采樣, 在此表示感謝。

[1] 朱元鼎. 福建魚類志[M]. 福州: 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4. 10-11.

[2] 李亞娟. 我國文昌魚及其漁業[J]. 上海水產大學學報, 1996, 5(1): 48-51.

[3] 張士璀, 吳賢漢. 從文昌魚個體發生談脊椎動物起源[J]. 海洋科學, 1995, 4: 15-21.

[4] 王磊, 宿紅艷, 王昌留, 等. 從無脊椎動物到脊椎動物的紐帶——頭索動物文昌魚[J].海洋湖沼通報,2007, 2: 45-51.

[5] Holland L Z, Laudet V, Schubert M. The chordate amphioxus: an emerging model organism for developmental biology[J]. CMIS Cell Mol Life Sci, 2004, 61:2 290-2 308.

[6] 梁惠, 張士璀. 文昌魚營養成分分析及營養學評價[J]. 營養學報, 2006, 28(2): 184-186.

[7] 方少華, 呂小梅, 張躍平. 廈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廈門文昌魚資源及其保護[J]. 海洋科學, 2002, 26(10):9-12.

[8] 汪偉洋, 陳必哲, 姚聯騰, 等. 閩江口至南澳海岸帶文昌魚分布調查[J]. 福建水產, 1989, 1: 14-16.

[9] 呂小梅, 張躍平, 鄭承忠, 等. 廈門文昌魚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特點[J]. 海洋科學, 2005, 29(10):27-31.

[10] 馬明輝, 張志南, 馮志權, 等. 灤河口青島文昌魚分布與棲息地底質特征[J]. 海洋環境科學, 2005, 24(2):39-42.

[11] 曹玉萍, 閆路娜, 謝松, 等. 昌黎海區文昌魚初步調查[J]. 動物學雜志, 2002, 36(3): 10-13.

[12] 馮波, 盧伙勝, 陳文河. 廣東茂名大放雞海區文昌魚分布與底質關系[J]. 熱帶海洋學報, 2006, 25(2):18-23.

[13] 國家海洋局908專項辦公室編. 海洋生物生態調查技術規程[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6. 62-64.

[14] 閆路娜, 左惠凱, 曹玉萍. 文昌魚秦皇島、青島和廈門地理種群形態特征的分化[J]. 動物學研究, 2005,26(3): 311-316.

[15] 汪偉洋, 陳必哲. 廈門前埔淺海文昌魚資源調查報告[J]. 福建水產, 1989, 1: 17-22.

[16] 曾國壽, 何明海, 程兆第. 廈門黃厝文昌魚保護區監測與研究[J]. 臺灣海峽, 1996, 15(2): 174-181.

[17] 呂小梅, 方少華. 福建沿海文昌魚的分布[J]. 海洋通報, 1997, 16(3): 88-91.

[18] 林學欽. 廈門文昌魚資源管理與經濟發展[J]. 廈門科技, 2006, 1: 13-16.

[19] 王義權, 張秋金, 呂小梅, 等. 文昌魚的實驗室繁育及子二代獲得[J]. 動物學研究, 2006, 27(6): 631-634.

[20] 周仁杰, 方琦. 廈門文昌魚人工繁育批量生產技術研究[J]. 臺灣海峽, 2007, 26(1): 121-128.

Lancelet distribution in Fujian sea waters and its protection strategy

WENG Zhao-hong, ZHANG Ya-zhi, LIU Xian-de, XIE Yang-jie, XIAO Zhi-qun,WANG Shu-hong
(Fisheries College, Key Labora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Aquaculture and Food Safety, 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 China)

Sep., 17, 2009

Branchiostoma balcheri; sea waters in Fujian Province; resources survey; resources protection

The resources and distribution of lancelet were investigated by field sampling along the coast of Fujian Province, at low, middle tidal zones and areas below the tidal zone. No lancelets were found in all 19 sites across the low and middle tidal zones. Lancelets were obtained in five of 12 investigated locations below the tidal zone with the highest density (41.67 individuals / m2) in the Dongshan Bay, followed by the Shibaxian sea area in Xiamen (14.5 individuals/m2), the Nanxian sea area and Huangcuo sea area in Xiamen (5.39 individuals / m2and 4.71 individuals / m2, respectively); only one sample was caught in the Dagang sea water of Quanzhou; and no lancelets were obtained in the three stations of the Minjiang River Estuary. The age distribution was as the following: the largest numbers of lancelet, accounting for 39.2%, were in ageⅠ, 23.5% in age Ⅱ, and 25.5% in age Ⅲ; and others (under ageⅠ, above age Ⅳ and age Ⅴ) accounted for only 11.8% of the samples. Compared to the historical data 20 years ago, the abundance of lancelet has experienced dramatic declines, its distribution has reduced sharply, and the resources of this species are at the verge of deple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lancelet natural reserves and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Q958.2

A

1000-3096(2010)08-0035-06

2009-09-17;

2009-12-16

福建省908專項(FJ908-01-01-HS, FJ908-02-01-08)

翁朝紅(1971-), 女, 福建莆田人, 副教授, 在讀博士, 從事動物資源保護學研究, 電話: 0592-6183826, E-mail: wengzhaohong@jmu.edu.cn; 張雅芝, 通信作者, 教授, E-mail: jdzyz@jmu.edu.cn

(本文編輯: 譚雪靜)

猜你喜歡
底質海區廈門
廈門正新
不同發育階段中華絨螯蟹對底質的喜好性研究
一種ReliefF和隨機森林模型組合的多波束海底底質分類方法
不正規半日潮海區高(低)潮選取的探討
用于海底目標識別與底質分類的多波束水體波形預處理
“偶”遇廈門
地鐵長大過海區間隧道人員疏散模擬分析
文蛤的底質選擇性及潛沙能力研究
廈門貓街
食在廈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